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17年,董文炳出身于河北藁(gao)城(今属河北石家庄)一个武将之家,父亲是藁城汉族世侯(协助蒙古对金作战的中原汉族地方武装统帅),以仁义著称,尤其注重自身修养和对儿子的教育。董文炳小时候,父亲就经常告诫他长大后要“为政宽明”,并应有一颗“善战而不妄杀”的仁心,时刻将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董文炳每次都认真地听着,并记在了心里。
(一)
1233年,董文炳的父亲在对金作战中去世,蒙古可汗看在他为蒙古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于两年后任命年仅18岁的董文炳为藁城县令——这在当时算是破格提拔了。消息传出后,县衙炸开了锅。县吏们对凭借恩荫上位的董文炳十分轻视,故意处处下绊子、设障碍,一心想看他出洋相、闹笑话。
但是,他们低估了董文炳的本领。董文炳自小机敏过人,博闻强识,又深受父亲的影响,从政能力极强。他在县衙官吏怀疑的目光下,漂亮地处理了几桩陈年积案,用事实彰显了自己与年龄不相符的断案能力,顿时成为声名远播的董青天,临县百姓有冤无处申诉时,也转到藁城请求董文炳判决。董文炳举重若轻,公平公正地加以裁决,百姓们对他敬若神明。
此外,董文炳謹遵父亲的教诲,始终保持着爱民之心,很快树立起少年老成的好官员形象。藁城是有名的贫困县,董文炳上任初期当地又连遭旱灾、蝗灾,朝廷却对灾情熟视无睹,照样横征暴敛,导致藁城百姓民不聊生。董文炳为解决百姓的沉重负担,用自己家中数千石谷子代替百姓交了赋税。
不仅如此,他还替百姓还“贷款”。
前任县令因征集军需曾向私人借贷,放贷的那家收取的利息却逐年加倍,官府无力偿还,就令百姓拿自家的蚕和麦子去偿还,直到董文炳担任县令,百姓们还没有还完。董文炳得知后把自家的田地作价还给放贷的人,并说服家人捐粮食给百姓,这才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此后,他又带领相关人员统计丈量县境内的闲散土地,分给贫苦人家耕种。流离在外的藁城百姓闻知后,相继回乡耕织。
为了提高藁城百姓的幸福指数,董文炳冒着自己被杀头、抄家的风险,说服百姓两户或多户并为一户,即通过瞒报户口的方法减轻赋税。身边人都被他的爱民之心感动,更为他可能因此掉脑袋的做法担忧,一致劝阻他不必这样做。董文炳正气凛然地回答: “为民获罪,吾所甘心!”他的上司见他这么受百姓欢迎,顿生嫉妒之心,想拉拢他加入贪腐的行列,一起鱼肉百姓,被董文炳拒绝。上司怀恨在心,设计陷害他。董文炳得知后,坦然对身边人说: “我岂能靠剥削百姓来为自己谋利!”他于是仿效陶渊明挂袍辞官、归隐山林,一隐就是多年。
直到1253年,董文炳才再度出山,追随当时还是蒙古大将的忽必烈南征北战,并凭借赤胆忠心和出众能力,被忽必烈视为最忠诚的伙伴。董文炳也不负众望,努力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二)
1260年,忽必烈即位为蒙古大汗,统一了常年被金国蹂躏的燕南(今河北、山东一带)地区。燕南百姓虽然摆脱了女真族的控制,但对忽必烈的蒙古政权依旧抱有抵触情绪,不愿归附。忽必烈为此寝食难安,特令汉族出身的董文炳“宣慰燕南诸道”。董文炳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他细心走访了燕南百姓,回来后劝谏忽必烈: “燕南百姓并非不愿归附,只是过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微臣建议您先实施一些利民政策,以安民心!”忽必烈觉得有理,马上批准了这条建议。燕南地区的汉族人得知后,人心逐渐安定下来。
