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大臣:心怀仁心才是好官员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qy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17年,董文炳出身于河北藁(gao)城(今属河北石家庄)一个武将之家,父亲是藁城汉族世侯(协助蒙古对金作战的中原汉族地方武装统帅),以仁义著称,尤其注重自身修养和对儿子的教育。董文炳小时候,父亲就经常告诫他长大后要“为政宽明”,并应有一颗“善战而不妄杀”的仁心,时刻将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董文炳每次都认真地听着,并记在了心里。
  (一)
  1233年,董文炳的父亲在对金作战中去世,蒙古可汗看在他为蒙古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于两年后任命年仅18岁的董文炳为藁城县令——这在当时算是破格提拔了。消息传出后,县衙炸开了锅。县吏们对凭借恩荫上位的董文炳十分轻视,故意处处下绊子、设障碍,一心想看他出洋相、闹笑话。
  但是,他们低估了董文炳的本领。董文炳自小机敏过人,博闻强识,又深受父亲的影响,从政能力极强。他在县衙官吏怀疑的目光下,漂亮地处理了几桩陈年积案,用事实彰显了自己与年龄不相符的断案能力,顿时成为声名远播的董青天,临县百姓有冤无处申诉时,也转到藁城请求董文炳判决。董文炳举重若轻,公平公正地加以裁决,百姓们对他敬若神明。
  此外,董文炳謹遵父亲的教诲,始终保持着爱民之心,很快树立起少年老成的好官员形象。藁城是有名的贫困县,董文炳上任初期当地又连遭旱灾、蝗灾,朝廷却对灾情熟视无睹,照样横征暴敛,导致藁城百姓民不聊生。董文炳为解决百姓的沉重负担,用自己家中数千石谷子代替百姓交了赋税。
  不仅如此,他还替百姓还“贷款”。
  前任县令因征集军需曾向私人借贷,放贷的那家收取的利息却逐年加倍,官府无力偿还,就令百姓拿自家的蚕和麦子去偿还,直到董文炳担任县令,百姓们还没有还完。董文炳得知后把自家的田地作价还给放贷的人,并说服家人捐粮食给百姓,这才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此后,他又带领相关人员统计丈量县境内的闲散土地,分给贫苦人家耕种。流离在外的藁城百姓闻知后,相继回乡耕织。
  为了提高藁城百姓的幸福指数,董文炳冒着自己被杀头、抄家的风险,说服百姓两户或多户并为一户,即通过瞒报户口的方法减轻赋税。身边人都被他的爱民之心感动,更为他可能因此掉脑袋的做法担忧,一致劝阻他不必这样做。董文炳正气凛然地回答: “为民获罪,吾所甘心!”他的上司见他这么受百姓欢迎,顿生嫉妒之心,想拉拢他加入贪腐的行列,一起鱼肉百姓,被董文炳拒绝。上司怀恨在心,设计陷害他。董文炳得知后,坦然对身边人说: “我岂能靠剥削百姓来为自己谋利!”他于是仿效陶渊明挂袍辞官、归隐山林,一隐就是多年。
  直到1253年,董文炳才再度出山,追随当时还是蒙古大将的忽必烈南征北战,并凭借赤胆忠心和出众能力,被忽必烈视为最忠诚的伙伴。董文炳也不负众望,努力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二)
  1260年,忽必烈即位为蒙古大汗,统一了常年被金国蹂躏的燕南(今河北、山东一带)地区。燕南百姓虽然摆脱了女真族的控制,但对忽必烈的蒙古政权依旧抱有抵触情绪,不愿归附。忽必烈为此寝食难安,特令汉族出身的董文炳“宣慰燕南诸道”。董文炳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他细心走访了燕南百姓,回来后劝谏忽必烈: “燕南百姓并非不愿归附,只是过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微臣建议您先实施一些利民政策,以安民心!”忽必烈觉得有理,马上批准了这条建议。燕南地区的汉族人得知后,人心逐渐安定下来。
