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修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高屋建瓴,运筹帷幄,才能与更“精明”的精英有共同语言。遗憾的是许多人看不到这点,拒绝读书,这实际是贬低了自己。
时代发展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
有了文化,自然要读书看报。现在各类书籍报刊出版得很多,去年41万种图书摆上书架,有将近80亿本图书从印刷厂涌出,各类期刊出了将近34亿册,报纸的数量更是惊人,达到480多亿份。国人被埋没在文字的海洋里,沉浸在墨香的大气中,确实有些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如此多的出版物出炉,真正读的人究竟有多少?换句话说,这些出版物能卖出去的有多少?此事没做过调查,不好妄下结论,但有一点敢肯定:为数不会多。别的不说,算一笔账,光说那80亿的图书,如果按13亿国人来分担,应该平均一人6本,但统计一下周边的人群,能在一年里购买此数量图书的有几人?几年前一家媒体曾做过调查,有近50%的官员老板每年购买5本左右的图书;其次,有40%左右的购买3本以上;有极少数的每年只购买1本书。有点身份也有购买能力的人都如此“吝啬”,其他人更不要说了。当然,如果家里有上学的孩子,一年六本书的指标肯定能完成。不过这里也有个无奈的前提:不读不行,否则毕不了业,升不了学。而那些老板官员书是买了,但看不看呢?现在几乎所有官员老板的办公室里都陈列着各种精美的书籍,琳琅满目,“文化气息”浓郁,遗憾的是大都为装点之用,有的甚至塑料包装都没打开。
不少人现在不读书,起码不读纸质出版物。图书不读,期刊不读,甚至报纸也不读。读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纪的长辈。许多人订阅报刊,是孩子为了孝敬父母,花钱送的“大礼”。大凡能上网发微信的人,很少甚至根本就不读书不看报。就像现在许多年轻人家里不装座机电话一样,问其原因,回答得振振有词:有网就行了,用不着。
网上的东西确实很多,信息来源的速度明显高于报刊,更不要说图书了。每天只要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了任何一件可以引起人们关注的事,网络立即可以传播开来。这是信息时代独特的现象,目前还没有任何更先进的传播手段可以代替。报刊图书,涉及到编排,还有出版印刷周期,很难及时跟得上瞬息万变的变化,与互联网相比信息自然相对滞后。不过新兴媒体虽有优势,但也有弊端,往往因为单纯追求速度,有些信息并没经过过滤验证,虚假、不实的概率相对较高,可信度受到质疑。此外,网上的东西更多的是以短快取胜,“厚重感”、“专业感”、“知识感”似乎显得明显不足。没听说哪个人完全靠读网,获取丰富的知识,有更大的长进。
读书看报与上网看微信应该互补。要获取丰厚的知识,书籍是首选。一本书的形成,是作者费尽心思,逐字逐句抠出来的。有人用一生去打造一本书,其蕴含的道理大多是博大精深,读者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滋润心灵,提升精神境界。报刊也是如此,纸质媒体在有些人眼里读起来“麻烦”,但字里行间都蕴藏着智慧和功力,认真读下去,受益匪浅。回头想想,那些成大器者哪个不是读着书看着报,一步步磨练而成的?
喜不喜欢读书看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标志。日本人年均读40本书,法国20本,韩国11本,国人仅4本多,这已经是提高后的数字了。普通百姓读得少还情有可原,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也没有读书的习惯,就显得可怕了。日本的企业家一年读50本书,是中国企业家的100倍。差距不言而喻。
影响领导和老板们读书读报比较集中的答案是,工作忙,应酬多。所以有些老板官员就利用互联网,抽空浏览一下,大体知道当下新闻。这算是有“事业心”的。而那些“醉醺醺,昏沉沉,轻飘飘”,应酬之后自己都找不着北的人,再谈什么读书,岂不是笑话?
