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三月,天清地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此时气温转暖,和风柔软,桃李争艳,空气清新;更有小雨斜飞,柳丝乱拂,群鸟和鸣,蜂蝶翩舞,大地美妙明净,万物齐整清洁,置身其中,眼明,心醉,欲赞美,无一辞。
唯美芳香的清明,一见倾心。
清明这一日:见“桐始华”。桐树枝头,簇簇大朵的紫花摇曳,香气漫漫。
过五日:田鼠化为鴽(音如)。鴽,是鹌鹑一类的鸟,田鼠为阴类;鴽为阳类。古人认为此时阳气盛,故阴物化为阳物。
再五日:虹始见。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日照雨滴而虹生。
此乃清明三候。
古时,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另有一节为寒食节,寒食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被焚之事。随着时间推移,清明与寒食渐合二为一,后又逐渐取代寒食节,但我们终是不能忘记,泱泱千年,曾经有过这个节日。
寒食不举火,民间皆吃冷食,又称禁烟节。寒食节有食饧粥、桃花粥的风俗。饧是麦芽糖稀,唐李商隐《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诗: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旧时清明前后,街头巷尾有小贩吹箫卖饧。桃花粥,是以新鲜桃花瓣煮粥。唐冯贽《云仙杂志》载: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清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说,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至清明这天早上,宫内传出火炬,赐近臣,百姓开始点燃炉火,称作“新火”。唐人韦庄的“内官初赐清明火”,杜甫的“朝来新火起新烟”就是指清明重新燃起的火。
清明节,民间于这一天插柳条于门、出郊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打球、斗草,游园饮酒,以贺佳节。以上活动,皆顺应时气,有助于阳气发散。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清明节》:“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士庶阗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袞迭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斗草,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春日杂兴》有描述儿童斗草,孩子们三五成群,相互用草茎互斗角力,以草坚韧者胜,折断者败。极是有趣。
清明祭祖,感念先人。年年坟上,有人培土,有人挂青,有人跪拜,代代生生不息。祭亡意在佑生,祖先安宁,子孙兴旺。
清明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为祀先之品,用清明茶、青艾、棉菜制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嘉兴人在清明夜吃青螺,称为“挑青”,煮熟后挑出螺肉,拌、醉、糟、炝,无不适宜。此时螺蛳丰满肥美,为采食最佳节时令,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不过,清明前许多美食味道极其鲜美,过了清明便了无滋味。如长江刀鱼,清明前骨软如绵,清明后鱼骨硬似铁。还有明前茶、马兰头、荠菜、枸杞叶,清明过后,味道立时大不如前,可见清明时节之珍贵。
清明,宛如水彩,麦苗儿绿,蚕豆花开,风细细,草青青,雨丝扑面,花香萦怀。烟雨蒙蒙之中,山川沃野,流水村庄,炊烟袅袅,酒旗摇摇。老牛悠悠走,牧童儿头戴斗笠,手执柳条,指向一个方向:看,那儿。
那一指,酒香四溢;那一指,醉意无边。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
春色如许,十五天,又十五天,神圣而诗意的节气你迎我送,你来我往,教尘世处处繁华,给人间一场热闹。
前有清明,后有谷雨。
