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旋律”颁奖典礼融思想性、文艺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自从中央电视台2002年举办了《感动中国》,各地都推出了同类的颁奖典礼节目,近些年来,此类节目在深受观众和专家好评的同时,走入了同质化和程式化的发展困境。重庆电视台的《英雄·2009》采取多重视点的传播策略,注重空间视点和时间视点的融合、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的交切、感性视点和理性视点的渗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同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主旋律”颁奖典礼 视点 策略
2002年中央电视台启动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并举行了盛大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此后,各地方政府都相继参照此模式与当地电视媒体合作,每年都会举办如“感动某地”的年度电视颁奖典礼。此类节目杂糅了文艺晚会、访谈、专题等多种节目形式,融思想性、文艺性和观赏性于一体,以电视的艺术手法将奋进、奉献、坚韧、正义、责任等价值观念感化人心,成为推进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但是随着各电视台同类颁奖典礼的举行,近些年来,此类电视节目陷入了同质化和程式化的发展困境,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有所减弱。“主旋律”电视节目有明确的宣传导向,就是通过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把政府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和时代精神融入其中。而影响这类节目传播效果的关键就在于节目本身能否被观众认可,其宣扬的英雄能否真正被观众的内心情感所接受?进一步说,关键在于传播主体如何创新地运用电视传播艺术,突破政治宣教色彩,寓理于情,从而实现鲜明的传播目的?重庆电视台举行的《英雄·2009》颁奖典礼让人眼前一亮,以多重视点的传播策略为“主旋律”颁奖典礼拓展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视’是视野、观察、观照。‘点’是着眼点、立足点、切八点:‘视点’意味着在某个着眼点、立足点、切八点上打开视野,进行观察、观照”。在当今的视觉文化语境下,电视节目“视点”的选择和切入对于节目的艺术创新有重要意义。《英雄·2009》就是将“主旋律”颁奖典礼的诸要素置于多重视点的融合、交切和渗透中。
一、空间视点与时间视点的融合
“主旋律”颁奖典礼就是表彰有感人事迹的城市英雄,他们分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或赫赫有名或平凡朴实,但是他们都有高尚的情操,成为各自城市的精神信仰。各地的电视媒体往往就是从城市这一空间出发,让城市被“感动”,城市成为整台节目的主体和线索。但是,电视艺术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艺术,如果仅从城市空间的视点来结构,就容易走人单一的表现形态。
《英雄·2009》中也有明显的“重庆”这一空间标识视点,节目尾声就是将所有城市英雄誉为重庆的骄傲。集合成“重庆人”这个集体名词,以一首大气磅礴的诗朗诵《我是重庆人》和豪情万丈的歌曲联唱《我们的重庆我们的英雄》将一个城市的豪迈和激情演绎到高潮。但是,《英雄·2009》的创新在于在城市空间视点上交织了自然时间视点,融入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从春的盎然生机,到夏的灿烂明亮,到秋的丰收喜悦。一直到冬的沉默坚守,一年四季的更替正好切合作为2009年度的颁奖典礼。如此时间视点下的节目架构,一方面使晚会有了鲜明的节奏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铎在每一篇章前的朗诵犹如注脚,深情地拉开了每个季节的序幕:而每位知名嘉宾在每一篇章后的点评犹如感叹号,豪情地抒写着每个季节的美好。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将英雄人物的精神与自然季节的特点联系起来,实现了艺术化的比对和映衬。比如春的篇章,春天的就是欣欣向荣,在冰雪还没有消融时荫动着希冀。这一篇章里的五位城市英雄人物(汽车集团董事长、中学校长、畜牧研究者、医院护士、乡村支教教师)尽管他们先进事迹各异,但是共同的精神就是为了心中的美好信念而毅然前行。时间视点下的季节和空间视点下的城市英雄交织在一起,英雄人物的事迹走出了常见的平实叙述手法而凝结了艺术意象的情感品格。
二、主观视点与客观视点的变切
