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怎样上?虽没有统一的定案,却实在是个常思常新、历久弥新的老话题。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老师面前,就如同样的蔬菜放在不同的厨师面前一样,有不同的烹制方法,尤其重要的是,众食客——学生,也有不同的需求和胃口。因此,语文课的多样性就像万物的多样性一样,是个自然而然的存在,只要是适合的就是好的。然而,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自行其是——我相信,在不同的制菜方法中,总会有一种营养保存最好,最符合这一个或这一群食客营养摄取需要的;同样,在不同的教学设计中,也总会有一种营养最好,最符合这一个或这一群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这样看来,文本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永远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学生生命常新,我们的课也需要“苟日新,日日新”——语文的探索何有穷期!
以上感想来自于近日对袁卫星、褚树荣、李镇西三位名师执教的同一篇文章《一碗清汤荞麦面》(也译作《一碗阳春面》)的教学实录的研读。三位名师的执教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面对不同的学生,而且他们执教本课时的年龄即他们的教学艺术成长阶段也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语文教学高境界的执着追求。在比较研读中我深受启发,并享受到不可抑制的感动和喜悦。
一、文本是个开放的结构,学生学什么是我们第一位的思考
像《一碗清汤荞麦面》这样的好文章,文质兼美,可教可学的地方总是很多,我们该怎样策划教学呢?先来看一看三位名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课程标准下本课所在的单元目标和课后练习也许可以很快捷地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是重点课文,目标就多一些;如果是略读课文,目标从简,重点突出单元目标就可以了。整个过程大致三五分钟,很多一线老师就是这样做的。然而,差距就出在这里。
教学目标决定着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的选取,决定着学习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决定着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发展,因此,在名师这里,目标的确立,实在是一个颇费踌躇、颇费时日的问题,然而匠心也就在这里。在这里,判断一个目标的优劣首先决定于它是否适合学生,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三位名师教学目标的确立,正是来自于他们对语文本身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精神发展、生命成长的人文关怀。如褚树荣老师,将目标设定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二是体验人间真情,感悟生活哲理。这两个目标一个基础,一个深化,立足导学,简洁明快。这种设计,是和褚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他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以言语教学为途径为手段,以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为目标。此为语文课的价值所在。
课一开始,褚树荣老师要求学生,“请大家看文章,找一找打动你的细节,谈一谈令人心动的感觉。”并作出指导,“小说是一个开放的文本结构,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东西,你找到的东西是什么?”不仅如此,褚老师更是把文本的开放结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原则,他在反思本课的教学后说:“为了使学生对小说蕴含的哲理作广泛而深刻的体悟,本人事先并不设框框和标签,让学生来谈自己的观感,最后内挖外联……让文中的哲理具备了普遍的意义。”这种从结构到内容的开放,正是基于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的需要。
再看李镇西老师的设计。李老师的课总是站在学生精神发展和生命成长的高度,把引领学生学什么放在首要的位置,也正因如此,李老师的课绝不作文本的生硬传授,而总能找到文本和学生心灵的契合点。本课上课伊始,李老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韩国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先生向全体员工朗读《一碗清汤荞麦面》,以及该文在帮助集团冲出亚洲金融危机中所发挥的精神力量。学生被震撼了,李老师接着说,在企业成功后,李会长组织全体员工把这篇小说又重新读了一次,学生再一次被震撼了。然后,李老师组织学生带着预习任务——请同学们找出最吸引你或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小组互相交流——通读小说。在李老师行云流水的指导中,文本被打开,学生的心灵被打开。在对话中,师生对“小说是一曲人性的赞歌”的主题达成共识,“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教学目标获得了深刻的共鸣。
袁卫星老师的课则非常注重情景语言的品味,他独具匠心地紧紧抓住文中母亲四次要面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品味体会,联系自己和生活,课堂始终流动着情感和诗意的河流,使学生在感受爱,感受真情,感受生命的顽强与坚韧的富有磁力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生命的丰实。这种精美的、超越文本一般意义的设计,来自于袁老师对语文学习的执着的认识,“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袁卫星: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同样的教材,三位名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却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这里,他们实践的正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文本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真正的开放,必须建立学生学什么是第一位的思想,这是名师课堂传给我们的最重要的财富。王荣生教授在指导教学时,反复强调,“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不是让人警醒吗?