俗语云:“雨生百谷”,“谷雨不下,庄稼怕”,这时节,禾苗得雨,生长旺盛;荠菜生发,遍地开花。连新生的香椿、榆钱儿,也鲜嫩美味。“雨前香椿嫩无丝”,那香椿芽儿,银色间绿,芳香肥嫩,炒鸡蛋,拌豆腐,鲜美无比。谷雨前后的榆钱儿,串串缀满枝头,摘下加面粉蒸了,或将榆钱煮开后加入玉米面或白而拌匀,捏成小饼,小火蒸熟,黄绿相间,香甜可口。
清明见芽,谷雨见茶,茶树到了谷雨时节,芽叶俱全,鲜嫩形佳。在谷雨时节采摘,又叫二春茶。一芽一嫩叶的,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的则像一个鸟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谷雨时节,茶树芽叶青嫩,翠绿柔软。晚唐诗人齐己有《谢中上人寄茶》: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茶树叶嫩且小,采摘一天,还没能摘满竹筐,太阳就落山了。采茶人如此辛劳,谷雨茶着实得来不易。
唐人李群玉有“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之句,描绘清明谷雨时的节气物候极其鲜活。
谷雨有三候:
谷雨之日,“萍始生”,萍与水相逢。在华中以北,农历三月之前都没有浮萍,《月令》中用浮萍开始生长的时间来记月;谷雨之后,凡积水处都会长满浮萍。点点青绿,浮于水面,清丽之极。
谷雨后五日,“鸣鸠拂其羽”。鸠即鹰所化,谷雨时节雨水充沛,树叶树枝茂密湿润,斑鸠儿飞行跳跃时与其相碰,沾湿羽毛,人们便常见斑鸠在枝头鸣叫着,用嘴理自己的羽毛。
再五日,“戴胜降于桑”,戴胜,头顶有长毛,又称鸡冠鸟,桑树的叶子已有铜钱大小。戴胜鸟落在桑树上,蚕就要出生了。
“谷雨亲蚕近”,此时,乡村人开始采桑育蚕,城里人也忙着赏花游宴。
什么花?牡丹花。谷雨前后,牡丹花开,因此,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看牡丹,曾是苏州人于暮春之时的赏心乐事:“牡丹花,俗呼谷雨花,以其在谷雨节开也。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郡城有花之处,士女游观,远近踵至,或有入夜穹幕悬蹬、壶觞劝酬,迭为宾主者,号为‘花会’。”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多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观赏游乐。
清明为画,谷雨成诗
谷雨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已至暮春。谷雨三候之花信风乃牡丹、荼縻、楝花,也是二十四花信风之最后一个花信风,接下去就是夏季。宋周辉《清波杂志》卷九:“江南自初春至夏首有二十四番风信,梅花风最先,楝花风居后。”元颜子俞《清平乐,留王静得》词有句:“二十四番风后,绿荫芳草长亭。”
李致远有一首小曲[中吕·迎仙客]《暮春》:
吹落红,楝花风,深院垂杨轻雾中。小窗闲,停绣工。幕帘重重,不锁相思梦。
怅惘幽怨,惜春之情,溢于字端。
宋范成大的《蝶恋花》描写了谷雨时的景象: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绿草白鹅,春水满湖,我与画船同看景,雨中耕牛走,麦穗吐秀,桑叶渐老,蚕茧也将出了。惜只惜百花谢枝头,春日将离去。
古人真心真意地对待每一个季节,花开时的欣喜与憧憬,花落时的惋惜与伤心,待自然如待好友,节气的变化、自然生命的美给了诗人妙不可言的感觉,从而留下无数好诗妙词,千古流传。
杨万里昔三月廿七日有送春诗:“只余三日便清和,尽放春归莫恨它。落尽千花飞无絮,留春肯住欲如何?”三月三十日又作送春诗:“春光九十更三旬,暗准三旬赚杀人。未到晓钟君莫喜,暮钟声里已无春。”
清明为画,谷雨成诗。这两个节气为春注上一行行清丽的韵脚。吟咏着夏的开篇。
只是,仍然记得,记得兰亭的曲水流觞、诗意雅集,记得秋千架上春衫薄,记得风筝线下儿童乐,记得三月三,女子戴荠花。紫燕来来去去,桃花流水;春意深深浅浅,绿草飞烟。
春去也!夏日正缓缓行来,却又怎能忘了春天的美丽节气,天地间,雨丝风片,花木草石,一点一点的变化都被它们简单又形象地描绘,栩栩如生,在这些风含情水含笑的节气里,享受大自然的厚爱,尘世中渺小的芸芸众生,如我,又怎能不心生欢喜?落目之处皆是生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当她们联袂而去时,时光中,看柳条深垂,依依不舍;荷叶施礼,深深拜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此时气温转暖,和风柔软,桃李争艳,空气清新;更有小雨斜飞,柳丝乱拂,群鸟和鸣,蜂蝶翩舞,大地美妙明净,万物齐整清洁,置身其中,眼明,心醉,欲赞美,无一辞。
