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作文难,作文难,批改作文心就寒。”前者反映了学生对习作的厌烦心理,后者则反映了老师对学生习作的埋怨情绪。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不容乐观的心态应该改变。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写”到“自由写”到“能写”,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习作教学实践,略谈几点看法。
一、寓学于趣,促进发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话道出了乐学的重要意义。习作这种活动也不例外。如果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就能产生动力,知难而进,并在习作中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可以这样说,学生对习作训练有深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要让学生对习作有兴趣,首先,得让学生玩得有趣。学生年龄小,思维比较直观形象,喜欢有趣的东西。而玩又是儿童的天性,在玩中不仅能放松身心,而且能增加写作素材。因此,我在习作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走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活动场所,在玩中认识自己和周围事物,陶冶情操,增进学识。同时,也激起学生对于写话的兴趣,乐于把自己的经历见闻写下来。其次,老师的课要上得有趣。应该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习作,引导学生在感知、观察写作材料中诱发写作兴趣,激发愉快习作的情绪。如引导学生观察活动图片、投影片、录像片等,或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品、乐曲、文学作品,或把学生带到视听兼备、形象生动的具体环境,让学生产生对这些事物或活动——写作材料的直接兴趣和表达欲望,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思考、表达,写起来得心应手,从而调动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作文评价交流的方式方法要有趣。习作评改要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讲求实效。评改尽量多样化,可以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形式,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评价应一改过去那种冷冰冰、硬梆梆的空洞说教,采用贴切的鼓励性评语,实在写不好的习作不打分,可以实行“A—AA—AAA”制,优秀的为A,逐级评定。切忌把习作的批改作为一次习作的终结,应重视讲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方交流,进而欣然进行升格重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心理得到满足,以得激趣,减少在习作上的压力,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写出来,调动练笔的积极性。
二、立足观察,写活事物
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积累素材,写活事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生往往对身边发生的事熟视无睹,对眼前活动的人视而不见,观察事物往往“见大不见小”,粗略笼统,只了解大概轮廓,不注意具体细节、分辨事物的细微差别,抓不住事物特点。因此,教师须深入学生中去,具体指导他们学会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如运用多种感官观察,观其形,辨其声,嗅其气,尝其味,触其质,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对事物认识得细致而全面;对准目标重点观察,捕捉事物的特性,观察得更细了、更深了,在脑子里留下的印象更鲜明了,写起来才能活灵活现;细致观察比较,抓住事物特点,注意把几件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或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不同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比较,去发现异同,抓住事物特点,才不致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有兴趣,有劲头,什么都想去看一下,听一下,闻一下,摸一下,才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只有引导学生立足于观察,才能从“源头”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并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
三、激发想象,培养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习作教学要处理好写“身边生活”,抒“真情实感”和“大胆想象、虚构创造”的关系,既要一如既往地要求学生写身边的生活,做到有真情实感,实话实说,又要走出认识的误区,满腔热情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想象,写他们的梦幻生活。
小学生富于幻想,脑子里老是装满许多空灵的东西,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是成人所不及的。就如当我读到学生习作中“一个念头坐着火箭闪过”这类富有想象的语言时,忍不住拍手叫好。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加强想象创作的训练,让学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不对他们的创意多作批评,主要指导他们的语言表达,让他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在习作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入手,结合课文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再创作,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中非正面描写的情节场面、人物、心理描写等补充出来,也可以启发学生去想象与课文不同的结局,还可以指导学生搞一些小创作、写童话、编寓言、讲故事……这类训练,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四、沟通生活,拓展渠道
传统的习作教学,常把学生禁锢在课内,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搜肠刮肚地写;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米下锅”。学生何以不烦、不怵?要让习作深入学生的生活,就要让学生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广辟蹊径,为学生的习作训练开拓应用的渠道和机会。寒暑假给老师、同学写信;让学生自己写请假条,外出时写留言条,给好人好事写表扬稿寄送给有关部门,为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写稿;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在学习园地上张贴自己满意的习作和精彩片段的权力,让有能力的学生以自己喜爱和擅长的方式编写各种各样的手抄报;高年级更可以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利用假期,自己设计习作选并完成修改、抄写、编辑和制作任务,过过作家编辑瘾;帮助和鼓励一部分学生参加各种报刊的习作大赛,投寄优秀习作等。一句话,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引导学生倾吐自己胸中积蓄,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愉悦,激发学生“我爱写”的发表欲,培养自能习作的能力。
