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这个职业所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教师中出现心理疾病的也越来越多,生气、易怒、焦虑、压抑……几乎每个教师都曾出现过这些情绪。
我们偶尔会在新闻媒体上听到某某学校教师因为学生犯错而出手打学生,导致学生耳聋,甚至自杀,被家长告上法庭;某教师因学生不完成作业或淘气顽皮,而采取打骂学生,给学生停课的处分,导致家长告到学校;平常最司空见惯的就是学生出现问题,老师就找家长,而家长会带着怨气回家打学生,导致学生怨恨老师……这样的恶性循环归根结底,是教师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了不正当的教育手段所致。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善于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走弯路。
我自己在工作中就曾经接触过很多失败的教育案例。2000年我接手了一个毕业班,虽然只教一年,但我对每个学生都尽心负责。传闻这个班的男孩子淘气、顽皮,有几个是年级闻名、屡教不改的“坏学生”,并且身上透着股“匪气”,对于年轻的我来说,还不知如何与他们斗智斗勇,就只能对他们“强行镇压”,死看死守。有一次,有同学向我举报最坏的“小霸王”张也驰从家里带来了色情光盘,还借给班里的几个男孩看。得知这个消息,我火气“腾”地就爆发了,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马上到班上把他揪了出来。起初,他面对我时有些不好意思,但嘴上仍然为自己辩解说不是他的光盘,但当时我根本不听他辩解,因为在我看来,看这种光盘的人道德是极其败坏的,更何况是一个小学生?我越说越激动,在他顶撞时,我情绪失控地打了他一巴掌,当时他怒目圆睁,眼里像要喷出火来一般,两只拳头紧握,并微微颤抖着。虽然打了学生,但我却丝毫没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反而乘胜追击,拉着他到办公室给他家长打了电话,请他们马上到学校来。张也驰的父母已经离异,母亲一听是这种事情,就说是他父亲总看这碟,看完还不放好,让孩子看见了,责任全在他父亲,让他父亲教育。后来,他父亲来了,衣冠楚楚,据说是某机关的处长。我没有当着孩子的面向家长反映这件事,但在开始谈话后我却后悔采取这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一谈到孩子的问题,他父亲就转移话题,竟谈些自己从大学到工作期间如何优秀,现在如何成功,金边眼镜后边透着一双色迷迷的眼睛,把我从上打量到下,还夸赞我漂亮,弄得我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应对,草草地打发走了这位家长。心里想,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看来也不能全怪孩子,谁让他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呢?可再来面对张也驰时,看到他眼里充满的愤怒,我的心一下就凉了。冷静下来好好想想,这件事我处理得很不好,不仅没把孩子教育好,还动手打了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了隔阂。后来,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课,渐渐地他也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似乎淡忘了我当时的错误之举。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如果当时我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那么冲动地找家长,如果我对他的家庭情况有个清楚的了解,如果当时我先“按兵不动”悄悄教育,如果当时我不那么看一个小男孩的品质,也许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会更好。虽然张也驰现在去了美国,那个对性教育开放的国度,但那次事件也许对于早熟的他也是一种伤害,我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非常愧疚。
王艺惠是我接手2007年的5年5班的一名学生,是个情绪易怒的女生,也是父母离异的可怜女孩。这个学生是个双重性格的孩子,因为她乖的时候像一只温顺的小绵羊,但是躁怒起來却像只发怒的豹子,能毁坏身边的一切,最恶劣的一次是把楼下培训中心的厚厚的玻璃门打碎了。如果是以前的我遇到了这种事情,一定会很生气,责怪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并要求她做出赔偿。但是随着教龄的增加、经验的积累,特别是越来越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后。面对眼睛里还在喷火的王艺惠、一旁吓得发抖的同学,我什么也没说,首先拉起她颤抖的双手,先检查检查有没有划伤,又摸摸头,看看脸上,确认都没有被玻璃碎片伤到,这才拉着她往楼上走,同时让学生通知清洁阿姨来打扫。我没有把她带回班级,也没回办公室,而是来到了没人的走廊,先让她平静平静,然后让她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她一听,原本愤怒的眼神渐渐温和了下来,虽然是处处为自己找借口,但语气却是软了下来。可以理解,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事,她不知道学校会给她怎样的处分,我建议她主动跟学校承认错误,并主动赔偿,争取把处分降到最低。她看出我是在帮她,所以心怀感激,在这件事之后,她下课也不再出去到处乱跑了,作业也按时上交了,甚至遇到有的同学犯了错误,她也会出面帮我找他们谈话。没想到我对她的坦诚相待,以心换心收到了如此好的教育效果。看来如果教师学会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影响学生学会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处变不惊,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确是很好的修心养性的方法。
