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住石库门福康里的陈阿姨想起70年代在家洗澡的事就十分感叹。陈阿姨在里弄生产组工作,每逢星期日休息(那时候没有双休日),一家老小最大的事情就是洗澡。首先要仔细检查澡盆是否漏水,如果澡盆有一段时间不用,木头就会出现裂缝,必须隔夜先放满水浸过,让它先收一收,如果严重裂缝那还得请串街走巷的箍桶匠上门箍桶,再嵌上一层油灰方能使用。否则水漏到低一层的人家里,那麻烦就大了。洗澡时先要把水一壶壶烧开,装在热水瓶里,然后用铅桶、面盆、脚桶把水一桶一桶拎到三层阁,将冷水、开水倒在澡盆里搅和。天冷没有取暖的设备,只得把窗户关紧,不让热气跑掉,在脚盆下铺一层塑料纸,防止水漏到楼下人家,然后小心翼翼地洗澡。动作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动作太快水会泼出,动作太慢水会冷掉。洗完澡,要立即把窗户、门打开,把热气、潮气赶走,否则家具要受潮,衣服要发霉。澡盆大还得要两个人抬起才能将脏水倒进铅桶,然后一桶桶往楼下拎,洗一次澡真像打一场“人民战争”。
大人洗澡如此烦难,如给小孩洗澡那更得兴师动众,小孩抵抗力差、皮肤嫩、容易伤风感冒。小时候堂妹冬天洗澡没有暖风机、空调等设备,大伯伯就必定生两只煤饼炉取暖,生怕堂妹们受冻。相比我夫人小的时候就享受不到这个待遇,她父亲在茶馆店一孵就是老半天,哪有闲情为子女考虑。记得70年代中期不知谁发明了一种塑料浴罩罩在澡盆上,这样热气不易散发,小孩不易受冷,当然也有缺点,浴罩里密不透气特别的闷,所以边洗边要密切注意小孩动态以防万一,但不管怎么说这简易的塑料浴罩在当时的环境下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在上海滩曾经风靡一时,我想如果那个发明人申请专利,肯定能大大地获利,可惜当时人们没有这种意识。
那时候看到国营工厂的工人下班,一个个洗梳得干干净净,穿戴得“三清四绿”,真是十分的羡慕,那时别说里弄生产组没有洗澡,就是机关、学校、商店都没有洗澡。怎么办?要么在家洗,要么到公共浴室去洗,可是那时浴室很少,总是要排队,尤其是过春节时更是人满为患。记得有一年大年夜下午,我和弟弟去西区娄山浴室洗澡,心想要吃年夜饭了,人不会很多吧,没想到排队的人从娄山关路一直排到茅台路,好不容易进了浴室,澡堂里空气混沌得简直令人窒息,大池里的水脏兮兮,浮着层层“老坑”,真是名副其实的“混堂”,里面一个个赤身露体的浴客如蜡烛一样插在混堂里,根本无法洗澡,我和弟弟马马虎虎洗好澡想在躺椅上小憩,旁边却站满了还没有洗澡的“仁兄们”,心里正有些忐忑不安,服务员已经心快手快迅速飞了一块热毛巾给你,明确暗示你立马可以走了,在如此的环境里你还有什么雅兴休闲,赶紧匆匆穿上衣服打道回府。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混堂的服务员也有些绝活,在人丛中远距离抛毛巾是百发百中,“基本功”扎实。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批知青回沪,“洗澡难”更成为社会问题,为了缓解这个矛盾,政府呼吁工厂适当开放厂里的浴室,允许职工带家属洗澡。我就曾经有幸到过父亲的国棉五厂、大哥的合成纤维厂洗过澡,那要比公共浴室干净舒服,还不用花钱,真是一举几得的好事,当然自已必须识相,不能像本厂职工那样“堂而皇之”地洗,毕竟是“插外快”。当时我多么想成为一名工人,不为别的,就想每天能舒舒服服洗个澡。那时正在放映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创伤》, 其中有一个工人洗澡半裸的镜头,还配上一句台词“工作完了洗个澡,好像穿件大皮袄”,这句台词曾经在中国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也让多少中国人为之羡慕不已。