唯美芳香的清明,一见倾心。
清明这一日:见“桐始华”。桐树枝头,簇簇大朵的紫花摇曳,香气漫漫。
过五日:田鼠化为鴽(音如)。鴽,是鹌鹑一类的鸟,田鼠为阴类;鴽为阳类。古人认为此时阳气盛,故阴物化为阳物。
再五日:虹始见。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日照雨滴而虹生。
此乃清明三候。
古时,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另有一节为寒食节,寒食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被焚之事。随着时间推移,清明与寒食渐合二为一,后又逐渐取代寒食节,但我们终是不能忘记,泱泱千年,曾经有过这个节日。
寒食不举火,民间皆吃冷食,又称禁烟节。寒食节有食饧粥、桃花粥的风俗。饧是麦芽糖稀,唐李商隐《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诗: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旧时清明前后,街头巷尾有小贩吹箫卖饧。桃花粥,是以新鲜桃花瓣煮粥。唐冯贽《云仙杂志》载: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清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说,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至清明这天早上,宫内传出火炬,赐近臣,百姓开始点燃炉火,称作“新火”。唐人韦庄的“内官初赐清明火”,杜甫的“朝来新火起新烟”就是指清明重新燃起的火。
清明节,民间于这一天插柳条于门、出郊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打球、斗草,游园饮酒,以贺佳节。以上活动,皆顺应时气,有助于阳气发散。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清明节》:“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士庶阗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袞迭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斗草,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春日杂兴》有描述儿童斗草,孩子们三五成群,相互用草茎互斗角力,以草坚韧者胜,折断者败。极是有趣。
清明祭祖,感念先人。年年坟上,有人培土,有人挂青,有人跪拜,代代生生不息。祭亡意在佑生,祖先安宁,子孙兴旺。
清明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为祀先之品,用清明茶、青艾、棉菜制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嘉兴人在清明夜吃青螺,称为“挑青”,煮熟后挑出螺肉,拌、醉、糟、炝,无不适宜。此时螺蛳丰满肥美,为采食最佳节时令,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不过,清明前许多美食味道极其鲜美,过了清明便了无滋味。如长江刀鱼,清明前骨软如绵,清明后鱼骨硬似铁。还有明前茶、马兰头、荠菜、枸杞叶,清明过后,味道立时大不如前,可见清明时节之珍贵。
清明,宛如水彩,麦苗儿绿,蚕豆花开,风细细,草青青,雨丝扑面,花香萦怀。烟雨蒙蒙之中,山川沃野,流水村庄,炊烟袅袅,酒旗摇摇。老牛悠悠走,牧童儿头戴斗笠,手执柳条,指向一个方向:看,那儿。
那一指,酒香四溢;那一指,醉意无边。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
春色如许,十五天,又十五天,神圣而诗意的节气你迎我送,你来我往,教尘世处处繁华,给人间一场热闹。
前有清明,后有谷雨。
