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交往和生活方式。其中,新闻以它特有的魅力,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心和重视。在现代生活中,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已成为人们获取精神食粮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新闻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其从业人员必须专业化,这是20世纪初就提出的新闻工作信条,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新闻界的共识。和其他工作一样,新闻工作也有自身的规律。对于规律,只能顺应不能违背。只有取得规律性的认识,才会有自觉的行动;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新闻的定义
什么是新闻?从广义上说,我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大家都熟悉的马拉松赛,就是为了纪念一位古希腊战士的壮举而设立的,为向国人传递胜利的喜讯,他长距离快速奔跑,最终力竭身亡。从新闻角度,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理解为人类早期的口头传播活动;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上点缀着许多烽火台。在古时战争中,人们在烽火台上点燃烟火报警,告知国人敌人入侵的消息,这是信号传播;电视剧中,搞“潜伏”画记号暗示信息的符号传播等,这些都包含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因素。当然,以文字为信息传递手段的文字传播,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直到今天,文字传播仍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最基本方式之一。通过以上简要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
在我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这首唐诗中所说的“新闻”就含有时事报道的意思。“新闻”一词和报刊相联系是在宋代,当时,社会上把流行于民间的非官方小报叫做“新闻”,它发表的虽然是小道消息但传播极快。“命令未行,即时传播”,是这些非官方小报被称为“新闻”的原因。在国外,报刊被称作“新闻纸”,因为它是一种以提供新闻为主的出版物,没有新闻的出版物绝不能叫报刊。当然,资本主义国家的报人办报刊主要是从赢利角度出发,追求的是刺激与负面轰动效应,19世纪70年代就有美国报人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还说,“凡是能让女人喊‘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这种猎奇心理,对反常和刺激的追求,正是资产阶级商业性报刊对新闻的理解与定义。而我们认为,新闻应该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的报道,首先必须是事实,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不成其为新闻。其次,新闻必须有新意,并非任何事实信息都能成为新闻。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来说,坚持新闻真实性是媒体的首要职责,也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人民的信任,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真实是新闻媒体生存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如果媒体失实,那么阶级性、党性、思想性、群众性都会成为泡影。在这个根本性的理论问题上,媒体工作人员应该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
为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的党曾多次对新闻媒体进行整顿: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延安整风运动。开展了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学习运动;第二次是解放战争期间,开展了以反对新闻虚构、捕风捉影的不良作风为主的反“客里空”运动;第三次是上世纪60年代,对“大跃进”期间新闻事业浮夸风问题进行了反省、学习、整顿;第四次是上世纪70年代末,新闻界拨乱反正,清算“四人帮”新闻思想及假大空腐朽文风;第五次是1989年北京动乱平息后,媒体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关于新闻工作讲话,对新闻真实性原则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近期,中央又在全国新闻媒体中开展了“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专项教育活动,同时确定建立国家新闻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今后新闻媒体采编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才能获得从业资格。历史证明,维护党的新闻工作的实事求是传统,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一恒。
以上,是我们从历史角度对新闻及媒体的肤浅认识,并没有对新闻的定义作出明确的界定。新闻,究竟是什么?专家对此,众说纷纭。但对新闻的定义,反映的仅是人们对新闻的不同认识,体现了不同阶级的不同新闻观。
二、新闻媒体的阶级性
新闻媒体的阶级性,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有的媒体欣欣向荣,有的却受到限制或禁止,这些复杂的新闻现象如果不从新闻事业的性质上进行探讨,是很难有答案的。因为,新闻媒体属于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必然是以反映公有制为基础的。换句话说,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革,该社会的新闻媒体性质也会随之变化。如果不能适应经济基础要求,新闻媒体的活动就会同经济基础发生尖锐矛盾,对经济基础起破坏作用。比如“文革”期间,新闻媒体曾为“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所掌握,性质发生变化,宣传极左路线,攻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唯生产力论”,公开宣扬“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使国民经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虽然反革命集团是罪魁祸首,但回顾历史某些舆论工具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在上层建筑领域,新闻媒体虽然不能像法律一样行使“武器的批判”,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但它却是“批判的武器”,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新闻媒体以它特有的手段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确实是一种锐利的思想武器。革命导师列宁曾说:杂志适宜宣传,报纸适宜鼓动。革命领袖的精辟见解,对于我们感悟、认识新闻媒体的特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既要依靠“硬”的一手,凭借国家政权、军队、法律强制人们服从统治,也需要“软”的一手配合,通过各种意识形式来说服人们接受统治。
