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与教育从来都是水乳交融般地交合在一起的。爱是心灵之间的神圣联系,只有爱才能使教育的光辉润泽及每一个灵动的生命。无爱的教育历来遭人所诟病,如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言,情、爱就是教育上的水,没有了情,没有了爱,教育就如无源之水,终脱不了一个空虚。在雅斯贝尔斯那里,“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教育是精神的相遇,心灵的交融,是人与人的关系,人对人的影响,它天然包含着一种神圣、高贵、伟大的情感,惟有那追求永恒和完美的爱欲品质才能与之相契合。教育与爱包容着相同的精神意蕴,爱构筑了教育的精神立场。
一、教育爱是一种圣洁而高贵的情感
爱是人之生命力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源头活水,它源于人性对幸福的渴求,它超越世俗欲望的禁锢和阻隔,在对无上的真与善的追寻中达致和谐与完满。爱走入了教育的世界,便让教育的世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跳跃着生命的律动,弥漫着勃勃生机与活力。教育的爱让每个生命轻启自我的心扉,与他人展开心灵的碰撞与融合;教育的爱让每个生命的心灵受到深情的眷顾与关怀,找寻到尊严与价值:教育的爱让每个生命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和关爱“他世界”;教育的爱让每个生命有了信念的种子,在内心耕植下追求和超越的梦想;教育的爱让每个生命的心智得以开启,受到智慧的润泽和点化:教育的爱让每个生命体悟到真与善的永存,在教育的世界里找寻到快乐与幸福!
教育的爱是纯洁无私的,它不是功利的、外在的追寻,而是内心油然而发的一种情感,恒在而持久;教育的爱是质朴平实的,它不是奢侈的华丽,而是平实的感动;它存于教育生活世界的每时每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的爱是坚定执著的,它是对一种至真至善的追求的担待,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期许与守望,是一种虔诚的信念,是一种入世的情怀;教育的爱是理性深沉的,它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景仰,既是源于内心的感动,又是超越感动的理性,它不是严苛,不是娇宠,而是一种责任、一种智慧、一种艺术。
二、教育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相遇
教育的爱不是单向度的,不是一种施予与接受,它是教育场域中的交往主体相互的行为与感受,是交往主体间相互的关心与给予、理解与尊重,是主体间情感上的彼此接纳。
教育的精神意蕴表明,教育活动是闻道在先的先觉者带着自身圆润的生命对作为学生的后觉者精神生命开启的过程。教育者面对的是正在社会生活里试图迈步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他们尚处于智慧的开启、心性的养成和品格的完善之中。由此,教育者不仅仅应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授受,更应投入自身情感,走入学习者的生命“内部”,关注其智慧和技能的生成,品性和人格的完善,实现对学习者的生命关怀和精神引领。同时,教育者面对的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独特而丰富的生命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诉求,他们渴望被尊重,被关怀。教育者应怀着真诚的善意之心和深切的爱恋之情,眷顾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心灵世界,尊重、理解、关怀他们。不管他是心智健全者还是身残智障者,不管他是品行优良者还是冥顽恶劣者,不管他是勤学上进者还是消极颓废者,不管他是卓越优异者还是庸碌无为者,教育者皆应赋予他们平等的关照和期许,给落后者以尊重和鼓舞,给平庸者以期望和信任,给优异者以赏识和引领。教育者之于学习者的这种精神生命的关怀与引领,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它将唤醒学习者个体的自我意识,让每一个灵动的生命在内心根植下信念和追求的种子,由此迈向生命的辉煌之途。
教育者对学习者发自内心的关怀与引领是教育爱的要义所在,是良善和崇高师德的意蕴所指,也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同样,教育爱也包含着学习者对教育者的敬慕和爱戴,它是学生人格完善和精神卓越的品质流露,是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一维。学习者的这种敬重和爱慕,它导向对生命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对精神的超越。
人性中自有对良善和崇高的向往与追求。每一位学习者在接受教育伊始,都潜在地怀着美好的期愿而来,即经由教育之途洞察自身和他世界,并在此一过程中,开启智慧、砺炼品性、完善人格。如古希腊学者朗吉努斯所言,“生命从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东西的爱。”学习者对教育者的敬慕和爱戴,固然是一种卓越而优良的品质,但从实质而言,它源于学习者对教育者人生智慧和教育智慧的惊奇,是对教育者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它是一种理解方式,是对比自身更伟大的意义的洞察,它是一种情感,是对良善与崇高品质的向往与追寻。
学习者的这种“向师性”情感,即对教育者的敬慕和爱戴,必会对自身和他者带来积极的影响。在爱意的关照之下,学习者主动投入自身的情感,身心舒畅地与教育者展开对话与沟通,达致精神的“相遇”。在这种深层次的互动、交流中,学习者感受着知识习得的愉悦,陶冶了性情,品性和人格也得以砺炼,渐臻完善。作为教育者,感受着来自学习者的爱意,那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必会促使他于主体间交往中投入更深切的爱意,“一个真实的自我和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我料想,这便是幸福的教学吧!
