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作品中的虚词,以其独特的语法意义和功能,不仅在促进表意精确、实现语意连贯方面起着实词无法取代的作用,也能在极幽微细腻处,折射出作者的性情志趣。品析虚词在语境中的音韵美、修辞美、形象美、情蕴美和技巧美,可以促进学生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从而有效提升言语思维品质。
关键词:虚词语用规律言语形式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虚词只是用作辅助的语法手段,不能单独充当句子和语法成分,大多不表示实在意义。但虚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往往使其在促进表意精确、实现语意连贯方面起到实词无法取代的作用。比如,虚词中的副词可以用来表明范围、程度、时间、情状等,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个“均”字强调无一例外,更准确说明人民解放军由西到东的渡江范围。又如,虚词中的连词,常用于连接词、短语、句子,表达细致缜密的逻辑语义关系。如《愚公移山》中:“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之妻对移山行为提出“如太行王屋何”“焉置土石”两点质疑,用“且”相连,表示语义的递进。
作家写文章“以传达给读听者为目的,也以影响到读听者为任务”。若要使笔下文字足以打动读者,仅仅做到表意清晰准确,显然远远不够。借助文字实现与读者在感受层面的交流,才是产生影响、引发共鸣的关键。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的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在言语实践中,虚词往往可以与实词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语言文字的催化剂,对其中的意境、形象、情感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的虚词运用为例,重点品析虚词在语境中的美感意蕴。
一、音韵美
要获取文字音韵的审美体验,最直接的方式是诵之于口、得之于耳。借助诵读,通过对部分字词的增删比较,学生对虚词赋予文段的音韵之美将获得最准确、深刻的体会。
如教学《醉翁亭记》中的“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段,让学生对句中的“而”和“也”进行保留与删除的对比朗读,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很容易发现,有了“而”字,这些句子形式更整齐,音韵更和谐,同时也为山林美景增加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每句皆以“也”字作结,不疾不徐,摇曳多姿,令读者仿佛置身山间,既可赏玩眼前美景,又能体味作者胸中的陶醉之气。
又如教学《春》中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学生同样可用朗读的方式体会以“着”和“了”结尾的妙处:构成音韵上的统一,读来整齐悦耳;在生动描摹春天到来时山色葱郁、春潮初涨、春光明媚的“朗润”“涨”“红”的特点时,三个“起来了”,读来一个比一个响亮,一个比一个激昂,因为它们不仅展现了春天悄然而至的变化过程,更赋予了这组句子结构整齐、音韵和谐的特点。
二、修辞美
虚词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文本的修辞。小到一个拟声词、叹词甚至助词,都可能在文段中起到积极作用。只有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字的修辞之美、运用之妙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
(一)拟人
如《台阶》中的“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扁担自然不会惨叫,“嘎叽”是扁担不堪重负时发出的声音。为什么要描摹这种声音?为什么要说那是一声“惨叫”?很显然,这声惨叫不仅是扁担发出的,更是父亲内心发出的,是劳碌了一辈子的农民突然发现自己衰老后发出的一声悲鸣。运用拟声词“嘎叽”,唤起学生的想象,父亲艰难的情状、痛苦的神情更真实地呈现出来。
(二)排比
如《土地的誓言》中的“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一句,为什么要选择“田垄”“稻棵”“镐头”这些景物?因为它们象征了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为什么要记录“我的欢笑”“捉过蚱蜢”“留着我的手印”?因为它们象征了故乡留给“我”的美好回忆。这些语意相关的内容是构成排比的必要条件,而“在……里”“在……上”的介宾短语,则将这些景物和生活叠加成动人的画面,使结构一致、语义连贯、语势渐强,使作者对每一寸故土深沉而难以抑制的眷恋,表达得更为强烈、动人。
(三)反复
如《安塞腰鼓》中的“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改写比较:“这鼓声,是豪壮的抒情,是严峻的思索,是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是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与原句比较,看似语义并无变化,但原句“隆隆隆隆”的反复使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效果,使震撼人心的鼓声不仅响彻耳畔,更似撞击在听者的心上,那声响带读者走进激情昂扬的火热场面,感受沉寂的土地蓬勃着的生命激情。
(四)摹状