在性质上,报刊的商品性很值得探讨,因为部分媒体人过分强调报刊在市场经济中的赢利功能。其实,任何阶级都没有否认货币的诱惑,赚钱是允许的,即便社会主义新闻媒体也不例外。报刊是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精神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核算成本,新闻媒体应该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因为报刊确实具有商品属性。但商品性不是报刊的本质属性,换句话说,手段不是目的。个别媒体人视报刊为赚钱机器,不讲政治与发展,人的精神、党及人民的利益在机器的轰鸣中被碾碎,到头来害人又害己。
其实,由于新闻媒体是“批判的武器”,人们习惯把媒体人称为“无冕之王”,多么尊贵的称号,但媒体人可以无冕,却不可以无政府。“至贵者无敌”,有个别媒体人为了赚钱既不遵守法律,又不迎合民心,以负面报道搞新闻交易,严重败坏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声誉,这类媒体和媒体人可以肯定是短命的。求钱若渴并非丑事,但把生存权利托付给处处爬满危险的荆棘林并非好事,公平竞争,合法赚钱,透过金钱使自我发展与社会进步彰显得更加合理才是真正的金钱精神,任何有悖于此的伎俩,都将成为卑鄙、无耻与犯罪的代名词。
三、关于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和新闻媒体是一体相连、密不可分的。借助新闻媒体的传播优势,舆论监督以公开方式反映群众对某一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换句话说,它是代表群众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对政府、公共单位及个人的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有些媒体人一提到舆论监督就激情万丈,非常狂热,但狂热并非一定要燃烧自己,关键在于为什么而狂热。有些媒体人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结果毁了工作,燃烧了自己。在社会发展转型期,其他社会控制手段(如立法、执法、行政等)在社会监督方面有时难以迅速完成其社会调控功能,而舆论监督却能作出最迅速、最灵敏、最有效的反应,填补暂时“真空”的社会责任,并以揭露、批判、谴责和坚守、维护、弘扬、宣传为手段,来完成社会调控任务。同时,为其他社会调控手段的重建与完善提供相应的指引和参照。这才是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江泽民同志曾说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舆论导向系党和人民的祸福于一身,责任重大。虽然舆论监督是一种最社会化、大众化的社会活动,但社会分工决定了新闻媒体是舆论机关或舆论中心的社会角色。如果说社会舆论是一种流动性很强,正负功能兼备的社会意识形态,那么新闻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无可争议地赢得了舆论监督主体的社会地位。这应该是社会舆论与新闻舆论监督一体相连、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之处。新闻舆论监督能够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控制,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功能表现为充当公众“传声筒”和“排气阀”,成为公众良心、道德、信仰的精神论坛,其舆论形成的过程就是价值观求同的过程。如何使社会舆论主流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发展,控制舆论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的流量和流向,即传播什么、重点在何处、强调到何种程度、对信息作何解释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舆论机关和媒体人的重要课题。在舆论监督活动中,一定要切实把握好舆论信息的度与量,把握好公与私,以免乱了社会,毁了自己。这是舆论监督主体——新闻媒体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新闻事业正在日趋成熟,新闻工作者正努力形成新时期的工作合力,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
新闻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其从业人员必须专业化,这是20世纪初就提出的新闻工作信条,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新闻界的共识。和其他工作一样,新闻工作也有自身的规律。对于规律,只能顺应不能违背。只有取得规律性的认识,才会有自觉的行动;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新闻的定义
什么是新闻?从广义上说,我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大家都熟悉的马拉松赛,就是为了纪念一位古希腊战士的壮举而设立的,为向国人传递胜利的喜讯,他长距离快速奔跑,最终力竭身亡。从新闻角度,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理解为人类早期的口头传播活动;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上点缀着许多烽火台。在古时战争中,人们在烽火台上点燃烟火报警,告知国人敌人入侵的消息,这是信号传播;电视剧中,搞“潜伏”画记号暗示信息的符号传播等,这些都包含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因素。当然,以文字为信息传递手段的文字传播,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直到今天,文字传播仍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最基本方式之一。通过以上简要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
在我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这首唐诗中所说的“新闻”就含有时事报道的意思。“新闻”一词和报刊相联系是在宋代,当时,社会上把流行于民间的非官方小报叫做“新闻”,它发表的虽然是小道消息但传播极快。“命令未行,即时传播”,是这些非官方小报被称为“新闻”的原因。在国外,报刊被称作“新闻纸”,因为它是一种以提供新闻为主的出版物,没有新闻的出版物绝不能叫报刊。当然,资本主义国家的报人办报刊主要是从赢利角度出发,追求的是刺激与负面轰动效应,19世纪70年代就有美国报人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还说,“凡是能让女人喊‘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这种猎奇心理,对反常和刺激的追求,正是资产阶级商业性报刊对新闻的理解与定义。而我们认为,新闻应该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的报道,首先必须是事实,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不成其为新闻。其次,新闻必须有新意,并非任何事实信息都能成为新闻。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来说,坚持新闻真实性是媒体的首要职责,也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人民的信任,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真实是新闻媒体生存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如果媒体失实,那么阶级性、党性、思想性、群众性都会成为泡影。在这个根本性的理论问题上,媒体工作人员应该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
