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案例尝试在老教材中渗透新理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法,通过诵读寻找气韵,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就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做一些新的探索。
关键词:正确诵读;寻找气韵;把握情感;学会迁移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1 -01
一、教学内容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课标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专题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因声求气”版块的第一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尤为重要。以前教授这一课,通常以疏通串讲为主,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变难为易的途径——“诵读”,即凭借诵读,通过声音来寻找“气韵”,进而把握作品的内容情感,培养学习能力。所以,教授这一课应以读为重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就“津梁”和“因声求气”的含义用问答法导入,明确本文主要的学习方法。
【教师提示】
本文为叙事类文章,全文以对话为主,诵读的好坏关键在对话的诵读,诵读时应先把握准人物的心绪情感和思想性格,在此基础上正确诵读。
(一)范读第一段,指导:“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范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当“驻扎”讲。(领读,齐读)
(二)第二自然段(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试读,其他同学提建议)
师引导:大敌当前,作为郑国重臣的佚之狐会有怎样的心绪?他以怎样的口气提出了什么建议?
生答:焦急,担忧……,他自信、坚定地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
问:那么,我们怎样读他的语言?
(学生纷纷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主语“国”后停顿。“矣”,已然语气,语调降调,重读、延长。“若”后停顿,“烛之武”重读,“师必退”中的“师”后停顿,“必退”重读。这三字要读降调,语气非常自信。
(第一小组试读,比较到位。师带头鼓掌以示鼓励)
师问:长期不被重用的烛之武面对郑伯的派遣会作何反映?
生1:他有委屈、不满。
生2:我要是他,一定要抱怨一番。(哄堂大笑)
师:是啊,肯定要发牢骚的。那怎么处理他的语言呢?
(讨论后达成共识)
“尤不如人”用降调,“也”轻读,“尤”后要稍顿。“不如”重读。这一句,语调是先扬后抑,语速沉缓。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轻读,“也已”重读。
(第二小组推选代表读,纠正后生齐读)
问:面对烛之武的不平,郑伯有何表现?
生3抢答:自责,后悔。他向烛之武道歉呢。(生笑)
师:那么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齐答:诚恳,自责。
师:那么一起来演绎一下。(师生齐读)
总结:面对危局,郑国君臣积极应对,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小组赛读)
(三)第三自然段
师引入: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烛之武单身赴秦,目的是说服秦伯退兵,所以有计划、有步骤,层次清晰又有内在的逻辑力量,读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
(学生试读,小组赛读,齐读)
(四)第四自然段
过渡:秦军撤退了,晋国大臣子犯很气愤,他请求袭击秦军,晋伯说了下面一番话,这些话句式整齐,显示晋文公思维的严密,头脑的冷静,读的时候要果断平稳。
诵读指导。
(师生齐读课文)
(五)分角色朗读
文中有五个人物,加上旁白,共需六个人。课前学生已各自分好了组,角色已拟定。于是依次分角色朗读,同学们做评委,选出语言演绎比较到位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同学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课堂小结】不仅仅是这篇课文,以后在每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都要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深入阅读,把握好停顿、语气、语速、重音等方面的阅读技巧,积累语感,理解内涵,开拓思维,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充分对话。
三、分析
吟诵、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法。唯有准确地吟诵,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从而形成语感,提高悟性,提升境界。
本文诵读活动由教师的范读开始,准确地诵读,获得在座师生的一致好评。
并且
本文诵读重在教师指导、学生体验。
学生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就能很好地演绎,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绪情感及其之间的微妙关系,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的营养。在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营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主动演绎。积累了语感,开拓了思维,提升了境界。
总之,诵读法打破了以往全部由教师串讲的习惯,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培养、能力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诵读能力得到反复训练,有效地丰富和增强了语感。同时,也熏陶了情感,提升了思想境界。
关键词:正确诵读;寻找气韵;把握情感;学会迁移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1 -01
一、教学内容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课标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专题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因声求气”版块的第一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尤为重要。以前教授这一课,通常以疏通串讲为主,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变难为易的途径——“诵读”,即凭借诵读,通过声音来寻找“气韵”,进而把握作品的内容情感,培养学习能力。所以,教授这一课应以读为重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就“津梁”和“因声求气”的含义用问答法导入,明确本文主要的学习方法。
【教师提示】
本文为叙事类文章,全文以对话为主,诵读的好坏关键在对话的诵读,诵读时应先把握准人物的心绪情感和思想性格,在此基础上正确诵读。
(一)范读第一段,指导:“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范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当“驻扎”讲。(领读,齐读)
(二)第二自然段(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试读,其他同学提建议)
师引导:大敌当前,作为郑国重臣的佚之狐会有怎样的心绪?他以怎样的口气提出了什么建议?
生答:焦急,担忧……,他自信、坚定地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
问:那么,我们怎样读他的语言?
(学生纷纷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主语“国”后停顿。“矣”,已然语气,语调降调,重读、延长。“若”后停顿,“烛之武”重读,“师必退”中的“师”后停顿,“必退”重读。这三字要读降调,语气非常自信。
(第一小组试读,比较到位。师带头鼓掌以示鼓励)
师问:长期不被重用的烛之武面对郑伯的派遣会作何反映?
生1:他有委屈、不满。
生2:我要是他,一定要抱怨一番。(哄堂大笑)
师:是啊,肯定要发牢骚的。那怎么处理他的语言呢?
(讨论后达成共识)
“尤不如人”用降调,“也”轻读,“尤”后要稍顿。“不如”重读。这一句,语调是先扬后抑,语速沉缓。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轻读,“也已”重读。
(第二小组推选代表读,纠正后生齐读)
问:面对烛之武的不平,郑伯有何表现?
生3抢答:自责,后悔。他向烛之武道歉呢。(生笑)
师:那么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齐答:诚恳,自责。
师:那么一起来演绎一下。(师生齐读)
总结:面对危局,郑国君臣积极应对,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小组赛读)
(三)第三自然段
师引入: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烛之武单身赴秦,目的是说服秦伯退兵,所以有计划、有步骤,层次清晰又有内在的逻辑力量,读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
(学生试读,小组赛读,齐读)
(四)第四自然段
过渡:秦军撤退了,晋国大臣子犯很气愤,他请求袭击秦军,晋伯说了下面一番话,这些话句式整齐,显示晋文公思维的严密,头脑的冷静,读的时候要果断平稳。
诵读指导。
(师生齐读课文)
(五)分角色朗读
文中有五个人物,加上旁白,共需六个人。课前学生已各自分好了组,角色已拟定。于是依次分角色朗读,同学们做评委,选出语言演绎比较到位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同学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课堂小结】不仅仅是这篇课文,以后在每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都要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深入阅读,把握好停顿、语气、语速、重音等方面的阅读技巧,积累语感,理解内涵,开拓思维,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充分对话。
三、分析
吟诵、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法。唯有准确地吟诵,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从而形成语感,提高悟性,提升境界。
本文诵读活动由教师的范读开始,准确地诵读,获得在座师生的一致好评。
并且
本文诵读重在教师指导、学生体验。
学生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就能很好地演绎,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绪情感及其之间的微妙关系,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的营养。在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营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主动演绎。积累了语感,开拓了思维,提升了境界。
总之,诵读法打破了以往全部由教师串讲的习惯,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培养、能力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诵读能力得到反复训练,有效地丰富和增强了语感。同时,也熏陶了情感,提升了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