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1985-2009年全国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在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的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食品加工业的出口贸易没有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对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均促进了两个行业的出口贸易,而有效汇率对两个行业的出口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出口贸易;有效汇率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1-0088-03
1 引言
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出口导向也成为一些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实施的战略政策。我国自改革开放初期就根据外汇资金短缺的实际国情开始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使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出口扩大的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但是近几年来,受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在出口总量上虽然仍保持着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率却在逐年下降。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出口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26947.9亿元持续上升到2008年的100394.9亿元,增长了近5倍,2009年略有下降;但增长率仅持续上升了两年,从2003年开始连续下降,由34.66%下降到2008年的7.43%,且下降幅度持续增大,并在2009年出现了首次负增长。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出口是十分重要的。
近几年来,在涉及到全要素生产率与出口关系的文章中,大部分都集中在研究出口贸易是如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一些文章否定了两者之间的促进作用,如关兵 (2009)通过各省际数据以出口增长与生产率关系为基础,沿着新贸易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采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估计法综合分析出口—生产率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增长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一些文章也肯定了两者间的促进作用,如倪海清等(2005)通过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分析发现中国的出口贸易实际上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两方面带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上述所有文章都是基于出口学习(Learning by exports)效应角度的研究,但从出口选择(exports-selection)效用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对出口贸易影响的文章较少,且大部分都是对技术进步这个单一因素的分析。但是只从技术进步这个单一因素研究其对一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似乎显得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引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解释变量,它既包含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同时也包括了组织创新、生产创新、专业化等一些不易量化的因素,研究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前文提到的所有文章中的出口贸易都是基于全国角度的数据,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可能会对不同行业部门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拟选取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数据为研究对象,使实证分析更为准确。
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本文采用“索罗余值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首先我们建立一个具有规模报酬约束的两要素投入的C-D生产函数:
式中,Yt表示全国在第t期时的总产量,Lt和Kt分别表示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量,对该生产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如下方程:
式中,εt表示随机误差项,一般的,考虑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的,既α+β=1。由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可知,InTFPt=lnAt+εt。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式为:
以全国为决策单位建立时间序列数据,样本区间设定为1985~2009年。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方程中全国经济增长总量GDPt都以1985的平减指数为基期进行平减;Lt取全国年末从业人员人数;Kt的计算采用复旦大学教授张军 (2004)的永续盘存法,公式为:
式中,σ表示固定资本折旧率,这里使用张军计算出的9.6%来代替;It表示全国各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到以1985年为基期的数额,由于该指数1990年前的数据缺失,故1990年前的数据以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代替,Kt-1为上一年的资本存量,1985年的初始资本采用K(1)=I(1)/(g+σ)计算,I(1)为198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g为1985~1900年5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
以上所使用数据均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宏网数据库。本文采用OLS方法对各参数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对参数α和β的估计结果分别为0.5992和0.2973,括号内表示各自的标准误,R2值为0.8728,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估计整体效果不错。
我们将估计出的参数带入上文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导公式对其进行计算,得出全国各年数据分布如下:
可以看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走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85-1995年为上升阶段,这主要得利于我国正确的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积极引入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使得此阶段经济飞速发展,但全要素生产率在到达最高峰后,从1995年开始逐年下降,2009年已下降到同1985年相近的水平,同时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投资活跃的现象来看,可以得出我国此轮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改善技术与投资效率来实现的,而是由高人力、高资本投入来驱动的,这与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相符。下面将使用测算出的结果对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3 TFP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跨期函数的建立及数据说明
为了研究出口贸易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本文假设一国的进口品与该国本土产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既进出口贸易并存,同时考虑到一国的出口实际上就是它的出口对象从该国的进口量,所以可以从其他国家需求的角度考虑一国的出口贸易,因此这里我们使用国外居民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消费作为我国的出口。下面本文根据拉姆齐模型建立跨期函数。
