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磨炼:“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uto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1969年1月13日,我们八一学校20多名同学,背负行囊,与北京市其他学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1968年底我们办理去陕西延川县插队手续时,按规定需要先到学校提出申请,携带学校证明去家庭居住地派出所把自己的北京户口注销,然后再回到学校凭户口注销证明领取北京市革委会发给我们的几十元插队购置费。这个钱并没有完全发到我们手里。学校同行的有一部分知青家里比较困难,学校革委会就扣出一部分钱集中给他们买东西。
  按实际年龄,近平那一年还不满16岁,还没有到该去插队的年龄。他是1953年6月出生的。我们初中67届的同学,大多都是1951年出生。近平比我小两岁,但因为早上一年学,只比我低一个年级,是68届初中生。
  我办离京手续时遇到了近平。当时,我到八一学校革委会办事组办公室,把注销户口的证明交上去,负责人齐荣先老师很快把我的各种手续办好了。这时,近平走进来,说他也要报名去插队。齐荣先老师看上去有些吃惊,问道:“习近平,你怎么也走啊?”近平回答说是想走。齐老师说:“你还不到去插队的年龄嘛,你应该明年走,而且明年可能有留京当工人的名额。”那时谁都知道,留在北京生活上肯定要比去穷乡僻壤的陕北插队好得多,近平如果拖一拖,第二年再走,很有可能就留在北京了。但近平表示坚决要走,要离开北京。
  出发那天,我们兄弟两个是自己背着简单的行李到北京火车站的,没让家人来送。近平也是独自一人到的车站,也没想到家里会有人来送他,他径直上了火车,和我们坐在一起。这时候有同学喊他:“习近平,你姐姐来送你了!”我们一看,是近平的姐姐桥桥来了。当时,火车站上到处是人,有送人的,有被送的,一片嘈杂。近平站在车厢中,桥桥大姐在车下隔着车窗望着弟弟。当时那种情况下,姐弟俩应该是百感交集,离别的心情可想而知。桥桥大姐把一包水果交给近平,嘱咐他一路小心,到了那边注意搞好生活,自己多照顾自己。近平点头答应着,但没有说太多的话。他站在车厢里,没有流泪,只是长时间凝视着他的姐姐。几十年过去了,桥桥大姐与我谈起当时的情景,近平在火车上的动作、眼神,她至今记忆犹新。
  一下子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心理上很不适应。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青年,虽然在60年代初期也曾多次经过学军、农村劳动的锻炼,但即使是在农村参加“三夏”“双抢”支农劳动,也是由学校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农村生产队,劳动时间很短。因此,最初对农村的认识,完全是从书本上得到的。1969年1月,当我们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路了。到了公社和生产队,看到农民惊人的贫穷,心中诧异:“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几年了,怎么竟还有这么穷困的地区和农民?”那时,我心中感到非常茫然和失落。
  农村过“四关”,实在不易。先说“跳蚤关”,我想每一位在陕北插过队的知青都有切身体会。刚到生产队的那几天,我们几名知青身上都莫名其妙起了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由于不知道肿包生成的原因,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对付。后来才慢慢知道是“虼蚤”咬的,随后也听说了不少有用的或无用的应对办法,比如,“不让猪、狗等牲口回窑”,“喝本地黄土煮过的水”,等等。我们还从文安驿买了一大包“六六六”药粉,大量撒在炕席下以求驱赶跳蚤,但效果不彰。近平身体虽然好一些,但反应仍然很大。他身上的包又红又大,再加上挠破的血和感染脓渗出,看上去很吓人。为了尽快熬过“跳蚤关”,我们想了不少应对措施。首先是尽量保持窑洞里外地面的干净,尽可能经常扫地洒水,将窑里地面浮土扫干净,减少跳蚤出现的可能。另外就是在进入窑洞或上炕前抖动裤筒,把跳到身上的零星跳蚤抖掉。在窑洞里停留时尽量离开地面,减少地面上的跳蚤跳到腿上的机会。那时你如果走进我们的窑洞,常常可以见到近平、我,还有雷榕生挽起裤筒“圪蹴”(陕北方言,蹲)在各自的凳子上聊天拉话的滑稽情景,我们认为跳蚤跳得再高,也不至于从地面跳上凳子吧。此时如果梁玉明走进窑洞,会故意抖动裤腿,说自己身上有不少“虼蚤”带进窑洞,引起我们哄笑。