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第一代王朝已画上句号

来源 :文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7268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浩生,1920年出生于河南息县。曾任重庆《中央日报》记者,上海《东南日报》驻南京特派员。1948年作为《东南日报》特派员赴战后的日本采访,1952年转往美国伊利诺大学深造,1960年至1986年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同时以记者身份开辟“海外观察”专栏。曾参与采访过一系列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和国共两党的关键人物。
  从中国大陆到台湾,前后五十年,蒋一直是个被奉为“神”的人物。我从1920年出生,到1948年出国,在蒋介石统治下生活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我和蒋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盲目崇拜阶段,那时他是我心目中的一座“神像”,这种心理是愚民教育的结果;第二个阶段是我做了记者以后。
  在抗战期间的陪都重庆和战后的南京,我采访的主题是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国共和谈”,蒋是这两个主题的中心人物,我几乎天天可以见到他这个有血有肉的真人。但是这个“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且是只“见”不“记”,原因是我所供职的重庆《中央日报》有一个规定:凡是有关“老先生”的新闻、文告,全都由国民党的新闻机构——“中央通讯社”统发,出了纰漏由“中央社”负责。
  “中央社”报道蒋介石有一套千篇一律的术语,比如,形容他的形象时就说“戎装佩剑,两目炯炯”,描写他的动作时就说“频频点头,连呼好好”。对于记者们来说,蒋介石始终是个高高在上的“神”,外国记者还可以采访他,中国记者要想采访他可比登天还难。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作为记者有幸目睹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画面,诸如蒋介石和毛泽东的重庆谈判、旧政协、国共和谈、马歇尔调处、还都南京、国民大会、庐山采访等等,这些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新闻,我虽然不能對蒋介石这个中心人物进行直接采访、报道,但是通过细心观察却可以发现他那“神”的外表下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直接接触蒋介石,亲自写写他这个人,是我长期以来的一个愿望。
  我先以美国专栏作家的身份向国民党政府驻纽约的代表陆以正提出了访台要求,计划之一就是请求会见蒋介石。
  1966年夏,这个要求被有关方面批准了,不过名义上是蒙幸“召见”,而不是新闻采访,但无论如何,总算是有机会单独和我心目中的这位“神”见上一面了。
  到了台湾,我下榻于据说是蒋夫人开的圆山饭店,由新闻局负责安排我的各项参观、采访事宜,但是一直没有告诉我什么时候可以被蒋召见。直到第三天的深夜12点半,突然接到新闻局的电话,通知我蒋定于上午9点在“总统府”召见我。这么晚接到电话,使我感到新闻局工作的辛苦,后来才听说这是保安工作上的惯例,晚一点儿通知对蒋的安全系数更大。
  新闻局的官员在电话里还告诉我,他计划早上7点到圆山饭店来看望我并和我共进早餐,届时将向我说明被召见时的注意事项。这样的安排,使我不得不早上6点就起来,只剩下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这真有点儿像帝王时代的五更早朝,要牺牲掉一夜的睡眠。
  牺牲睡眠倒还次要,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我要求会见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新闻采访,但是据我所知,蒋会见记者前一定要记者事先把问题提交给新闻局,今天安排得如此仓促,使我无暇准备书面问题,只有到时见机行事了。
  7点钟,新闻局的官员与我共进早餐,并未提醒我有什么特别的礼节,看来他不过是在执行监视任务。8点半,我们从饭店出发,直奔“总统府”。
  “总统府”是日本殖民时代的台湾总督府,古老而庄严,但总给人有点儿小气的感觉。门前的守卫宪兵军装笔挺、威风凛凛,一派衙门气势。进门来,先步上天井石阶,经过一段长廊,通向“总统办公室”。长廊的尽头有一位军官迎上前来向我们敬礼,随后告诉我们,今天蒋不在此办公。侍从入内询问后我们才得知,召见地点改在附近的“中央党部”。
  盛夏季节,我们从“总统府”赶到“中央党部”,跑得浑身大汗淋漓。到达时召见时间已到,新闻局的沈剑虹局长在门口等候。我一边随他向“总统办公室”走去,一边问他能不能提问题,他说不行。这时“总统办公室”门前的一位军官正在大声唱名:“赵浩生教授!”我们应声入内。
  蒋的办公室是一间长方形的屋子,一端放着一张大办公桌,办公桌前靠墙是一张三人长沙发,长沙发的一端是一张双人沙发,看来是“总统的宝座”。落座不久,只见蒋从办公桌后的门内走了出来。
  突然面对面地正视几十年来我心目中的这尊“神像”,刹那间我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的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新闻术语所创造出来的“戎装佩剑,两目炯炯”的“神”。
  他看起来更像个平凡的老人,一身全无装饰的中山装,秃顶、银须。也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他的眼中流露出慈祥多于威严的目光,和我以前的印象大不一样。他的背有点儿驼,动作迟缓,令人觉得他是个衰老的悲剧人物,一扫往日叱咤风云的霸气,不由得使人生出几分怜悯之情。
  我迎上前去和他握手,他的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微笑,丝毫不见咄咄逼人的眼神,这使我在精神上松弛了很多。
  我们一同坐下,他开始询问我例行的三个问题:什么时候来的?参观了哪些地方?有什么意见?一般情况下,被召见的人应该说两句歌功颂德的应酬话,表达一下谢意,接下来主人便要端茶送客了。但是我决意要提出问题,不达到这个目的我是不会罢休的。于是在他问我“有什么意见”时,我连忙表示“有几个问题”。
  这下有点儿出乎他的意料,他开始下意识地用手摸脸,从面部一直摸向光秃秃的头顶,据说这是他不高兴时的一个习惯动作。他一边摸着脸,一边听我提出的问题: “我是做教育工作的,对台湾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感兴趣……”
  我的话显然引起了他的兴趣,他摸到头顶的手停了下来,居然开口回答起我的问题来,而且越说越高兴,一口气竟说了15分钟。
  事后我才知道,九年义务教育乃是他的一大得意之作,他认为这是他到台湾后的“德政”之一,我的问题提得恰到好处,问到了他的心坎上,难怪他“龙颜大悦”,使我有了一个意外收获。
  告辞出来,沈局长如释重负,他告诉我:“今天总统的心情很好,你问的问题也好,否则可能会出大娄子。”