中国出口对象国家的每个家庭单位的跨期效用函数为:
由于C(t)为中国出口对像的消费,也即等价于中国的出口,所以中国的出口函数可表示为:
这里不考虑价格指数的影响,所以把P和P*去掉;出口数据使用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总额来代替,分别用lnX1、lnX2表示,数据来自中宏网;关于函数中的Y*,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网站显示,我国出口对象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荷兰、印度、英国、意大利、台湾和俄罗斯这10个国家或地区,但考虑到1991年苏联解体使刚成立的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不稳定,所以本文去除俄罗斯,使用前9个国家或地区来确定函数中国外GDP的总量;汇率使用IF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中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年平均值来代替,该数值上升表示本币升值,下降则表示本币贬值,用RE表示;g(t)使用前文测算出的全国全要素生产率来代替,用TFP表示。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这里取每项变量的对数形势,lnX、lnY*、lnRE、lnTFP。
3.2 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为了排除伪回归,首先必须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检验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扩展的 Dickey - Fuller 检验,即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中(C,Y,K)分别表示检验方程中是否具有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及滞后期数,通过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上述四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其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所以都是I(1)阶序列。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Johansen协整检验。我们选择样本数据具有明显趋势项及截距项,检验结果如下:
(3)计量模型解释。
从协整方程系数可以看出,在食品加工行业中,有效汇率每升值1%,其出口贸易会降低0.91%,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每提高1%,其出口贸易会增长1.51%,同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贸易并没有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带动其出口的增长;机械设备制造行业中,有效汇率每升值1%,其出口贸易会降低0.11%,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每提高1%,其出口贸易会增长1.31%,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通过两个行业的对比我们发现,有效汇率和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对这两个行业的出口贸易影响效果是相同的,而全要素生产率对两个行业的出口贸易影响效果相反。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行业性质决定的,食品加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投入大量劳动力,而代表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该行业的出口影响不会十分显著,该种生产方式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方式;而机械设备制造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投入比的变化对产量影响较大,但从方程系数我们也注意到,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该行业的出口促进率仅为0.38%,这一点也反映出我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中间加工环节为主,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这就导致该产业链的研发与海外销售环节被国外厂商所垄断,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以上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出口贸易总量在逐年增加,而增速却在逐年下降。一方面我国仍然沿袭着高人力,高资本投入的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该方式在短期内虽然可以使产量大幅上升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来自其他新兴国家的竞争,其优势将逐渐丧失;另一方面,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不高,生产过多的受国外技术垄断限制。
4 政策建议
我们通过前文的分析发现影响出口的几个主要因素有全要素生产率,实际有效汇率和国外居民收入,因此可以就这几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4.1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告别“工厂思维”
我国自“九五”计划起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建议,经过这十五年的发展,效果显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32.9%持续上升到2010年的43%,但也应该注意到,这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比重还差很远。目前我国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为主,而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也多以产业链中的组装环节为主,因此中国也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如何告别这种固有思维,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把今后几年的发展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发展人力资本等方面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尤其在出口方面,其产品的附加值高了,出口量也会相应的扩大。
4.2 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汇率政策
一国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应从马歇尔-勒纳条件考虑,但就前面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提升确实会抑制出口贸易。目前,人民币正处在一个逐步升值的过程中,这也成为我国出口贸易增速下降的一个原因,所以政府应积极制定合理有效的汇率政策,防止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波动,而是使其处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平稳波动。通过有效调节汇率的手段来减小由于产品相对价格变化对出口量的损失。同时,相关部门在发布有关汇率信息时也应做到合理谨慎,从而给各企业尤其是以出口贸易为主营的企业一个对未来变化的准确预期。
4.3 寻找有潜力的出口对象,实行出口目的地多元化
出口对象国家的购买力直接影响出口国的出口量,这一点实证分析已经证实。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受前期金融危机及一些地区的债务危机影响,我国主要出口对象美国及欧洲地区国家的国民收入大幅下降,从而导致需求持续低迷,所以仅仅依靠这些国家来支撑我国的出口已经很难维持。我国应该积极考虑寻找更具潜力的出口对象,如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这些国家同中国一样,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产品的需求相对旺盛,我国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扩大对这些国家的出口。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关兵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09,(11).