“主旋律”颁奖典礼本质而言是一场仪式和庆典,主体是作为获奖者的城市英雄,通过电视晚会这一传播平台,他们接受社会和民众的赞颂。因此,在节目中常见的流程是:播放VCR介绍获奖者的感人事迹,然后是主持人对获奖者进行现场访谈,接着是主持人宣读情真意切的颁奖词,最后是颁奖嘉宾为获奖者颁奖。介绍的短片和颁奖词的礼赞都是采用“他”、“她”的第三人称和“你”的第二人称,形成旁观者(指代广义上的社会和民众)的客观视点,这一视点与获奖者接受采访时的“我”第一人称的主观视点相融合,使电视观众能从多角度地更全面地了解获奖者。这套流程已经形成了颁奖典礼的一种表现模式而缺乏新意。获奖者作为颁奖典礼的主体,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的映照是颁奖典礼策划的设计基点,问题就在于如何更巧妙地运用而有新意。
《英雄·2009》一共赞颂了22位获奖者,对大部分的英雄人物采取了如前所述的主观和客观视点的常规编排,可对重点表现和塑造的英雄人物在视点的灵活运用方面做了探索。庹蓝兰的故事是《英雄·2009》的重点表现段落。22岁的她幼年丧母,父亲离家远走,留下破碎的家和三个年幼的妹妹。她靠老师和学校的救济完成学业,2005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她毅然放弃了在北京的高薪来到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第一中学报到,当了一名山区教师,并把三个寄养的妹妹接到身边抚养。节目策划者表现庹蓝兰这位坚强女孩时,主观和客观视点实现了两次深度融合。首先,颁奖典礼上先播放了庹蓝兰的VCR短片,最后一组画面是庹蓝兰带着三个妹妹到妈妈的坟前祭奠妈妈。这时主持人静静上场,以庹蓝兰的口吻读着她写给妈妈的信:“妈妈,春节快到了,我把妹妹们都带来看您了,向妈妈说说心里话……”。庹蓝兰在短片中的客观视角中的“她”和家信中的我实现了情感上的交切,让人潸然泪下。接着,庹蓝兰走上舞台,与主持人现场交流,讲述自己放弃北京高薪到山区支教的原因,抒发自己对三个妹妹的爱意。庹蓝兰在舞台上吐露心声的时候,大屏幕上正直播着三个在后台的妹妹,她们面对摄像机说出了对姐姐的心里话,这时三个妹妹从晚会后台走上前台与姐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而此时主持人又在一旁叙述:“蓝兰曾说最大的幸福就是姐妹四个人一个人牵着一个人的手睡觉……”,姐妹深情在主观和客观视点的相互映照下让人再次动容。对于颁奖典礼的策划者而言,如何深入刻画获奖者的可贵精神,并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肯定是策划的重点,庹蓝兰的故事段落在主观和客观视点深度交融上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思路。
三、感性视点与理性视点的渗透
“主旋律”颁奖典礼的风格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感动中国》就是以“用感性的方式表达,以细节的魅力展示”来一次次感动 人心因而同类节目在整体上都会营造出温暖感动的氛围。英雄人物的VCR短片、诵读的颁奖词、主持人的主持词、获奖者的现场访谈都是散文化的诗意风格,让观众沉浸在温情和真情之中。同时,素淡简洁的舞台布景,暖色调的灯光,舒缓柔情的背景音乐都渲染着这种温情。但是,就颁奖典礼而言,仅有感性视点是不够的,需要有理性视点的关照,将感性视点下的细腻细微的具体情感上升成、浓缩成无形的信仰和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主旋律”颁奖典礼的传播目的。
《英雄·2009》在感性视点的关照下,将每一位城市英雄身上凝聚的高尚人格和散发的人性光彩都展现得细致入微,直达观众的心灵深处,其在理’性视点的运用方面更有创新之处、在春、夏、秋、冬四个篇章的尾声,都设计了一位点评嘉宾进行现场点评。这四位嘉宾分别是阎肃(著名词作家、中国剧协副主席)、梁衡(著名新闻理论家、《人民日报》副总编)、仲呈祥(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和艾丰(著名经济学家、《经济日报》原总编辑),春夏秋冬的四季篇章之后,又请出了王立群(著名文史专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做总结点评。这五位点评嘉宾都不是重庆人,他们能站在外围视角更理性地评价重庆的城市英雄,同时,这些点评嘉宾都是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他们能以更宽阔的视野,更理性的高度,更人文的视角来提炼重庆城市英雄身上所汇聚的重庆精神和品质,比如王立群教授就动情讲到:中国古代的英雄是‘聪明其出,为之英:勇义过人,为之雄’,而在重庆看到的英雄已经有了更多的精神内涵,重庆的大江大山孕育了英雄,重庆的时代发展造就了英雄。这些嘉宾的点评每次都把颁奖典礼的气氛引向高潮,观众在深受感动而热泪夺眶之时,更能由内而外,从感性到理性地形成当地政府宣传所倡导的地域凝聚感、参与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重庆电视台的《英雄·2009》“是一台极富创新意义的优秀的电视节目”,其成功就在于多重视点的传播策略。在多重视点的融合下,政府的宣传导向、观众的情感诉求和电视的艺术品格之间形成了共鸣,在传播中形成了合力。我们看到,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为滥觞的“主旋律”颁奖典礼节目对于弘扬时代精神,倡导主流价值,净化观众心灵起着重要作用,以后必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此类节目只有做到艺术上的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价值。
