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西北民权县)人,诸子百家之一,先秦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继承了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的精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对世俗的礼法、权势等进行了尖锐批判。
庄子政治思想形成背景
1、政治环境:频繁的战争和暴虐的统治
春秋后期,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氏,成为新崛起的统治力量。他们的社会地位比贵族统治阶级低,为卿大夫阶层。庄子否定这些新的统治阶级,称之为“昏上乱相”(《山木》),庄子后学的态度更激烈,称之为“盗贼”;并对这新的统治阶级的“窃国盗法”行为可以不受惩罚而愤慨不平。
《庄子》中的一些记述和寓言表明,他生活于一个以兼地夺务、以攻伐争斗为主的乱世;庄子厌恶这些战争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的反对这些战争。
2、经济现象: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
战国时期,自给自足、以家庭为中心的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庄子》中关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动的记述,可知当时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劳动工具的进步,表明那时的社会生产力已具有相当规模,并且处在发展之中。对于这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庄子表现得非常冷漠,甚至认为人应该保持心境宁静,反对这种发展。庄子追求自然和个人精神自由,社会生活的折衷发展趋势当然是他所不能忍受的。应该说,庄子的社会批判从某些方面来说,正是针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社会现象。
3、社会生活:风俗人情
在西周传统的以“礼”为规范的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和上下等级之分是一种主导因素。《庄子》中仍然区分不同等级的社会地位,但《庄子》所强调的不是“下事上”的等级服从,而是各自的社会职责。《庄子》按照社会政治地位把众人分为庶民、大夫、诸侯、天子四个等级。他们的社会职责分别是劳动贡赋、治理庶务、管理国家、奉天理民。
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扩展,打破了西周传统的“礼”所规范的那种固定狭隘的伦理范围,与庄子追求永恒自然和自由人生的生活观念格格不入,于是引起了庄子对当时社会的激烈批评和对远古生活的无限向往。
庄子的政治思想
1、顺从自然
顺从自然是庄子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庄子首先从分析天人关系入手进行了阐述。庄子认为,天即自然物和自然变化的过程。在处理天人关系上,庄子主张:“天而不人”。(《庄子·列御寇》)要求人们要顺从自然,不要对天有任何的违抑行动,因为“物不胜天久矣”(《庄子·大宗师》);“天在内,人在外”,因为人“本乎天”(《庄子·秋水》)。工乎天而拙乎人(《庚桑楚》)。这是庄子给圣人提出的处理天人关系的又一准则,即圣人善于契合自然而拙于人为。强调的仍是用尽全力去顺天。根据以上天人关系的理论,“治”属于“人”的范畴。《庄子》认为,人类的理想状态是不存在“治”的问题的,最好的“治”就是“不治天下”,但是庄子所处的时代又不可能取消现实政治,所以庄子主张如果非要进行治理,那么“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无为就是顺从自然。
2、顺从民情
顺从民情是庄子政治思想的另一个基本内容。《庄子》认为,为了使民“安性命之情”,至关紧要的是“无攫其聪明”(《在肴》)。耀其聪明就会使民心动荡,民心动荡是一切变乱之因。为了不惊动民心,关键是把握一个“静”字。
庄子所处的是民心动摇的时代,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就是黄帝以来治天下的人做的。所以他们提出了绝圣弃知的主张,“拾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肤筐》)。更有甚者,作者对人类己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文化成就都进行了抨击,认为只有毁弃这些成就才能使天下人恢复本性。
3、君主无为
《庄子》对君主进行了正面的抨击,但《庄子》并不是彻底的无君论者。《庄子》认为取得君位的方式不应该是争或盗,而应该是通过修行道德而来。根据在自然面前平等的原则,《庄子》认为帝王应具备有势而不骄的品质。“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计其患,虑其反,以为害于性,故辞而不受也”(《盗踌》)。这种思想无疑是针对那些依势骄人者而发的。这是《庄子》的作者以其人性论为中心,对权势者提出的限制措施。
4、平均思想
《庄子》首先提出了在自然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庄子》认为,“平均”是从无情中引申出来的。《达生》篇中说:“复仇者不折摸干,虽有伎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庄子的平均思想是对不平现实的批判,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不现实的,不过为了铲除不平的灾难而产生的平均思想,这首幻想曲反映了苦难人们的心声。平均思想在当时乃至在整个中国古代都是反对特权思想最有力、最革命的武器之一。
庄子政治思想的影响
庄子政治思想中倡导的无治主义和无为而治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区别于礼治、尚贤政治和法治,无治主义和无为而治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提供了独特的一种类型选择,也为后世统治者治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和青睐,最突出例子的莫过于汉初和唐初统治者奉行的无为而治政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盛世”和“贞观盛世”的政治局面。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庄子政治思想形成背景
