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民主的最基本形式,在调动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下,推动了民主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村民自治的完善与发展将极大的提高农村的民主素养,推动民主制度的发展。本研究主要侧重于村民自治的文献分析,通过了解分析国内外对我国村民自治的进程的研究,对促进我国村民自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治 村民自治
一、相关概念
自治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人民自己独立自主管理自己事务;二是独立自主进行管理的同时从属于国家,具有一定的国家分权与集权。
村民自治内容包括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种方式,在基层事务中以期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效处理农村的公共事务,实现国家对农村的有效管理。
二、相关理论
(一)阶层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将秩序来表示社会分层,由此提出了三个标准来划分社会层次:财富一经济标准;权力一政治标准;地位一社会标准。
依据权力资源占有的多少,村民分为三个权力阶层:管理者、非管理精英、普通村民。而村民自治就是以上三个阶层围绕利益展开博弈。常见的阶层博弈有:干部与群众的博弈;普通村民与权力精英的博弈。而从阶层博弈的结果来看,村庄结构分为三种:管理者控制型、权力精英主导型、群众自治型。
(二)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社会理论指出我们将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与深层的社会矛盾。
现阶段农村人口占有绝对的比重,而农村的政治权力结构的优化,农民间利益的调整,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农村社会资源的整合,这些社会风险都需要农村基层自治—农村自治来予以规避化解的。
(三)社会整合理论。帕森斯的社会整合指,社会体系内各体系达到和谐均衡状态,以对抗外来压力。
村民自治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合力构成了当代中国村民自治,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的社会整合功能。价值理性指内在的秩序需求与民主诉求的满足,工具理性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外在的压力整合,经过科学安排来达到最佳效果。
三、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农村兴起了改革,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关注。村民直接选举与村民自治的制度改革引起了学者们对农村经济与政治改革的兴趣。随之而来是的各种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的出版。
(一)国外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当前对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外学者有欧博文、罗伦丝、戴慕珍、史天健、李连江、郑永年和何包钢等。通过对学者资料研究来看,他们主要围绕村委会选举问题而展开探讨。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关于“村民选举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欧博文认为:“经济发达村庄村民自治开展比较容易,村干部通过经济业绩获得村民支持,村民从中获益,干部通过选举获得权力增强了合法性。”罗伦丝认为:“是制度改革创新促进了政治发展,而不是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是关于“村民选举的政治效应”的研究。罗伦丝和戴慕珍认为当村民利益与选举结果密切相关时,如种植业为主但外出务工人员少的村庄参选热情会很高。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时,一个是他们利益从选举结果获得较少利益时,且选举浪费他们时间精力金钱,参选热情会较低。
三是关于“村民自治与公民权利意识”的研究。在对江西某县的调查中,李连江发现选举村民政治效能感得到了提高,农民的公民权利意识也得到了激活。
通过对外国文献的收集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我国农村问题研究有一定的分歧,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的学者所调研的地区不同,所代表的数据不能概括全国的农村状况,难以得到学者之间的共识;另一方面是由于学者对我国农村分析的切入点不同,所运用的理论观点不同导致了研究结论的不同。
(二)国内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村民自治一直的国内学术界的热点,对其的研究主要围绕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村民自治产生原因的研究。村民自治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人民公社体质解散后,国家无意也无力运作农村政治,农村公共权力的丧失,但同时农村生活领域不断扩展,社会急剧分化,为了农村的发展需要村民自治也应运而生。
第二,关于村民自治的历史考察。《村民自治通论》是由赵秀玲和白刚主编的,书中对文献进行回顾整理,对村民自治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概括,考察到村民自治发展的真实性、规律性、复杂性。
第三,关于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研究。于语和撰写的《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研究》一书中分析了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体系,揭示了村民自治与村规民约等其他规则体系的辩证關系,对我国村民自治前景进行了展望。
第四,关于村民自治的变量分析。村民自治分为经济、政治、社会三种变量。从经济变量来说,经济的发展模式与途径直接影响农村管理的方式方法及效果。从政治变量来说,村民自治受到周围政治环境影响,而不是完全独立进行的。从社会变量来说,农民流动性、乡村精英及家族宗族会对自治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五,关于村民自治的运行效绩分析。徐勇教授认为村民自治绩效既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当前的村民自治,他认为示范效应会远远大于实质性意义。
四、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概念界定不是很准确。比如说村民自治的概念不准确,在所查找的文献中,只是从几个主要的要素来界定村民自治,使得人文科学的研究不够严谨。(二)关于村民自治的理论研究脱离了当前农村社会的实际,理论指导的可操作性不强,需做进一步的研究。(三)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法,经验研究法等,缺少定量研究等实践性的研究方法,使得文章显得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五、结论
为了村民自治的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村委会服务功能的强化,所以强化村委会服务功能以保障村民自治的完善发展;增强村庄的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与村民自治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加强党的领导,规划村民自治的运作;提高村干部与农民素质,促进服务与自治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浙闽.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李元书. 论社会自治[J].学习与探索,1994(5)
[3]吴玉英.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前沿,2005(3)