【关键词】“主旋律”颁奖典礼 视点 策略
2002年中央电视台启动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并举行了盛大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此后,各地方政府都相继参照此模式与当地电视媒体合作,每年都会举办如“感动某地”的年度电视颁奖典礼。此类节目杂糅了文艺晚会、访谈、专题等多种节目形式,融思想性、文艺性和观赏性于一体,以电视的艺术手法将奋进、奉献、坚韧、正义、责任等价值观念感化人心,成为推进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但是随着各电视台同类颁奖典礼的举行,近些年来,此类电视节目陷入了同质化和程式化的发展困境,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有所减弱。“主旋律”电视节目有明确的宣传导向,就是通过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把政府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和时代精神融入其中。而影响这类节目传播效果的关键就在于节目本身能否被观众认可,其宣扬的英雄能否真正被观众的内心情感所接受?进一步说,关键在于传播主体如何创新地运用电视传播艺术,突破政治宣教色彩,寓理于情,从而实现鲜明的传播目的?重庆电视台举行的《英雄·2009》颁奖典礼让人眼前一亮,以多重视点的传播策略为“主旋律”颁奖典礼拓展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视’是视野、观察、观照。‘点’是着眼点、立足点、切八点:‘视点’意味着在某个着眼点、立足点、切八点上打开视野,进行观察、观照”。在当今的视觉文化语境下,电视节目“视点”的选择和切入对于节目的艺术创新有重要意义。《英雄·2009》就是将“主旋律”颁奖典礼的诸要素置于多重视点的融合、交切和渗透中。
一、空间视点与时间视点的融合
“主旋律”颁奖典礼就是表彰有感人事迹的城市英雄,他们分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或赫赫有名或平凡朴实,但是他们都有高尚的情操,成为各自城市的精神信仰。各地的电视媒体往往就是从城市这一空间出发,让城市被“感动”,城市成为整台节目的主体和线索。但是,电视艺术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艺术,如果仅从城市空间的视点来结构,就容易走人单一的表现形态。
《英雄·2009》中也有明显的“重庆”这一空间标识视点,节目尾声就是将所有城市英雄誉为重庆的骄傲。集合成“重庆人”这个集体名词,以一首大气磅礴的诗朗诵《我是重庆人》和豪情万丈的歌曲联唱《我们的重庆我们的英雄》将一个城市的豪迈和激情演绎到高潮。但是,《英雄·2009》的创新在于在城市空间视点上交织了自然时间视点,融入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从春的盎然生机,到夏的灿烂明亮,到秋的丰收喜悦。一直到冬的沉默坚守,一年四季的更替正好切合作为2009年度的颁奖典礼。如此时间视点下的节目架构,一方面使晚会有了鲜明的节奏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铎在每一篇章前的朗诵犹如注脚,深情地拉开了每个季节的序幕:而每位知名嘉宾在每一篇章后的点评犹如感叹号,豪情地抒写着每个季节的美好。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将英雄人物的精神与自然季节的特点联系起来,实现了艺术化的比对和映衬。比如春的篇章,春天的就是欣欣向荣,在冰雪还没有消融时荫动着希冀。这一篇章里的五位城市英雄人物(汽车集团董事长、中学校长、畜牧研究者、医院护士、乡村支教教师)尽管他们先进事迹各异,但是共同的精神就是为了心中的美好信念而毅然前行。时间视点下的季节和空间视点下的城市英雄交织在一起,英雄人物的事迹走出了常见的平实叙述手法而凝结了艺术意象的情感品格。
二、主观视点与客观视点的变切
“主旋律”颁奖典礼本质而言是一场仪式和庆典,主体是作为获奖者的城市英雄,通过电视晚会这一传播平台,他们接受社会和民众的赞颂。因此,在节目中常见的流程是:播放VCR介绍获奖者的感人事迹,然后是主持人对获奖者进行现场访谈,接着是主持人宣读情真意切的颁奖词,最后是颁奖嘉宾为获奖者颁奖。介绍的短片和颁奖词的礼赞都是采用“他”、“她”的第三人称和“你”的第二人称,形成旁观者(指代广义上的社会和民众)的客观视点,这一视点与获奖者接受采访时的“我”第一人称的主观视点相融合,使电视观众能从多角度地更全面地了解获奖者。这套流程已经形成了颁奖典礼的一种表现模式而缺乏新意。获奖者作为颁奖典礼的主体,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的映照是颁奖典礼策划的设计基点,问题就在于如何更巧妙地运用而有新意。