1、政治环境:频繁的战争和暴虐的统治
春秋后期,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氏,成为新崛起的统治力量。他们的社会地位比贵族统治阶级低,为卿大夫阶层。庄子否定这些新的统治阶级,称之为“昏上乱相”(《山木》),庄子后学的态度更激烈,称之为“盗贼”;并对这新的统治阶级的“窃国盗法”行为可以不受惩罚而愤慨不平。
《庄子》中的一些记述和寓言表明,他生活于一个以兼地夺务、以攻伐争斗为主的乱世;庄子厌恶这些战争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的反对这些战争。
2、经济现象: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
战国时期,自给自足、以家庭为中心的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庄子》中关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动的记述,可知当时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劳动工具的进步,表明那时的社会生产力已具有相当规模,并且处在发展之中。对于这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庄子表现得非常冷漠,甚至认为人应该保持心境宁静,反对这种发展。庄子追求自然和个人精神自由,社会生活的折衷发展趋势当然是他所不能忍受的。应该说,庄子的社会批判从某些方面来说,正是针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社会现象。
3、社会生活:风俗人情
在西周传统的以“礼”为规范的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和上下等级之分是一种主导因素。《庄子》中仍然区分不同等级的社会地位,但《庄子》所强调的不是“下事上”的等级服从,而是各自的社会职责。《庄子》按照社会政治地位把众人分为庶民、大夫、诸侯、天子四个等级。他们的社会职责分别是劳动贡赋、治理庶务、管理国家、奉天理民。
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扩展,打破了西周传统的“礼”所规范的那种固定狭隘的伦理范围,与庄子追求永恒自然和自由人生的生活观念格格不入,于是引起了庄子对当时社会的激烈批评和对远古生活的无限向往。
庄子的政治思想
1、顺从自然
顺从自然是庄子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庄子首先从分析天人关系入手进行了阐述。庄子认为,天即自然物和自然变化的过程。在处理天人关系上,庄子主张:“天而不人”。(《庄子·列御寇》)要求人们要顺从自然,不要对天有任何的违抑行动,因为“物不胜天久矣”(《庄子·大宗师》);“天在内,人在外”,因为人“本乎天”(《庄子·秋水》)。工乎天而拙乎人(《庚桑楚》)。这是庄子给圣人提出的处理天人关系的又一准则,即圣人善于契合自然而拙于人为。强调的仍是用尽全力去顺天。根据以上天人关系的理论,“治”属于“人”的范畴。《庄子》认为,人类的理想状态是不存在“治”的问题的,最好的“治”就是“不治天下”,但是庄子所处的时代又不可能取消现实政治,所以庄子主张如果非要进行治理,那么“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无为就是顺从自然。
2、顺从民情
顺从民情是庄子政治思想的另一个基本内容。《庄子》认为,为了使民“安性命之情”,至关紧要的是“无攫其聪明”(《在肴》)。耀其聪明就会使民心动荡,民心动荡是一切变乱之因。为了不惊动民心,关键是把握一个“静”字。
庄子所处的是民心动摇的时代,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就是黄帝以来治天下的人做的。所以他们提出了绝圣弃知的主张,“拾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肤筐》)。更有甚者,作者对人类己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文化成就都进行了抨击,认为只有毁弃这些成就才能使天下人恢复本性。
3、君主无为
《庄子》对君主进行了正面的抨击,但《庄子》并不是彻底的无君论者。《庄子》认为取得君位的方式不应该是争或盗,而应该是通过修行道德而来。根据在自然面前平等的原则,《庄子》认为帝王应具备有势而不骄的品质。“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计其患,虑其反,以为害于性,故辞而不受也”(《盗踌》)。这种思想无疑是针对那些依势骄人者而发的。这是《庄子》的作者以其人性论为中心,对权势者提出的限制措施。
4、平均思想
《庄子》首先提出了在自然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庄子》认为,“平均”是从无情中引申出来的。《达生》篇中说:“复仇者不折摸干,虽有伎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庄子的平均思想是对不平现实的批判,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不现实的,不过为了铲除不平的灾难而产生的平均思想,这首幻想曲反映了苦难人们的心声。平均思想在当时乃至在整个中国古代都是反对特权思想最有力、最革命的武器之一。
庄子政治思想的影响
庄子政治思想中倡导的无治主义和无为而治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区别于礼治、尚贤政治和法治,无治主义和无为而治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提供了独特的一种类型选择,也为后世统治者治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和青睐,最突出例子的莫过于汉初和唐初统治者奉行的无为而治政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盛世”和“贞观盛世”的政治局面。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