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英语教学往往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注重句子意义及语法分析,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教育,甚至在交际中常会冒犯对方,造成不愉快。本文作者论述了寓文化于语言教学中的必要性,并结合自己的实践阐述了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必要性 渗透方法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成果;语言同时也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沟通交流、促进文化趋同和融合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在互相影响与互相作用中共同发展。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了解这些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语言所必须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正确理解语句结构,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的文化。”面对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形势,英语教学不应该再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重要且必要的。下面,我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渗透文化知识教育。
一、在口语中渗透文化意识
日常口语及单元对话中存在着大量可供我们挖掘和利用的文化因素。教师应不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学生注意主要的用语差异。比如说,很多老师都可能听过这样的称呼:Teacher Wang,Teacher Li等,这种表达显然是套用了汉语中的王老师、李老师的表达,而实际上在英语中,除了professor,doctor,captain等词能与姓连用之外,其它表示职务或身份的词(如teacher,engineer)则不能与姓连用。在正式的场合,英美人常称呼对方Mr.,Mrs.,Miss,Ms.;在实际交往中有些英美人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即便是上下级或师生关系。又如,打电话时中国人习惯说:“你是谁?”而用英语通话时,则千万不可问:“Who are you?”常用的提问有“Who is that speaking,please?”“May I have your name?”等,回答时也应是“This is...speaking.”,这样才不违背英语文化里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此外,打电话的时间也有讲究。一般情况下,英美人士在深夜11点至早饭前这段时间不轻易打电话找人,除非紧急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文化教学意识,能够揭示出会话材料中的文化因素,还要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式练习,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通过创造模拟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如何用英语称呼、打电话等语言技能。这种情景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犹新,以后在生活中碰到类似语境学生也能从容应对。
二、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词汇教学方面,除了通过发音、构词法等讲解帮助学生记忆之外,同样可以渗透文化意识。这是因为英语单词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是与某些名著有关,有些则和时尚生活紧密相连。挖掘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在理解单词的同时记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peasant农民一词,如果你用它去称呼一个英美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会不高兴。因为“农民”在汉语中是中性词,而peasant在英语中往往是贬义词,常表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而真正的“农民”在西方称为farmer。再如中国夫妻在介绍对方时常说:“这是我的爱人。”直译为英语是:This is my lover.单词lover在英语中的含义是“相爱的人”或“情人”,它只有感情的含义而没有法律的内涵,使用不当会引起误会。
英语中还有很多有关比喻及色彩方面的词语,由于文化差异,是不能简单对等翻译的。比如“狗”和“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中国人来说,“狗”是令人讨厌的动物,其形象是肮脏的。而在西方人眼里则被看成心爱的东西和人类忠实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lucky dog(幸运儿),topdog(最重要的人)等词。
三、在阅读教学中体会文化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丰富的课文内容直接体现着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化内涵。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文章的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使用所学英语去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就可收到既学语言又学知识的双重效果。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优秀刊物,如《二十一世纪报》等。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渗透文化教育
随着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和光盘开始运用于教学之中,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多媒体的特点是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声、无声与有形与无形的文化知识。这些知识与语言结合在一起,生动自然地反映了社会各层人民的生活、思想和观念。它们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与深刻,更有助于理解文化知识的内涵,是社会文化知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应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文化背景融入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晓玲.寓语言教学于文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必要性 渗透方法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成果;语言同时也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沟通交流、促进文化趋同和融合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在互相影响与互相作用中共同发展。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了解这些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语言所必须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正确理解语句结构,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的文化。”面对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形势,英语教学不应该再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重要且必要的。下面,我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渗透文化知识教育。
一、在口语中渗透文化意识
日常口语及单元对话中存在着大量可供我们挖掘和利用的文化因素。教师应不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学生注意主要的用语差异。比如说,很多老师都可能听过这样的称呼:Teacher Wang,Teacher Li等,这种表达显然是套用了汉语中的王老师、李老师的表达,而实际上在英语中,除了professor,doctor,captain等词能与姓连用之外,其它表示职务或身份的词(如teacher,engineer)则不能与姓连用。在正式的场合,英美人常称呼对方Mr.,Mrs.,Miss,Ms.;在实际交往中有些英美人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即便是上下级或师生关系。又如,打电话时中国人习惯说:“你是谁?”而用英语通话时,则千万不可问:“Who are you?”常用的提问有“Who is that speaking,please?”“May I have your name?”等,回答时也应是“This is...speaking.”,这样才不违背英语文化里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此外,打电话的时间也有讲究。一般情况下,英美人士在深夜11点至早饭前这段时间不轻易打电话找人,除非紧急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文化教学意识,能够揭示出会话材料中的文化因素,还要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式练习,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通过创造模拟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如何用英语称呼、打电话等语言技能。这种情景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犹新,以后在生活中碰到类似语境学生也能从容应对。
二、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词汇教学方面,除了通过发音、构词法等讲解帮助学生记忆之外,同样可以渗透文化意识。这是因为英语单词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是与某些名著有关,有些则和时尚生活紧密相连。挖掘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在理解单词的同时记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peasant农民一词,如果你用它去称呼一个英美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会不高兴。因为“农民”在汉语中是中性词,而peasant在英语中往往是贬义词,常表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而真正的“农民”在西方称为farmer。再如中国夫妻在介绍对方时常说:“这是我的爱人。”直译为英语是:This is my lover.单词lover在英语中的含义是“相爱的人”或“情人”,它只有感情的含义而没有法律的内涵,使用不当会引起误会。
英语中还有很多有关比喻及色彩方面的词语,由于文化差异,是不能简单对等翻译的。比如“狗”和“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中国人来说,“狗”是令人讨厌的动物,其形象是肮脏的。而在西方人眼里则被看成心爱的东西和人类忠实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lucky dog(幸运儿),topdog(最重要的人)等词。
三、在阅读教学中体会文化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丰富的课文内容直接体现着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化内涵。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文章的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使用所学英语去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就可收到既学语言又学知识的双重效果。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优秀刊物,如《二十一世纪报》等。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渗透文化教育
随着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和光盘开始运用于教学之中,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多媒体的特点是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声、无声与有形与无形的文化知识。这些知识与语言结合在一起,生动自然地反映了社会各层人民的生活、思想和观念。它们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与深刻,更有助于理解文化知识的内涵,是社会文化知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应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文化背景融入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晓玲.寓语言教学于文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