三、教育爱建基于人格的平等之维上
无论是教育者的关怀、引领之爱,还是学习者的尊重、敬慕之爱,教育爱都不是外在的行为。它不是一方于他者的施予,亦不是自我对他人的敬畏与服从,而是一种内心真诚、善意的情感,是从内在的精神中自发涌现的追求。这种爱意的展现和流露,它内在地揭示出交往主体间人格的平等。
教育者与学习者的人格平等是一种客观的永恒存在,同时,平等也是交往主体内在的精神诉求。但作为个体的人,都是以某种身份而存在着。在教育场域里,教师也具有一个“职业”的身份,有相关的职能,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存在着以教与学为活动导向的关系。若教育者只看重自己的职能身份,漠视自己特定的人格形象,则师生间的关系只是基于各自职能而形成的职能性关系,而无所谓真正的人心之间的交往关系。在职能性的交往关系中,教育爱处于缺失的境地,只有规训的在场,背离了雅斯贝尔斯所言的“人对人的主体问灵肉交流活动”。教育者理应强化自己的特定人格形象,在师生交往活动中,以特定人格之身份出现,而非代表某些职务功能。由此,我们才能于教育活动中感知到纯粹的人和人的交往,人对人的影响,人与人的关系,教育的魅力方能尽显。
四、教育爱的守望与回归
我们怀着虔诚的执著和敬畏之心,对教育爱发出了盛情的讴歌与赞美,其意不在呼吁,不在倡导,不是要把爱呼唤进教育的世界,而是教育本身就内在地包容着道德意蕴,固有地蕴含着深切的善意和爱欲品质,浸润着人性的光辉,那圣洁的教育爱让我油然生起深情的守望之心!
时代的发展变迁己让教育走入人的终身视域,生命的历程与教育紧密相随,某种意义上,个体的幸福感受与教育生活体验休戚相关。缺失了情爱的教育,会让生命感受到孤独与空无。现时的教育,教育爱己异化成了利益之爱、欲望之爱,这是对生命的嘲讽与漠视。我们真诚渴望在教育世界里精神之爱的回归。让爱的雨露从教育的精神与行动中流出,充溢我们的教育生活,滋润每一颗,心灵,也滋润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一、教育爱是一种圣洁而高贵的情感
爱是人之生命力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源头活水,它源于人性对幸福的渴求,它超越世俗欲望的禁锢和阻隔,在对无上的真与善的追寻中达致和谐与完满。爱走入了教育的世界,便让教育的世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跳跃着生命的律动,弥漫着勃勃生机与活力。教育的爱让每个生命轻启自我的心扉,与他人展开心灵的碰撞与融合;教育的爱让每个生命的心灵受到深情的眷顾与关怀,找寻到尊严与价值:教育的爱让每个生命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和关爱“他世界”;教育的爱让每个生命有了信念的种子,在内心耕植下追求和超越的梦想;教育的爱让每个生命的心智得以开启,受到智慧的润泽和点化:教育的爱让每个生命体悟到真与善的永存,在教育的世界里找寻到快乐与幸福!