  这次会面,给我的感触颇深,让我清楚地感觉到蒋家第一代王朝已经画上了一个句号。“无可奈何花落去”,历史证明了他曾经是个乱世中的铁腕豪杰,同时也无情地宣告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1966年的台湾,正处在蒋介石所宣传的“反攻大陆”的迷梦中,我写的蒋介石,是我眼中真实的蒋介石,道出了我的直觉,可惜不太符合国民党政府的宣传口味。所以我的这篇访问记在所有的台湾报纸和世界各地的亲国民党报纸上都未采用,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责任编辑/亚 闻)
  (电子邮箱:2003xyw@163.com)
其他文献
1948年下半年,美国已经看出中共在大陆的胜利只是个时间问题,美国担心,一旦国民党政权退到台湾,则台湾很可能遭到和大陆同样的命运:落入共产党之手。为此,美国作出决定,策划“台独”,幕后掌控台湾。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阻止败离大陆的国民党人特别是蒋介石退台。  1948年秋,美驻台总领事克伦茨与当时的台湾省主席魏道明进行接触。魏道明向克伦茨表示:如果美国能提供10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美国对台“心理支
摘要:藏学研究是专门研究藏族社会历史和文化形态的综合性学科。本文运用CiteSpace引文空间分析软件,以中国知网收录的以“藏学”为主题词的2602篇文献为样本,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聚类视图与突发性关键词时序列表,得出我国藏学研究核心热点以“西藏”“藏传佛教”“吐蕃”等内容为主。藏学研究领域突发性关键词包含“日光城”“农奴制度”“于式玉”等。本文通过梳理藏学研究热点与突发性关键词为藏学领域的后续探索
湖南邵阳隆回县境内山地多,尤其是北面崇山峻岭,山洞密布,溪涧纵横,古树参天,是各种山禽野兽藏身的好场所,野猪、麂羊、狐狸、野兔、刺猬、竹鼠、山鸡时有出没。1954年农历四月下旬在七江镇杨家山的高坝凼,有村民还打过一只200多斤的华南虎。  近日,笔者走访了当年参加打虎的猎人匡光升,他今年85岁,依然鹤发童颜,身子硬朗,年轻时是著名猎手,能追上飞跑的猎狗,人称“飞毛腿”,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美9天,是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次出访活动中,邓小平就美国关注的“台湾问题”发表了谈话。然而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谈话竟然通过话筒同时外传……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及夫人卓琳抵达华盛顿第一晚外出参加的首次活动,是到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总统助理布热津斯基家出席一场非正规的“聚旧家宴”。  在闲谈中,布热津斯基对邓小平说,为了达
失散老红军主要是指战争年代因被俘、被捕、伤病等原因离队的红军战士。在“文革”时期,他们受到了很多委屈和歧视,很多已经凄凉谢世。2014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80周年,爱好摄影的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阳红光将自己的镜头对准湖南平江失散老红军,记录下他们晚年简朴而平静的生活。  1.钟解连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平江现存年龄最大的失散老红军  2.1930年5月钟耕深参加中国工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6-0053-02  在建立HSE管理体系之前,我们要了解企业的现状,那就需要对企业做一次初始状态的评审。初始状态评审是对管理现状进行一次评估,是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基础。为此,企业应建立一个评审组,评审组可由企业的员工组成,也可外请咨询人员,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1 评审目的  评审目的是为了掌握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
从中世纪开始,许多人都认为洗澡是不健康的行为,会带来疾病。有人甚至认为,洗澡是一种罪。17世纪的欧洲人对个人卫生并不怎么在意,他们很少洗澡;要洗也是那些最有钱的人才洗。这些富人使用木制或铜制的澡盆,澡盆前生一堆火;洗澡水在厨房烧热再由仆人装进桶里带上楼。  当时的肥皂非常昂贵,即使要用,也只能在面部、颈部和双手涂抹,偶尔也在脚上涂一点。因此,那个年代的人自然是体味浓郁,嘴里是一股子臭气。为了掩盖体
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发布“罪己诏”,公开向天下检讨的皇帝是汉文帝刘恒。  刘恒即位后,连续几年天灾不断,收成很差。对此,他忧心如焚,写下检讨:“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欤?将百官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欤?何其民食之寡乏也!”这连续几年作物歉收、水害疾疫成灾是不是自己执政有失?又或者养官的俸禄太多?没用的事做得太多?  汉文帝的检讨应该
摘要:随着经济生活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大学生告别了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大学后开始出现空虚抑郁、信仰缺失、内心迷茫等现象,甚至出现自杀倾向,高校大学生呈现“空心病”的现象日益增多。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检察职业学院三所高校的大一至大四1171名本、专科学生作为样本,通过调研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心理需求、生活态度、自我认同和职业规划方面的问
摘要:明喻作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可以使事物(或人物)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修辞领域中明喻句的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本文从认知翻译出发,选取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探索《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明喻句的翻译特点及风格。研究发现,对于散文中的明喻句,语言、认知和现实层面的翻译各有侧重,具体选择哪一层面的翻译,取决于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即更注重形式的保留或是意在凸显文本信息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