俗语云:“雨生百谷”,“谷雨不下,庄稼怕”,这时节,禾苗得雨,生长旺盛;荠菜生发,遍地开花。连新生的香椿、榆钱儿,也鲜嫩美味。“雨前香椿嫩无丝”,那香椿芽儿,银色间绿,芳香肥嫩,炒鸡蛋,拌豆腐,鲜美无比。谷雨前后的榆钱儿,串串缀满枝头,摘下加面粉蒸了,或将榆钱煮开后加入玉米面或白而拌匀,捏成小饼,小火蒸熟,黄绿相间,香甜可口。
清明见芽,谷雨见茶,茶树到了谷雨时节,芽叶俱全,鲜嫩形佳。在谷雨时节采摘,又叫二春茶。一芽一嫩叶的,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的则像一个鸟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谷雨时节,茶树芽叶青嫩,翠绿柔软。晚唐诗人齐己有《谢中上人寄茶》: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茶树叶嫩且小,采摘一天,还没能摘满竹筐,太阳就落山了。采茶人如此辛劳,谷雨茶着实得来不易。
唐人李群玉有“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之句,描绘清明谷雨时的节气物候极其鲜活。
谷雨有三候:
谷雨之日,“萍始生”,萍与水相逢。在华中以北,农历三月之前都没有浮萍,《月令》中用浮萍开始生长的时间来记月;谷雨之后,凡积水处都会长满浮萍。点点青绿,浮于水面,清丽之极。
谷雨后五日,“鸣鸠拂其羽”。鸠即鹰所化,谷雨时节雨水充沛,树叶树枝茂密湿润,斑鸠儿飞行跳跃时与其相碰,沾湿羽毛,人们便常见斑鸠在枝头鸣叫着,用嘴理自己的羽毛。
再五日,“戴胜降于桑”,戴胜,头顶有长毛,又称鸡冠鸟,桑树的叶子已有铜钱大小。戴胜鸟落在桑树上,蚕就要出生了。
“谷雨亲蚕近”,此时,乡村人开始采桑育蚕,城里人也忙着赏花游宴。
什么花?牡丹花。谷雨前后,牡丹花开,因此,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看牡丹,曾是苏州人于暮春之时的赏心乐事:“牡丹花,俗呼谷雨花,以其在谷雨节开也。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郡城有花之处,士女游观,远近踵至,或有入夜穹幕悬蹬、壶觞劝酬,迭为宾主者,号为‘花会’。”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多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观赏游乐。
清明为画,谷雨成诗
谷雨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已至暮春。谷雨三候之花信风乃牡丹、荼縻、楝花,也是二十四花信风之最后一个花信风,接下去就是夏季。宋周辉《清波杂志》卷九:“江南自初春至夏首有二十四番风信,梅花风最先,楝花风居后。”元颜子俞《清平乐,留王静得》词有句:“二十四番风后,绿荫芳草长亭。”
李致远有一首小曲[中吕·迎仙客]《暮春》:
吹落红,楝花风,深院垂杨轻雾中。小窗闲,停绣工。幕帘重重,不锁相思梦。
怅惘幽怨,惜春之情,溢于字端。
宋范成大的《蝶恋花》描写了谷雨时的景象: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绿草白鹅,春水满湖,我与画船同看景,雨中耕牛走,麦穗吐秀,桑叶渐老,蚕茧也将出了。惜只惜百花谢枝头,春日将离去。
古人真心真意地对待每一个季节,花开时的欣喜与憧憬,花落时的惋惜与伤心,待自然如待好友,节气的变化、自然生命的美给了诗人妙不可言的感觉,从而留下无数好诗妙词,千古流传。
杨万里昔三月廿七日有送春诗:“只余三日便清和,尽放春归莫恨它。落尽千花飞无絮,留春肯住欲如何?”三月三十日又作送春诗:“春光九十更三旬,暗准三旬赚杀人。未到晓钟君莫喜,暮钟声里已无春。”
清明为画,谷雨成诗。这两个节气为春注上一行行清丽的韵脚。吟咏着夏的开篇。
只是,仍然记得,记得兰亭的曲水流觞、诗意雅集,记得秋千架上春衫薄,记得风筝线下儿童乐,记得三月三,女子戴荠花。紫燕来来去去,桃花流水;春意深深浅浅,绿草飞烟。
春去也!夏日正缓缓行来,却又怎能忘了春天的美丽节气,天地间,雨丝风片,花木草石,一点一点的变化都被它们简单又形象地描绘,栩栩如生,在这些风含情水含笑的节气里,享受大自然的厚爱,尘世中渺小的芸芸众生,如我,又怎能不心生欢喜?落目之处皆是生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当她们联袂而去时,时光中,看柳条深垂,依依不舍;荷叶施礼,深深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