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本里的历史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年春节去包头探亲,有一天逛街,在售古旧书的店铺里意外地发现近二百本建国之初至“文化革命”刚刚结束时的日记本,有用过的,也有没用过的,多为硬纸压花或包布封面。翻阅里面的插图,好些没有见过,颇耐人寻味,出于好奇,就全部买了下来。包头自建国初期就有全国各地的援建人员拥入,家属也陆陆续续到来,持续了好多年。人来自四面八方,日记本也来自四面八方,式样各具特色,插图丰富多彩。近日常常于灯下翻阅日记本,欣赏那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插图,就仿佛在读一段历史,在感悟一个时代民众的情绪,在倾听一个民族前进中或雄壮豪迈或踉踉跄跄的脚步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那几年里,亿万人民翻身的激动与兴奋久久不能平静,于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总在回忆着共和国缔造者不朽的丰功伟绩,对领袖怀着朴素而深厚的崇敬之情。这种对领袖敬与爱的情绪如山泉之水缓缓流淌在日记本里,一些日记本的封面上便有烫金的或镀银的毛主席头像,且在头像下印有一段无疑是那个时代十分流行的毛主席语录。翻开日记本,就会看到毛主席的画像,接着是身着戎装的朱德元帅画像和周恩来总理画像,有的还有刘少奇副主席的画像。只是刘少奇的画像有的被打了叉,反映出日记本拥有者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思想被当时的潮流左右着。当初,日记本的拥有者买下它,十有八九是喜欢内里的领袖画像。当有一天往曾经喜欢过的人身上打叉时,不知道是怀了怎样的心情,是憎恨?是厌恶?是惋惜?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特殊的年代,会出现许多特殊的思想和行为,不足为怪。
  那个时候,毛主席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无与伦比,所以,建国之初的日记本里,他的照片和画像自然首屈一指。画像里的毛主席多是气宇轩昂,神采飞扬,却又慈祥和蔼,可敬可亲。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高挥巨手,神采奕奕;他在波涛滚滚的黄河岸边,指点江山,和人们商讨着如何让母亲河更加亲民;他一手展开地图,一手握着铅笔,炯炯目光望着远方的画像下是“毛主席领导我们建设伟大祖国”的说明;繁花盛开的春天,他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拥在一起,关爱着祖国的未来……人们可以想像到的领袖形象跃然纸上,比“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毛主席画像要丰富得多,真实得多,亲切得多。
  建国之初,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一浪超过一浪,反映工农业战线生产情景的照片和绘画作品也就悄然装饰了日记本,让人们看到了钢花飞泻和“铁牛”奔跑,看到了工人在攻克技术难关和科学家走进田间,看到了辛勤的采茶女和生产队的饲养员,也看到了妇女们背着孩子给下地的男人们送饭和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高高兴兴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不可能不激动画家们爱激动的心,他们纷纷走出画斋,也就留下了一幅幅展示着时代风貌的佳作。我购得的日记本中,有两本是1956年和1957年出品的美术日记本。掀开日记本,似乎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浪扑面而来。在百余幅作品中,有关山月的《新开发的路》,崇山峻岭中,隐约可见盘山公路萦绕山间;有秦征的《远方来客》,借了孩子们的目光看到勘探队员来到山乡;有荒烟的《修建炼铁炉》,工人们紧张地忙碌在工地上;有赵延年的《丰收细打,多收粮食》,农家女的吃苦耐劳刻画得十分生动……
  在那个时候发生着的其他一些事情,人们的追求、向往、呼唤也在日记本里展露着。抗美援朝牵动着祖国人民的心,人们对世界和平充满着美好的渴望,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声音惊天动地,中苏友好的赞歌响彻四方,北京和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现代化建筑相继落成,学习科学文化成为一种让人追慕的时尚。这些,绝非仅仅是这些,都能在日记本里听到历史曾经有过的足音。
  当那个令全国人民好生热闹了一阵子的“大跃进”出现在祖国大地上的时候,日记本里的插图也就不可避免地跃而进了。在有的日记本封面上出现了腾云驾雾,直奔苍穹的骏马。有的骏马雄性十足,且长了翅膀,有手持炼钢工具的工人策缰驰骋。有一本日记本里的插图全是新华社的照片,有的照片让今天的人看来忍俊不禁。一幅照片上的女社员正在摘豆角,豆角到底有多长看不出来,因为豆角的下端出了画面,但说明是令人大为惊诧的:“生产队的豆角最长的有7尺多,7斤多重。”一根豆角可以让六七个人吃一顿了。在另一幅照片里,两个摘棉姑娘喜笑颜开地从背篓里往外倒棉花,说明是四川一个生产队的棉花大丰收,皮棉亩产400斤!据一些老人讲,在那个时候籽棉能亩产400斤就已经是超高产了。紧接着的一幅照片在告诉人们,北京郊区一个公社的晚稻亩产高达32755斤!如此高的产量,恐怕连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想都不敢想。那时候,人们有“跃进”的胆量和勇气,也就敢于吹出来了。不过,这“大跃进”似旷野上卷过的旋风,来得突然,去得也快,所以,“大跃进”的情景在日记本里转瞬即逝。
  或许是因为“大跃进”的车刚刚刹住,坐晕了车的人们尚迷迷糊糊,懵懵懂懂,三年自然灾害就接踵而至,经济不景气。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四清”运动陆续展开,政治气氛也不怎么好,人们似乎不明白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何描绘时代的特征了。所以,在60年代初的几年里,日记本插图算不上有什么特色,多是山水照片、风光绘画和古代的山水花鸟画。奇怪的是连古代的人物画也极少见,不知道是不是人们在担心着人物画万一选得不和政治气候,会被谁扣上影射什么或攻击什么的帽子,那可是要毁了自己乃至家人的,所以不得不谨慎小心,宁肯不做事,也决不做引火烧身的事。虽然古人不好露面,有一个现代人的形象倒是频频出现了,他就是雷锋。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先是部队,后是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于是,日记本里就有了弘扬雷锋事迹的照片和绘画。若没有这样一个催人奋进的人物,那时候的日记本实在是太单调了。