二、 民主宽松的氛围,合作对话的环境,课堂本是生命快乐成长的地方
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哲理美……,一篇篇文章简直是美的盛宴。那语文教学呢?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理应是美的,是富有魅力的。欣赏美、表达美,不是应该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旋律吗?袁卫星老师认为,语文就是对“诗意的呼唤”,语文教师要“追求课堂诗意”。在本课的教学中,袁老师用《北国之春》和《好人一生平安》两首歌渲染了浓浓的诗意氛围,从语言品味入手,挖掘学生生活资源,在自然亲切的交流中完成了教学。
诗意营造的正是浓浓的人文氛围。三位名师精心、热心呵护着一个个独立的生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被唤醒,被激励,被鼓舞,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热情洋溢,才情洋溢。是啊!只有心态放松了,学生才会像和风细雨中的花草一样,快乐迅速地成长;只有心态放松了,学生才会像活泼的小鸟一样,与你笙箫和鸣;只有心态放松了,学生才会像敞开了口的容器一样,乐意接受和储藏。 教学也许就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
研读褚树荣和李镇西两位老师的课,你会深切地体会到,名师打开课堂的亲和力绝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尊重学生的平等的生命意识。这种意识贯穿始终,自然而然地在一举手一投足中表现出来,令人感动。这种尊重首先表现在教师作为一个对话角色的平等的融入。李镇西老师在让学生谈自己最感动的细节时,也谈了自己小时候的艰难生活和感恩情怀。这是平等的生活经验的交流。在学生迫不及待想打断他的话时,李老师没有故作谦让,而是坦诚地说:“你先稍微等等再说,好吗?同学们,今天咱们是互相讨论,我也可以发言,等我说完了,你再说,好不好?”这种尊重还表现在教师情感和文本情感、学生情感的高度契合上,回荡在课堂上的是心灵的共振和碰撞。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有的老师备课不深入,自己没有什么触动,却简单地拿教参的结论,要求学生产生什么什么情感,感悟什么什么哲理,这种生硬的语焉不详、情感麻木的指导如何能产生理想结果呢?褚树荣老师在谈本课的教学时说:“(这个)故事感动了我,它触动了我心底深处敏感而亲切的情感。我多次阅读它,每一次都眼眶湿润!我真切的感受到,要感动学生,自己首先要被感动。”尊重就是这样推己及人。这种尊重尤其深刻的表现在教师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耐心呵护、唤醒和激励,用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话说,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三位名师的课,学生个个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质疑论辩,老师的点拨深化,都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三、培养语文能力,涵养人文精神,语文课需要简单而充实
上面提到,褚树荣老师将本课设计了两层目标,他的课堂结构也是如此简单:第一步,检查预习,品味语言,了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特点;第二步,体验情、感悟理。这种设计从作为一篇教师指导下的自读课文的定位来说,课堂效果是充分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言语教学为途径和手段,注重了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请看下面的课堂实录:
师:这里有内涵丰富的四句话。(投影)
第一次:……唔……阳春面……一碗……可以吗?
第二次:……唔……一碗阳春面……可以吗?
第三次:……唔……阳春面两碗……可以吗?
第四次:……唔……三碗阳春面……可以吗?
师:第一次“一碗”为什么放在后面?
生:不知道能不能买,怕老板笑话,有点试探的意思。
师:那么读的时候,“一碗”用重音还是轻音?
生:(齐)轻音!
师:好,我来试试。“阳春面一碗可以吗?”(“一碗”处理成重音)
生:不好!
师:“阳春面一碗可以吗?”(“一碗”处理成轻)
生:(齐)好!
师:同学们的立场很坚定。其实在特定的语境中,重音和轻音都可以表示强调。再看每句前面一个“唔”字,表示了怎样的心情?
……
褚老师在这里的指导很精细,使学生通过品味感受到语言在表达人物形象上的力量,这种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实实在在的。
二是善于发掘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抒情言志中自然而然的涵养了人文精神。在第一层目标完成后,褚老师做了这样的引导:“记得我第一次读这一篇文章时,被其中的细节深深打动了。老实说,我流过眼泪。我相信大家深有同感。请看文章,找一找打动你的细节,谈一谈令人心动的感觉。”在师生共同品味小说的细节魅力后,褚老师接着启示:“请大家酝酿一下,然后说一个你经历过的爱的细节,让大家分享。”“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东西,你找到的东西是什么?”在层层的诱导下,学生纷纷言说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并且在共鸣和共享中获得了精神的发展,生命的成长。
大道易简,可很多时候,我们却做着徒劳无功的工作,把本来简单的东西繁复化了,把本来质朴的东西弄得光怪陆离,而语文的本色却渐去渐远。洗尽铅华呈素姿,我们应该学习名师易简而醇厚的课堂艺术。
四、 只有实现挑战性学习,课堂才有真正的意义。
在所有的学科中,也许语文教学最容易失之于浅,失之于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这些“例子”之间相同的知识点实在太多了,这篇文章可以讲,那篇文章也可以讲。如果举一反三,语文课老师不是太悠闲了吗?我们只好“举三反一”,篇篇反复的讲了。而在学生那里,语文课则是听不听无所谓,这篇落下的,那篇同样可以拾起来。岂止是那篇,甚至初中到了高中,隔了几年,相同的知识还是会被煞有介事的详细讲授。试问,平淡乏味,如何能够吸引学生?
