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西部开发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溢出。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分析,并比较全国相关行业的就业小平,揭示出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探讨了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中,建立适合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培训体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育培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剩余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自2000年国家正式开发西部以来,西部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正经历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同向发展。随着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正确地引导这部分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社会稳定。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目前西部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调整改造西部老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城市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产业,解决产业二重结构问题,在重点开发的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些经济增长极将对周围城市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
产业结构决定着就业结构,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和产值比重首先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和产值比重将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根据2001年和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22.3:41.5:36.2调整到2005年的17.7:42.8:39.5,符合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而产业结构反映出就业结构的变化。
按照国际一般承认的“就业结构偏离度”=(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人数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计算2005年就业人数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时,就业结构偏离度第一产业为-0.3,第二产业为0.1,第三产业为0.1。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西部地区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为9338元,总就业人数为19448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以万人为单位)分别为10666,80、2915,80、5865,40,作者计算出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合理的就业比重:-0.3=(17.7%/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即为25%,同理,可得第二和第三产业合理就业比重分别为39%和36%。2005年三次产业合理的就业人数(以万人为单位)=总就业人数×三次产业合理的就业比,即:第一产业=19448×25%=4862,第二产业=19448×39%=7585,第三产业=19448×36%=7001,因此,第一产业需要减少剩余劳动力=第一产业现有就业人数-第一产业合理就业人数=10666.80-4862=5804.8(万人),第二产业需要增加劳动力=第二产业合理就业人数-第二产业现有就业人数=75852915.80=4669.2(万人),同理,第三产业需要增加劳动力=7001-5865.40=1135.6(万人)。从以上分析可知,第一产业溢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会转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也存在相互转移。
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农业劳动人口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在工业和服务业方面,随着西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也将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二、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不考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劳动力相互转移和第二和第三产业极少部分劳动力转移到第一产业的情况下,第一产业转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5804.8万人中将有4669.2万人进入第二产业,1135.6万人进入第三产业。由于这部分人员在中小学教育期间中途辍学率较高,大学升学率很低,导致他们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具体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基本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因此,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重点是结合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加强他们基本劳动技能的培训。
(一)第二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重点
在第二产业方面,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人数”(年底数)数据,作者计算出2005年东西部地区及2003至2005年全国第二产业内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本产业比例,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采矿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行业发展规模有限,对劳动力绝对需求增加相对较少,这些行业在全国的就业比从2003年至2005年呈下降趋势,而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就业比重则呈上升趋势,因此进入第_Ⅲ二产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主要流向制造业和建筑行业,采矿业也会吸纳少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第二产业将需要增加就业人数4669.2万人,按照2005年第二产业现有行业就业比计算出制造业将至少吸纳4669.2×55.11%(制造业就业比)=2573.2(万人),建筑业至少吸纳4669.2×24.5%(建筑业就业比)=1144(万人)。由于采矿业的就业比重在全国呈下降趋势,采矿业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不超过4669.2×12.15%(采矿业就业比)=567(万人),因此第二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加强进入制造业和建筑行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适当加强进入采矿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培训。
(二)第三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重点
