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能够给予人们以明确精神力量的东西,贝多芬的音乐始终能够让人鼓足勇气面对人生,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在音乐史中闪闪发光。
关键词:贝多芬 音乐家 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贝多芬的性格中充满了叛逆、暴躁、多疑、神经质的分子,他的音乐里也包含着很多叛逆、敏感的音乐元素。他的音乐是对封建束缚的挑战,他激烈的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的禁锢,用音乐来解放人们的思想。贝多芬的音乐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冲破封建束缚的力量,是一种人们灵魂的催化剂,使人充满对自由的向往。
贝多芬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和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在旋律上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构成贝多芬音乐的强烈感染力。
贝多芬还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在早期奏鸣曲中,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悲怆》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乐章是相似的。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
为表达这种主题,贝多芬根深蒂固地置身于现实中。他谱写的东西,记录着他的良知,凝聚着他的理想,塑造着他的全部思想历程,是他人格力量的物化。中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和关键时期,他努力探索扩展奏鸣曲的表现力和套曲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d小调(暴风雨)》,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争议最大的一首。无论从它的思想、内容,还是从它在贝多芬一生钢琴创作的地位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在思想性方面,按照罗曼·罗兰的看法:《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这是他,就是他本人!”罗曼·罗兰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时期贝多芬艺术独具一格地表达了《暴风雨》中的对立性,这是“无法遏止的急流,粗犷的力量”和“高瞻远瞩思想的统治”之间的对立。
这首奏鸣曲在构思上是美学和伦理学上的胜利,它摆脱了《月光》音乐发展中达到高峰时感情的动荡不安、心灵的苦难,它肯定了人民的因素,通过民间曲调与社会的悲欢相融合,难怪是列宁所喜爱的音乐作品之一。
贝多芬的第31号三首钢琴奏鸣曲在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是一个转折点,而且在他的整个音响化哲学体系中也是一个大的转折前的先兆和信号,正是这先兆和信号,预告了贝多芬的体系中出现了一个英雄的、革命的浪漫派的时期,向贝多芬心目中的新目标昂首挺进。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晚期是欧洲大陆最黑暗的时期,各国君主组成“神圣同盟”残酷镇压人民,坚持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贝多芬面对这黑暗倒退的现实极为不满,心情沉重、苦闷、彷徨,创作暂时处于低潮。晚年的贝多芬在不断克服精神危机、耳疾、经济压力、家庭纠纷等困难的情况下,在他随后的人生旅途中,他使奏鸣曲的创作形式完全服从他自身的非凡幻想之中,以坚定的意志和无比的毅力继续投入创作。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表现了他深沉、内省、诚挚、复杂的内心独白,其思想内容越来越具有深刻的主观意识,表达了他的痛苦与希望、明朗与阴霾、动摇与坚定等复杂情感,以及从最自由的幻想走向最坚定的意志。他以抒情内省性取代了以往的英雄性,以抽象性和复杂性代替了以往作品的标题性。他的奏鸣曲曲式结构已经完全自由化了,摆脱了一切传统规则。即兴性、心理的探索、深刻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等是贝多芬这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贝多芬最后五首钢琴奏鸣首首是经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1818年创作的《降B大调第二十九(锤子键琴)奏鸣曲》。
结语
贝多芬的音乐不是音符简单的堆砌,不是几个和弦、几十件乐器的编配。是他跌宕起伏、悲伤、浪漫、气势磅礴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和印证。正如贝多芬在他的《D大调弥撒曲》的扉页上写道:“我心中的声部将直接流进人们的心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贝多芬心中溢出的音乐,宛如清泉般灌注于人类的精神生活,好像大海中的灯塔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哈九增:《艺术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 王旭晓:《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1日。
[3]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7月。
[4] 张方编:《贝多芬传》,东方出版社,1997年1月。
[5] 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6] 义晓编:《海顿传》,东方出版社,1997年1月。
作者简介:张宁,女,1981—,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关键词:贝多芬 音乐家 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贝多芬的性格中充满了叛逆、暴躁、多疑、神经质的分子,他的音乐里也包含着很多叛逆、敏感的音乐元素。他的音乐是对封建束缚的挑战,他激烈的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的禁锢,用音乐来解放人们的思想。贝多芬的音乐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冲破封建束缚的力量,是一种人们灵魂的催化剂,使人充满对自由的向往。
贝多芬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和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在旋律上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构成贝多芬音乐的强烈感染力。
贝多芬还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在早期奏鸣曲中,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悲怆》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乐章是相似的。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
为表达这种主题,贝多芬根深蒂固地置身于现实中。他谱写的东西,记录着他的良知,凝聚着他的理想,塑造着他的全部思想历程,是他人格力量的物化。中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和关键时期,他努力探索扩展奏鸣曲的表现力和套曲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d小调(暴风雨)》,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争议最大的一首。无论从它的思想、内容,还是从它在贝多芬一生钢琴创作的地位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在思想性方面,按照罗曼·罗兰的看法:《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这是他,就是他本人!”罗曼·罗兰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时期贝多芬艺术独具一格地表达了《暴风雨》中的对立性,这是“无法遏止的急流,粗犷的力量”和“高瞻远瞩思想的统治”之间的对立。
这首奏鸣曲在构思上是美学和伦理学上的胜利,它摆脱了《月光》音乐发展中达到高峰时感情的动荡不安、心灵的苦难,它肯定了人民的因素,通过民间曲调与社会的悲欢相融合,难怪是列宁所喜爱的音乐作品之一。
贝多芬的第31号三首钢琴奏鸣曲在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是一个转折点,而且在他的整个音响化哲学体系中也是一个大的转折前的先兆和信号,正是这先兆和信号,预告了贝多芬的体系中出现了一个英雄的、革命的浪漫派的时期,向贝多芬心目中的新目标昂首挺进。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晚期是欧洲大陆最黑暗的时期,各国君主组成“神圣同盟”残酷镇压人民,坚持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贝多芬面对这黑暗倒退的现实极为不满,心情沉重、苦闷、彷徨,创作暂时处于低潮。晚年的贝多芬在不断克服精神危机、耳疾、经济压力、家庭纠纷等困难的情况下,在他随后的人生旅途中,他使奏鸣曲的创作形式完全服从他自身的非凡幻想之中,以坚定的意志和无比的毅力继续投入创作。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表现了他深沉、内省、诚挚、复杂的内心独白,其思想内容越来越具有深刻的主观意识,表达了他的痛苦与希望、明朗与阴霾、动摇与坚定等复杂情感,以及从最自由的幻想走向最坚定的意志。他以抒情内省性取代了以往的英雄性,以抽象性和复杂性代替了以往作品的标题性。他的奏鸣曲曲式结构已经完全自由化了,摆脱了一切传统规则。即兴性、心理的探索、深刻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等是贝多芬这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贝多芬最后五首钢琴奏鸣首首是经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1818年创作的《降B大调第二十九(锤子键琴)奏鸣曲》。
结语
贝多芬的音乐不是音符简单的堆砌,不是几个和弦、几十件乐器的编配。是他跌宕起伏、悲伤、浪漫、气势磅礴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和印证。正如贝多芬在他的《D大调弥撒曲》的扉页上写道:“我心中的声部将直接流进人们的心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贝多芬心中溢出的音乐,宛如清泉般灌注于人类的精神生活,好像大海中的灯塔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哈九增:《艺术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 王旭晓:《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1日。
[3]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7月。
[4] 张方编:《贝多芬传》,东方出版社,1997年1月。
[5] 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6] 义晓编:《海顿传》,东方出版社,1997年1月。
作者简介:张宁,女,1981—,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河北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