从名师的教学效果看,语文课的魅力往往不是来自于教学技巧的刻意追求,而是来自于教学内容的挑战性,来自于由它唤起的心灵的震撼。观李镇西老师的课,常使人产生“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的感觉。这篇《一碗清汤荞麦面》教学,便是如此。我们来看其中一个教学片断。
(老师引导学生谈“最让你感动的细节”。)
生:这篇小说令我最感动的地方,是老板夫妇为素不相识的母子三人预留二号桌这个地方。而且,每次在他们离开时都为他们送上温馨的祝福:“谢谢,祝你们过个好年!”这句话非常普通,但他让我想到,在他人遭遇困难的时候,有时候我们的一句话,哪怕是非常平常的话,对他都是最大的精神鼓励!
师:对!我想接着他的分析追问一个问题:老板夫妇每次在母子三人离去的时候都要对他们说“祝你们过个好年”,这是为什么?
生:习惯。
师:习惯?(教室很静)
师:习惯,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习惯嘛!
生:不对,是真心的祝福。
师:嗯,我也认为那不仅仅是习惯,更多的是真心的祝福。可是,这只是单纯的新年祝福吗?
生:应该有变化。
师:有什么变化呢?一开始是什么?
生:一开始是一种同情,后来便增加了关心。
师:大家看文章,有个细节不容易捕捉到,这就是母子三人第三次吃面后离去的时候,作者写老板夫妇送他们的时候用了一个词,仔细看看,是什么词? 生:(齐答)目送!
师:什么叫“目送”呢?
生:就是久久的注视着他们的背影。
师:这种眼神里就不仅仅是一般的关心了,还有什么在里面啊?
生:(纷纷的)敬佩!敬仰!
师:不错,我也认为是敬仰。可老板夫妇为什么敬仰母子三人呢?或者说,究竟是谁帮助了谁呀?
生:是母子三人帮助了老板夫妇。
师:是怎么帮助的?
生:因为他们三人并没有因为生活困难而放弃生活,还是勇敢的生活下去,这种精神感动了老板夫妇,母子三人在精神上帮助了老板夫妇!
师:对,说得真好!你们说到精神,让我想到文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老板夫妇一直保留着那张旧桌子。为什么要把这张桌子保留着呢?这张桌子是一种精神,它代表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最初,母子三人从这碗面中获得了一种精神,那是素不相识的人所奉献的爱……,而他们的精神对老板夫妇是一种激励,这也是让人感动的。因此,是谁帮助了谁?
生:是互相帮助。
师:对。老板夫妇和母子三人,他们在精神上互相取暖,各自用人性的光芒照耀着对方,这是两颗心,不,应该说是好多颗心所散发出的真善美的光芒,彼此交相辉映,让人感动。
(课堂上很安静。)
这段师生对话,不只在学生中间,即使在老师那里,也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和震撼。在很多课堂中,当一开始学生谈出了自己的感动后,老师肯定就结束了。这种对话,淡如空气中的微响;而李老师绝不满足于学生的泛泛的感受。他在大家熟视无睹的地方做了一个追问:“老板夫妇每次在母子三人离去的时候都要对他们说‘祝你们过个好年’,这是为什么?”于是,对常规思维的挑战开始了!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终于找到了“目送”这个细节。“目送”的姿态、神情和心理正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瞬间,大家冲出了迷惑,豁然开朗。这种发现的喜悦,不亚于理化实验课,真是酣畅淋漓!在此基础上,李老师继续追问:“究竟是谁帮助了谁?”引导学生将情感的认知做理性的梳理。为什么“一直保留着那张旧桌子”呢,又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终于,学生认识到这是小说人物之间精神上的互相帮助,李老师顺势做了总结,小说的“一曲人性美的赞歌”的主题,豁然呈现。一番情感和理智的挑战完美完成了!我相信,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次学习!