  极富时代特征和政治色彩的当数“文化大革命”中的日记本了。与建国之初相类似,毛主席的形象和与其有关的内容成为日记本插图的首选。毛泽东的照片、画像、木刻像、诗词、书法、语录,在各式各样的塑料皮日记本里多能看到。出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则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照片,人们对领袖崇拜之狂热由此可见一斑。而出现频率非常高,覆盖面很广,仅次于毛泽东的要算所谓的革命样板戏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和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剧照的确吸引过全国人民的目光。
  在那个年代,还有一些事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日记本里。像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解放军,像保卫珍宝岛的战斗,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这些方面较为突出的应该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反映得最多也最具体,不光有大量的宣传画,还有不少介绍知青点的活动和一些个人事迹的照片。有一本内蒙古出版的日记本,插图有十几幅,把北京知识青年在草原劳动、生活、学习、婚嫁和宣传群众、关爱群众的情况无一遗漏地反映了出来。
  “文化大革命”,“革命”的氛围很浓,与革命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就风光起来,于是有了以韶山、井冈山、遵义、延安等地风景为插图的日记本,有了弘扬张思德精神的日记本,有了宣传解放军战士王杰、刘英俊等人英雄事迹的日记本。
  人们自以为清醒了那些年,一旦感觉到并非真正的清醒之后,一时间就真的不知道何为清醒了。就像60年代初的情况一样,当“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之后,带有那个时代印记的日记本不能再印制了,却又想像不出到底印制什么样的日记本好,所以,有一段时间,日记本要么没有插图,要么是一些花卉、雕刻或自然风光的照片,连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绘画插图都极少。可以想像得出,那个时候的大多数人,虽然没有淡出政治,也多少厌倦了政治,同时也有着对政治的担忧,印制日记本的人在没有摸清新的政治气候的情况下,不敢轻举妄动,找一些不会招惹麻烦的东西为日记本添些色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其他文献
我们平时在谈论现代汽车特点时常听人谈起.某车型安装先进的GPS、ASR等许多英文缩写的名称,下面介绍这些系统相关英文含义。
在传播成为显学的今日世界,语言的力量日益呈现其无穷的潜质。本文提出的播音语言内外特征实际就是指播音当中要讲究语言的“质”与“形”。质就是灵魂,形是灵魂的附着。它是帮
重视和写好成就报道,是电台这一主流新闻媒体弘扬主旋律、发挥“喉舌”作用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是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信心的一种有效报道形式。但也有人认为,成就报道是“规定动
近日.在杭州举行的首届巴金故居专家咨询会上.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表示.工作人员在巴金故居发现了大批藏书、手稿、书信、书画艺术品、家具、采集数据图像等珍贵档案,极具价
1、确保轮胎气压正常:因为轮胎充气不足或者充气太多都会增加耗油量,所以应该定期检查轮胎的气压。另外,不要随意更换轮胎的大小。选择更宽的轮胎或许能让您的爱车看来更有“跑
针对传统压扩器需要检测峰值并存在混调误差、短时DFT压扩器运算量大、计算效率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传输信号进行序号模运算和引入循环相关,构造了一种新的高速化短时DFT压扩器,在保证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实验室在实验技术,实验手段和实验项目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与更新,如何加快实验室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进程,本文从体制
当前,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已经完成了从轿车用自然吸气式与非直接喷射相结合的发动机、载货车用直接喷射发动机,到100%直接喷射与电子控制相结合发动机的转变。喷油器的峰值压力
法制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类型,从1985年东方电视台的《道德与法》的诞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全国在播的电视法制频道共有11个,其中央视1个、省级台有4个、市级台有6
档案是什么?是一个民族赖以留存的历史记忆,是一个国家获得前行可供借鉴历史经验的资源宝库。这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感悟和认识。我从事机关工作多年,原来在县经委,后来是工业局、乡镇企业局、发改局,然后在政协,又到政府,分管全县档案工作。在政协工作时,我分管科教文卫,同时也管文史,2003年在我担任政协副主席期间,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编辑出版《政协志》,那时各编写小组几乎天天到档案馆查资料,实践中得到的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