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所想,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从而使学生能感人之所感,进而体谅他人,帮助他人。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自强、自律、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感恩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技工学校 感恩教育 社会 父母 老师
一、学生感恩教育的匮乏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具备感恩的思想,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的文化典籍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反之,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笔者在长期的技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日益感受到当前学生感恩意识缺失问题的突出。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处处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技工学校学生道德理念严重缺失甚至失去了感恩之心呢?现在的技校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慢慢形成了“唯我独尊”的自私自利心理。[1]家长也大多忽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而现在的技工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轻视感恩教育,难以产生感恩之类的情感意识和体验。
二、学生感恩教育的教育对策
加强技工学校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教导学生学会感恩,需要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达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
1.为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因而在早期的家庭教育方面,家长需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基本规律和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第一,父母既要注重孩子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又要注重培养子女如何做人。第二,父母要探索形成正确的教养方式。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和谐、健康、幸福的成长和和谐人格的养成,也容易感受父母的爱和回报父母所给予的爱。第三,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只有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建立深厚的情感,孩子才会从内心感恩父母,才能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第四,父母要作好表率,言传身教,熏陶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试想,一个根本不孝顺父母的家长怎么可能培养出具有感恩意识的子女?第五,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养成索爱意识,让子女意识到,除了接受父母的爱以外,更需要回报父母的爱。父母要清楚的意识到感恩需要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去感受去实践,从自身做起,抓住教育契机,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
2.为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感恩教育的平台,要确立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核心理念。 2003年4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在中学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恩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具体措施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第一,学校要注重德育建设,避免德育教育“假、大、空”,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集体教育的影响下学会感恩。第二,开发校本教材,将感恩教育的内容编入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在特定日子以班为单位举行大型的感恩活动或主题班会活动。第四,与校外人士合作,如邀请相关的专家名人来开展一些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第五,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至关重要。例如学生的作业可以是:对父母说三句话——“您辛苦了”、“您好”、“节日(或生日)快乐”,给父母做三件事—鞠躬、洗脚、梳头。
3.为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感恩父母的教育需要发挥社会的价值引导作用,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第一,可以通过电影、电视、报纸等媒体的相关宣传,启发学生感恩意识的生成。近年来的春节联欢晚会,比较突出感恩父母这一主题,如《常回家看看》、《感恩的心》等,发挥了媒体应有的教育作用;“一个小朋友看见自己的妈妈给奶奶洗脚后,自己也端水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等都是非常好的感恩父母宣传片。第二,在生活中也应该创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和社会风气,如提倡年轻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母亲节问候父母,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第三,社区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应开展必要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一些社区公益活动,磨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4.为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身心环境
技校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家长、学校、社会应注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树立健康和谐的人格。培养学生浓厚的感恩意识, 感恩帮助自己的所有人乃至感恩社会。[2]
总之,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做人的起码支点。因此从感恩教育入手,使学生渐渐感悟到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了我们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从而树立起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搞好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2002.8.10
[2]邹越.感恩教育演讲让生命充满爱. 2008.01
关键词:技工学校 感恩教育 社会 父母 老师
一、学生感恩教育的匮乏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具备感恩的思想,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的文化典籍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反之,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笔者在长期的技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日益感受到当前学生感恩意识缺失问题的突出。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处处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技工学校学生道德理念严重缺失甚至失去了感恩之心呢?现在的技校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慢慢形成了“唯我独尊”的自私自利心理。[1]家长也大多忽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而现在的技工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轻视感恩教育,难以产生感恩之类的情感意识和体验。
二、学生感恩教育的教育对策
加强技工学校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教导学生学会感恩,需要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达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
1.为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因而在早期的家庭教育方面,家长需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基本规律和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第一,父母既要注重孩子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又要注重培养子女如何做人。第二,父母要探索形成正确的教养方式。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和谐、健康、幸福的成长和和谐人格的养成,也容易感受父母的爱和回报父母所给予的爱。第三,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只有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建立深厚的情感,孩子才会从内心感恩父母,才能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第四,父母要作好表率,言传身教,熏陶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试想,一个根本不孝顺父母的家长怎么可能培养出具有感恩意识的子女?第五,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养成索爱意识,让子女意识到,除了接受父母的爱以外,更需要回报父母的爱。父母要清楚的意识到感恩需要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去感受去实践,从自身做起,抓住教育契机,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
2.为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感恩教育的平台,要确立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核心理念。 2003年4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在中学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恩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具体措施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第一,学校要注重德育建设,避免德育教育“假、大、空”,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集体教育的影响下学会感恩。第二,开发校本教材,将感恩教育的内容编入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在特定日子以班为单位举行大型的感恩活动或主题班会活动。第四,与校外人士合作,如邀请相关的专家名人来开展一些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第五,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至关重要。例如学生的作业可以是:对父母说三句话——“您辛苦了”、“您好”、“节日(或生日)快乐”,给父母做三件事—鞠躬、洗脚、梳头。
3.为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感恩父母的教育需要发挥社会的价值引导作用,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第一,可以通过电影、电视、报纸等媒体的相关宣传,启发学生感恩意识的生成。近年来的春节联欢晚会,比较突出感恩父母这一主题,如《常回家看看》、《感恩的心》等,发挥了媒体应有的教育作用;“一个小朋友看见自己的妈妈给奶奶洗脚后,自己也端水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等都是非常好的感恩父母宣传片。第二,在生活中也应该创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和社会风气,如提倡年轻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母亲节问候父母,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第三,社区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应开展必要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一些社区公益活动,磨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4.为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身心环境
技校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家长、学校、社会应注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树立健康和谐的人格。培养学生浓厚的感恩意识, 感恩帮助自己的所有人乃至感恩社会。[2]
总之,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做人的起码支点。因此从感恩教育入手,使学生渐渐感悟到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了我们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从而树立起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搞好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2002.8.10
[2]邹越.感恩教育演讲让生命充满爱.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