燕南问题解决后,董文炳于次年改任山东东路宣抚使,前往山东各地安抚民心。当时,山东军阀李璮(tan)在益都(今属山东潍坊)起兵反叛,攻陷济南。董文炳指挥调度山东各路重兵,协助朝廷主将重重包围了济南城。围困数月后,济南城人心惶惶。主将正准备大开杀戒,董文炳劝阻说: “对于穷途末路的贼寇,可以略施小计生擒,最好不要大动干戈!”于是,他单枪匹马到济南城下喊话: “反抗朝廷者只有李璮一人!其他人只要此时归顺朝廷就可既往不咎!你们好好想想,不要自取灭亡!”很快,李璮的心腹缴械投降,其他人见状也军心大乱,干脆抓住李璮,开城献降了。
接下来的一件事更彰显了董文炳的仁心。
李璮的人虽然投降了,但投降的叛军里有两万多名“勇而善战”、曾经击败过官军的江浙降卒。主将担心他们日后伺机报复,就下令把他们化整为零分散到各部队,再命令各部队把这些降卒暗中处死。董文炳的部队也分到2000名降卒,他觉得这样做太不合适,劝主将说: “他们都是被李逭胁迫的人!况且我们有言在先,说自愿投降的人可既往不咎,你现在下暗杀令岂不是出尔反尔?这不仅会坏了我们军队的名声,也会影响朝廷威信。”主将如梦方醒,下令所有部队停止暗杀计划。一场残酷的惨剧就这样被董文炳避免了。
此外,董文炳还被任命为山东路统军副使,镇守沂州(今山东临沂)。在这个任上,他也时刻彰显着自己的仁心。
沂州是蒙军进功南宋的最前沿,由于战线过长,朝廷的后勤保障经常跟不上。朝廷为图方便,便发文让沂州部队就地购粮解决军需问题。这无疑会加重百姓负担,隐患也颇多。
董文炳得知后,下令马上收回已经发往下属州县的购粮文书,然后派人进京启奏忽必烈: “微臣建议立即停止就地购粮。一,宋军与我军接壤,收购粮食的数额会使宋军推知我军人数;二,忻州百姓供应日常军需已经很不容易,朝廷若再征购,百姓恐怕会吃不消……请可汗三思!”忽必烈恍然大悟,取消了征粮诏令。
(三)
董文炳的贡献不止这些。元朝建立后,他在奉命攻打南宋的过程中,也始终秉承不伤及无辜的仁心。
1274年,元朝大举伐宋,董文炳奉命攻取南宋的某战略要地。在当时胜负已经分明的情况下,他不忍心与汉族同胞兵刃相见,让他们白白送死,于是派人送去劝降书信,好言劝说守军缴械投降。不料,守军接到劝降信后毫无反应。董文炳登高呐喊,再次诚恳劝降: “各位守军,我不指挥部下进攻是想给你们留条活路!你们一定要考虑清楚啊!”在他的感召下,该地守军终于放下武器投降,董文炳就这样靠着自己的仁心取得了这个战略要地。 紧接着,在元军的猛烈攻击下,宋军大败。董文炳部虽然俘获了一万多名宋军,但他把他们全部释放了,俘虏感恩戴德,四处歌颂董文炳的不杀之恩,其他宋军得知后无心恋战, “皆望旗而服”。随后,董文炳率部直扑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一路上秋毫无犯,军纪严明。董文炳带兵进攻到距离临安仅百里的某县城时,两次派人前去招降都被拒绝。他身边的人急了,请求董文炳发兵屠城。董文炳坚决不答应: “我早就请示过朝廷,宋军只要投降,我军就一人不杀,更不能屠城。”接着,他再次派人人城劝降,对方被他的诚意感动,终于投降。1276年春,元军三路大军会师临安,俘虏了年仅五岁的南宋皇帝,将南宋全境纳入元朝版图。
事后,董文炳奉诏留守临安,全权处理相关事宜。他不仅维护社会治安、禁止豪强横行,还重点安抚劝慰临安百姓,将临安管理得井井有条。朝廷特使奉诏到临安清查南宋国库,追索遗失金银,闹得临安城人心惶惶。董文炳又赶紧奏请忽必烈实施安抚怀柔之策,千万不能因为追索金银而打扰百姓的生活。忽必烈立刻诏令停止追索遗失的金银,临安百姓因此得以安宁。