总而言之,习作本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曼妙多姿,精彩纷呈,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将会使习作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让师生感受到習作是一种享受,是一件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儿。
一、寓学于趣,促进发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话道出了乐学的重要意义。习作这种活动也不例外。如果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就能产生动力,知难而进,并在习作中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可以这样说,学生对习作训练有深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要让学生对习作有兴趣,首先,得让学生玩得有趣。学生年龄小,思维比较直观形象,喜欢有趣的东西。而玩又是儿童的天性,在玩中不仅能放松身心,而且能增加写作素材。因此,我在习作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走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活动场所,在玩中认识自己和周围事物,陶冶情操,增进学识。同时,也激起学生对于写话的兴趣,乐于把自己的经历见闻写下来。其次,老师的课要上得有趣。应该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习作,引导学生在感知、观察写作材料中诱发写作兴趣,激发愉快习作的情绪。如引导学生观察活动图片、投影片、录像片等,或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品、乐曲、文学作品,或把学生带到视听兼备、形象生动的具体环境,让学生产生对这些事物或活动——写作材料的直接兴趣和表达欲望,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思考、表达,写起来得心应手,从而调动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作文评价交流的方式方法要有趣。习作评改要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讲求实效。评改尽量多样化,可以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形式,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评价应一改过去那种冷冰冰、硬梆梆的空洞说教,采用贴切的鼓励性评语,实在写不好的习作不打分,可以实行“A—AA—AAA”制,优秀的为A,逐级评定。切忌把习作的批改作为一次习作的终结,应重视讲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方交流,进而欣然进行升格重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心理得到满足,以得激趣,减少在习作上的压力,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写出来,调动练笔的积极性。
二、立足观察,写活事物
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积累素材,写活事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生往往对身边发生的事熟视无睹,对眼前活动的人视而不见,观察事物往往“见大不见小”,粗略笼统,只了解大概轮廓,不注意具体细节、分辨事物的细微差别,抓不住事物特点。因此,教师须深入学生中去,具体指导他们学会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如运用多种感官观察,观其形,辨其声,嗅其气,尝其味,触其质,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对事物认识得细致而全面;对准目标重点观察,捕捉事物的特性,观察得更细了、更深了,在脑子里留下的印象更鲜明了,写起来才能活灵活现;细致观察比较,抓住事物特点,注意把几件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或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不同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比较,去发现异同,抓住事物特点,才不致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有兴趣,有劲头,什么都想去看一下,听一下,闻一下,摸一下,才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只有引导学生立足于观察,才能从“源头”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并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
三、激发想象,培养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习作教学要处理好写“身边生活”,抒“真情实感”和“大胆想象、虚构创造”的关系,既要一如既往地要求学生写身边的生活,做到有真情实感,实话实说,又要走出认识的误区,满腔热情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想象,写他们的梦幻生活。
小学生富于幻想,脑子里老是装满许多空灵的东西,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是成人所不及的。就如当我读到学生习作中“一个念头坐着火箭闪过”这类富有想象的语言时,忍不住拍手叫好。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加强想象创作的训练,让学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不对他们的创意多作批评,主要指导他们的语言表达,让他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在习作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入手,结合课文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再创作,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中非正面描写的情节场面、人物、心理描写等补充出来,也可以启发学生去想象与课文不同的结局,还可以指导学生搞一些小创作、写童话、编寓言、讲故事……这类训练,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四、沟通生活,拓展渠道
传统的习作教学,常把学生禁锢在课内,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搜肠刮肚地写;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米下锅”。学生何以不烦、不怵?要让习作深入学生的生活,就要让学生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广辟蹊径,为学生的习作训练开拓应用的渠道和机会。寒暑假给老师、同学写信;让学生自己写请假条,外出时写留言条,给好人好事写表扬稿寄送给有关部门,为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写稿;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在学习园地上张贴自己满意的习作和精彩片段的权力,让有能力的学生以自己喜爱和擅长的方式编写各种各样的手抄报;高年级更可以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利用假期,自己设计习作选并完成修改、抄写、编辑和制作任务,过过作家编辑瘾;帮助和鼓励一部分学生参加各种报刊的习作大赛,投寄优秀习作等。一句话,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引导学生倾吐自己胸中积蓄,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愉悦,激发学生“我爱写”的发表欲,培养自能习作的能力。
总而言之,习作本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曼妙多姿,精彩纷呈,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将会使习作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让师生感受到習作是一种享受,是一件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