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地都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著名旅游品牌,比如北京的古都风貌、皇家园林;上海的大都市雄姿;海南的热带风光;陕西的兵马俑;宁夏的沙湖、西部影视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月牙泉;青海的青海湖、塔尔寺等等。这些旅游品牌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别的旅游产品无法取代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如此。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理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名胜古迹”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原始自然风貌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休闲式、探险式等释放个性的旅游逐渐成为时尚,各地便利的交通,使得自驾车出游者越来越多,他们追求没有约束、没有规律的旅游方式,其目的就是要亲身体验或近距离接触原始古朴、粗犷豪放和富有野性的自然生态,而我们青海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我们缺少内地的山青,但不乏高原的水秀,人文景观的富丽堂皇不如内地,但自然景观的雄浑壮阔内地却不及,特别是青藏铁路通车以来,乘火车游青藏高原的国内外旅游者迅猛剧增,其中尤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游客居多,吸引他们的就是青藏高原未被人工雕琢过的原始古朴的自然风貌。既如此,作为旅游目的地之一的青海省将如何应对这一局势呢?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方法,还得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出发,紧密结合青海地域文化,最大限度地来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各类需求,因为从根本上讲,旅游是人的消费和休闲活动,因此,做好旅游“六要素”的文章,就可以使旅游行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这里,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王建军同志在去年调研西宁旅游工作时提出的“吃有绿色、住有暖色、行有个色、游有绝色、购有特色、娱有本色”的“六色”目标,完全可以作为全省旅游行业全力践行的工作目标。下面笔者就如何践行“六色”目标,谈一些浅见:
一、吃有绿色
就是要大力开发绿色食品,让游客吃到高原纯净的美食。青海是“三江之源”,高原圣地,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无污染区之一。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吃无污染的绿色环保食品已成为人们的奢望。因此,我们要努力在绿色食品上创品牌,吸引游客,大打无公害绿色食品这张牌,在深入挖掘种类的同时,不断丰富其内涵,使之成为系列旅游特产。
二、住有暖色
挖掘各类住宿资源,让游客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甜美度过每一夜。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得注重软件服务,牢固树立服务就是品牌,服务就是旅游资源的意识,努力在服务上下功夫,具体地说,就是既要建造现代化的宾馆、饭店,也要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适合各类游客住宿的接待服务场所,形成特色,形成品牌,扩大影响,满足游客需求。
三、行有个色
就是要满足各类旅游者的旅游行程需求。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私家车已成为现代都市人代步的工具,进而逐渐成为旅游工具,过去单一的通过乘火车或公共汽车出行旅游的局面正逐渐打破,旅游交通趋于多元化。因此,我们要针对青海地广人稀、旅游资源独特的特点,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积极为游客提供便利、便捷的交通服务。
四、游有绝色
合理开辟旅游线路,向游客充分展示高原独特风貌,游览高原绝美迷人的自然景观。青海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组合优良,文化内涵丰富,许多旅游资源为“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向西部转移的一个重要后备资源基地。因此,我们要在合理开发资源的同时,重点挖掘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浓缩精华,打造精品。具体地说,就是对自然资源要以保持原貌为主,做辅助性开发,以起到锦上添花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游客充分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而对人文资源则以挖掘为主,尽量突出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致使许多古代历史文化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和遗失,城市开发建设也毁了不少古建筑,虽然我们青海在这方面没有多少失误,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的工作任重道远。因为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又交汇融合,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如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的民族服饰、饮食、文化艺术等堪称一绝。还有青海花儿、塔尔寺酥油花、湟源排灯、撒拉族、土族的婚礼、藏族锅庄舞、藏戏等民族民间文化已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将这些“瑰宝”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其不断丰富完善,发扬传承下去,应该是功德无量之举。同时,通过职业技术学校,着力培育专门人才,学习和掌握民族民间文化,使之生命不息,持续发展,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五、购有特色
就是通过开发青藏高原独特的旅游商品,让游客购别具特色的纪念物品,通过特色旅游商品扩大影响。目前,我省旅游商品中工艺品、纪念品品种少,附加值低。同时,生产、经营旅游商品的企业少,没有形成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针对游客的需求来开发旅游商品,结合旅游线路合理设置销售点,努力使“购”与“游”融为一体。当然在商品开发中要注重融入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名、优、特、奇、新”产品。
六、娱有本色
就是让游客参与和欣赏原始生态的民俗文化。青海的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尤以省会西宁最为突出,由于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城市文化,且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参与性和娱乐性,这无疑给中外游客提供了直接参与、学习和了解的空间,如互助土族风情园表演的土族婚礼节目,藏族的锅庄舞等,就是很好的例证。除此,还有许多特定的文娱活动,“国际环青海湖自行车赛”,“中国青海郁金香节”,既可让游客锻炼身体,又充满情趣,愉悦心情。
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旅游看西部,西部旅游看青藏高原。”相信青海未来的旅游业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业要览》.广东旅游出版社,21新世纪版