为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的党曾多次对新闻媒体进行整顿: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延安整风运动。开展了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学习运动;第二次是解放战争期间,开展了以反对新闻虚构、捕风捉影的不良作风为主的反“客里空”运动;第三次是上世纪60年代,对“大跃进”期间新闻事业浮夸风问题进行了反省、学习、整顿;第四次是上世纪70年代末,新闻界拨乱反正,清算“四人帮”新闻思想及假大空腐朽文风;第五次是1989年北京动乱平息后,媒体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关于新闻工作讲话,对新闻真实性原则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近期,中央又在全国新闻媒体中开展了“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专项教育活动,同时确定建立国家新闻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今后新闻媒体采编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才能获得从业资格。历史证明,维护党的新闻工作的实事求是传统,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一恒。
以上,是我们从历史角度对新闻及媒体的肤浅认识,并没有对新闻的定义作出明确的界定。新闻,究竟是什么?专家对此,众说纷纭。但对新闻的定义,反映的仅是人们对新闻的不同认识,体现了不同阶级的不同新闻观。
二、新闻媒体的阶级性
新闻媒体的阶级性,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有的媒体欣欣向荣,有的却受到限制或禁止,这些复杂的新闻现象如果不从新闻事业的性质上进行探讨,是很难有答案的。因为,新闻媒体属于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必然是以反映公有制为基础的。换句话说,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革,该社会的新闻媒体性质也会随之变化。如果不能适应经济基础要求,新闻媒体的活动就会同经济基础发生尖锐矛盾,对经济基础起破坏作用。比如“文革”期间,新闻媒体曾为“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所掌握,性质发生变化,宣传极左路线,攻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唯生产力论”,公开宣扬“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使国民经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虽然反革命集团是罪魁祸首,但回顾历史某些舆论工具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在上层建筑领域,新闻媒体虽然不能像法律一样行使“武器的批判”,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但它却是“批判的武器”,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新闻媒体以它特有的手段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确实是一种锐利的思想武器。革命导师列宁曾说:杂志适宜宣传,报纸适宜鼓动。革命领袖的精辟见解,对于我们感悟、认识新闻媒体的特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既要依靠“硬”的一手,凭借国家政权、军队、法律强制人们服从统治,也需要“软”的一手配合,通过各种意识形式来说服人们接受统治。
在性质上,报刊的商品性很值得探讨,因为部分媒体人过分强调报刊在市场经济中的赢利功能。其实,任何阶级都没有否认货币的诱惑,赚钱是允许的,即便社会主义新闻媒体也不例外。报刊是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精神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核算成本,新闻媒体应该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因为报刊确实具有商品属性。但商品性不是报刊的本质属性,换句话说,手段不是目的。个别媒体人视报刊为赚钱机器,不讲政治与发展,人的精神、党及人民的利益在机器的轰鸣中被碾碎,到头来害人又害己。
其实,由于新闻媒体是“批判的武器”,人们习惯把媒体人称为“无冕之王”,多么尊贵的称号,但媒体人可以无冕,却不可以无政府。“至贵者无敌”,有个别媒体人为了赚钱既不遵守法律,又不迎合民心,以负面报道搞新闻交易,严重败坏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声誉,这类媒体和媒体人可以肯定是短命的。求钱若渴并非丑事,但把生存权利托付给处处爬满危险的荆棘林并非好事,公平竞争,合法赚钱,透过金钱使自我发展与社会进步彰显得更加合理才是真正的金钱精神,任何有悖于此的伎俩,都将成为卑鄙、无耻与犯罪的代名词。
三、关于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和新闻媒体是一体相连、密不可分的。借助新闻媒体的传播优势,舆论监督以公开方式反映群众对某一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换句话说,它是代表群众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对政府、公共单位及个人的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有些媒体人一提到舆论监督就激情万丈,非常狂热,但狂热并非一定要燃烧自己,关键在于为什么而狂热。有些媒体人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结果毁了工作,燃烧了自己。在社会发展转型期,其他社会控制手段(如立法、执法、行政等)在社会监督方面有时难以迅速完成其社会调控功能,而舆论监督却能作出最迅速、最灵敏、最有效的反应,填补暂时“真空”的社会责任,并以揭露、批判、谴责和坚守、维护、弘扬、宣传为手段,来完成社会调控任务。同时,为其他社会调控手段的重建与完善提供相应的指引和参照。这才是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江泽民同志曾说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舆论导向系党和人民的祸福于一身,责任重大。虽然舆论监督是一种最社会化、大众化的社会活动,但社会分工决定了新闻媒体是舆论机关或舆论中心的社会角色。如果说社会舆论是一种流动性很强,正负功能兼备的社会意识形态,那么新闻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无可争议地赢得了舆论监督主体的社会地位。这应该是社会舆论与新闻舆论监督一体相连、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之处。新闻舆论监督能够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控制,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功能表现为充当公众“传声筒”和“排气阀”,成为公众良心、道德、信仰的精神论坛,其舆论形成的过程就是价值观求同的过程。如何使社会舆论主流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发展,控制舆论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的流量和流向,即传播什么、重点在何处、强调到何种程度、对信息作何解释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舆论机关和媒体人的重要课题。在舆论监督活动中,一定要切实把握好舆论信息的度与量,把握好公与私,以免乱了社会,毁了自己。这是舆论监督主体——新闻媒体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新闻事业正在日趋成熟,新闻工作者正努力形成新时期的工作合力,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