“摹状是摹写对于事物情状的感觉的辞格”,可以摹写视觉,也可以摹写听觉。如《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中的“‘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一句,其中的拟声词“咔嚓”“咔嚓”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学生最浅层的理解是:现场此起彼伏的相机快门声,是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伟大时刻的生动记录。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描绘出人潮涌动、热情欢呼的画面,更进一层地体会中华儿女此时此刻的喜悦、激动与自豪。 (五)感叹
“深沉的思想或猛烈的情感,用一种呼声或类于乎呼声的词句表出的,便是感叹辞。”读《范进中举》,体会“噫!好了!我中了!”的“噫”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噫”在语气、语调上有什么不同。显然,与范仲淹的一声长叹不同,范进的“噫”是短促的。屡试不第,一朝得中,那是何等的出人意料,难以置信!一个“噫”字,是范进内心极度惊讶与激动的最直接、最贴切的表达。
三、形象美
虚词之妙在于它往往能于无声处滋润文本。一些并不起眼的虚词却能折射出作者反复琢磨和细腻点缀的匠心,作品中的形象也因而变得圆润丰满、光辉耀眼起来。
如《紫藤萝瀑布》中的“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段,品读时,学生都会注意到拟人的修辞以及“挨”“接”“推”“挤”等动词的形象性,却很少关注其中“着”的使用。“挨”“接”“推”“挤”等动词生动描写紫藤花密集盛开的情状,附加助词“着”,则让这种动作和状态有了持续性和动态感,把“热闹活泼”的场面表现得更为真切,把对紫藤萝旺盛生命力的赞美表达得更加强烈。
又如《故乡》中的“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教学中,通过演读,让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想象人物的表情,感受人物的心理。从“阿呀呀”中读出杨二嫂对“我”的嘲讽与鄙视,从一个“吓”字读出杨二嫂对“我”的不满与憎恶。叹词的单独成句不仅为人物的情感表达增色,生动地展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是将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情蕴美
虚词,往往一两字,便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或多端的情绪。那些看似不符常理的表述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悠长的情蕴,引发更深广的思考。
如《昆明的雨》中的“这东西也能吃?!”与“这东西能吃?”比较,去掉了“也”的句子只是一般疑问句,表示对干巴菌是否能吃的猜测。加上“也”字,明顯强化了作者怀疑、惊讶、嫌弃的内心情感。与后面“这东西这么好吃?!”的惊叹形成强烈对比,而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在由怀疑到惊叹的变化中得以凸显。
又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教学这段文字时,如果可以询问学生需要重读的词语及理由,句中的多个副词是学生比较集中的选择。“大概”一词似乎表明作者在回忆往事,推算时间,蕴含了对时光流逝、故人长辞的深深的哀叹;“终于”饱含对于阿长姓名一无所知的深深遗憾与愧疚;“仅”表明了唯一性,“大约”也只是一种猜测,传递出对阿长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虚词的使用,使文末“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的深情呼告与诚挚祝福顺理成章,加深了鲁迅对下层小人物的“欣其善良”的情蕴的表达。
五、技巧美
虚词之中还藏有作者的构思之妙,或对比衬托,或设置悬念,或伏笔铺排,或勾连文脉……种种妙处,需要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思维碰撞中捕捉、体味。
(一)衬托
借助拟声词衬托无声的景物,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体验。如《与朱元思书》中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品读此段文字,不妨引导学生一方面从拟声词“泠泠”“嘤嘤”入手,感受声音的清越悦耳;另一方面,通过想象与联想,在头脑中描绘与此声音相应而生的画面,“鸟鸣山更幽”的特点便了然于胸了。
(二)悬念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段:“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对于这段文字,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虚词写批注。如“每”和“都”强调行为频率之高,无一例外;“只要……总……”强调“海船进港”的条件与“父亲说话”的结果之间“有之必然”的关系;去掉“竟”,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但是有了它,更能看出父亲对于勒盼望之急切;“唉”“呀”两个叹词更是内心企盼的直接表达。这一组虚词通过层层渲染,不断强化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归来的望眼欲穿的情绪。于勒究竟是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一家人如此期待?虚词的使用强化了悬念感,与下文情节形成对比,更能突出菲利普夫妇荒唐可笑的举止和虚荣冷漠的人性。
(三)伏笔
如《猫》一文中有这样几段: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作者认为,第三只猫的死因是“我”的“妄下断语”。聚焦上面的语段,会发现其中多个副词反复使用的现象。一是两个“于是”。第一个“于是”连接的是“我”未做调查就怒下结论和找它算账这两件事,第二个“于是”承接的结果是“猫的罪状证实了”。二是两个“一定”,强调事实的毋庸置疑,事实上全无调查。三是两个“便”,表示时间的短促。反复推敲,便能发现,这些副词强化了结论的不合理性,为定论者“妄下断言”“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埋下伏笔。