  燕南问题解决后,董文炳于次年改任山东东路宣抚使,前往山东各地安抚民心。当时,山东军阀李璮(tan)在益都(今属山东潍坊)起兵反叛,攻陷济南。董文炳指挥调度山东各路重兵,协助朝廷主将重重包围了济南城。围困数月后,济南城人心惶惶。主将正准备大开杀戒,董文炳劝阻说: “对于穷途末路的贼寇,可以略施小计生擒,最好不要大动干戈!”于是,他单枪匹马到济南城下喊话: “反抗朝廷者只有李璮一人!其他人只要此时归顺朝廷就可既往不咎!你们好好想想,不要自取灭亡!”很快,李璮的心腹缴械投降,其他人见状也军心大乱,干脆抓住李璮,开城献降了。
  接下来的一件事更彰显了董文炳的仁心。
  李璮的人虽然投降了,但投降的叛军里有两万多名“勇而善战”、曾经击败过官军的江浙降卒。主将担心他们日后伺机报复,就下令把他们化整为零分散到各部队,再命令各部队把这些降卒暗中处死。董文炳的部队也分到2000名降卒,他觉得这样做太不合适,劝主将说: “他们都是被李逭胁迫的人!况且我们有言在先,说自愿投降的人可既往不咎,你现在下暗杀令岂不是出尔反尔?这不仅会坏了我们军队的名声,也会影响朝廷威信。”主将如梦方醒,下令所有部队停止暗杀计划。一场残酷的惨剧就这样被董文炳避免了。
  此外,董文炳还被任命为山东路统军副使,镇守沂州(今山东临沂)。在这个任上,他也时刻彰显着自己的仁心。
  沂州是蒙军进功南宋的最前沿,由于战线过长,朝廷的后勤保障经常跟不上。朝廷为图方便,便发文让沂州部队就地购粮解决军需问题。这无疑会加重百姓负担,隐患也颇多。
  董文炳得知后,下令马上收回已经发往下属州县的购粮文书,然后派人进京启奏忽必烈: “微臣建议立即停止就地购粮。一,宋军与我军接壤,收购粮食的数额会使宋军推知我军人数;二,忻州百姓供应日常军需已经很不容易,朝廷若再征购,百姓恐怕会吃不消……请可汗三思!”忽必烈恍然大悟,取消了征粮诏令。
  (三)
  董文炳的贡献不止这些。元朝建立后,他在奉命攻打南宋的过程中,也始终秉承不伤及无辜的仁心。
  1274年,元朝大举伐宋,董文炳奉命攻取南宋的某战略要地。在当时胜负已经分明的情况下,他不忍心与汉族同胞兵刃相见,让他们白白送死,于是派人送去劝降书信,好言劝说守军缴械投降。不料,守军接到劝降信后毫无反应。董文炳登高呐喊,再次诚恳劝降: “各位守军,我不指挥部下进攻是想给你们留条活路!你们一定要考虑清楚啊!”在他的感召下,该地守军终于放下武器投降,董文炳就这样靠着自己的仁心取得了这个战略要地。   紧接着,在元军的猛烈攻击下,宋军大败。董文炳部虽然俘获了一万多名宋军,但他把他们全部释放了,俘虏感恩戴德,四处歌颂董文炳的不杀之恩,其他宋军得知后无心恋战, “皆望旗而服”。随后,董文炳率部直扑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一路上秋毫无犯,军纪严明。董文炳带兵进攻到距离临安仅百里的某县城时,两次派人前去招降都被拒绝。他身边的人急了,请求董文炳发兵屠城。董文炳坚决不答应: “我早就请示过朝廷,宋军只要投降,我军就一人不杀,更不能屠城。”接着,他再次派人人城劝降,对方被他的诚意感动,终于投降。1276年春,元军三路大军会师临安,俘虏了年仅五岁的南宋皇帝,将南宋全境纳入元朝版图。
  事后,董文炳奉诏留守临安,全权处理相关事宜。他不仅维护社会治安、禁止豪强横行,还重点安抚劝慰临安百姓,将临安管理得井井有条。朝廷特使奉诏到临安清查南宋国库,追索遗失金银,闹得临安城人心惶惶。董文炳又赶紧奏请忽必烈实施安抚怀柔之策,千万不能因为追索金银而打扰百姓的生活。忽必烈立刻诏令停止追索遗失的金银,临安百姓因此得以安宁。