不过,南宋都城虽被攻下,南宋部分旧臣出于爱国之心,又占据台州,伺机复国。忽必烈得到消息后,命令董文炳南下平叛。董文炳再次彰显了他一贯为民着想的仁心。
出发前,他下令士兵南下途中禁止践踏田地: “百姓就指望着稻子成熟来活命。你们如果践踏禾苗,百姓如何活命?”由于董文炳部军纪严明,台州一带的稻田完好无损,台州百姓心存感激,不忍武力对抗,使得董文炳部很快就打到台州。南宋旧臣见势不妙,继续南逃至福建。这时,元军中个别将领觉得不能白来台州一趟,为了邀功请赏,竟然肆意抓捕台州百姓。董文炳大怒,命令他们将百姓全部释放,声称: “敢有不释放百姓者,以军法论处!”数万台州百姓因此虎口脱险。
随后,董文炳部出发去了福建。让人意外的是,福建百姓听说了董文炳在台州的仁心美名,纷纷扶老携幼欢迎他,许多重镇不战而降。
(四)
经过这一系列事情,忽必烈越来越倚重董文炳,对他寄予厚望。
南方战事结束不久,元朝首都遭到了北方某部落的武装侵袭。忽必烈决定御驾亲征,但苦于满朝文武中没有合适的人留镇京城,只得急召董文炳昼夜兼程赶回京城主持大局,并下令说: “中书省、枢密院,凡是重大决策必须经董文炳许可才能施行!”可见董文炳在忽必烈心中的地位。后来,忽必烈越来越离不开董文炳,即使董文炳想告老还乡,忽必烈也舍不得放他走。
1278年夏,59岁的董文炳因病多次奏请辞职,都未获得批准。几个月后,忽必烈过生日那天,接受群臣贺礼后赐宴,亲手将董文炳扶到上座,深情地對宗室大臣们说:“董文炳,功臣也,理当坐是。”不料,当天夜里,董文炳病情加重。他自感时日无多,便召集家人到病榻前,用尽全力说: “勉力报国,则吾死瞑目矣!”不久后就去世了。
忽必烈听到噩耗,悲痛得不能自已。为表彰董文炳的丰功伟绩,忽必烈诏令禁卫军把董文炳的遗体护送回老家藁城县安葬,沿途官员一律“以礼吊祭”,以示对董文炳的重视。董文炳从藁城起步,又回到藁城安葬,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一)
1233年,董文炳的父亲在对金作战中去世,蒙古可汗看在他为蒙古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于两年后任命年仅18岁的董文炳为藁城县令——这在当时算是破格提拔了。消息传出后,县衙炸开了锅。县吏们对凭借恩荫上位的董文炳十分轻视,故意处处下绊子、设障碍,一心想看他出洋相、闹笑话。
但是,他们低估了董文炳的本领。董文炳自小机敏过人,博闻强识,又深受父亲的影响,从政能力极强。他在县衙官吏怀疑的目光下,漂亮地处理了几桩陈年积案,用事实彰显了自己与年龄不相符的断案能力,顿时成为声名远播的董青天,临县百姓有冤无处申诉时,也转到藁城请求董文炳判决。董文炳举重若轻,公平公正地加以裁决,百姓们对他敬若神明。
此外,董文炳謹遵父亲的教诲,始终保持着爱民之心,很快树立起少年老成的好官员形象。藁城是有名的贫困县,董文炳上任初期当地又连遭旱灾、蝗灾,朝廷却对灾情熟视无睹,照样横征暴敛,导致藁城百姓民不聊生。董文炳为解决百姓的沉重负担,用自己家中数千石谷子代替百姓交了赋税。
不仅如此,他还替百姓还“贷款”。
前任县令因征集军需曾向私人借贷,放贷的那家收取的利息却逐年加倍,官府无力偿还,就令百姓拿自家的蚕和麦子去偿还,直到董文炳担任县令,百姓们还没有还完。董文炳得知后把自家的田地作价还给放贷的人,并说服家人捐粮食给百姓,这才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此后,他又带领相关人员统计丈量县境内的闲散土地,分给贫苦人家耕种。流离在外的藁城百姓闻知后,相继回乡耕织。