[4] 孙俊宗. 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 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5] 金曙灿. 当代中国村民自治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关键词】自治 村民自治
一、相关概念
自治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人民自己独立自主管理自己事务;二是独立自主进行管理的同时从属于国家,具有一定的国家分权与集权。
村民自治内容包括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种方式,在基层事务中以期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效处理农村的公共事务,实现国家对农村的有效管理。
二、相关理论
(一)阶层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将秩序来表示社会分层,由此提出了三个标准来划分社会层次:财富一经济标准;权力一政治标准;地位一社会标准。
依据权力资源占有的多少,村民分为三个权力阶层:管理者、非管理精英、普通村民。而村民自治就是以上三个阶层围绕利益展开博弈。常见的阶层博弈有:干部与群众的博弈;普通村民与权力精英的博弈。而从阶层博弈的结果来看,村庄结构分为三种:管理者控制型、权力精英主导型、群众自治型。
(二)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社会理论指出我们将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与深层的社会矛盾。
现阶段农村人口占有绝对的比重,而农村的政治权力结构的优化,农民间利益的调整,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农村社会资源的整合,这些社会风险都需要农村基层自治—农村自治来予以规避化解的。
(三)社会整合理论。帕森斯的社会整合指,社会体系内各体系达到和谐均衡状态,以对抗外来压力。
村民自治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合力构成了当代中国村民自治,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的社会整合功能。价值理性指内在的秩序需求与民主诉求的满足,工具理性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外在的压力整合,经过科学安排来达到最佳效果。
三、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农村兴起了改革,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关注。村民直接选举与村民自治的制度改革引起了学者们对农村经济与政治改革的兴趣。随之而来是的各种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的出版。
(一)国外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当前对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外学者有欧博文、罗伦丝、戴慕珍、史天健、李连江、郑永年和何包钢等。通过对学者资料研究来看,他们主要围绕村委会选举问题而展开探讨。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关于“村民选举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欧博文认为:“经济发达村庄村民自治开展比较容易,村干部通过经济业绩获得村民支持,村民从中获益,干部通过选举获得权力增强了合法性。”罗伦丝认为:“是制度改革创新促进了政治发展,而不是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是关于“村民选举的政治效应”的研究。罗伦丝和戴慕珍认为当村民利益与选举结果密切相关时,如种植业为主但外出务工人员少的村庄参选热情会很高。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时,一个是他们利益从选举结果获得较少利益时,且选举浪费他们时间精力金钱,参选热情会较低。
三是关于“村民自治与公民权利意识”的研究。在对江西某县的调查中,李连江发现选举村民政治效能感得到了提高,农民的公民权利意识也得到了激活。
通过对外国文献的收集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我国农村问题研究有一定的分歧,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的学者所调研的地区不同,所代表的数据不能概括全国的农村状况,难以得到学者之间的共识;另一方面是由于学者对我国农村分析的切入点不同,所运用的理论观点不同导致了研究结论的不同。
(二)国内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村民自治一直的国内学术界的热点,对其的研究主要围绕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村民自治产生原因的研究。村民自治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人民公社体质解散后,国家无意也无力运作农村政治,农村公共权力的丧失,但同时农村生活领域不断扩展,社会急剧分化,为了农村的发展需要村民自治也应运而生。
第二,关于村民自治的历史考察。《村民自治通论》是由赵秀玲和白刚主编的,书中对文献进行回顾整理,对村民自治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概括,考察到村民自治发展的真实性、规律性、复杂性。
第三,关于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研究。于语和撰写的《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研究》一书中分析了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体系,揭示了村民自治与村规民约等其他规则体系的辩证關系,对我国村民自治前景进行了展望。
第四,关于村民自治的变量分析。村民自治分为经济、政治、社会三种变量。从经济变量来说,经济的发展模式与途径直接影响农村管理的方式方法及效果。从政治变量来说,村民自治受到周围政治环境影响,而不是完全独立进行的。从社会变量来说,农民流动性、乡村精英及家族宗族会对自治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五,关于村民自治的运行效绩分析。徐勇教授认为村民自治绩效既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当前的村民自治,他认为示范效应会远远大于实质性意义。
四、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概念界定不是很准确。比如说村民自治的概念不准确,在所查找的文献中,只是从几个主要的要素来界定村民自治,使得人文科学的研究不够严谨。(二)关于村民自治的理论研究脱离了当前农村社会的实际,理论指导的可操作性不强,需做进一步的研究。(三)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法,经验研究法等,缺少定量研究等实践性的研究方法,使得文章显得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五、结论
为了村民自治的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村委会服务功能的强化,所以强化村委会服务功能以保障村民自治的完善发展;增强村庄的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与村民自治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加强党的领导,规划村民自治的运作;提高村干部与农民素质,促进服务与自治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浙闽.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李元书. 论社会自治[J].学习与探索,1994(5)
[3]吴玉英.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前沿,2005(3)
[4] 孙俊宗. 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 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5] 金曙灿. 当代中国村民自治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