读书的最大作用在于“提高个人修养”,这不是句空话。特别是对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更是必不可缺。人的修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高屋建瓴,运筹帷幄,才能与更“精明”的精英有共同语言。遗憾的是许多人看不到这点,拒绝读书,这实际是贬低了自己。
时代发展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
有了文化,自然要读书看报。现在各类书籍报刊出版得很多,去年41万种图书摆上书架,有将近80亿本图书从印刷厂涌出,各类期刊出了将近34亿册,报纸的数量更是惊人,达到480多亿份。国人被埋没在文字的海洋里,沉浸在墨香的大气中,确实有些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如此多的出版物出炉,真正读的人究竟有多少?换句话说,这些出版物能卖出去的有多少?此事没做过调查,不好妄下结论,但有一点敢肯定:为数不会多。别的不说,算一笔账,光说那80亿的图书,如果按13亿国人来分担,应该平均一人6本,但统计一下周边的人群,能在一年里购买此数量图书的有几人?几年前一家媒体曾做过调查,有近50%的官员老板每年购买5本左右的图书;其次,有40%左右的购买3本以上;有极少数的每年只购买1本书。有点身份也有购买能力的人都如此“吝啬”,其他人更不要说了。当然,如果家里有上学的孩子,一年六本书的指标肯定能完成。不过这里也有个无奈的前提:不读不行,否则毕不了业,升不了学。而那些老板官员书是买了,但看不看呢?现在几乎所有官员老板的办公室里都陈列着各种精美的书籍,琳琅满目,“文化气息”浓郁,遗憾的是大都为装点之用,有的甚至塑料包装都没打开。
不少人现在不读书,起码不读纸质出版物。图书不读,期刊不读,甚至报纸也不读。读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纪的长辈。许多人订阅报刊,是孩子为了孝敬父母,花钱送的“大礼”。大凡能上网发微信的人,很少甚至根本就不读书不看报。就像现在许多年轻人家里不装座机电话一样,问其原因,回答得振振有词:有网就行了,用不着。
网上的东西确实很多,信息来源的速度明显高于报刊,更不要说图书了。每天只要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了任何一件可以引起人们关注的事,网络立即可以传播开来。这是信息时代独特的现象,目前还没有任何更先进的传播手段可以代替。报刊图书,涉及到编排,还有出版印刷周期,很难及时跟得上瞬息万变的变化,与互联网相比信息自然相对滞后。不过新兴媒体虽有优势,但也有弊端,往往因为单纯追求速度,有些信息并没经过过滤验证,虚假、不实的概率相对较高,可信度受到质疑。此外,网上的东西更多的是以短快取胜,“厚重感”、“专业感”、“知识感”似乎显得明显不足。没听说哪个人完全靠读网,获取丰富的知识,有更大的长进。
读书看报与上网看微信应该互补。要获取丰厚的知识,书籍是首选。一本书的形成,是作者费尽心思,逐字逐句抠出来的。有人用一生去打造一本书,其蕴含的道理大多是博大精深,读者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滋润心灵,提升精神境界。报刊也是如此,纸质媒体在有些人眼里读起来“麻烦”,但字里行间都蕴藏着智慧和功力,认真读下去,受益匪浅。回头想想,那些成大器者哪个不是读着书看着报,一步步磨练而成的?
喜不喜欢读书看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标志。日本人年均读40本书,法国20本,韩国11本,国人仅4本多,这已经是提高后的数字了。普通百姓读得少还情有可原,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也没有读书的习惯,就显得可怕了。日本的企业家一年读50本书,是中国企业家的100倍。差距不言而喻。
影响领导和老板们读书读报比较集中的答案是,工作忙,应酬多。所以有些老板官员就利用互联网,抽空浏览一下,大体知道当下新闻。这算是有“事业心”的。而那些“醉醺醺,昏沉沉,轻飘飘”,应酬之后自己都找不着北的人,再谈什么读书,岂不是笑话?
读书的最大作用在于“提高个人修养”,这不是句空话。特别是对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更是必不可缺。人的修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高屋建瓴,运筹帷幄,才能与更“精明”的精英有共同语言。遗憾的是许多人看不到这点,拒绝读书,这实际是贬低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