(四)思路
如《雨的四季》一文分段描绘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雨的特点,如何将四季连缀成文,又不显得呆板呢?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衔接四季的词与句,说出他们的发现。文章以“春天”开篇,用连词“而”表示承接,转入对“夏天”的描写,又用副词“更”突出夏季的与众不同;接着用“当……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描写秋天的特有景致,并自然切换到描写秋雨;最后先用“也许……吧”揣摩读者对冬雨的心理,再用“但”转折,展示雪花的美丽,巧妙转入对“冬雨”的描写。通过研读文字,学生体会到,虚词还能使行文思路清晰自然,布局错落有致。
如果说文学是具有文采的表情达意的语言作品,那么虚词就是文学作品实现表情达意不可或缺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虚词与实词合力,起到了促进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细腻和深广的辅助作用。虚词若用得妥帖精妙,可以带来“于极细微处见精神”“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会虚词在刻画形象、表达情感、突出主旨等方面的作用,熟练掌握虚词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进一步促进学生言语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初中语文言语思维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批准号:D/2016/02/1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虚词语用规律言语形式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虚词只是用作辅助的语法手段,不能单独充当句子和语法成分,大多不表示实在意义。但虚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往往使其在促进表意精确、实现语意连贯方面起到实词无法取代的作用。比如,虚词中的副词可以用来表明范围、程度、时间、情状等,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个“均”字强调无一例外,更准确说明人民解放军由西到东的渡江范围。又如,虚词中的连词,常用于连接词、短语、句子,表达细致缜密的逻辑语义关系。如《愚公移山》中:“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之妻对移山行为提出“如太行王屋何”“焉置土石”两点质疑,用“且”相连,表示语义的递进。
作家写文章“以传达给读听者为目的,也以影响到读听者为任务”。若要使笔下文字足以打动读者,仅仅做到表意清晰准确,显然远远不够。借助文字实现与读者在感受层面的交流,才是产生影响、引发共鸣的关键。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的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在言语实践中,虚词往往可以与实词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语言文字的催化剂,对其中的意境、形象、情感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的虚词运用为例,重点品析虚词在语境中的美感意蕴。
一、音韵美
要获取文字音韵的审美体验,最直接的方式是诵之于口、得之于耳。借助诵读,通过对部分字词的增删比较,学生对虚词赋予文段的音韵之美将获得最准确、深刻的体会。
如教学《醉翁亭记》中的“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段,让学生对句中的“而”和“也”进行保留与删除的对比朗读,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很容易发现,有了“而”字,这些句子形式更整齐,音韵更和谐,同时也为山林美景增加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每句皆以“也”字作结,不疾不徐,摇曳多姿,令读者仿佛置身山间,既可赏玩眼前美景,又能体味作者胸中的陶醉之气。
又如教学《春》中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学生同样可用朗读的方式体会以“着”和“了”结尾的妙处:构成音韵上的统一,读来整齐悦耳;在生动描摹春天到来时山色葱郁、春潮初涨、春光明媚的“朗润”“涨”“红”的特点时,三个“起来了”,读来一个比一个响亮,一个比一个激昂,因为它们不仅展现了春天悄然而至的变化过程,更赋予了这组句子结构整齐、音韵和谐的特点。
二、修辞美
虚词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文本的修辞。小到一个拟声词、叹词甚至助词,都可能在文段中起到积极作用。只有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字的修辞之美、运用之妙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
(一)拟人
如《台阶》中的“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扁担自然不会惨叫,“嘎叽”是扁担不堪重负时发出的声音。为什么要描摹这种声音?为什么要说那是一声“惨叫”?很显然,这声惨叫不仅是扁担发出的,更是父亲内心发出的,是劳碌了一辈子的农民突然发现自己衰老后发出的一声悲鸣。运用拟声词“嘎叽”,唤起学生的想象,父亲艰难的情状、痛苦的神情更真实地呈现出来。
