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中很多现象的发生过程及发生规律的揭示都是在实验中进行的。通过实验教学,教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对于生物教师而言,如何上好一堂实验课、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每一次实验尤为重要。
当实验现象不明显时,视频播放变“不可见”为“可见”
传统教学在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由于实物太小或现象不明显会影响学生的观看导致实验效果不好。可以预先将教师的操作实景拍摄下来,在学生实验前用大屏幕播放,教师边讲解,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当个别学生实验操作有不明白的地方时,还可以再次播放给他们看。这样的演示实验更灵活,指导效果更明显。对于那些由于学校条件不允许而不能做的实验,也可以通过从网上下载相关的视频来满足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要求。还可以通过对相关课件进行一些简单的编辑来实现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多角度展示,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更清晰的了解。
有许多细微的生物结构是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例如在《细胞分裂》的教学中,细胞分裂以有丝分裂为教学重点,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知识的基础。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的关系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后续章节的基础。开设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挂图或者在黑板上画出模式图来描述显微镜下的内容。这给实验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显微镜下看到的实物与模式图相比总会有一些差异,学生无法把显微镜下真实的物像和模式图联系起来,不能具体辨别各个时期的图像;另一方面,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否正确,是不是分裂期的图像,有些学生也无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等教师逐个查看并讲评之后,学生才知道对错。这就使得教与学容易脱节。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视频播放,将显微镜下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去识别,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准确性,又节省了实验教学的时间。
当实验很难在有限的时空内呈现时,多媒体动画变“不可能”为“可能”
在《矿质代谢》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多要引用19世纪40年代荷兰一位科学家的实验:将一株重2kg的柳树幼苗培养在一个放有20kg土的花盆中,只浇蒸馏水。5年后,柳树重达31kg,而土只减少5kg。据此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讨论:柳树净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土壤中减少的物质是什么?用此范例,既可以复习上节课《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为“光合作用”的学习埋下伏笔,又可以使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矿质元素的存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实验耗时5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显然无法实现;如果用语言来描述这个实验,又显得枯燥,缺乏吸引力。我们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蓝天白云,阳光普照,一位卡通人物科学家在给花盆中的树苗浇水,画面中显示出树苗和土的重量数值。树苗逐渐长大,重量增加为31kg,而土的重量减少为15kg。苦思冥想的科学家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动画表现出来的实验过程一目了然,趣味性强,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范例的作用也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又如《根对水分的吸收》这一课中有关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要在40分钟的课内完成实验操作,让每个学生都观察到是很难的。如果采用让学生在课前将实验操作一下,将实验结果带到课堂上,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将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现象(主要是甲、乙两个烧杯中的萝卜条和杯中溶液多少的变化情况)以动画的效果来展示,不但可以增强实验效果,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萝卜条吸水与失水的原理,从而提高微观现象的可见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不拘小节”地实验时,多媒体模拟是规范实验习惯的“隐形翅膀”
学生在做生物实验时常常会“不拘小节”,如取药品时乱放乱丢,用显微镜观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滴管从这一个试剂瓶直接放入另一个试剂瓶中……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在实验室里经常可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习惯。
生物学实验一般分为两大类: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在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而在开设这些生物实验时往往都是先由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实验过程,介绍实验中应注意的各个问题,再由学生来操作。教师在演示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总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清楚地看到实验过程、不能听清楚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此时,多媒体课件可以发挥“隐形翅膀”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实验操作过程,一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在学生单独实验时,遇到哪一个步骤不知道,学生可以对照课件反复观察,直到掌握为止。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整个实验的过程,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作者单位:浙江嵊泗教育装备中心)
当实验现象不明显时,视频播放变“不可见”为“可见”
传统教学在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由于实物太小或现象不明显会影响学生的观看导致实验效果不好。可以预先将教师的操作实景拍摄下来,在学生实验前用大屏幕播放,教师边讲解,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当个别学生实验操作有不明白的地方时,还可以再次播放给他们看。这样的演示实验更灵活,指导效果更明显。对于那些由于学校条件不允许而不能做的实验,也可以通过从网上下载相关的视频来满足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要求。还可以通过对相关课件进行一些简单的编辑来实现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多角度展示,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更清晰的了解。
有许多细微的生物结构是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例如在《细胞分裂》的教学中,细胞分裂以有丝分裂为教学重点,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知识的基础。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的关系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后续章节的基础。开设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挂图或者在黑板上画出模式图来描述显微镜下的内容。这给实验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显微镜下看到的实物与模式图相比总会有一些差异,学生无法把显微镜下真实的物像和模式图联系起来,不能具体辨别各个时期的图像;另一方面,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否正确,是不是分裂期的图像,有些学生也无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等教师逐个查看并讲评之后,学生才知道对错。这就使得教与学容易脱节。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视频播放,将显微镜下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去识别,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准确性,又节省了实验教学的时间。
当实验很难在有限的时空内呈现时,多媒体动画变“不可能”为“可能”
在《矿质代谢》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多要引用19世纪40年代荷兰一位科学家的实验:将一株重2kg的柳树幼苗培养在一个放有20kg土的花盆中,只浇蒸馏水。5年后,柳树重达31kg,而土只减少5kg。据此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讨论:柳树净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土壤中减少的物质是什么?用此范例,既可以复习上节课《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为“光合作用”的学习埋下伏笔,又可以使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矿质元素的存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实验耗时5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显然无法实现;如果用语言来描述这个实验,又显得枯燥,缺乏吸引力。我们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蓝天白云,阳光普照,一位卡通人物科学家在给花盆中的树苗浇水,画面中显示出树苗和土的重量数值。树苗逐渐长大,重量增加为31kg,而土的重量减少为15kg。苦思冥想的科学家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动画表现出来的实验过程一目了然,趣味性强,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范例的作用也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又如《根对水分的吸收》这一课中有关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要在40分钟的课内完成实验操作,让每个学生都观察到是很难的。如果采用让学生在课前将实验操作一下,将实验结果带到课堂上,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将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现象(主要是甲、乙两个烧杯中的萝卜条和杯中溶液多少的变化情况)以动画的效果来展示,不但可以增强实验效果,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萝卜条吸水与失水的原理,从而提高微观现象的可见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不拘小节”地实验时,多媒体模拟是规范实验习惯的“隐形翅膀”
学生在做生物实验时常常会“不拘小节”,如取药品时乱放乱丢,用显微镜观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滴管从这一个试剂瓶直接放入另一个试剂瓶中……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在实验室里经常可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习惯。
生物学实验一般分为两大类: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在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而在开设这些生物实验时往往都是先由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实验过程,介绍实验中应注意的各个问题,再由学生来操作。教师在演示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总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清楚地看到实验过程、不能听清楚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此时,多媒体课件可以发挥“隐形翅膀”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实验操作过程,一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在学生单独实验时,遇到哪一个步骤不知道,学生可以对照课件反复观察,直到掌握为止。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整个实验的过程,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作者单位:浙江嵊泗教育装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