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主题图”;灵活;使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1(B)—0041—01
一、演绎“主题图”,丰富数学学习素材
(一)给“主题图”编故事
童话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教材中许多拟人化的“主题图”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如,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编一个“小猴过生日”的童话故事(课件动画演示):(第一幅图)今天是猴宝宝的生日,猴妈妈送给猴宝宝很多香甜可口的桃子做礼物,大家看一看猴妈妈送了猴宝宝几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多媒体演示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猴宝宝很喜欢吃桃子,一下子就吃了好几个,大家看看现在盘子里还有几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第二幅图)猴宝宝吃完桃子,猴妈妈带它来到大森林里。森林里鸟语花香,猴宝宝看到了很多小鸟,猴宝宝想和小鸟玩游戏,小鸟惊吓得飞了起来,现在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这样把课本的二幅“主题图”串成一体,“主题图”就有了血肉。
(二)将“主题图”动态化
1.演一演“主题图”
“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无处不在。如,一年级上册第18页“第几”的教学中有一幅“购票”图,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阿姨、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青年叔叔,进行实地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
2.让“主题图”走进教室
当教材上提供的“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吻合时,就可以把“主题图”进行“本班化”处理,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班级中寻找数学信息。实践证明,教师直接从学生生活中开发出数学资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模拟“主题图”
模拟“主题图”是指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虚拟活动情境中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如,一年级下册中的实践活动《小小商店》可以依据“主题图”提供的情节,在教室里先办个“小小商店”,让学生购买喜欢的商品,结合学生买物品的情节灵活处理与重组要解决的知识点。
二、增删编改“主题图”,增强数学学习的实效性
教师应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蓝本深入挖掘“主题图”的实际内涵,并进行合理的取舍改编,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编一编“主题图”使情境更生动有趣
在教学“上、下”概念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书上的“主题图”设计成生动的画面,并伴有简短的故事。教学时,先出示一棵拟人化的老树,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讲故事:“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位大树爷爷,他善良慈祥。每天,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听树爷爷讲故事。瞧,今天都有谁来了?”“小鸟、松鼠、小兔”学生抢着回答,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继续提出问题:“谁能说说这三只动物谁在上?谁在下?”进一步把学生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2.挖掘“主题图”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主题图”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主题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学“第几”中的“主题图”,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看图说出谁排第几,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还要结合“主题图”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1(B)—0041—01
一、演绎“主题图”,丰富数学学习素材
(一)给“主题图”编故事
童话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教材中许多拟人化的“主题图”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如,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编一个“小猴过生日”的童话故事(课件动画演示):(第一幅图)今天是猴宝宝的生日,猴妈妈送给猴宝宝很多香甜可口的桃子做礼物,大家看一看猴妈妈送了猴宝宝几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多媒体演示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猴宝宝很喜欢吃桃子,一下子就吃了好几个,大家看看现在盘子里还有几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第二幅图)猴宝宝吃完桃子,猴妈妈带它来到大森林里。森林里鸟语花香,猴宝宝看到了很多小鸟,猴宝宝想和小鸟玩游戏,小鸟惊吓得飞了起来,现在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这样把课本的二幅“主题图”串成一体,“主题图”就有了血肉。
(二)将“主题图”动态化
1.演一演“主题图”
“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无处不在。如,一年级上册第18页“第几”的教学中有一幅“购票”图,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阿姨、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青年叔叔,进行实地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
2.让“主题图”走进教室
当教材上提供的“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吻合时,就可以把“主题图”进行“本班化”处理,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班级中寻找数学信息。实践证明,教师直接从学生生活中开发出数学资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模拟“主题图”
模拟“主题图”是指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虚拟活动情境中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如,一年级下册中的实践活动《小小商店》可以依据“主题图”提供的情节,在教室里先办个“小小商店”,让学生购买喜欢的商品,结合学生买物品的情节灵活处理与重组要解决的知识点。
二、增删编改“主题图”,增强数学学习的实效性
教师应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蓝本深入挖掘“主题图”的实际内涵,并进行合理的取舍改编,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编一编“主题图”使情境更生动有趣
在教学“上、下”概念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书上的“主题图”设计成生动的画面,并伴有简短的故事。教学时,先出示一棵拟人化的老树,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讲故事:“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位大树爷爷,他善良慈祥。每天,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听树爷爷讲故事。瞧,今天都有谁来了?”“小鸟、松鼠、小兔”学生抢着回答,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继续提出问题:“谁能说说这三只动物谁在上?谁在下?”进一步把学生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2.挖掘“主题图”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主题图”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主题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学“第几”中的“主题图”,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看图说出谁排第几,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还要结合“主题图”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