只有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才能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才智,课堂才有魅力,才有真正的意义。
回到本文开头,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怎样上?阅读名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的探索仍未有穷期。
————————
参考文献:
①褚树荣:《褚树荣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
②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④吉春亚:《新生代语文杰出教师教学风采录》 ,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
[作者通联:河南延津县高级中学]
以上感想来自于近日对袁卫星、褚树荣、李镇西三位名师执教的同一篇文章《一碗清汤荞麦面》(也译作《一碗阳春面》)的教学实录的研读。三位名师的执教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面对不同的学生,而且他们执教本课时的年龄即他们的教学艺术成长阶段也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语文教学高境界的执着追求。在比较研读中我深受启发,并享受到不可抑制的感动和喜悦。
一、文本是个开放的结构,学生学什么是我们第一位的思考
像《一碗清汤荞麦面》这样的好文章,文质兼美,可教可学的地方总是很多,我们该怎样策划教学呢?先来看一看三位名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课程标准下本课所在的单元目标和课后练习也许可以很快捷地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是重点课文,目标就多一些;如果是略读课文,目标从简,重点突出单元目标就可以了。整个过程大致三五分钟,很多一线老师就是这样做的。然而,差距就出在这里。
教学目标决定着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的选取,决定着学习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决定着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发展,因此,在名师这里,目标的确立,实在是一个颇费踌躇、颇费时日的问题,然而匠心也就在这里。在这里,判断一个目标的优劣首先决定于它是否适合学生,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三位名师教学目标的确立,正是来自于他们对语文本身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精神发展、生命成长的人文关怀。如褚树荣老师,将目标设定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二是体验人间真情,感悟生活哲理。这两个目标一个基础,一个深化,立足导学,简洁明快。这种设计,是和褚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他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以言语教学为途径为手段,以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为目标。此为语文课的价值所在。
课一开始,褚树荣老师要求学生,“请大家看文章,找一找打动你的细节,谈一谈令人心动的感觉。”并作出指导,“小说是一个开放的文本结构,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东西,你找到的东西是什么?”不仅如此,褚老师更是把文本的开放结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原则,他在反思本课的教学后说:“为了使学生对小说蕴含的哲理作广泛而深刻的体悟,本人事先并不设框框和标签,让学生来谈自己的观感,最后内挖外联……让文中的哲理具备了普遍的意义。”这种从结构到内容的开放,正是基于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的需要。
再看李镇西老师的设计。李老师的课总是站在学生精神发展和生命成长的高度,把引领学生学什么放在首要的位置,也正因如此,李老师的课绝不作文本的生硬传授,而总能找到文本和学生心灵的契合点。本课上课伊始,李老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韩国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先生向全体员工朗读《一碗清汤荞麦面》,以及该文在帮助集团冲出亚洲金融危机中所发挥的精神力量。学生被震撼了,李老师接着说,在企业成功后,李会长组织全体员工把这篇小说又重新读了一次,学生再一次被震撼了。然后,李老师组织学生带着预习任务——请同学们找出最吸引你或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小组互相交流——通读小说。在李老师行云流水的指导中,文本被打开,学生的心灵被打开。在对话中,师生对“小说是一曲人性的赞歌”的主题达成共识,“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教学目标获得了深刻的共鸣。
袁卫星老师的课则非常注重情景语言的品味,他独具匠心地紧紧抓住文中母亲四次要面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品味体会,联系自己和生活,课堂始终流动着情感和诗意的河流,使学生在感受爱,感受真情,感受生命的顽强与坚韧的富有磁力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生命的丰实。这种精美的、超越文本一般意义的设计,来自于袁老师对语文学习的执着的认识,“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袁卫星: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同样的教材,三位名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却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这里,他们实践的正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文本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真正的开放,必须建立学生学什么是第一位的思想,这是名师课堂传给我们的最重要的财富。王荣生教授在指导教学时,反复强调,“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不是让人警醒吗?