为了提高藁城百姓的幸福指数,董文炳冒着自己被杀头、抄家的风险,说服百姓两户或多户并为一户,即通过瞒报户口的方法减轻赋税。身边人都被他的爱民之心感动,更为他可能因此掉脑袋的做法担忧,一致劝阻他不必这样做。董文炳正气凛然地回答: “为民获罪,吾所甘心!”他的上司见他这么受百姓欢迎,顿生嫉妒之心,想拉拢他加入贪腐的行列,一起鱼肉百姓,被董文炳拒绝。上司怀恨在心,设计陷害他。董文炳得知后,坦然对身边人说: “我岂能靠剥削百姓来为自己谋利!”他于是仿效陶渊明挂袍辞官、归隐山林,一隐就是多年。
直到1253年,董文炳才再度出山,追随当时还是蒙古大将的忽必烈南征北战,并凭借赤胆忠心和出众能力,被忽必烈视为最忠诚的伙伴。董文炳也不负众望,努力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二)
1260年,忽必烈即位为蒙古大汗,统一了常年被金国蹂躏的燕南(今河北、山东一带)地区。燕南百姓虽然摆脱了女真族的控制,但对忽必烈的蒙古政权依旧抱有抵触情绪,不愿归附。忽必烈为此寝食难安,特令汉族出身的董文炳“宣慰燕南诸道”。董文炳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他细心走访了燕南百姓,回来后劝谏忽必烈: “燕南百姓并非不愿归附,只是过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微臣建议您先实施一些利民政策,以安民心!”忽必烈觉得有理,马上批准了这条建议。燕南地区的汉族人得知后,人心逐渐安定下来。
燕南问题解决后,董文炳于次年改任山东东路宣抚使,前往山东各地安抚民心。当时,山东军阀李璮(tan)在益都(今属山东潍坊)起兵反叛,攻陷济南。董文炳指挥调度山东各路重兵,协助朝廷主将重重包围了济南城。围困数月后,济南城人心惶惶。主将正准备大开杀戒,董文炳劝阻说: “对于穷途末路的贼寇,可以略施小计生擒,最好不要大动干戈!”于是,他单枪匹马到济南城下喊话: “反抗朝廷者只有李璮一人!其他人只要此时归顺朝廷就可既往不咎!你们好好想想,不要自取灭亡!”很快,李璮的心腹缴械投降,其他人见状也军心大乱,干脆抓住李璮,开城献降了。
接下来的一件事更彰显了董文炳的仁心。
李璮的人虽然投降了,但投降的叛军里有两万多名“勇而善战”、曾经击败过官军的江浙降卒。主将担心他们日后伺机报复,就下令把他们化整为零分散到各部队,再命令各部队把这些降卒暗中处死。董文炳的部队也分到2000名降卒,他觉得这样做太不合适,劝主将说: “他们都是被李逭胁迫的人!况且我们有言在先,说自愿投降的人可既往不咎,你现在下暗杀令岂不是出尔反尔?这不仅会坏了我们军队的名声,也会影响朝廷威信。”主将如梦方醒,下令所有部队停止暗杀计划。一场残酷的惨剧就这样被董文炳避免了。
此外,董文炳还被任命为山东路统军副使,镇守沂州(今山东临沂)。在这个任上,他也时刻彰显着自己的仁心。
沂州是蒙军进功南宋的最前沿,由于战线过长,朝廷的后勤保障经常跟不上。朝廷为图方便,便发文让沂州部队就地购粮解决军需问题。这无疑会加重百姓负担,隐患也颇多。
董文炳得知后,下令马上收回已经发往下属州县的购粮文书,然后派人进京启奏忽必烈: “微臣建议立即停止就地购粮。一,宋军与我军接壤,收购粮食的数额会使宋军推知我军人数;二,忻州百姓供应日常军需已经很不容易,朝廷若再征购,百姓恐怕会吃不消……请可汗三思!”忽必烈恍然大悟,取消了征粮诏令。
(三)
董文炳的贡献不止这些。元朝建立后,他在奉命攻打南宋的过程中,也始终秉承不伤及无辜的仁心。