  不过,南宋都城虽被攻下,南宋部分旧臣出于爱国之心,又占据台州,伺机复国。忽必烈得到消息后,命令董文炳南下平叛。董文炳再次彰显了他一贯为民着想的仁心。
  出发前,他下令士兵南下途中禁止践踏田地: “百姓就指望着稻子成熟来活命。你们如果践踏禾苗,百姓如何活命?”由于董文炳部军纪严明,台州一带的稻田完好无损,台州百姓心存感激,不忍武力对抗,使得董文炳部很快就打到台州。南宋旧臣见势不妙,继续南逃至福建。这时,元军中个别将领觉得不能白来台州一趟,为了邀功请赏,竟然肆意抓捕台州百姓。董文炳大怒,命令他们将百姓全部释放,声称: “敢有不释放百姓者,以军法论处!”数万台州百姓因此虎口脱险。
  随后,董文炳部出发去了福建。让人意外的是,福建百姓听说了董文炳在台州的仁心美名,纷纷扶老携幼欢迎他,许多重镇不战而降。
  (四)
  经过这一系列事情,忽必烈越来越倚重董文炳,对他寄予厚望。
  南方战事结束不久,元朝首都遭到了北方某部落的武装侵袭。忽必烈决定御驾亲征,但苦于满朝文武中没有合适的人留镇京城,只得急召董文炳昼夜兼程赶回京城主持大局,并下令说: “中书省、枢密院,凡是重大决策必须经董文炳许可才能施行!”可见董文炳在忽必烈心中的地位。后来,忽必烈越来越离不开董文炳,即使董文炳想告老还乡,忽必烈也舍不得放他走。
  1278年夏,59岁的董文炳因病多次奏请辞职,都未获得批准。几个月后,忽必烈过生日那天,接受群臣贺礼后赐宴,亲手将董文炳扶到上座,深情地對宗室大臣们说:“董文炳,功臣也,理当坐是。”不料,当天夜里,董文炳病情加重。他自感时日无多,便召集家人到病榻前,用尽全力说: “勉力报国,则吾死瞑目矣!”不久后就去世了。
  忽必烈听到噩耗,悲痛得不能自已。为表彰董文炳的丰功伟绩,忽必烈诏令禁卫军把董文炳的遗体护送回老家藁城县安葬,沿途官员一律“以礼吊祭”,以示对董文炳的重视。董文炳从藁城起步,又回到藁城安葬,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其他文献
如果你(历史学家钱穆)穿越回清朝末年,被扔进江苏省无锡县的水乡小镇,作为祖上曾阔过的大家族的一支,耕读传家,书香不断。  你于1895年出生。为什么是这年?纯属巧合。如果非硬要扯,那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甲午战争。  你七岁时上了私塾,离家有五里地。同宗伯父请了一位先生,到家里教自己的儿子读书,除伯父的儿子外,还有先生的儿子,加上你哥和你,一共就四个学生。  先生让你每天认20个生字。
乾隆二十年(1755年),名震朝野的胡中藻案中,从案发到胡中藻人头落地,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后续奏折、谕旨却往后延伸了半年。这是因为乾隆不满足,他要知道,杀了胡中藻,到底还有没有“后来人”。而要真正了解这个,就得靠“钓鱼”和“告密”了。  早在乾隆十七年,刑部尚书梁诗正就以父亲年迈要回家照顾父亲为由乞归杭州。然而,生性多疑的乾隆一直怀疑梁诗正回家奉养父亲只是借口,肯定是因为之前被革职留任的事对他
在明代很多“清流”眼里,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是个“拼爹”的草包,但其实他天生博闻强记,从小接受母亲的严格教育,亲舅舅更是进了“世界科学家名录”的欧阳德,于是各种本事学得精熟。  严世蕃凭老爹的权势就任工部侍郎后,每次下去巡查,只要翻下账本,再去工地走两步,工程质量能打几分、经办官员黑了多少钱,全能判个分毫不差,当面给相关人员点明。每次他一开口,立刻跪下一群人。  就连老爹的首辅政务,他也能轻松搞定。嘉