[2]《中国西部大开发全书-开发方案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编.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中国夏都旅游网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理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名胜古迹”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原始自然风貌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休闲式、探险式等释放个性的旅游逐渐成为时尚,各地便利的交通,使得自驾车出游者越来越多,他们追求没有约束、没有规律的旅游方式,其目的就是要亲身体验或近距离接触原始古朴、粗犷豪放和富有野性的自然生态,而我们青海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我们缺少内地的山青,但不乏高原的水秀,人文景观的富丽堂皇不如内地,但自然景观的雄浑壮阔内地却不及,特别是青藏铁路通车以来,乘火车游青藏高原的国内外旅游者迅猛剧增,其中尤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游客居多,吸引他们的就是青藏高原未被人工雕琢过的原始古朴的自然风貌。既如此,作为旅游目的地之一的青海省将如何应对这一局势呢?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方法,还得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出发,紧密结合青海地域文化,最大限度地来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各类需求,因为从根本上讲,旅游是人的消费和休闲活动,因此,做好旅游“六要素”的文章,就可以使旅游行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这里,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王建军同志在去年调研西宁旅游工作时提出的“吃有绿色、住有暖色、行有个色、游有绝色、购有特色、娱有本色”的“六色”目标,完全可以作为全省旅游行业全力践行的工作目标。下面笔者就如何践行“六色”目标,谈一些浅见:
一、吃有绿色
就是要大力开发绿色食品,让游客吃到高原纯净的美食。青海是“三江之源”,高原圣地,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无污染区之一。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吃无污染的绿色环保食品已成为人们的奢望。因此,我们要努力在绿色食品上创品牌,吸引游客,大打无公害绿色食品这张牌,在深入挖掘种类的同时,不断丰富其内涵,使之成为系列旅游特产。
二、住有暖色
挖掘各类住宿资源,让游客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甜美度过每一夜。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得注重软件服务,牢固树立服务就是品牌,服务就是旅游资源的意识,努力在服务上下功夫,具体地说,就是既要建造现代化的宾馆、饭店,也要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适合各类游客住宿的接待服务场所,形成特色,形成品牌,扩大影响,满足游客需求。
三、行有个色
就是要满足各类旅游者的旅游行程需求。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私家车已成为现代都市人代步的工具,进而逐渐成为旅游工具,过去单一的通过乘火车或公共汽车出行旅游的局面正逐渐打破,旅游交通趋于多元化。因此,我们要针对青海地广人稀、旅游资源独特的特点,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积极为游客提供便利、便捷的交通服务。
四、游有绝色
合理开辟旅游线路,向游客充分展示高原独特风貌,游览高原绝美迷人的自然景观。青海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组合优良,文化内涵丰富,许多旅游资源为“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向西部转移的一个重要后备资源基地。因此,我们要在合理开发资源的同时,重点挖掘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浓缩精华,打造精品。具体地说,就是对自然资源要以保持原貌为主,做辅助性开发,以起到锦上添花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游客充分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而对人文资源则以挖掘为主,尽量突出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致使许多古代历史文化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和遗失,城市开发建设也毁了不少古建筑,虽然我们青海在这方面没有多少失误,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的工作任重道远。因为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又交汇融合,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如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的民族服饰、饮食、文化艺术等堪称一绝。还有青海花儿、塔尔寺酥油花、湟源排灯、撒拉族、土族的婚礼、藏族锅庄舞、藏戏等民族民间文化已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将这些“瑰宝”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其不断丰富完善,发扬传承下去,应该是功德无量之举。同时,通过职业技术学校,着力培育专门人才,学习和掌握民族民间文化,使之生命不息,持续发展,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五、购有特色
就是通过开发青藏高原独特的旅游商品,让游客购别具特色的纪念物品,通过特色旅游商品扩大影响。目前,我省旅游商品中工艺品、纪念品品种少,附加值低。同时,生产、经营旅游商品的企业少,没有形成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针对游客的需求来开发旅游商品,结合旅游线路合理设置销售点,努力使“购”与“游”融为一体。当然在商品开发中要注重融入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名、优、特、奇、新”产品。
六、娱有本色
就是让游客参与和欣赏原始生态的民俗文化。青海的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尤以省会西宁最为突出,由于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城市文化,且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参与性和娱乐性,这无疑给中外游客提供了直接参与、学习和了解的空间,如互助土族风情园表演的土族婚礼节目,藏族的锅庄舞等,就是很好的例证。除此,还有许多特定的文娱活动,“国际环青海湖自行车赛”,“中国青海郁金香节”,既可让游客锻炼身体,又充满情趣,愉悦心情。
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旅游看西部,西部旅游看青藏高原。”相信青海未来的旅游业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业要览》.广东旅游出版社,21新世纪版
[2]《中国西部大开发全书-开发方案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编.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中国夏都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