如今洗澡不再难,不少家庭住上了商品房、公寓房,浴缸、淋浴房一应俱全,社会上各种洗澡场所更是百花齐放,五彩缤纷,桑拿浴、芬兰浴、矿泉浴、冲浪浴、温泉浴、药浴,洗澡已成为一种休闲、一种娱乐、一种时尚,回首往事,我们更珍惜今天的生活。
大人洗澡如此烦难,如给小孩洗澡那更得兴师动众,小孩抵抗力差、皮肤嫩、容易伤风感冒。小时候堂妹冬天洗澡没有暖风机、空调等设备,大伯伯就必定生两只煤饼炉取暖,生怕堂妹们受冻。相比我夫人小的时候就享受不到这个待遇,她父亲在茶馆店一孵就是老半天,哪有闲情为子女考虑。记得70年代中期不知谁发明了一种塑料浴罩罩在澡盆上,这样热气不易散发,小孩不易受冷,当然也有缺点,浴罩里密不透气特别的闷,所以边洗边要密切注意小孩动态以防万一,但不管怎么说这简易的塑料浴罩在当时的环境下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在上海滩曾经风靡一时,我想如果那个发明人申请专利,肯定能大大地获利,可惜当时人们没有这种意识。
那时候看到国营工厂的工人下班,一个个洗梳得干干净净,穿戴得“三清四绿”,真是十分的羡慕,那时别说里弄生产组没有洗澡,就是机关、学校、商店都没有洗澡。怎么办?要么在家洗,要么到公共浴室去洗,可是那时浴室很少,总是要排队,尤其是过春节时更是人满为患。记得有一年大年夜下午,我和弟弟去西区娄山浴室洗澡,心想要吃年夜饭了,人不会很多吧,没想到排队的人从娄山关路一直排到茅台路,好不容易进了浴室,澡堂里空气混沌得简直令人窒息,大池里的水脏兮兮,浮着层层“老坑”,真是名副其实的“混堂”,里面一个个赤身露体的浴客如蜡烛一样插在混堂里,根本无法洗澡,我和弟弟马马虎虎洗好澡想在躺椅上小憩,旁边却站满了还没有洗澡的“仁兄们”,心里正有些忐忑不安,服务员已经心快手快迅速飞了一块热毛巾给你,明确暗示你立马可以走了,在如此的环境里你还有什么雅兴休闲,赶紧匆匆穿上衣服打道回府。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混堂的服务员也有些绝活,在人丛中远距离抛毛巾是百发百中,“基本功”扎实。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批知青回沪,“洗澡难”更成为社会问题,为了缓解这个矛盾,政府呼吁工厂适当开放厂里的浴室,允许职工带家属洗澡。我就曾经有幸到过父亲的国棉五厂、大哥的合成纤维厂洗过澡,那要比公共浴室干净舒服,还不用花钱,真是一举几得的好事,当然自已必须识相,不能像本厂职工那样“堂而皇之”地洗,毕竟是“插外快”。当时我多么想成为一名工人,不为别的,就想每天能舒舒服服洗个澡。那时正在放映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创伤》, 其中有一个工人洗澡半裸的镜头,还配上一句台词“工作完了洗个澡,好像穿件大皮袄”,这句台词曾经在中国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也让多少中国人为之羡慕不已。
如今洗澡不再难,不少家庭住上了商品房、公寓房,浴缸、淋浴房一应俱全,社会上各种洗澡场所更是百花齐放,五彩缤纷,桑拿浴、芬兰浴、矿泉浴、冲浪浴、温泉浴、药浴,洗澡已成为一种休闲、一种娱乐、一种时尚,回首往事,我们更珍惜今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