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内在价值 构建知识体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jiny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为例,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整体上确立单元相关内容的联系和转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整体 构建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20094
  初中化学第五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这部分知识繁、杂、乱,好学、易懂、难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设计细致而严密的教学思路,清晰而透彻地把握学习内容。现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要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1.加深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认识。
  考虑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物理、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这些物质及其变化。例如,让学生列举含有碳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或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帮助学生广泛了解碳的多种单质、CO、CO2、H2CO3、CaCO3等的组成、性质和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2.加深对气体实验室制法的理解。
  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是初中化学的主要实验技能。CO2制取方法的探究,是在O2制取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在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总结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根据反应的原理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生成的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根据气体的性质来确定气体的检验方法和验满方法。实验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把实验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设计成实验报告单,把所学内容设置成问题,如你能否自己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你组装或设计的原则是什么?如何确定CO2的收集方法?等等。
  3.强化化学学科思想。
  在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内容,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化学物质进行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学习。由碳的几种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的比较,明确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了彼此性质的差异;根据CO和CO2的性质和用途的比较,初步确立物质的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
  二、要从整体上确立单元相关内容的联系和转化
  本单元主要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物质种类广,物质性质用途内容丰富,涉及的化学实验量比较大,化学方程式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构建知识网络图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1.从元素组成上看,本单元所学的物质中,多数是与碳元素有联系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CO和CO2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化合物等。
  2.从物质的转化上看,C、CO、CO2之间,CO2、H2CO3、Na2CO3、CaCO3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相互转化构成了这些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知识网络化,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知识体系,将知识结构化
  要构建知识体系,将知识结构化,就要从单元整体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例如课题3“CO和CO2”的学习,CO2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它的化学性质比较容易掌握,相对来说,学生对CO的了解并不多。通过对比实验等对它们的性质进行探究,让学生逐步体会两者性质的差异。(如下表表示)
  同时,该章节与环境保护主题密切相连,关注环保,共建人类美好的家园,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环境污染的关系,重点向学生讲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为此设计如下问题:
  1.温室效应是怎样造成的?你如何看待温室效应?
  2.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总之,《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思维去把握知识间联系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和发展科学思维的过程。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世界,正确看待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了解化学科学的价值。
  (责任编辑 罗 艳)
其他文献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从想知、愿知到好知,如在《洛伦兹力》一节的教学中,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展现实验魅力,激发课堂活力。一、用魔术展现神奇的洛伦兹力课堂上一开场,展示阴极射线管及其结构原理,然后接通电源,展示电子束的运动轨迹“一条直线”,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我想让这束电子束听我的话,学生有一点诧异。于是我用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实验教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对实验条件的探究上,而应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注重实验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1]。“探究溶液酸碱性”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必做实验之一。鲁教版教材将该内容呈现于九年级化学(下)第七单元“到实验室去”,在酸、碱性质学习完之后,安排的一节“探究溶液的酸碱
化学学习过程需要一定思维活动,尤其是在新课程化学改革中,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的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正是我们新课改的目的。目前新课改推行学案导学很容易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通过每个学习互助小组地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由老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讲解。通过这样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反思、方法和养成认真习惯。以下是我在新课改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反思教学的几点体会:一、要在化学
新一轮课改开展十年有余,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已成为大多数科学教师的共识,科学探究活动也已逐渐成为科学教学中的常态。但是,由于学生的探究基础存在着差异,导致在探究教学中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探究活动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鉴于此,如何开放过程,实施差异教学,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是目前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以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
新课程《科学》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式的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华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时,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我是通过身边的现象和探索性的实验来展开的,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发声喇叭上的乒乓球随
数学家庭作业是学生日常课业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和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一直困扰学生和教师的一个难题.立足于数学学科,就当前贵阳市八年级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对数学家庭作业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一些特点和问题,并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对八年级数学家庭提出了几点建议.一、问题的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
“反思”一词早在春秋时期就被人提及,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交代得非常清楚。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从问题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一、
传道、授业、解惑已十载,记得初始,曾经是带着满腔的热情,美好的憧憬走上神圣的讲台,欲在方寸之间挥洒着自己的才华,为农村教育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但在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中学来说,我的教学对学生的帮助究竟有多大?我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在哪些方面要改进?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但仅仅一桶水够不够?时代在进步,要使得城镇教育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城镇教师,无论
[摘要]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建构物理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形成与发展物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演示改进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059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当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在具体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验次数,改进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
[摘要]学科观念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教学设计要从学科观念的层面,探寻恰当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学科观念,提升科学素养。[关键词]化学学科观念科学素养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09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