[3]倪海清,王咏梅出口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05,(6)
[4]张军,吴桂英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J]经济研究,2004,(10)
[5] Paul M 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5):9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出口贸易;有效汇率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1-0088-03
1 引言
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出口导向也成为一些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实施的战略政策。我国自改革开放初期就根据外汇资金短缺的实际国情开始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使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出口扩大的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但是近几年来,受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在出口总量上虽然仍保持着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率却在逐年下降。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出口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26947.9亿元持续上升到2008年的100394.9亿元,增长了近5倍,2009年略有下降;但增长率仅持续上升了两年,从2003年开始连续下降,由34.66%下降到2008年的7.43%,且下降幅度持续增大,并在2009年出现了首次负增长。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出口是十分重要的。
近几年来,在涉及到全要素生产率与出口关系的文章中,大部分都集中在研究出口贸易是如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一些文章否定了两者之间的促进作用,如关兵 (2009)通过各省际数据以出口增长与生产率关系为基础,沿着新贸易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采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估计法综合分析出口—生产率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增长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一些文章也肯定了两者间的促进作用,如倪海清等(2005)通过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分析发现中国的出口贸易实际上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两方面带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上述所有文章都是基于出口学习(Learning by exports)效应角度的研究,但从出口选择(exports-selection)效用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对出口贸易影响的文章较少,且大部分都是对技术进步这个单一因素的分析。但是只从技术进步这个单一因素研究其对一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似乎显得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引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解释变量,它既包含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同时也包括了组织创新、生产创新、专业化等一些不易量化的因素,研究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前文提到的所有文章中的出口贸易都是基于全国角度的数据,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可能会对不同行业部门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拟选取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数据为研究对象,使实证分析更为准确。
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本文采用“索罗余值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首先我们建立一个具有规模报酬约束的两要素投入的C-D生产函数:
式中,Yt表示全国在第t期时的总产量,Lt和Kt分别表示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量,对该生产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如下方程:
式中,εt表示随机误差项,一般的,考虑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的,既α+β=1。由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可知,InTFPt=lnAt+εt。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式为:
以全国为决策单位建立时间序列数据,样本区间设定为1985~2009年。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方程中全国经济增长总量GDPt都以1985的平减指数为基期进行平减;Lt取全国年末从业人员人数;Kt的计算采用复旦大学教授张军 (2004)的永续盘存法,公式为:
式中,σ表示固定资本折旧率,这里使用张军计算出的9.6%来代替;It表示全国各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到以1985年为基期的数额,由于该指数1990年前的数据缺失,故1990年前的数据以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代替,Kt-1为上一年的资本存量,1985年的初始资本采用K(1)=I(1)/(g+σ)计算,I(1)为198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g为1985~1900年5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
以上所使用数据均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宏网数据库。本文采用OLS方法对各参数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对参数α和β的估计结果分别为0.5992和0.2973,括号内表示各自的标准误,R2值为0.8728,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估计整体效果不错。
我们将估计出的参数带入上文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导公式对其进行计算,得出全国各年数据分布如下:
可以看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走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85-1995年为上升阶段,这主要得利于我国正确的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积极引入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使得此阶段经济飞速发展,但全要素生产率在到达最高峰后,从1995年开始逐年下降,2009年已下降到同1985年相近的水平,同时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投资活跃的现象来看,可以得出我国此轮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改善技术与投资效率来实现的,而是由高人力、高资本投入来驱动的,这与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相符。下面将使用测算出的结果对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3 TFP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跨期函数的建立及数据说明
为了研究出口贸易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本文假设一国的进口品与该国本土产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既进出口贸易并存,同时考虑到一国的出口实际上就是它的出口对象从该国的进口量,所以可以从其他国家需求的角度考虑一国的出口贸易,因此这里我们使用国外居民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消费作为我国的出口。下面本文根据拉姆齐模型建立跨期函数。
中国出口对象国家的每个家庭单位的跨期效用函数为:
由于C(t)为中国出口对像的消费,也即等价于中国的出口,所以中国的出口函数可表示为:
这里不考虑价格指数的影响,所以把P和P*去掉;出口数据使用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总额来代替,分别用lnX1、lnX2表示,数据来自中宏网;关于函数中的Y*,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网站显示,我国出口对象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荷兰、印度、英国、意大利、台湾和俄罗斯这10个国家或地区,但考虑到1991年苏联解体使刚成立的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不稳定,所以本文去除俄罗斯,使用前9个国家或地区来确定函数中国外GDP的总量;汇率使用IF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中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年平均值来代替,该数值上升表示本币升值,下降则表示本币贬值,用RE表示;g(t)使用前文测算出的全国全要素生产率来代替,用TFP表示。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这里取每项变量的对数形势,lnX、lnY*、lnRE、lnTFP。
3.2 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为了排除伪回归,首先必须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检验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扩展的 Dickey - Fuller 检验,即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中(C,Y,K)分别表示检验方程中是否具有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及滞后期数,通过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上述四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其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所以都是I(1)阶序列。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Johansen协整检验。我们选择样本数据具有明显趋势项及截距项,检验结果如下:
(3)计量模型解释。
从协整方程系数可以看出,在食品加工行业中,有效汇率每升值1%,其出口贸易会降低0.91%,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每提高1%,其出口贸易会增长1.51%,同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贸易并没有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带动其出口的增长;机械设备制造行业中,有效汇率每升值1%,其出口贸易会降低0.11%,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每提高1%,其出口贸易会增长1.31%,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通过两个行业的对比我们发现,有效汇率和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对这两个行业的出口贸易影响效果是相同的,而全要素生产率对两个行业的出口贸易影响效果相反。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行业性质决定的,食品加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投入大量劳动力,而代表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该行业的出口影响不会十分显著,该种生产方式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方式;而机械设备制造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投入比的变化对产量影响较大,但从方程系数我们也注意到,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该行业的出口促进率仅为0.38%,这一点也反映出我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中间加工环节为主,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这就导致该产业链的研发与海外销售环节被国外厂商所垄断,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以上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出口贸易总量在逐年增加,而增速却在逐年下降。一方面我国仍然沿袭着高人力,高资本投入的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该方式在短期内虽然可以使产量大幅上升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来自其他新兴国家的竞争,其优势将逐渐丧失;另一方面,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不高,生产过多的受国外技术垄断限制。
4 政策建议
我们通过前文的分析发现影响出口的几个主要因素有全要素生产率,实际有效汇率和国外居民收入,因此可以就这几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4.1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告别“工厂思维”
我国自“九五”计划起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建议,经过这十五年的发展,效果显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32.9%持续上升到2010年的43%,但也应该注意到,这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比重还差很远。目前我国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为主,而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也多以产业链中的组装环节为主,因此中国也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如何告别这种固有思维,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把今后几年的发展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发展人力资本等方面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尤其在出口方面,其产品的附加值高了,出口量也会相应的扩大。
4.2 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汇率政策
一国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应从马歇尔-勒纳条件考虑,但就前面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提升确实会抑制出口贸易。目前,人民币正处在一个逐步升值的过程中,这也成为我国出口贸易增速下降的一个原因,所以政府应积极制定合理有效的汇率政策,防止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波动,而是使其处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平稳波动。通过有效调节汇率的手段来减小由于产品相对价格变化对出口量的损失。同时,相关部门在发布有关汇率信息时也应做到合理谨慎,从而给各企业尤其是以出口贸易为主营的企业一个对未来变化的准确预期。
4.3 寻找有潜力的出口对象,实行出口目的地多元化
出口对象国家的购买力直接影响出口国的出口量,这一点实证分析已经证实。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受前期金融危机及一些地区的债务危机影响,我国主要出口对象美国及欧洲地区国家的国民收入大幅下降,从而导致需求持续低迷,所以仅仅依靠这些国家来支撑我国的出口已经很难维持。我国应该积极考虑寻找更具潜力的出口对象,如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这些国家同中国一样,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产品的需求相对旺盛,我国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扩大对这些国家的出口。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关兵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09,(11).
[3]倪海清,王咏梅出口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05,(6)
[4]张军,吴桂英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J]经济研究,2004,(10)
[5] Paul M 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5):9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