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8月26日颁发的中发[2004]16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指出,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的有力措施之一,便是要“着力建造一支离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由此可见,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辅导员在工作中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履行好指导员、管理员、服务员、咨询员、培训员的职责。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都扮演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8月26日颁发的中发[2004]16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指出,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的有力措施之一,便是要“着力建造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由此可见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一名辅导员能否具有正确的角色意识,并准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关系着辅导员工作效果的。
一、辅导员—学生思想上的指导员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一提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首先要能够在思想上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方向上引领他们。高校辅导员只有把自己放在指导员的位置上,才能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时代脉搏,把握住新形势下学生的发展和培养。这一角色定位对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家竺可桢说:“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救。”辅导员必须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给大学生的发展领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为此,辅导员应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提高政治敏锐性、鉴别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辅导员一学生工作的一线管理员
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最终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加强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和学生保持着比较固定的直接联系。学校的各项要求、各类通知、各种活动安排等都是通过辅导员传达给学生,学生对校规校纪执行情况的监督、学生公寓管理、作息制度管理、日常考勤等细微工作需要辅导员具体落实,学生档案管理、评奖评优评先、奖贷勤补免等工作也是辅导员工作中部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中间,和学生年龄差距较小,有共同的话题,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对学校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一般总会找辅导员反映情况。寻求帮助。可以说,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是维系学校和学生间正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员的作用,才能使学校保持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让教师们从容教书,让同学们安心学习。
辅导员工作繁杂琐碎,要更好的履行管理员职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是个重要的问题。辅导员在工作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目前高校通常采用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这种模式中容易导致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三、辅导员——学生的服务员
高校的价值在于有学生,在于培养和造就学生。学生是高校价值之所在,所以,学校工作要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中心,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采取“亲善式”管理模式,“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是创新学生管理的关键。确立辅导员的工作是服务的本质,有利于辅导员思想认识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正确观念。首先,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和辅导员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变“管理”为“服务”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其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作,其工作对象是在校学习的大学生,我们的工作应该是尽一切力量在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予以帮助引导,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辅导员的工作有很多性质、特点,如直接性、基层性、复杂性、繁琐性等,但摄本质的特点就是服务性。高校教育在全国工作的地位是为经济基础服务;学生工作在全校工作的地位是为教学工作和办学目标服务;领导、老师的地位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全校工作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工作即辅导员工作一定要以学生为本、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务。
四、辅导员——学生的心理咨询员
高等教育不仅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提高技能,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事实上高等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竞争机制的导人、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大众传媒手段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社会因素,其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影视报刊;暴力、色情电脑游戏等,对自控能力较差辨别能力尚弱的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2)家庭环境。现在进 入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呵护备至,甚至于娇惯、溺爱,从而使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盲目自信,关注自我多、关心他人少,这些与大学生活中的独立自主、公平竞争、团结进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实与理想的差异,不免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失衡。(3)学校环境。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学习和作息时间大部分由自己掌握,他们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琐事,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而他们自控能力相对较差,这些压力往往会使有些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刚刚入校的新生,如果他们对上述问题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求助于同学或老师,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4)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目前,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他们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但由于他们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不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不能立足现实,对自己估计过高或缺乏自信,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有些学生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党内的腐败现象、企业内部的剥削现象等误认为是社会的主流,因而对社会持怀疑、否定的态度,形成了反社会倾向心理。其次,学生的耐挫能力低。处于青年期、还未踏入社会的学生因缺乏各方面的锻炼,在碰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或逃避困难,表现出了较低的耐挫能力。再次,缺乏正确的恋爱交友的观念。一部分学生缺乏自己的交友原则,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的错把友谊当作爱情,产生爱情错觉或单相思,有的视爱情为儿戏,朝三暮四,走人爱情误区,这样势必引起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障碍。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时他们特别需要辅导员主动或被动的心理帮助。由于辅导员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可以及时帮助学生疏通他们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通过面对面、或电话、或网络等方式更加直接、亲切和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咨询。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身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五、辅导员——学生的就业培训员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高校充分重视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历程中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职业适应性、职业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不仅为大学生毕业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创造条件,而且将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全人”发展奠定基础。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扮演好就业培训员有利于更好地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就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兴趣、特长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此基础上使大学生确立自己的大学生涯培养方案和职业目标;其次,在大二、大三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从职业理念、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就业技巧、就业形势、政策及就业程序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指导,并通过指导大三学生开展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实习等活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地认识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的不足,从而利用剩余大学时间进一步改善知识结构,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再次,在进入大四后,由于大学生已经进入了大学生涯的最后冲刺阶段,通过开展就业政策、程序、技巧的讲座,向大学生集中传授求职知识,使毕业生迅速掌握求职技巧、了解就业程序及规避就业风险,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最后,在毕业生我好工作并即将离校时,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职场人生、岗位适应性的讲座,指导、帮助毕业生从学生向“社会人”进行角色转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都扮演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8月26日颁发的中发[2004]16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指出,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的有力措施之一,便是要“着力建造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由此可见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一名辅导员能否具有正确的角色意识,并准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关系着辅导员工作效果的。