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多。最终解决是搬到了大队为知青修造的新窑洞后,周围猪、狗等牲畜较少出现,同时我们的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至于“饮食关”,主要是粗粮多,我们不会粗粮细做,加上没有油水,肚子里总是感觉空空的。蔬菜很少,基本上是有什么菜下来就吃什么。那时候搞“以粮为纲”,蔬菜种得很少,土豆胡萝卜当家,由于不会保存,烂的、冻坏的不少,也不能保证充足供应。农民们吃的菜,主要是酸菜。他们一般在秋后腌上两三缸酸菜,有白菜、胡萝卜、洋柿子(陕北方言,这里的洋柿子是指青西红柿)等。这些腌菜缸放在窑洞里,窑洞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酸菜的气味。我们由于懒,借口“不会腌菜”就不腌,于是就没得吃。有时就向关系较好的老乡,如武铁锁、薛玉斌等要点酸菜吃。梁家河后队的老乡都很同情和理解我们这些知青,也从没有拒绝给我们“挖”一碗酸菜。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70年的四五月,長期没吃到新鲜蔬菜的我们喉咙中都“燥得冒烟”。这时正好碰上房东张马有家要将前一年的酸菜倒出来腾出酸菜缸清洗,准备秋冬再腌新酸菜。张马有的婆姨(陕北方言,妻子)过来问我们要不要倒出的酸菜,给我们拿来了一大盆。我和近平感谢之后不由分说下手抓起酸菜大嚼,直到把那一盆酸菜全部消灭掉,才心满意足地舒了一口气。
  再一个困难就是缺油。由于没有油,主食就吃得特别多。由于没有油水,也闹出不少笑话。近平说过一件“吃生肉”的故事,很多人向我求证,我回答确有其事,因为我也是此事的亲历者。1972年12月,福建莆田小学教师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信反映一些知青生活困难问题。1973年4月,毛泽东回信李庆霖,并随信附上人民币300元,“聊补无米之炊”。1973年下半年,延安地区革委会作出决定,对当时仍在生产队劳动的知青每人补助200元人民币。于是我和近平共得到了400元生活补助。有了这些补助,窘迫的生活稍微宽裕了一些。1974年的春节,我们过了个肥年,买了大概几十斤猪肉。当时买的猪肉质量不错,感觉肉像玉雕一样整齐漂亮。我们那天包了些饺子,在准备煮饺子时近平说了个笑话,说在作家梁斌的小说《播火记》中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之一运涛说他的愿望就是要用几斤猪肉包一个大饺子,一口咬下去,“能咬出个小牛犊来”。我们又说笑道,国外有一种很嫩的小牛肉可以用刀片成薄片生吃。这次买的猪肉质量很好,大概也可以生吃。我们俩哄笑着,真的用刀试着将其中一块冻得微微发硬的瘦肉部分小心片下来,你一片,我一片,蘸酱油膏吃。也许是饿的时间长了,肚子里没有油水,那一块生猪肉的瘦肉部分竟让我们吃完了。生肉吃完了,我们费了两三个小时包的饺子也在20分钟内风卷残云般吃光了。
  说到“劳动关”,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刚到生产队时劳动积极性都不那么高。一是我们尚未养成劳动习惯,也不适应强度较高的劳动;二是一开始给我们评工分,一天只给6.5分。那时候队里一个强壮劳力一天的工分是10分。而知青的工分连一个婆姨都不如。如果早晨不出工,我们就只能挣5.2分。据了解,前一年(1968年)一个工(10分)分值只有1角1分。换句话说,我们劳动一天挣的5.2工分也就只值5.7分钱。一年工分1200分,就可以保全年粮钱,也就是只值十三四元钱。所以,那个时候的劳动积极性就高不起来。当然,时间长了,近平的思想有了变化,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习惯了,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工分也涨到10分了。
  ——雷榕生、雷平生《“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
  摘自《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其他文献
冯沛祖  1955年生于广州,长期从事广州史地、人文、风俗的研究和文学创作。主要作品包括《广州风物》《越秀史稿》《广州古园林志》《千年越秀山》《春满花城——广州迎春花市》《侠义英雄传》《广州教父》《怪才陈梦吉》等。  本书是一部可讀、耐读的民国广州城市通俗史话,对广州近代的战火烽烟、街区布局、城坊结构、水系脉络、文化遗迹、建筑遗址、饮食日常等方方面面进行了精到的讲述和介绍,可以说是一部详尽记录广州
