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默会知识是波兰尼在1958年首先在其名著《个体知识》中提出的,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外显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即: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也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包括“可以写在书本和杂志上,能说出来的知识”。但是默会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默会知识的范例体现了智力的各种机能,它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比如,眼光、鉴别力、趣味、技巧、创造力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阐释,高中历史教学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将基础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也存在着大量的默会知识;既存在着教师的默会知识,也存在着学生的默会知识;既存在着有关具体教学内容的默会知识,也存在着有关教授和学习行为的默会知识,还存在着有关师生交往和学生之间交往的默会知识。然而,教育界以往没有注意到或没能充分注意到教学过程中大量默会知识的存在,对于其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则更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研究。忽视教学活动中大量默会知识的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结果只能是:各种各样的默会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自发地产生影响,那些对教学活动有益的默会知识或许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那些对教学活动不利的默会知识又可能干扰和阻碍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进行。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在传授显性知识的同时重视默会知识的作用,以便使中学历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新定位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转变教育观念
过去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这种关系正在逐渐改变。但是由于升学的压力,许多教师仍然在教学中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注重讲授显性知识而忽略了默会知识。目前在许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眼中,“知识”就是显性知识,教师的职责就是用清晰、有条理的语言把这些知识讲给学生,而不能用语言表述的认识成果就不在教师的传授内容之列。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认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只会阻碍人们的认识。在这种观念下,教学过程就变成了在漠视学生默会知识的前提下,单纯地向学生传递显性知识的过程。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认为,传统教学方法就是“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使自己变聪明”,教师传授的仅仅是带有坚硬外壳的明确知识,学生难以打破知识的外壳,不能获得知识中有价值的内核。当然无法内化为自己的默会知识。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默会认识,必须变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个性化教学手段,重视人的能动性、独立性,强调学生的默会认知潜能。个性化教学手段主要有:(1)启发式教学;(2)发現式教学;(3)自由式教学。只有在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个体的默会思维因素才能被激活。
三、引导学生参与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教材,创设学生可以参与的具有情境依附性的内化默会知识的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实践或亲身参与的方式获得个人实践知识是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取代的。默会知识通常是在个体实践过程中不自觉地显现出来的。学生学习显性知识的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了系统、正规、死板的知识框架,而很难在实际的生活中利用到他所学到的知识。在开发校本教材课程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考虑到学生所接触的家庭文化、社会文化、课堂文化以及其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知识影响情况,让学生从原先的对显性知识的生硬记忆转向对学习过程的实际操作,从而让其自行思考,做出判断并采取措施,以激发其对潜在于其身体内部的默会知识的运用。只有做到了真正的参与,才会真正体现学生所掌握的默会知识。
编辑 韩 晓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阐释,高中历史教学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将基础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也存在着大量的默会知识;既存在着教师的默会知识,也存在着学生的默会知识;既存在着有关具体教学内容的默会知识,也存在着有关教授和学习行为的默会知识,还存在着有关师生交往和学生之间交往的默会知识。然而,教育界以往没有注意到或没能充分注意到教学过程中大量默会知识的存在,对于其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则更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研究。忽视教学活动中大量默会知识的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结果只能是:各种各样的默会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自发地产生影响,那些对教学活动有益的默会知识或许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那些对教学活动不利的默会知识又可能干扰和阻碍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进行。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在传授显性知识的同时重视默会知识的作用,以便使中学历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新定位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转变教育观念
过去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这种关系正在逐渐改变。但是由于升学的压力,许多教师仍然在教学中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注重讲授显性知识而忽略了默会知识。目前在许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眼中,“知识”就是显性知识,教师的职责就是用清晰、有条理的语言把这些知识讲给学生,而不能用语言表述的认识成果就不在教师的传授内容之列。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认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只会阻碍人们的认识。在这种观念下,教学过程就变成了在漠视学生默会知识的前提下,单纯地向学生传递显性知识的过程。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认为,传统教学方法就是“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使自己变聪明”,教师传授的仅仅是带有坚硬外壳的明确知识,学生难以打破知识的外壳,不能获得知识中有价值的内核。当然无法内化为自己的默会知识。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默会认识,必须变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个性化教学手段,重视人的能动性、独立性,强调学生的默会认知潜能。个性化教学手段主要有:(1)启发式教学;(2)发現式教学;(3)自由式教学。只有在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个体的默会思维因素才能被激活。
三、引导学生参与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教材,创设学生可以参与的具有情境依附性的内化默会知识的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实践或亲身参与的方式获得个人实践知识是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取代的。默会知识通常是在个体实践过程中不自觉地显现出来的。学生学习显性知识的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了系统、正规、死板的知识框架,而很难在实际的生活中利用到他所学到的知识。在开发校本教材课程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考虑到学生所接触的家庭文化、社会文化、课堂文化以及其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知识影响情况,让学生从原先的对显性知识的生硬记忆转向对学习过程的实际操作,从而让其自行思考,做出判断并采取措施,以激发其对潜在于其身体内部的默会知识的运用。只有做到了真正的参与,才会真正体现学生所掌握的默会知识。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