有很多老师会说:“遇到这样的学生,我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巴甫洛夫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刺激会产生反应,但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是有空隙的。我们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学会控制,当有一个外界的负性的刺激时,我们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觉察,觉察我有情绪,生气时知道自己在生气;第二件事是问问自己如果生气,后果会怎样;第三件事是做出决定,决定要不要发火,有没有比发火更好的办法。有些人说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确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自动化管理,理智没有开动,全部都是由情绪囊——心理学上称边缘系统来控制,这是一种本能的原始的反应。这种自动化管理与自己早年的经历相关,如小时候受父母恶性情绪的影响,这些情绪会被记录在大脑的边缘系统中,一旦遇到恶性刺激就会启动。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情绪按钮,受哪种情绪影响多,哪种按钮就会经常被触发。试想,学生一天在校8小时,甚至有的中学生在校时间比在家时间还长,如果一个不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老师每天对着学生,会给学生埋下什么样的情绪按钮,后果是不敢想象的。
有些老师整天横眉冷对地面对学生,大呼小叫、颐指气使,试想学生对这样的老师又何谈喜欢和爱戴呢?面对调皮的学生、不交作业的学生、经常闹矛盾的学生,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改变我们的情绪呢?我想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为什么因材施教的理想教育状态提了这么多年仍然无法做到呢?归根结底是教育者太过追求完美,不想一个学生掉队,眼里看见的总是后进的那几个,所以面对教育工作不开心,教育出的学生又怎会体验到开心快乐呢?如果教师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心态就会平和许多,如果能和孩子多沟通,多理解孩子,教师的焦虑、易怒情绪就会越来越少,就会变得从容和放松,学生在这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下,怎能不亲其师,信其道呢?
孩子应从小学接触实验
“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经常和我一起讨论在学校里学到的内容。”近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克劳德•关塔努齐教授为广州的高校学生和科研人员作了一场报告,并回顾了自己从一个天真的孩子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历。
谈起父母对自己影响,他说:“对一个儿童来说,能够感受到父母在关注自己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关塔努齐还认为,从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批判性非常重要,“在小学阶段就应该让孩子接触实验性的项目,让儿童有机会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建立重要的科学观念”,他认为,“通过这些实验,儿童可以学习如何进行观察,并将科学运用到生活中”。关塔努齐说,“一个科学家应该对自己的研究感到兴奋,有那种一接触到自己的研究就忘乎所以的热情”。关塔努齐教授同时指出,现在的科学家太过忙于发表论文了,“缺少埋头做实验的实干清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理论与实验是不可分的”。
(《广州日报》2008年11月26日)
我们偶尔会在新闻媒体上听到某某学校教师因为学生犯错而出手打学生,导致学生耳聋,甚至自杀,被家长告上法庭;某教师因学生不完成作业或淘气顽皮,而采取打骂学生,给学生停课的处分,导致家长告到学校;平常最司空见惯的就是学生出现问题,老师就找家长,而家长会带着怨气回家打学生,导致学生怨恨老师……这样的恶性循环归根结底,是教师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了不正当的教育手段所致。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善于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走弯路。
我自己在工作中就曾经接触过很多失败的教育案例。2000年我接手了一个毕业班,虽然只教一年,但我对每个学生都尽心负责。传闻这个班的男孩子淘气、顽皮,有几个是年级闻名、屡教不改的“坏学生”,并且身上透着股“匪气”,对于年轻的我来说,还不知如何与他们斗智斗勇,就只能对他们“强行镇压”,死看死守。有一次,有同学向我举报最坏的“小霸王”张也驰从家里带来了色情光盘,还借给班里的几个男孩看。得知这个消息,我火气“腾”地就爆发了,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马上到班上把他揪了出来。起初,他面对我时有些不好意思,但嘴上仍然为自己辩解说不是他的光盘,但当时我根本不听他辩解,因为在我看来,看这种光盘的人道德是极其败坏的,更何况是一个小学生?我越说越激动,在他顶撞时,我情绪失控地打了他一巴掌,当时他怒目圆睁,眼里像要喷出火来一般,两只拳头紧握,并微微颤抖着。虽然打了学生,但我却丝毫没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反而乘胜追击,拉着他到办公室给他家长打了电话,请他们马上到学校来。张也驰的父母已经离异,母亲一听是这种事情,就说是他父亲总看这碟,看完还不放好,让孩子看见了,责任全在他父亲,让他父亲教育。后来,他父亲来了,衣冠楚楚,据说是某机关的处长。我没有当着孩子的面向家长反映这件事,但在开始谈话后我却后悔采取这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一谈到孩子的问题,他父亲就转移话题,竟谈些自己从大学到工作期间如何优秀,现在如何成功,金边眼镜后边透着一双色迷迷的眼睛,把我从上打量到下,还夸赞我漂亮,弄得我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应对,草草地打发走了这位家长。心里想,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看来也不能全怪孩子,谁让他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呢?可再来面对张也驰时,看到他眼里充满的愤怒,我的心一下就凉了。冷静下来好好想想,这件事我处理得很不好,不仅没把孩子教育好,还动手打了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了隔阂。后来,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课,渐渐地他也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似乎淡忘了我当时的错误之举。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如果当时我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那么冲动地找家长,如果我对他的家庭情况有个清楚的了解,如果当时我先“按兵不动”悄悄教育,如果当时我不那么看一个小男孩的品质,也许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会更好。虽然张也驰现在去了美国,那个对性教育开放的国度,但那次事件也许对于早熟的他也是一种伤害,我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非常愧疚。
