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为关注他们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笔者根据多年初中学数学的实践,认为:适时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习惯,避免学生做大量的重复练习,不但不影响学习成绩,还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1注重上好数学活动课
数学活动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甚至有的数学教师从没有上过,它是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首先,制定好活动课的目标必须坚持“四个有利”;(1)有利于淡化“应试教育”下的等级观念,确保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乐在其中。(2)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广泛兴趣和求知欲望。(3)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及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种能力如: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与制作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4)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其次,注重活动课的类型和操作,活动课可以是一个主题一个活动,也可以是多个活动围绕一个主题,活动时间一般按课时,具体操作可以是整体活动或分组活动,在活动中要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必要时。可鼓励写一些有关活动主题的小论文或对问题的看法,通过活动课这种形式,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培养很有好处。
2将研究性学习引到课堂教学中去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周开设一堂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改革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接受性学习和传统性学习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使研究性学习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2.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是由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当今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一个集体的智慧成果,它是在维果斯基、布鲁纳和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是以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解决现实问题。建构现实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吸收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2)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打破了传统的一元智能观(智商),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多维的,主要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灵性和价值智能等,一堂数学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智能类型,一堂课如果调动了学生的3~5种智能参与,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2课堂教学模式的探求
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而西方的课堂教育更强调研究性学习,我们本着“在批判中继承,在批判中学习和引进”的原则,力争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实际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3鼓励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
撰写“数学小论文”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数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08-2009年我担任两班初三实验班的数学教学任务,我分别在初三上学期和初三下学期先后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了两次撰写“数学小论文”活动,两次活动中,共收到50篇数学小论文,面对这50篇选题非常精彩、文笔朴实的数学小论文,作为指导教师的我,深感学生的数学潜能和创造能力,深感数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同时也注意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当然目前在学生中大面积开展撰写数学小论文活动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适合学生研究时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中学生知识储备有限,对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教师对学生研究指导帮助要更细致到位,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冲突,还有学生课余作业负担过重等,我们相信随着“数学小论文”活动的继续开展,它必将进一步走向成熟。
4反馈
2008-2009学年我校有四个实验班(现全是普通班),我任其中两班的数学课,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尝试,开始还有很多困惑,特别担心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结果恰恰相反。在2009中考中这两班的数学成绩无论从优生还是平均分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班,当然我们进行探索与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教学改革必将成为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我们将继续开展下去。
1注重上好数学活动课
数学活动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甚至有的数学教师从没有上过,它是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首先,制定好活动课的目标必须坚持“四个有利”;(1)有利于淡化“应试教育”下的等级观念,确保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乐在其中。(2)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广泛兴趣和求知欲望。(3)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及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种能力如: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与制作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4)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其次,注重活动课的类型和操作,活动课可以是一个主题一个活动,也可以是多个活动围绕一个主题,活动时间一般按课时,具体操作可以是整体活动或分组活动,在活动中要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必要时。可鼓励写一些有关活动主题的小论文或对问题的看法,通过活动课这种形式,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培养很有好处。
2将研究性学习引到课堂教学中去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周开设一堂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改革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接受性学习和传统性学习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使研究性学习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2.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是由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当今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一个集体的智慧成果,它是在维果斯基、布鲁纳和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是以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解决现实问题。建构现实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吸收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2)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打破了传统的一元智能观(智商),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多维的,主要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灵性和价值智能等,一堂数学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智能类型,一堂课如果调动了学生的3~5种智能参与,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2课堂教学模式的探求
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而西方的课堂教育更强调研究性学习,我们本着“在批判中继承,在批判中学习和引进”的原则,力争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实际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3鼓励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
撰写“数学小论文”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数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08-2009年我担任两班初三实验班的数学教学任务,我分别在初三上学期和初三下学期先后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了两次撰写“数学小论文”活动,两次活动中,共收到50篇数学小论文,面对这50篇选题非常精彩、文笔朴实的数学小论文,作为指导教师的我,深感学生的数学潜能和创造能力,深感数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同时也注意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当然目前在学生中大面积开展撰写数学小论文活动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适合学生研究时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中学生知识储备有限,对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教师对学生研究指导帮助要更细致到位,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冲突,还有学生课余作业负担过重等,我们相信随着“数学小论文”活动的继续开展,它必将进一步走向成熟。
4反馈
2008-2009学年我校有四个实验班(现全是普通班),我任其中两班的数学课,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尝试,开始还有很多困惑,特别担心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结果恰恰相反。在2009中考中这两班的数学成绩无论从优生还是平均分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班,当然我们进行探索与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教学改革必将成为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我们将继续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