二、 民主宽松的氛围,合作对话的环境,课堂本是生命快乐成长的地方
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哲理美……,一篇篇文章简直是美的盛宴。那语文教学呢?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理应是美的,是富有魅力的。欣赏美、表达美,不是应该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旋律吗?袁卫星老师认为,语文就是对“诗意的呼唤”,语文教师要“追求课堂诗意”。在本课的教学中,袁老师用《北国之春》和《好人一生平安》两首歌渲染了浓浓的诗意氛围,从语言品味入手,挖掘学生生活资源,在自然亲切的交流中完成了教学。
诗意营造的正是浓浓的人文氛围。三位名师精心、热心呵护着一个个独立的生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被唤醒,被激励,被鼓舞,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热情洋溢,才情洋溢。是啊!只有心态放松了,学生才会像和风细雨中的花草一样,快乐迅速地成长;只有心态放松了,学生才会像活泼的小鸟一样,与你笙箫和鸣;只有心态放松了,学生才会像敞开了口的容器一样,乐意接受和储藏。 教学也许就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
研读褚树荣和李镇西两位老师的课,你会深切地体会到,名师打开课堂的亲和力绝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尊重学生的平等的生命意识。这种意识贯穿始终,自然而然地在一举手一投足中表现出来,令人感动。这种尊重首先表现在教师作为一个对话角色的平等的融入。李镇西老师在让学生谈自己最感动的细节时,也谈了自己小时候的艰难生活和感恩情怀。这是平等的生活经验的交流。在学生迫不及待想打断他的话时,李老师没有故作谦让,而是坦诚地说:“你先稍微等等再说,好吗?同学们,今天咱们是互相讨论,我也可以发言,等我说完了,你再说,好不好?”这种尊重还表现在教师情感和文本情感、学生情感的高度契合上,回荡在课堂上的是心灵的共振和碰撞。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有的老师备课不深入,自己没有什么触动,却简单地拿教参的结论,要求学生产生什么什么情感,感悟什么什么哲理,这种生硬的语焉不详、情感麻木的指导如何能产生理想结果呢?褚树荣老师在谈本课的教学时说:“(这个)故事感动了我,它触动了我心底深处敏感而亲切的情感。我多次阅读它,每一次都眼眶湿润!我真切的感受到,要感动学生,自己首先要被感动。”尊重就是这样推己及人。这种尊重尤其深刻的表现在教师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耐心呵护、唤醒和激励,用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话说,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三位名师的课,学生个个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质疑论辩,老师的点拨深化,都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三、培养语文能力,涵养人文精神,语文课需要简单而充实
上面提到,褚树荣老师将本课设计了两层目标,他的课堂结构也是如此简单:第一步,检查预习,品味语言,了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特点;第二步,体验情、感悟理。这种设计从作为一篇教师指导下的自读课文的定位来说,课堂效果是充分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言语教学为途径和手段,注重了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请看下面的课堂实录:
师:这里有内涵丰富的四句话。(投影)
第一次:……唔……阳春面……一碗……可以吗?
第二次:……唔……一碗阳春面……可以吗?
第三次:……唔……阳春面两碗……可以吗?
第四次:……唔……三碗阳春面……可以吗?
师:第一次“一碗”为什么放在后面?
生:不知道能不能买,怕老板笑话,有点试探的意思。
师:那么读的时候,“一碗”用重音还是轻音?
生:(齐)轻音!
师:好,我来试试。“阳春面一碗可以吗?”(“一碗”处理成重音)
生:不好!
师:“阳春面一碗可以吗?”(“一碗”处理成轻)
生:(齐)好!
师:同学们的立场很坚定。其实在特定的语境中,重音和轻音都可以表示强调。再看每句前面一个“唔”字,表示了怎样的心情?
……
褚老师在这里的指导很精细,使学生通过品味感受到语言在表达人物形象上的力量,这种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实实在在的。
二是善于发掘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抒情言志中自然而然的涵养了人文精神。在第一层目标完成后,褚老师做了这样的引导:“记得我第一次读这一篇文章时,被其中的细节深深打动了。老实说,我流过眼泪。我相信大家深有同感。请看文章,找一找打动你的细节,谈一谈令人心动的感觉。”在师生共同品味小说的细节魅力后,褚老师接着启示:“请大家酝酿一下,然后说一个你经历过的爱的细节,让大家分享。”“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东西,你找到的东西是什么?”在层层的诱导下,学生纷纷言说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并且在共鸣和共享中获得了精神的发展,生命的成长。
大道易简,可很多时候,我们却做着徒劳无功的工作,把本来简单的东西繁复化了,把本来质朴的东西弄得光怪陆离,而语文的本色却渐去渐远。洗尽铅华呈素姿,我们应该学习名师易简而醇厚的课堂艺术。
四、 只有实现挑战性学习,课堂才有真正的意义。
在所有的学科中,也许语文教学最容易失之于浅,失之于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这些“例子”之间相同的知识点实在太多了,这篇文章可以讲,那篇文章也可以讲。如果举一反三,语文课老师不是太悠闲了吗?我们只好“举三反一”,篇篇反复的讲了。而在学生那里,语文课则是听不听无所谓,这篇落下的,那篇同样可以拾起来。岂止是那篇,甚至初中到了高中,隔了几年,相同的知识还是会被煞有介事的详细讲授。试问,平淡乏味,如何能够吸引学生?