一、辅导员—学生思想上的指导员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一提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首先要能够在思想上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方向上引领他们。高校辅导员只有把自己放在指导员的位置上,才能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时代脉搏,把握住新形势下学生的发展和培养。这一角色定位对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家竺可桢说:“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救。”辅导员必须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给大学生的发展领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为此,辅导员应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提高政治敏锐性、鉴别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辅导员一学生工作的一线管理员
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最终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加强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和学生保持着比较固定的直接联系。学校的各项要求、各类通知、各种活动安排等都是通过辅导员传达给学生,学生对校规校纪执行情况的监督、学生公寓管理、作息制度管理、日常考勤等细微工作需要辅导员具体落实,学生档案管理、评奖评优评先、奖贷勤补免等工作也是辅导员工作中部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中间,和学生年龄差距较小,有共同的话题,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对学校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一般总会找辅导员反映情况。寻求帮助。可以说,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是维系学校和学生间正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员的作用,才能使学校保持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让教师们从容教书,让同学们安心学习。
辅导员工作繁杂琐碎,要更好的履行管理员职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是个重要的问题。辅导员在工作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目前高校通常采用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这种模式中容易导致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三、辅导员——学生的服务员
高校的价值在于有学生,在于培养和造就学生。学生是高校价值之所在,所以,学校工作要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中心,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采取“亲善式”管理模式,“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是创新学生管理的关键。确立辅导员的工作是服务的本质,有利于辅导员思想认识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正确观念。首先,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和辅导员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变“管理”为“服务”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其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作,其工作对象是在校学习的大学生,我们的工作应该是尽一切力量在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予以帮助引导,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辅导员的工作有很多性质、特点,如直接性、基层性、复杂性、繁琐性等,但摄本质的特点就是服务性。高校教育在全国工作的地位是为经济基础服务;学生工作在全校工作的地位是为教学工作和办学目标服务;领导、老师的地位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全校工作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工作即辅导员工作一定要以学生为本、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务。
四、辅导员——学生的心理咨询员
高等教育不仅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提高技能,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事实上高等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竞争机制的导人、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大众传媒手段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社会因素,其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影视报刊;暴力、色情电脑游戏等,对自控能力较差辨别能力尚弱的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2)家庭环境。现在进 入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呵护备至,甚至于娇惯、溺爱,从而使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盲目自信,关注自我多、关心他人少,这些与大学生活中的独立自主、公平竞争、团结进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实与理想的差异,不免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失衡。(3)学校环境。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学习和作息时间大部分由自己掌握,他们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琐事,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而他们自控能力相对较差,这些压力往往会使有些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刚刚入校的新生,如果他们对上述问题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求助于同学或老师,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4)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目前,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他们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但由于他们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不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不能立足现实,对自己估计过高或缺乏自信,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有些学生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党内的腐败现象、企业内部的剥削现象等误认为是社会的主流,因而对社会持怀疑、否定的态度,形成了反社会倾向心理。其次,学生的耐挫能力低。处于青年期、还未踏入社会的学生因缺乏各方面的锻炼,在碰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或逃避困难,表现出了较低的耐挫能力。再次,缺乏正确的恋爱交友的观念。一部分学生缺乏自己的交友原则,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的错把友谊当作爱情,产生爱情错觉或单相思,有的视爱情为儿戏,朝三暮四,走人爱情误区,这样势必引起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障碍。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时他们特别需要辅导员主动或被动的心理帮助。由于辅导员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可以及时帮助学生疏通他们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通过面对面、或电话、或网络等方式更加直接、亲切和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咨询。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身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五、辅导员——学生的就业培训员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高校充分重视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历程中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职业适应性、职业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不仅为大学生毕业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创造条件,而且将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全人”发展奠定基础。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扮演好就业培训员有利于更好地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就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兴趣、特长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此基础上使大学生确立自己的大学生涯培养方案和职业目标;其次,在大二、大三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从职业理念、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就业技巧、就业形势、政策及就业程序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指导,并通过指导大三学生开展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实习等活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地认识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的不足,从而利用剩余大学时间进一步改善知识结构,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再次,在进入大四后,由于大学生已经进入了大学生涯的最后冲刺阶段,通过开展就业政策、程序、技巧的讲座,向大学生集中传授求职知识,使毕业生迅速掌握求职技巧、了解就业程序及规避就业风险,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最后,在毕业生我好工作并即将离校时,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职场人生、岗位适应性的讲座,指导、帮助毕业生从学生向“社会人”进行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