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入手,探讨了社会支持的概念、来源、测量及功能,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社会支持 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2. 6 文献标识码:A
社会支持是人类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在人际网络提供的各类社会支持之下,经历人生大小事宜。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益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地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
社会支持的研究源于六十年代探求人们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七十年代初,Casse和Cobb在精神病学文献中首次引入社会支持概念,社会学、心理学等也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阐释社会支持的内涵。
从心理学意义上说,Caplan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依存关系,该依存关系能改善应付短期挑战,应激和社会关系剥夺的能力。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应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从社会学意义上说,Tilden和Weinert(1987)指出,社会支持是个人与网络之间的一种互惠的关系,藉由社会网络可以提供心理、社会及实质的帮助。陈成文(2000)认为,社会支持就是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二、社会支持的来源
个体获得社会支持的两个渠道:正式的制度化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前者包括政府支持、社会中间层支持、基层社区支持,后者包括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的个人支持。社会学者侧重于正式的制度化的社会支持,政府支持是社会弱者最主要的支持因素,体现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以及社会工作的具体推行。心理学者侧重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即来自家庭、朋友等的支持。
三、社会支持的测量
社会支持是一个包括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内在认知因素的多维度概念。目前,问卷法对社会支持的测量存在两种取向:从社会学角度上,指对社会网络的测量,候志瑾(1997)翻译修订的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包括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陪伴娱乐性支持、对关系的满意度、价值增进、冲突、惩罚、亲密感八个维度;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指对感知的支持和实得支持的测量,姜乾金翻译修订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三个维度;肖水源参考国外量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
四、社会支持的功能研究
人们关注社会支持最早是从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开始的,这开启了社会支持的早期研究范式。Wang(1998 )对21篇社会支持相关研究分析,提出社会支持与心理安适、功能层级(身体功能及家庭功能)、生活品质(婚姻、自尊、希望、人生意义、及生活满意度)有关。
(一)社會支持与身心关系的研究。
社会支持与身心关系的研究主要是由心理学者所主导进行的。Durkheim在自杀论中对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论述。Read(1983)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缺血性心脏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有显著意义。Berry等(2006)认为缺少朋友和情绪支持的老人,较容易患精神方面的疾病。
(二)社会支持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研究。
社会支持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研究主要由社会学者所主导进行,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良好的社会支持网被认为有益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有助于减轻人们对社会的不满,缓解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从而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社会支持的研究中尚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学术界关于社会支持的概念仍没有统一的界定;其次,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更多地强调定量的研究,忽视了定性的研究;最后,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更多地强调横向研究,对纵向研究重视不足。社会支持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到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上去。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全面地展开。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成文,潘泽泉.(2000) 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25–31.
[2]李强.(1998).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 (1): 67–70
[3]彭志越.(2007).高校学生社会支持的发生与扩展机制研究.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
[4]Berry, K.(2006).Coping Strategi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Old Age Psychosis.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41(4), 280-284.
[5]Burleson,B.R.,&MacGeorge, E.L.(2002).Supportive communication.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374-424.
[6]Wang, H.(1998).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4(11),717 -726.
关键词 社会支持 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2. 6 文献标识码:A
社会支持是人类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在人际网络提供的各类社会支持之下,经历人生大小事宜。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益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地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
社会支持的研究源于六十年代探求人们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七十年代初,Casse和Cobb在精神病学文献中首次引入社会支持概念,社会学、心理学等也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阐释社会支持的内涵。
从心理学意义上说,Caplan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依存关系,该依存关系能改善应付短期挑战,应激和社会关系剥夺的能力。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应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从社会学意义上说,Tilden和Weinert(1987)指出,社会支持是个人与网络之间的一种互惠的关系,藉由社会网络可以提供心理、社会及实质的帮助。陈成文(2000)认为,社会支持就是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二、社会支持的来源
个体获得社会支持的两个渠道:正式的制度化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前者包括政府支持、社会中间层支持、基层社区支持,后者包括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的个人支持。社会学者侧重于正式的制度化的社会支持,政府支持是社会弱者最主要的支持因素,体现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以及社会工作的具体推行。心理学者侧重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即来自家庭、朋友等的支持。
三、社会支持的测量
社会支持是一个包括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内在认知因素的多维度概念。目前,问卷法对社会支持的测量存在两种取向:从社会学角度上,指对社会网络的测量,候志瑾(1997)翻译修订的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包括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陪伴娱乐性支持、对关系的满意度、价值增进、冲突、惩罚、亲密感八个维度;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指对感知的支持和实得支持的测量,姜乾金翻译修订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三个维度;肖水源参考国外量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
四、社会支持的功能研究
人们关注社会支持最早是从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开始的,这开启了社会支持的早期研究范式。Wang(1998 )对21篇社会支持相关研究分析,提出社会支持与心理安适、功能层级(身体功能及家庭功能)、生活品质(婚姻、自尊、希望、人生意义、及生活满意度)有关。
(一)社會支持与身心关系的研究。
社会支持与身心关系的研究主要是由心理学者所主导进行的。Durkheim在自杀论中对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论述。Read(1983)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缺血性心脏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有显著意义。Berry等(2006)认为缺少朋友和情绪支持的老人,较容易患精神方面的疾病。
(二)社会支持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研究。
社会支持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研究主要由社会学者所主导进行,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良好的社会支持网被认为有益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有助于减轻人们对社会的不满,缓解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从而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社会支持的研究中尚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学术界关于社会支持的概念仍没有统一的界定;其次,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更多地强调定量的研究,忽视了定性的研究;最后,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更多地强调横向研究,对纵向研究重视不足。社会支持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到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上去。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全面地展开。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成文,潘泽泉.(2000) 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25–31.
[2]李强.(1998).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 (1): 67–70
[3]彭志越.(2007).高校学生社会支持的发生与扩展机制研究.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
[4]Berry, K.(2006).Coping Strategi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Old Age Psychosis.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41(4), 280-284.
[5]Burleson,B.R.,&MacGeorge, E.L.(2002).Supportive communication.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374-424.
[6]Wang, H.(1998).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4(11),717 -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