从名师的教学效果看,语文课的魅力往往不是来自于教学技巧的刻意追求,而是来自于教学内容的挑战性,来自于由它唤起的心灵的震撼。观李镇西老师的课,常使人产生“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的感觉。这篇《一碗清汤荞麦面》教学,便是如此。我们来看其中一个教学片断。
(老师引导学生谈“最让你感动的细节”。)
生:这篇小说令我最感动的地方,是老板夫妇为素不相识的母子三人预留二号桌这个地方。而且,每次在他们离开时都为他们送上温馨的祝福:“谢谢,祝你们过个好年!”这句话非常普通,但他让我想到,在他人遭遇困难的时候,有时候我们的一句话,哪怕是非常平常的话,对他都是最大的精神鼓励!
师:对!我想接着他的分析追问一个问题:老板夫妇每次在母子三人离去的时候都要对他们说“祝你们过个好年”,这是为什么?
生:习惯。
师:习惯?(教室很静)
师:习惯,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习惯嘛!
生:不对,是真心的祝福。
师:嗯,我也认为那不仅仅是习惯,更多的是真心的祝福。可是,这只是单纯的新年祝福吗?
生:应该有变化。
师:有什么变化呢?一开始是什么?
生:一开始是一种同情,后来便增加了关心。
师:大家看文章,有个细节不容易捕捉到,这就是母子三人第三次吃面后离去的时候,作者写老板夫妇送他们的时候用了一个词,仔细看看,是什么词? 生:(齐答)目送!
师:什么叫“目送”呢?
生:就是久久的注视着他们的背影。
师:这种眼神里就不仅仅是一般的关心了,还有什么在里面啊?
生:(纷纷的)敬佩!敬仰!
师:不错,我也认为是敬仰。可老板夫妇为什么敬仰母子三人呢?或者说,究竟是谁帮助了谁呀?
生:是母子三人帮助了老板夫妇。
师:是怎么帮助的?
生:因为他们三人并没有因为生活困难而放弃生活,还是勇敢的生活下去,这种精神感动了老板夫妇,母子三人在精神上帮助了老板夫妇!
师:对,说得真好!你们说到精神,让我想到文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老板夫妇一直保留着那张旧桌子。为什么要把这张桌子保留着呢?这张桌子是一种精神,它代表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最初,母子三人从这碗面中获得了一种精神,那是素不相识的人所奉献的爱……,而他们的精神对老板夫妇是一种激励,这也是让人感动的。因此,是谁帮助了谁?
生:是互相帮助。
师:对。老板夫妇和母子三人,他们在精神上互相取暖,各自用人性的光芒照耀着对方,这是两颗心,不,应该说是好多颗心所散发出的真善美的光芒,彼此交相辉映,让人感动。
(课堂上很安静。)
这段师生对话,不只在学生中间,即使在老师那里,也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和震撼。在很多课堂中,当一开始学生谈出了自己的感动后,老师肯定就结束了。这种对话,淡如空气中的微响;而李老师绝不满足于学生的泛泛的感受。他在大家熟视无睹的地方做了一个追问:“老板夫妇每次在母子三人离去的时候都要对他们说‘祝你们过个好年’,这是为什么?”于是,对常规思维的挑战开始了!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终于找到了“目送”这个细节。“目送”的姿态、神情和心理正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瞬间,大家冲出了迷惑,豁然开朗。这种发现的喜悦,不亚于理化实验课,真是酣畅淋漓!在此基础上,李老师继续追问:“究竟是谁帮助了谁?”引导学生将情感的认知做理性的梳理。为什么“一直保留着那张旧桌子”呢,又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终于,学生认识到这是小说人物之间精神上的互相帮助,李老师顺势做了总结,小说的“一曲人性美的赞歌”的主题,豁然呈现。一番情感和理智的挑战完美完成了!我相信,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次学习!
只有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才能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才智,课堂才有魅力,才有真正的意义。
回到本文开头,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怎样上?阅读名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的探索仍未有穷期。
————————
参考文献:
①褚树荣:《褚树荣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
②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④吉春亚:《新生代语文杰出教师教学风采录》 ,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
[作者通联:河南延津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