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12-02
语文课程改革历经十年,似雨后春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了,学生的角色扮演改变了,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灵动而志趣,课上多了掌声,笑声。但作为授课者来说,为了迎合这种教学观念,太追求完美,反而使课堂多了点缺陷,似乎“语文味”少了点,“家常味”缺了点。课堂上所讲求的实效,追求的高效,被冲淡了许多。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觉得适合自己,适应学生,才是最好的。
1 培养兴趣,简化教学手段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谓兴趣,指的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姆曾专门研究过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并最终证明满怀兴趣的学习,可以明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之不足;持久的兴趣,能促成发明创造。兴趣是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有发展能力。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者,应该从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实施爱的教育。
三月底有幸观摩了南通市小学语文“夯实基础,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真正让我体会到抓住学生好奇心激发孩子兴趣的重要性。这是实验小学钱老师执教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她不仅教学基本功强,而且组织课堂的教学能力也强,她在教学中选择了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一开始,通过简单开场白揭示课题,然后在黑板上寥寥几笔,一副充满童趣的简笔画呈现在孩子面前。原来老师是通过简笔画让学生说说画面的人物,猜测一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老师抓住孩子心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快学生就了解了课文梗概,为进一步学好课文,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钱老师在指导写字时也是独具匠心,利用实物投影直接与学生面对面指导,每一笔流程让学生看得清楚明白,有的学生不由自主也在比划着,老师不需花太多的言语去指导,老师的每一笔的起笔和落笔都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说话训练,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特点,让他们有话可说,真正体现语文的特点,充满语文味,家常味,摆脱了以往一提到上公开课就是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运用一个接一个,让教者和听着都有些目不暇接,甚至有教者手忙脚乱,出现“跳片”,而此时的学生也只是关注到优美画面,动听的音乐,绚烂的图片,削弱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得华而不实。
当然,适当的多媒体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学者称,多媒体是数学上的辅助线,是化学上的催化剂,是音乐上的伴奏带,可帮助理解课文,激发兴趣,培养情感。不久前听著名学者余映潮老师执教的《烟台的海》一课就很有启示。他运用的课件很简单,就是课文重点描写烟台海的片断,但是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余老师抓住“美”这一特点突破教学,让学生通过“美说”“美析”“美诵”感知体会烟台海的美丽、壮观。每个片断的出示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学“美说”部分时,通过出示几个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烟台海的美丽,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将烟台海春夏秋冬的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2 给予方法,淡化教学内容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老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课堂上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法指导和训练的主阵地,贯之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于永正老师的课让人百听不厌,他的课朴实中透着大气,给严谨的课堂注入了生气,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着快乐。他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在《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证明了这点。他设计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着重是学习生字,读通课文。在这环节中于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先学后教”,“教学生不会的”,对已经认识的字不再花费时间,真正体现语文课的特点。还记得他在教学生理解“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等词义时,在他的引导下,学生和老师合作理解词语的场面不时让会场想起掌声和啧啧的赞叹声。通过师生演示、表演把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诠释出来,学生们明白了,理解词语原来是这么简单。特别在理解“警觉”一词时,学生不容易用语言来描述,老师再次通过表演让学生意会、感悟,学生们又是一惊,理解词语的意思还可以这样。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得到了训练,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整堂课学生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体验着学习的乐趣。每位听课者都被于老师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得心应手的教学手段所折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于老师正是以他的博学机智给大家带来享受。
语文课程改革历经十年,似雨后春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了,学生的角色扮演改变了,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灵动而志趣,课上多了掌声,笑声。但作为授课者来说,为了迎合这种教学观念,太追求完美,反而使课堂多了点缺陷,似乎“语文味”少了点,“家常味”缺了点。课堂上所讲求的实效,追求的高效,被冲淡了许多。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觉得适合自己,适应学生,才是最好的。
1 培养兴趣,简化教学手段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谓兴趣,指的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姆曾专门研究过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并最终证明满怀兴趣的学习,可以明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之不足;持久的兴趣,能促成发明创造。兴趣是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有发展能力。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者,应该从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实施爱的教育。
三月底有幸观摩了南通市小学语文“夯实基础,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真正让我体会到抓住学生好奇心激发孩子兴趣的重要性。这是实验小学钱老师执教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她不仅教学基本功强,而且组织课堂的教学能力也强,她在教学中选择了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一开始,通过简单开场白揭示课题,然后在黑板上寥寥几笔,一副充满童趣的简笔画呈现在孩子面前。原来老师是通过简笔画让学生说说画面的人物,猜测一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老师抓住孩子心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快学生就了解了课文梗概,为进一步学好课文,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钱老师在指导写字时也是独具匠心,利用实物投影直接与学生面对面指导,每一笔流程让学生看得清楚明白,有的学生不由自主也在比划着,老师不需花太多的言语去指导,老师的每一笔的起笔和落笔都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说话训练,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特点,让他们有话可说,真正体现语文的特点,充满语文味,家常味,摆脱了以往一提到上公开课就是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运用一个接一个,让教者和听着都有些目不暇接,甚至有教者手忙脚乱,出现“跳片”,而此时的学生也只是关注到优美画面,动听的音乐,绚烂的图片,削弱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得华而不实。
当然,适当的多媒体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学者称,多媒体是数学上的辅助线,是化学上的催化剂,是音乐上的伴奏带,可帮助理解课文,激发兴趣,培养情感。不久前听著名学者余映潮老师执教的《烟台的海》一课就很有启示。他运用的课件很简单,就是课文重点描写烟台海的片断,但是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余老师抓住“美”这一特点突破教学,让学生通过“美说”“美析”“美诵”感知体会烟台海的美丽、壮观。每个片断的出示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学“美说”部分时,通过出示几个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烟台海的美丽,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将烟台海春夏秋冬的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2 给予方法,淡化教学内容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老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课堂上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法指导和训练的主阵地,贯之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于永正老师的课让人百听不厌,他的课朴实中透着大气,给严谨的课堂注入了生气,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着快乐。他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在《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证明了这点。他设计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着重是学习生字,读通课文。在这环节中于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先学后教”,“教学生不会的”,对已经认识的字不再花费时间,真正体现语文课的特点。还记得他在教学生理解“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等词义时,在他的引导下,学生和老师合作理解词语的场面不时让会场想起掌声和啧啧的赞叹声。通过师生演示、表演把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诠释出来,学生们明白了,理解词语原来是这么简单。特别在理解“警觉”一词时,学生不容易用语言来描述,老师再次通过表演让学生意会、感悟,学生们又是一惊,理解词语的意思还可以这样。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得到了训练,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整堂课学生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体验着学习的乐趣。每位听课者都被于老师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得心应手的教学手段所折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于老师正是以他的博学机智给大家带来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