王艺惠是我接手2007年的5年5班的一名学生,是个情绪易怒的女生,也是父母离异的可怜女孩。这个学生是个双重性格的孩子,因为她乖的时候像一只温顺的小绵羊,但是躁怒起來却像只发怒的豹子,能毁坏身边的一切,最恶劣的一次是把楼下培训中心的厚厚的玻璃门打碎了。如果是以前的我遇到了这种事情,一定会很生气,责怪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并要求她做出赔偿。但是随着教龄的增加、经验的积累,特别是越来越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后。面对眼睛里还在喷火的王艺惠、一旁吓得发抖的同学,我什么也没说,首先拉起她颤抖的双手,先检查检查有没有划伤,又摸摸头,看看脸上,确认都没有被玻璃碎片伤到,这才拉着她往楼上走,同时让学生通知清洁阿姨来打扫。我没有把她带回班级,也没回办公室,而是来到了没人的走廊,先让她平静平静,然后让她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她一听,原本愤怒的眼神渐渐温和了下来,虽然是处处为自己找借口,但语气却是软了下来。可以理解,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事,她不知道学校会给她怎样的处分,我建议她主动跟学校承认错误,并主动赔偿,争取把处分降到最低。她看出我是在帮她,所以心怀感激,在这件事之后,她下课也不再出去到处乱跑了,作业也按时上交了,甚至遇到有的同学犯了错误,她也会出面帮我找他们谈话。没想到我对她的坦诚相待,以心换心收到了如此好的教育效果。看来如果教师学会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影响学生学会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处变不惊,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确是很好的修心养性的方法。
有很多老师会说:“遇到这样的学生,我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巴甫洛夫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刺激会产生反应,但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是有空隙的。我们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学会控制,当有一个外界的负性的刺激时,我们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觉察,觉察我有情绪,生气时知道自己在生气;第二件事是问问自己如果生气,后果会怎样;第三件事是做出决定,决定要不要发火,有没有比发火更好的办法。有些人说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确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自动化管理,理智没有开动,全部都是由情绪囊——心理学上称边缘系统来控制,这是一种本能的原始的反应。这种自动化管理与自己早年的经历相关,如小时候受父母恶性情绪的影响,这些情绪会被记录在大脑的边缘系统中,一旦遇到恶性刺激就会启动。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情绪按钮,受哪种情绪影响多,哪种按钮就会经常被触发。试想,学生一天在校8小时,甚至有的中学生在校时间比在家时间还长,如果一个不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老师每天对着学生,会给学生埋下什么样的情绪按钮,后果是不敢想象的。
有些老师整天横眉冷对地面对学生,大呼小叫、颐指气使,试想学生对这样的老师又何谈喜欢和爱戴呢?面对调皮的学生、不交作业的学生、经常闹矛盾的学生,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改变我们的情绪呢?我想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为什么因材施教的理想教育状态提了这么多年仍然无法做到呢?归根结底是教育者太过追求完美,不想一个学生掉队,眼里看见的总是后进的那几个,所以面对教育工作不开心,教育出的学生又怎会体验到开心快乐呢?如果教师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心态就会平和许多,如果能和孩子多沟通,多理解孩子,教师的焦虑、易怒情绪就会越来越少,就会变得从容和放松,学生在这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下,怎能不亲其师,信其道呢?
孩子应从小学接触实验
“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经常和我一起讨论在学校里学到的内容。”近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克劳德•关塔努齐教授为广州的高校学生和科研人员作了一场报告,并回顾了自己从一个天真的孩子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历。
谈起父母对自己影响,他说:“对一个儿童来说,能够感受到父母在关注自己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关塔努齐还认为,从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批判性非常重要,“在小学阶段就应该让孩子接触实验性的项目,让儿童有机会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建立重要的科学观念”,他认为,“通过这些实验,儿童可以学习如何进行观察,并将科学运用到生活中”。关塔努齐说,“一个科学家应该对自己的研究感到兴奋,有那种一接触到自己的研究就忘乎所以的热情”。关塔努齐教授同时指出,现在的科学家太过忙于发表论文了,“缺少埋头做实验的实干清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理论与实验是不可分的”。
(《广州日报》2008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