《英雄·2009》一共赞颂了22位获奖者,对大部分的英雄人物采取了如前所述的主观和客观视点的常规编排,可对重点表现和塑造的英雄人物在视点的灵活运用方面做了探索。庹蓝兰的故事是《英雄·2009》的重点表现段落。22岁的她幼年丧母,父亲离家远走,留下破碎的家和三个年幼的妹妹。她靠老师和学校的救济完成学业,2005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她毅然放弃了在北京的高薪来到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第一中学报到,当了一名山区教师,并把三个寄养的妹妹接到身边抚养。节目策划者表现庹蓝兰这位坚强女孩时,主观和客观视点实现了两次深度融合。首先,颁奖典礼上先播放了庹蓝兰的VCR短片,最后一组画面是庹蓝兰带着三个妹妹到妈妈的坟前祭奠妈妈。这时主持人静静上场,以庹蓝兰的口吻读着她写给妈妈的信:“妈妈,春节快到了,我把妹妹们都带来看您了,向妈妈说说心里话……”。庹蓝兰在短片中的客观视角中的“她”和家信中的我实现了情感上的交切,让人潸然泪下。接着,庹蓝兰走上舞台,与主持人现场交流,讲述自己放弃北京高薪到山区支教的原因,抒发自己对三个妹妹的爱意。庹蓝兰在舞台上吐露心声的时候,大屏幕上正直播着三个在后台的妹妹,她们面对摄像机说出了对姐姐的心里话,这时三个妹妹从晚会后台走上前台与姐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而此时主持人又在一旁叙述:“蓝兰曾说最大的幸福就是姐妹四个人一个人牵着一个人的手睡觉……”,姐妹深情在主观和客观视点的相互映照下让人再次动容。对于颁奖典礼的策划者而言,如何深入刻画获奖者的可贵精神,并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肯定是策划的重点,庹蓝兰的故事段落在主观和客观视点深度交融上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思路。
三、感性视点与理性视点的渗透
“主旋律”颁奖典礼的风格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感动中国》就是以“用感性的方式表达,以细节的魅力展示”来一次次感动 人心因而同类节目在整体上都会营造出温暖感动的氛围。英雄人物的VCR短片、诵读的颁奖词、主持人的主持词、获奖者的现场访谈都是散文化的诗意风格,让观众沉浸在温情和真情之中。同时,素淡简洁的舞台布景,暖色调的灯光,舒缓柔情的背景音乐都渲染着这种温情。但是,就颁奖典礼而言,仅有感性视点是不够的,需要有理性视点的关照,将感性视点下的细腻细微的具体情感上升成、浓缩成无形的信仰和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主旋律”颁奖典礼的传播目的。
《英雄·2009》在感性视点的关照下,将每一位城市英雄身上凝聚的高尚人格和散发的人性光彩都展现得细致入微,直达观众的心灵深处,其在理’性视点的运用方面更有创新之处、在春、夏、秋、冬四个篇章的尾声,都设计了一位点评嘉宾进行现场点评。这四位嘉宾分别是阎肃(著名词作家、中国剧协副主席)、梁衡(著名新闻理论家、《人民日报》副总编)、仲呈祥(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和艾丰(著名经济学家、《经济日报》原总编辑),春夏秋冬的四季篇章之后,又请出了王立群(著名文史专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做总结点评。这五位点评嘉宾都不是重庆人,他们能站在外围视角更理性地评价重庆的城市英雄,同时,这些点评嘉宾都是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他们能以更宽阔的视野,更理性的高度,更人文的视角来提炼重庆城市英雄身上所汇聚的重庆精神和品质,比如王立群教授就动情讲到:中国古代的英雄是‘聪明其出,为之英:勇义过人,为之雄’,而在重庆看到的英雄已经有了更多的精神内涵,重庆的大江大山孕育了英雄,重庆的时代发展造就了英雄。这些嘉宾的点评每次都把颁奖典礼的气氛引向高潮,观众在深受感动而热泪夺眶之时,更能由内而外,从感性到理性地形成当地政府宣传所倡导的地域凝聚感、参与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重庆电视台的《英雄·2009》“是一台极富创新意义的优秀的电视节目”,其成功就在于多重视点的传播策略。在多重视点的融合下,政府的宣传导向、观众的情感诉求和电视的艺术品格之间形成了共鸣,在传播中形成了合力。我们看到,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为滥觞的“主旋律”颁奖典礼节目对于弘扬时代精神,倡导主流价值,净化观众心灵起着重要作用,以后必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此类节目只有做到艺术上的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