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数量与计数之间的联系。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创建多样化的数学教学课堂,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数字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及综合能力,增强其思考和分析能力。
一、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来源于日常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就要培养其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且,通过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丰富其思想世界,增强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感,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通过观察,从实物开始具体地认识数字,再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建立起数感。同时,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教学素材,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理性的数学思维分析和理解数学概念,从而体验数学的产生过程,从根本上理解数字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1—5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比如五朵小花、五颗大白兔糖等等,并且引导学生从中抽象出了数字“5”。这时,学生就能够初步体会到数感的概念。笔者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丰富的画面、具体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数感自然就被培养出来了。
二、通过实践操作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实践是知识获取、情感培养最好的老师。要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教师就要对其数学学习积极性进行激发,尽可能多地创造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中对数学思想、数学学习方法以及数学知识和技能实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并从中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学生的体验对数学进行学习,不单单是对数学知识进行听和记忆,而是要动手操作和运用。例如,教师在对“位数”这一知识點进行教学时,可以开展学号设计活动,使学生了解仅仅依靠简单的几位数,就可以将同学们的入学时间、所在班级、号码和性别等相关信息体现出来。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动的特征以及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即使是简单的操作、猜测等活动,都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对乘法口诀进行教学时,通过“数青蛙”的游戏活动来进行。而对于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通过学生较为喜欢的“计算24” 的扑克牌游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加以运用而得到24,使其在实践操作和游戏活动中增强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逐渐养成数感。
三、通过估算和大小比较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不少低年级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百以内的数字运算,然而换成千位、万位的数字就常常出错。这不仅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关,同样也和学生的数感有直接关系。为了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对大小进行比较或估算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形成数感。例如,在对本校共有多少人进行估算时,不少学生尽管了解大概有几千人,却不知道到底多少合适。这时就可以给学生以引导,让其缩小范围,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数进行估计,之后再对班级的平均人数估算,进而得出全校学生的大概数值。通过对学生估算学习思维的引导,使其数感得到发展。
四、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
图形问题往往是小学教学课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图形问题是学生非常喜欢但是又容易出现纰漏的地方。特别是中高年段,学生在学习多种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后,更容易将计算公式错误套用,进而得出错误的答案。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分析不同类型图形之间的大小。同时,引导学生对身边与图形类似的物体进行测量,然后让学生开展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进而找到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反思问题,探究问题。从根本上丰富学生对于数的认知,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数感的快速形成。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通过对身边实物(如课桌)的观察,通过测量数据、分析思考、计算数据的过程加深学生理解,教师再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让其自主地用数学语言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结合起来。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者与支持者的作用。教师在学生总结阶段一定要充分把握课堂动态,进行实时教学。如果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教师可以着重对其错误认知进行分析,进而从源头上加以解决。这样学生对通过观察、测量、计算得来的数学知识才能真正实现内化,并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数感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对教材进行全面研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找寻数学问题,并与课堂中的知识有机结合,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来源于日常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就要培养其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且,通过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丰富其思想世界,增强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感,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通过观察,从实物开始具体地认识数字,再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建立起数感。同时,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教学素材,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理性的数学思维分析和理解数学概念,从而体验数学的产生过程,从根本上理解数字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1—5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比如五朵小花、五颗大白兔糖等等,并且引导学生从中抽象出了数字“5”。这时,学生就能够初步体会到数感的概念。笔者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丰富的画面、具体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数感自然就被培养出来了。
二、通过实践操作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实践是知识获取、情感培养最好的老师。要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教师就要对其数学学习积极性进行激发,尽可能多地创造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中对数学思想、数学学习方法以及数学知识和技能实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并从中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学生的体验对数学进行学习,不单单是对数学知识进行听和记忆,而是要动手操作和运用。例如,教师在对“位数”这一知识點进行教学时,可以开展学号设计活动,使学生了解仅仅依靠简单的几位数,就可以将同学们的入学时间、所在班级、号码和性别等相关信息体现出来。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动的特征以及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即使是简单的操作、猜测等活动,都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对乘法口诀进行教学时,通过“数青蛙”的游戏活动来进行。而对于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通过学生较为喜欢的“计算24” 的扑克牌游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加以运用而得到24,使其在实践操作和游戏活动中增强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逐渐养成数感。
三、通过估算和大小比较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不少低年级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百以内的数字运算,然而换成千位、万位的数字就常常出错。这不仅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关,同样也和学生的数感有直接关系。为了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对大小进行比较或估算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形成数感。例如,在对本校共有多少人进行估算时,不少学生尽管了解大概有几千人,却不知道到底多少合适。这时就可以给学生以引导,让其缩小范围,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数进行估计,之后再对班级的平均人数估算,进而得出全校学生的大概数值。通过对学生估算学习思维的引导,使其数感得到发展。
四、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
图形问题往往是小学教学课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图形问题是学生非常喜欢但是又容易出现纰漏的地方。特别是中高年段,学生在学习多种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后,更容易将计算公式错误套用,进而得出错误的答案。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分析不同类型图形之间的大小。同时,引导学生对身边与图形类似的物体进行测量,然后让学生开展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进而找到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反思问题,探究问题。从根本上丰富学生对于数的认知,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数感的快速形成。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通过对身边实物(如课桌)的观察,通过测量数据、分析思考、计算数据的过程加深学生理解,教师再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让其自主地用数学语言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结合起来。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者与支持者的作用。教师在学生总结阶段一定要充分把握课堂动态,进行实时教学。如果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教师可以着重对其错误认知进行分析,进而从源头上加以解决。这样学生对通过观察、测量、计算得来的数学知识才能真正实现内化,并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数感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对教材进行全面研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找寻数学问题,并与课堂中的知识有机结合,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