明朝官员王恕从小受家族忠君报国思想的影响,性格耿直,为官四十余年,虽饱受官场陋习熏染,却不改耿直本色,但凡遇到看不顺眼的事都会上疏弹劾。  成化二十年(1484年),某僧人在宫内大搞神仙方术、点石成金的把戏,耍得明宪宗团团转。刑部员外郎忍无可忍,上书弹劾那名僧人,结果惹得明宪宗大怒,将刑部员外郎判了死刑,并宣称谁再提此事,一律问斩。  众人深知刑部员外郎是被冤枉的,但都不敢替他求情。就在万马齐喑之
《红楼梦》里,惜春看似出身金贵,是宁国府族长贾珍的胞妹、贾敬的女儿,但从她所处的环境来看,她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弱者。  首先,她在贾府的存在感较低。贾府三艳初次登场时,迎春“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惜春则是“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不管是形象还是个性,她都没刷出太多存在感,让人忍不住忽略。在贾府那样一个迎来送往的大家族中,她单薄瘦小的影子比之黛玉更有茕茕之感。  其次,她缺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發动武装叛变。朱棣既然下了战书,建文帝就得应对,但建文帝居然找不到可以撑场子的军事统帅。幸好有个朱元璋杀剩的老将耿炳文,建文帝就在帝师黄子澄的建议下封他为大将军北伐。  耿炳文虽打过不少仗,但大多都是跑龙套,加上年纪大了,打起仗来很保守,能守不能攻,因此遇到了不少挫折。建文帝听说后,又气又慌:“耿炳文是老将,竟然会损兵折将,这该怎么办啊?”这时,黄子澄自告奋勇,开导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以及文人的推崇,曹植一直给人一种怀才不遇的印象,以致没有当上曹魏接班人。实际上,曹植并非怀才不遇。  首先,曹植的才主要体现在文学上,其他方面的才能有限。  纵观曹植的履历: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崇到文章典范的地步,并因文学上的突出表现多次受到曹操的欣赏。  最典型的事迹是,建安十五年(21 0年),曹操在邺城的铜雀台落
永嘉六年(312年),京城中最靓的仔、清谈神童、年仅27岁的卫玢去世。两晋之际,死于祸乱的名士不在少数,而卫玠尤其令人惋惜。据说,因为姿容美丽、气质风流,卫玠每次出行,建邺城内观者如堵,美少年实在不堪其扰,身体因此被拖垮。时人谓之:看杀卫玠。  卫玠并不是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围观——他还是个小朋友时,坐着羊车在洛阳城中出行,见过大世面的洛阳群众就曾为之轰动,称他为“玉人”。而卫玠绝对是个值得追捧的偶像
美剧《权力的游戏》第八季已收官,原著作者乔治·马丁又被人盯上了。他从1996年开始创作《冰与火之歌》,多次被催稿,有次被催急了,放出狠话:“你们再催,我就把角色全部写死!”  像乔治·马丁一样拥有拖延症的大作家还真不少。  达·芬奇:有哪样事情是完成了的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在拖延症群体中也格外醒目。他兴趣广泛、博学多才,同时涉猎建筑、工程、数学等多个领域。在其六千多页的手稿中,他设计
梁启超的一生非常酷,先是参与“公车上书”,成为维新派代表人物,失败后逃亡日本14年,归国便踏上历史舞台,却发现打不过那些虚伪的政客与军阀,转而投身教育和著述事业,成为“古往今来第一等人物”。  如果说还有比他的经历更酷的事情,那就是他的九个子女,被后人称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1898年,自梁启超在日本流亡后,时代风云变幻,一封封家书成了他出席孩子生命里的父爱载体。在信里,他时而自夸,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