本书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继《汉字奇兵》之后再度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以汉字为主题创作的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趣味读物。作者的创作立意为“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有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甚至有聪明的,也有受委屈的。作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选择一些容易被现代人误读或错解的字词,加以准确、权威的解释,以文学之笔写人文故事,以轻松笔调还原汉字世界被忽略的历史风貌,通过生动的形象、有序的编排、风趣的解读,把这
本书致力于展现49个被扔进历史废纸篓的科学创意,研究这些人与改变世界擦肩而过的原因,如死亡射线、爱迪生的混凝土家具、伦敦的埃菲尔铁塔、纳尔逊的金字塔、永动机等。这些主意最早被提出时曾被一些人认为会改变人类的生活,但在实践中它们被证实根本就不靠谱。但在这些想法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发明者的孜孜以求,本书作者试图为那些受人诟病的离奇想法翻案,“拯救那些本可改变人类生活的神奇创意”。  在英国南部海岸邓杰
刘涛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9787102067520  2014-06 39.00  此书虽小,却像一座富饶的矿山,可轻松入手,亦可细品深读。书法史学者刘涛以其深厚的功底,拈出几条主线,史料独到经典,文字简约深刻,论述通俗专业,便于读者轻松鸟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
iwallet    相信不少用钱包的人都会在里面放上亲人或是男女朋友的照片吧?不过由于钱包的尺寸原因每张照片都要自己亲自裁剪之后才能放进去很是不便。lvvallet的出现则把数码相框的理念带到了钱包里。它带有一个1.4英寸的彩色液晶屏16MB的内存用于存储照片通过USB接口把自己喜欢的照片都放上去,现在钱包里的照片也可以随时更换个性十足了。最后友情提醒一下千万不要把前女友的照片拷讲去了。    
《中国人的40年》  中国画报出版社编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8.12  定价:298.00元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40年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综合国力到社会面貌,从文化建
曹文轩 著  中信出版社  9787508635651  2014-05 39.00  这是一部由著名作家系统化解读经典作家作品的读书笔记,更是一位作家兼学者深刻阐释文学时代含义的一部文学思想论集。作家曹文轩以丰厚的人生经验与先进的文学理念,勾勒出“文学大陆”的迷人轮廓,让我们得以窥见小说艺术大门开启后的美丽天地。
《聊斋志异》使蒲松龄名扬后世,但它的光辉也遮住了蒲公的其他著作。蒲松龄一生著述宏富,对诗、文、词、俚曲、杂著等雅俗文体多有涉猎。终身吟咏不辍,二十岁时与好友张笃庆、李希梅结郢中社,“作寄兴之生涯”,现存诗1000余首,词11 8阕。张鹏展评价其诗“每于苍劲刻峭中,时见浑朴”,唐梦赉形容其词“峭如雪后晴山,蚱崿皆出,一草一石,皆带灵气”。  虽然他的诗词不像《聊斋志异》那样备受追捧,但随着蒲松龄研究
罗马这座不朽之城在浪漫主义时期三个伟大诗人的生命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拜伦、济慈和雪莱。事实上,拜伦在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恰尔德哈罗德游记》里为罗马保留了一个突出的位置。而雪莱凭借他对罗马历史和人民的了解编写了戏剧《钦契》。  诗人济慈去世前仅仅在罗马生活了几个月——他希望温暖的地中海海风能够治愈他的肺结核病。据说,他在西班牙台阶(Spanish Steps)脚下的住所生活期间很少创作或基本上没
几年前,在远望的音频论坛上,有一位谈到多媒体音箱便滔滔不绝的网友,他便是今天的主角——庞伟明。很明显庞伟明生活得相当洒脱,看那一大堆多媒体音箱的照片,很是让人羡慕。兴趣相投的人总能聊到一起,我和庞伟明从不缺少谈论的话题,从电脑谈到音箱,再到家庭影院和房子。前不久,庞伟明兴奋地告诉我,他就要当爸爸了,我还真为他感到高兴。从单身漂泊,至成家生子,这位喜欢电脑和影音玩乐的朋友走过了怎样的历程,让他自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