教育的爱是纯洁无私的,它不是功利的、外在的追寻,而是内心油然而发的一种情感,恒在而持久;教育的爱是质朴平实的,它不是奢侈的华丽,而是平实的感动;它存于教育生活世界的每时每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的爱是坚定执著的,它是对一种至真至善的追求的担待,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期许与守望,是一种虔诚的信念,是一种入世的情怀;教育的爱是理性深沉的,它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景仰,既是源于内心的感动,又是超越感动的理性,它不是严苛,不是娇宠,而是一种责任、一种智慧、一种艺术。
二、教育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相遇
教育的爱不是单向度的,不是一种施予与接受,它是教育场域中的交往主体相互的行为与感受,是交往主体间相互的关心与给予、理解与尊重,是主体间情感上的彼此接纳。
教育的精神意蕴表明,教育活动是闻道在先的先觉者带着自身圆润的生命对作为学生的后觉者精神生命开启的过程。教育者面对的是正在社会生活里试图迈步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他们尚处于智慧的开启、心性的养成和品格的完善之中。由此,教育者不仅仅应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授受,更应投入自身情感,走入学习者的生命“内部”,关注其智慧和技能的生成,品性和人格的完善,实现对学习者的生命关怀和精神引领。同时,教育者面对的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独特而丰富的生命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诉求,他们渴望被尊重,被关怀。教育者应怀着真诚的善意之心和深切的爱恋之情,眷顾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心灵世界,尊重、理解、关怀他们。不管他是心智健全者还是身残智障者,不管他是品行优良者还是冥顽恶劣者,不管他是勤学上进者还是消极颓废者,不管他是卓越优异者还是庸碌无为者,教育者皆应赋予他们平等的关照和期许,给落后者以尊重和鼓舞,给平庸者以期望和信任,给优异者以赏识和引领。教育者之于学习者的这种精神生命的关怀与引领,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它将唤醒学习者个体的自我意识,让每一个灵动的生命在内心根植下信念和追求的种子,由此迈向生命的辉煌之途。
教育者对学习者发自内心的关怀与引领是教育爱的要义所在,是良善和崇高师德的意蕴所指,也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同样,教育爱也包含着学习者对教育者的敬慕和爱戴,它是学生人格完善和精神卓越的品质流露,是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一维。学习者的这种敬重和爱慕,它导向对生命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对精神的超越。
人性中自有对良善和崇高的向往与追求。每一位学习者在接受教育伊始,都潜在地怀着美好的期愿而来,即经由教育之途洞察自身和他世界,并在此一过程中,开启智慧、砺炼品性、完善人格。如古希腊学者朗吉努斯所言,“生命从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东西的爱。”学习者对教育者的敬慕和爱戴,固然是一种卓越而优良的品质,但从实质而言,它源于学习者对教育者人生智慧和教育智慧的惊奇,是对教育者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它是一种理解方式,是对比自身更伟大的意义的洞察,它是一种情感,是对良善与崇高品质的向往与追寻。
学习者的这种“向师性”情感,即对教育者的敬慕和爱戴,必会对自身和他者带来积极的影响。在爱意的关照之下,学习者主动投入自身的情感,身心舒畅地与教育者展开对话与沟通,达致精神的“相遇”。在这种深层次的互动、交流中,学习者感受着知识习得的愉悦,陶冶了性情,品性和人格也得以砺炼,渐臻完善。作为教育者,感受着来自学习者的爱意,那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必会促使他于主体间交往中投入更深切的爱意,“一个真实的自我和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我料想,这便是幸福的教学吧!
三、教育爱建基于人格的平等之维上
无论是教育者的关怀、引领之爱,还是学习者的尊重、敬慕之爱,教育爱都不是外在的行为。它不是一方于他者的施予,亦不是自我对他人的敬畏与服从,而是一种内心真诚、善意的情感,是从内在的精神中自发涌现的追求。这种爱意的展现和流露,它内在地揭示出交往主体间人格的平等。
教育者与学习者的人格平等是一种客观的永恒存在,同时,平等也是交往主体内在的精神诉求。但作为个体的人,都是以某种身份而存在着。在教育场域里,教师也具有一个“职业”的身份,有相关的职能,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存在着以教与学为活动导向的关系。若教育者只看重自己的职能身份,漠视自己特定的人格形象,则师生间的关系只是基于各自职能而形成的职能性关系,而无所谓真正的人心之间的交往关系。在职能性的交往关系中,教育爱处于缺失的境地,只有规训的在场,背离了雅斯贝尔斯所言的“人对人的主体问灵肉交流活动”。教育者理应强化自己的特定人格形象,在师生交往活动中,以特定人格之身份出现,而非代表某些职务功能。由此,我们才能于教育活动中感知到纯粹的人和人的交往,人对人的影响,人与人的关系,教育的魅力方能尽显。
四、教育爱的守望与回归
我们怀着虔诚的执著和敬畏之心,对教育爱发出了盛情的讴歌与赞美,其意不在呼吁,不在倡导,不是要把爱呼唤进教育的世界,而是教育本身就内在地包容着道德意蕴,固有地蕴含着深切的善意和爱欲品质,浸润着人性的光辉,那圣洁的教育爱让我油然生起深情的守望之心!
时代的发展变迁己让教育走入人的终身视域,生命的历程与教育紧密相随,某种意义上,个体的幸福感受与教育生活体验休戚相关。缺失了情爱的教育,会让生命感受到孤独与空无。现时的教育,教育爱己异化成了利益之爱、欲望之爱,这是对生命的嘲讽与漠视。我们真诚渴望在教育世界里精神之爱的回归。让爱的雨露从教育的精神与行动中流出,充溢我们的教育生活,滋润每一颗,心灵,也滋润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