在第三产业方面,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人数”(年底数)数据,作者计算出2005年东西部地区及2003至2005年全国第三产业内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本产业比例,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西部第三产业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和公共管理社会组织的就业比高于2003争2005年的全国水平,这些行业要求从业人员素质较高,需要的服务型人员较少,即使考虑到行业间人员流动,新增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这些行业的人数仍然较少。与全国水平相比,西部第三产业中其它行业就业比将会呈上升趋势,但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就业率仅略低于2005年全国相应行业就业比,因此,这些行业不会吸纳较多的新增就业人员;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在发展中需要较多的基层服务人员,因此,进入第三产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主要进入这些行业。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第三产业将需要增加就业人数为1135.6(万人)。按照2005年第三产业现有行业就业比计算第三产业以下行业就业人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将至少 增加就业人数1135.6(万人)×9.63%(就业比)=109(万人),批发、零售业至少增加就业人数1135.6(万人)×7.77%(就业比)=88(万人),住宿餐饮业至少增加就业人数1135.6(万人)×2.31%(就业比)=26(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至少增加就业人数1135.6(万人)×2.1%(就业比)=23.8(万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至少增加就业人数1135.6(万人)×0.55%(就业比)=6(万人)。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房地产,由于对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只有很少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这些行业承担一些非技能性的服务工作。因此,第三产业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加强进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培训。
三、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探讨
(一)第二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探讨
从以上分析可知,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建筑业将分别至少吸纳2573.2万人和1144万人的农业剩余劳动里,采矿业也将吸纳567万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中各企业对劳动力需求较为集中,在培训方式上,提倡与企业联合,采用“订单培养”,或以行业协会联合建立企业培训基地,并帮助企业建立岗前和岗位培训体系,将技能培训和资格考试培训相结合。在解决劳动力的基本就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这部分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
(二)第三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探讨
第二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将分别至少增加109万、88万人,26万人、23.8万人和6万人。由于这些行业的大部分企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工矿业规模较小,因此建议培训机构与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联合建立就业培训基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上述行业的基本劳动技能,如:劳动力在餐饮、经商和家政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四川省已经开始在十一五规划中计划由政府部门投资兴建农业人员就业培训基地,计划为餐饮和建筑等行业培训具有品牌效应的合格劳动力。
总之,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引进国外同行的课程内容,将劳动力的培训与国际市场劳动力水平接轨。在教学上,提倡采用远程和面授结合的方式。同时,培训机构应该与有关行业协会和当地政府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发上述行业劳动力资格认证课程,推进对这部分基层劳动力的资格认证。资格认证一方面是产业对所需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是将劳动力市场和产业市场联系起来的纽带。资格认证课程有利于将劳动力的培训方向纳入到一个系统的教育培训体系中,从而促进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升。同时,将资格认证课程与一些中等教育的课程衔接,建立起一种立交桥式的教育和培训平台。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针对农业人员的培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西部贫困县的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学院先后在西部国家级贫困县建立了100多个扶贫站点,并为这些贫困县制定培训计划,利用现代远程技术定点定时播放各类培训课程。这些培训对象中有针对青年农民的培训。2005年以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还与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合作,针对甘肃陇西县贫困地区近300名13-20岁之间的适龄失学青少年开展了生存与适应能力的培训。
责任编辑:金 平
关键词:教育培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剩余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自2000年国家正式开发西部以来,西部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正经历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同向发展。随着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正确地引导这部分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社会稳定。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目前西部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调整改造西部老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城市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产业,解决产业二重结构问题,在重点开发的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些经济增长极将对周围城市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
产业结构决定着就业结构,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和产值比重首先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和产值比重将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根据2001年和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22.3:41.5:36.2调整到2005年的17.7:42.8:39.5,符合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而产业结构反映出就业结构的变化。
按照国际一般承认的“就业结构偏离度”=(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人数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计算2005年就业人数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时,就业结构偏离度第一产业为-0.3,第二产业为0.1,第三产业为0.1。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西部地区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为9338元,总就业人数为19448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以万人为单位)分别为10666,80、2915,80、5865,40,作者计算出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合理的就业比重:-0.3=(17.7%/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即为25%,同理,可得第二和第三产业合理就业比重分别为39%和36%。2005年三次产业合理的就业人数(以万人为单位)=总就业人数×三次产业合理的就业比,即:第一产业=19448×25%=4862,第二产业=19448×39%=7585,第三产业=19448×36%=7001,因此,第一产业需要减少剩余劳动力=第一产业现有就业人数-第一产业合理就业人数=10666.80-4862=5804.8(万人),第二产业需要增加劳动力=第二产业合理就业人数-第二产业现有就业人数=75852915.80=4669.2(万人),同理,第三产业需要增加劳动力=7001-5865.40=1135.6(万人)。从以上分析可知,第一产业溢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会转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也存在相互转移。