1274年,元朝大举伐宋,董文炳奉命攻取南宋的某战略要地。在当时胜负已经分明的情况下,他不忍心与汉族同胞兵刃相见,让他们白白送死,于是派人送去劝降书信,好言劝说守军缴械投降。不料,守军接到劝降信后毫无反应。董文炳登高呐喊,再次诚恳劝降: “各位守军,我不指挥部下进攻是想给你们留条活路!你们一定要考虑清楚啊!”在他的感召下,该地守军终于放下武器投降,董文炳就这样靠着自己的仁心取得了这个战略要地。 紧接着,在元军的猛烈攻击下,宋军大败。董文炳部虽然俘获了一万多名宋军,但他把他们全部释放了,俘虏感恩戴德,四处歌颂董文炳的不杀之恩,其他宋军得知后无心恋战, “皆望旗而服”。随后,董文炳率部直扑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一路上秋毫无犯,军纪严明。董文炳带兵进攻到距离临安仅百里的某县城时,两次派人前去招降都被拒绝。他身边的人急了,请求董文炳发兵屠城。董文炳坚决不答应: “我早就请示过朝廷,宋军只要投降,我军就一人不杀,更不能屠城。”接着,他再次派人人城劝降,对方被他的诚意感动,终于投降。1276年春,元军三路大军会师临安,俘虏了年仅五岁的南宋皇帝,将南宋全境纳入元朝版图。
事后,董文炳奉诏留守临安,全权处理相关事宜。他不仅维护社会治安、禁止豪强横行,还重点安抚劝慰临安百姓,将临安管理得井井有条。朝廷特使奉诏到临安清查南宋国库,追索遗失金银,闹得临安城人心惶惶。董文炳又赶紧奏请忽必烈实施安抚怀柔之策,千万不能因为追索金银而打扰百姓的生活。忽必烈立刻诏令停止追索遗失的金银,临安百姓因此得以安宁。
不过,南宋都城虽被攻下,南宋部分旧臣出于爱国之心,又占据台州,伺机复国。忽必烈得到消息后,命令董文炳南下平叛。董文炳再次彰显了他一贯为民着想的仁心。
出发前,他下令士兵南下途中禁止践踏田地: “百姓就指望着稻子成熟来活命。你们如果践踏禾苗,百姓如何活命?”由于董文炳部军纪严明,台州一带的稻田完好无损,台州百姓心存感激,不忍武力对抗,使得董文炳部很快就打到台州。南宋旧臣见势不妙,继续南逃至福建。这时,元军中个别将领觉得不能白来台州一趟,为了邀功请赏,竟然肆意抓捕台州百姓。董文炳大怒,命令他们将百姓全部释放,声称: “敢有不释放百姓者,以军法论处!”数万台州百姓因此虎口脱险。
随后,董文炳部出发去了福建。让人意外的是,福建百姓听说了董文炳在台州的仁心美名,纷纷扶老携幼欢迎他,许多重镇不战而降。
(四)
经过这一系列事情,忽必烈越来越倚重董文炳,对他寄予厚望。
南方战事结束不久,元朝首都遭到了北方某部落的武装侵袭。忽必烈决定御驾亲征,但苦于满朝文武中没有合适的人留镇京城,只得急召董文炳昼夜兼程赶回京城主持大局,并下令说: “中书省、枢密院,凡是重大决策必须经董文炳许可才能施行!”可见董文炳在忽必烈心中的地位。后来,忽必烈越来越离不开董文炳,即使董文炳想告老还乡,忽必烈也舍不得放他走。
1278年夏,59岁的董文炳因病多次奏请辞职,都未获得批准。几个月后,忽必烈过生日那天,接受群臣贺礼后赐宴,亲手将董文炳扶到上座,深情地對宗室大臣们说:“董文炳,功臣也,理当坐是。”不料,当天夜里,董文炳病情加重。他自感时日无多,便召集家人到病榻前,用尽全力说: “勉力报国,则吾死瞑目矣!”不久后就去世了。
忽必烈听到噩耗,悲痛得不能自已。为表彰董文炳的丰功伟绩,忽必烈诏令禁卫军把董文炳的遗体护送回老家藁城县安葬,沿途官员一律“以礼吊祭”,以示对董文炳的重视。董文炳从藁城起步,又回到藁城安葬,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