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改革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才能不被淘汰。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 让学生爱语文,是教语文必须要做到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曾经有一个学生对笔者说:“我非常愿意听你讲课,我从你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笔者听后非常高兴。试想一个对语文学科没有一点兴趣的人,又如何去提高语文成绩呢?让学生感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用自己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应有的人格魅力和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这是让学生热爱语文的最起码的东西。在众多的学生中,喜欢语文课的人寥寥无几,对数理化的热爱却是拥挤不堪。这可能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一直以来社会上就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有些家长也觉得,语文没什么好学的,中国人谁不会说中国话,谁不会写中国字,学不学一个样。因此造成学生从小时候就不爱学语文。即便是有些家长在孩子小时候让孩子背许多古诗,有时也有炫耀自己孩子聪明的成分在里面,出发点也并不是培养孩子对语文的热爱。从小学开始,家长都在为孩子想方设法补数理化和英语,从来没有补语文课的。这足以说明语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悲。因此,要想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爱语文。这个重担就落在语文教师身上。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让学生爱语文的目的。
1.2 做学生的朋友“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亲近语文,首先语文教师要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以感情打动学生,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变得喜欢语文课。笔者是一个比较严肃的教师,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会适时和学生开一个善意的玩笑,来拉近学生和笔者的距离。因此,上课的气氛有张有弛。相对来说,学生对笔者的课就会多一分喜欢,学生的成绩也就会有提高。
2 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3 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笔者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笔者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笔者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教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4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创设情境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笔者常用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笔者先引入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的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寻找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受《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感受到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的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都与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
5 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时,笔者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笔者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6 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教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让学生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桥梁厂中学)
1 让学生爱语文,是教语文必须要做到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曾经有一个学生对笔者说:“我非常愿意听你讲课,我从你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笔者听后非常高兴。试想一个对语文学科没有一点兴趣的人,又如何去提高语文成绩呢?让学生感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用自己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应有的人格魅力和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这是让学生热爱语文的最起码的东西。在众多的学生中,喜欢语文课的人寥寥无几,对数理化的热爱却是拥挤不堪。这可能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一直以来社会上就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有些家长也觉得,语文没什么好学的,中国人谁不会说中国话,谁不会写中国字,学不学一个样。因此造成学生从小时候就不爱学语文。即便是有些家长在孩子小时候让孩子背许多古诗,有时也有炫耀自己孩子聪明的成分在里面,出发点也并不是培养孩子对语文的热爱。从小学开始,家长都在为孩子想方设法补数理化和英语,从来没有补语文课的。这足以说明语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悲。因此,要想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爱语文。这个重担就落在语文教师身上。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让学生爱语文的目的。
1.2 做学生的朋友“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亲近语文,首先语文教师要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以感情打动学生,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变得喜欢语文课。笔者是一个比较严肃的教师,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会适时和学生开一个善意的玩笑,来拉近学生和笔者的距离。因此,上课的气氛有张有弛。相对来说,学生对笔者的课就会多一分喜欢,学生的成绩也就会有提高。
2 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3 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笔者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笔者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笔者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教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4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创设情境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笔者常用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笔者先引入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的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寻找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受《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感受到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的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都与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
5 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时,笔者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笔者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6 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教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让学生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桥梁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