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农业劳动人口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在工业和服务业方面,随着西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也将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二、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不考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劳动力相互转移和第二和第三产业极少部分劳动力转移到第一产业的情况下,第一产业转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5804.8万人中将有4669.2万人进入第二产业,1135.6万人进入第三产业。由于这部分人员在中小学教育期间中途辍学率较高,大学升学率很低,导致他们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具体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基本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因此,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重点是结合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加强他们基本劳动技能的培训。
(一)第二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重点
在第二产业方面,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人数”(年底数)数据,作者计算出2005年东西部地区及2003至2005年全国第二产业内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本产业比例,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采矿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行业发展规模有限,对劳动力绝对需求增加相对较少,这些行业在全国的就业比从2003年至2005年呈下降趋势,而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就业比重则呈上升趋势,因此进入第_Ⅲ二产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主要流向制造业和建筑行业,采矿业也会吸纳少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第二产业将需要增加就业人数4669.2万人,按照2005年第二产业现有行业就业比计算出制造业将至少吸纳4669.2×55.11%(制造业就业比)=2573.2(万人),建筑业至少吸纳4669.2×24.5%(建筑业就业比)=1144(万人)。由于采矿业的就业比重在全国呈下降趋势,采矿业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不超过4669.2×12.15%(采矿业就业比)=567(万人),因此第二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加强进入制造业和建筑行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适当加强进入采矿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培训。
(二)第三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重点
在第三产业方面,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人数”(年底数)数据,作者计算出2005年东西部地区及2003至2005年全国第三产业内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本产业比例,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西部第三产业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和公共管理社会组织的就业比高于2003争2005年的全国水平,这些行业要求从业人员素质较高,需要的服务型人员较少,即使考虑到行业间人员流动,新增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这些行业的人数仍然较少。与全国水平相比,西部第三产业中其它行业就业比将会呈上升趋势,但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就业率仅略低于2005年全国相应行业就业比,因此,这些行业不会吸纳较多的新增就业人员;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在发展中需要较多的基层服务人员,因此,进入第三产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主要进入这些行业。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第三产业将需要增加就业人数为1135.6(万人)。按照2005年第三产业现有行业就业比计算第三产业以下行业就业人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将至少 增加就业人数1135.6(万人)×9.63%(就业比)=109(万人),批发、零售业至少增加就业人数1135.6(万人)×7.77%(就业比)=88(万人),住宿餐饮业至少增加就业人数1135.6(万人)×2.31%(就业比)=26(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至少增加就业人数1135.6(万人)×2.1%(就业比)=23.8(万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至少增加就业人数1135.6(万人)×0.55%(就业比)=6(万人)。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房地产,由于对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只有很少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这些行业承担一些非技能性的服务工作。因此,第三产业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加强进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培训。
三、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探讨
(一)第二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探讨
从以上分析可知,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建筑业将分别至少吸纳2573.2万人和1144万人的农业剩余劳动里,采矿业也将吸纳567万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中各企业对劳动力需求较为集中,在培训方式上,提倡与企业联合,采用“订单培养”,或以行业协会联合建立企业培训基地,并帮助企业建立岗前和岗位培训体系,将技能培训和资格考试培训相结合。在解决劳动力的基本就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这部分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
(二)第三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探讨
第二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将分别至少增加109万、88万人,26万人、23.8万人和6万人。由于这些行业的大部分企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工矿业规模较小,因此建议培训机构与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联合建立就业培训基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上述行业的基本劳动技能,如:劳动力在餐饮、经商和家政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四川省已经开始在十一五规划中计划由政府部门投资兴建农业人员就业培训基地,计划为餐饮和建筑等行业培训具有品牌效应的合格劳动力。
总之,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引进国外同行的课程内容,将劳动力的培训与国际市场劳动力水平接轨。在教学上,提倡采用远程和面授结合的方式。同时,培训机构应该与有关行业协会和当地政府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发上述行业劳动力资格认证课程,推进对这部分基层劳动力的资格认证。资格认证一方面是产业对所需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是将劳动力市场和产业市场联系起来的纽带。资格认证课程有利于将劳动力的培训方向纳入到一个系统的教育培训体系中,从而促进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升。同时,将资格认证课程与一些中等教育的课程衔接,建立起一种立交桥式的教育和培训平台。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针对农业人员的培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西部贫困县的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学院先后在西部国家级贫困县建立了100多个扶贫站点,并为这些贫困县制定培训计划,利用现代远程技术定点定时播放各类培训课程。这些培训对象中有针对青年农民的培训。2005年以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还与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合作,针对甘肃陇西县贫困地区近300名13-20岁之间的适龄失学青少年开展了生存与适应能力的培训。
责任编辑:金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