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学科观念探寻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j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观念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教学设计要从学科观念的层面,探寻恰当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学科观念,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化学学科观念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09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课堂教学要实现这一理念就要将学科观念渗透于课堂中。复习课的教学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却忽略了学生对学科观念的领悟。当前的教学生态环境下,从学科观念的高度整体把握学习内容,在学科观念中探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对于落实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具有积极的意义。现以氮及其化合物复习为例,谈谈如何基于化学学科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基于化学学科观念的氮及其化合物教学策略
  化学学科观念当前最简洁的描述是:分类观、结构观、转化观、科学价值观等。
  策略一:从物质的分类观建构知识框架
  物质的分类观是认识物质的前提,根据研究的需要,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体系的分类结果。这种分类思想是学科的基本观念。氮及其化合物复习课可将有关物质进行分类。
  运用物质分类的学科观念能够使知识系统有序,易于建构知识框架,亦能发现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在上述分类中从氧化物NO、NO2切入,分析N元素化合价分别为 2, 4,在一定条件都能升高到 5价,因此都具有还原性;含 5价N元素常见物质为N2O5和HNO3,硝酸可由NO、NO2及N2O5与水反应获得,自然引入氮氧化物与水的反应。这也是硝酸制备的重要环节。另外,还可以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探讨硝酸的强氧化性。综上可以看出,这一策略从引导学生对物质的分类分析入手,继而深化了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实现了知识的解析,提升了学生认识的发展。
  策略二:从物质的结构观认识物质的性质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N2的结构是,三个共价键中,两个为σ键,另一个为π键,牢牢将两个N原子连在一起形成氮气,稳定存在于空气中。氮气与氢气合成氨气需要在特定环境下进行,并且反应有一定的限度。氨气分子中,N与三个H形成三个σ键,一对孤电子对使N-H极化,相互靠拢,在空间便形成了三角锥立体结构,也正是这一对电子使氨气分子之间易形成分子间氢键,表现出特殊的物理性质。在配合物中,氨气分子可以提供电子对形成配位键。NH4Cl是一种完全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NH 4离子中由N提供电子对,H提供空轨道形成了配位键。
  全面系统地认识常见物质的结构,加深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再认识,将具体的、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聚集到核心的、联系的、整合的观念建构中,可发展个体的认识水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策略三:从物质的转化观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NH3→N2→NO→N2O3→NO2→N2O5→HNO3这条知识主线中,N元素的化合价从-3价升高到 5价,这里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N2→NH3需要与还原剂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还具有一定的限度,原因是N2性质稳定。NH3催化氧化成NO的反应中氨气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拓展到NH3能和Cl2反应生成NH4Cl和N2、NO2也有氧化性,与NH3反应生成N2和H2O,这就将NH3的还原性完整地呈现了。NO2与H2O生成HNO3发生的是歧化反应,N元素的化合价从 4升高到 5,又降低到 2。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熟练的基础知识。从物质的转化观去凝练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原理,使学生化学学科观念扎根于平时的学习中,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形成良性的思维互动,达成化学学科素养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基于化学学科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结合学生实际,融合学科观念。从新课程理念看,学科观念是融合在学科知识中的,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紧密。教师要把握学科观念的基本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系统设计,恰当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逐步领会学科基本观念,提升科学素养。
  其次,要多方位、多层次提炼学科观念,通过实践运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这些事实知识帮助学生提炼学科观念,认同学科观念,利用学科观念本身的迁移价值,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
  (责任编辑罗艳)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种种弊端:重知识、轻过程;重概念、轻应用;实验无足轻重,可做可不做,甚至做“黑板实验”,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打压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就初中学生来说,如果物理教学总是强调其科学、严密性,割断了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简单而又有趣的物理知识变得晦涩难懂,这势必使学生丧失学习和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与勇气,从而对物理学科“敬而远之”。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从想知、愿知到好知,如在《洛伦兹力》一节的教学中,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展现实验魅力,激发课堂活力。一、用魔术展现神奇的洛伦兹力课堂上一开场,展示阴极射线管及其结构原理,然后接通电源,展示电子束的运动轨迹“一条直线”,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我想让这束电子束听我的话,学生有一点诧异。于是我用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实验教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对实验条件的探究上,而应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注重实验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1]。“探究溶液酸碱性”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必做实验之一。鲁教版教材将该内容呈现于九年级化学(下)第七单元“到实验室去”,在酸、碱性质学习完之后,安排的一节“探究溶液的酸碱
化学学习过程需要一定思维活动,尤其是在新课程化学改革中,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的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正是我们新课改的目的。目前新课改推行学案导学很容易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通过每个学习互助小组地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由老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讲解。通过这样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反思、方法和养成认真习惯。以下是我在新课改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反思教学的几点体会:一、要在化学
新一轮课改开展十年有余,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已成为大多数科学教师的共识,科学探究活动也已逐渐成为科学教学中的常态。但是,由于学生的探究基础存在着差异,导致在探究教学中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探究活动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鉴于此,如何开放过程,实施差异教学,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是目前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以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
新课程《科学》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式的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华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时,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我是通过身边的现象和探索性的实验来展开的,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发声喇叭上的乒乓球随
数学家庭作业是学生日常课业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和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一直困扰学生和教师的一个难题.立足于数学学科,就当前贵阳市八年级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对数学家庭作业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一些特点和问题,并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对八年级数学家庭提出了几点建议.一、问题的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
“反思”一词早在春秋时期就被人提及,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交代得非常清楚。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从问题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一、
传道、授业、解惑已十载,记得初始,曾经是带着满腔的热情,美好的憧憬走上神圣的讲台,欲在方寸之间挥洒着自己的才华,为农村教育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但在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中学来说,我的教学对学生的帮助究竟有多大?我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在哪些方面要改进?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但仅仅一桶水够不够?时代在进步,要使得城镇教育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城镇教师,无论
[摘要]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建构物理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形成与发展物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演示改进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059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当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在具体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验次数,改进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