(二)排比
如《土地的誓言》中的“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一句,为什么要选择“田垄”“稻棵”“镐头”这些景物?因为它们象征了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为什么要记录“我的欢笑”“捉过蚱蜢”“留着我的手印”?因为它们象征了故乡留给“我”的美好回忆。这些语意相关的内容是构成排比的必要条件,而“在……里”“在……上”的介宾短语,则将这些景物和生活叠加成动人的画面,使结构一致、语义连贯、语势渐强,使作者对每一寸故土深沉而难以抑制的眷恋,表达得更为强烈、动人。
(三)反复
如《安塞腰鼓》中的“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改写比较:“这鼓声,是豪壮的抒情,是严峻的思索,是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是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与原句比较,看似语义并无变化,但原句“隆隆隆隆”的反复使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效果,使震撼人心的鼓声不仅响彻耳畔,更似撞击在听者的心上,那声响带读者走进激情昂扬的火热场面,感受沉寂的土地蓬勃着的生命激情。
(四)摹状
“摹状是摹写对于事物情状的感觉的辞格”,可以摹写视觉,也可以摹写听觉。如《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中的“‘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一句,其中的拟声词“咔嚓”“咔嚓”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学生最浅层的理解是:现场此起彼伏的相机快门声,是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伟大时刻的生动记录。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描绘出人潮涌动、热情欢呼的画面,更进一层地体会中华儿女此时此刻的喜悦、激动与自豪。 (五)感叹
“深沉的思想或猛烈的情感,用一种呼声或类于乎呼声的词句表出的,便是感叹辞。”读《范进中举》,体会“噫!好了!我中了!”的“噫”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噫”在语气、语调上有什么不同。显然,与范仲淹的一声长叹不同,范进的“噫”是短促的。屡试不第,一朝得中,那是何等的出人意料,难以置信!一个“噫”字,是范进内心极度惊讶与激动的最直接、最贴切的表达。
三、形象美
虚词之妙在于它往往能于无声处滋润文本。一些并不起眼的虚词却能折射出作者反复琢磨和细腻点缀的匠心,作品中的形象也因而变得圆润丰满、光辉耀眼起来。
如《紫藤萝瀑布》中的“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段,品读时,学生都会注意到拟人的修辞以及“挨”“接”“推”“挤”等动词的形象性,却很少关注其中“着”的使用。“挨”“接”“推”“挤”等动词生动描写紫藤花密集盛开的情状,附加助词“着”,则让这种动作和状态有了持续性和动态感,把“热闹活泼”的场面表现得更为真切,把对紫藤萝旺盛生命力的赞美表达得更加强烈。
又如《故乡》中的“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教学中,通过演读,让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想象人物的表情,感受人物的心理。从“阿呀呀”中读出杨二嫂对“我”的嘲讽与鄙视,从一个“吓”字读出杨二嫂对“我”的不满与憎恶。叹词的单独成句不仅为人物的情感表达增色,生动地展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是将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情蕴美
虚词,往往一两字,便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或多端的情绪。那些看似不符常理的表述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悠长的情蕴,引发更深广的思考。
如《昆明的雨》中的“这东西也能吃?!”与“这东西能吃?”比较,去掉了“也”的句子只是一般疑问句,表示对干巴菌是否能吃的猜测。加上“也”字,明顯强化了作者怀疑、惊讶、嫌弃的内心情感。与后面“这东西这么好吃?!”的惊叹形成强烈对比,而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在由怀疑到惊叹的变化中得以凸显。
又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教学这段文字时,如果可以询问学生需要重读的词语及理由,句中的多个副词是学生比较集中的选择。“大概”一词似乎表明作者在回忆往事,推算时间,蕴含了对时光流逝、故人长辞的深深的哀叹;“终于”饱含对于阿长姓名一无所知的深深遗憾与愧疚;“仅”表明了唯一性,“大约”也只是一种猜测,传递出对阿长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虚词的使用,使文末“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的深情呼告与诚挚祝福顺理成章,加深了鲁迅对下层小人物的“欣其善良”的情蕴的表达。
五、技巧美
虚词之中还藏有作者的构思之妙,或对比衬托,或设置悬念,或伏笔铺排,或勾连文脉……种种妙处,需要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思维碰撞中捕捉、体味。
(一)衬托
借助拟声词衬托无声的景物,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体验。如《与朱元思书》中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品读此段文字,不妨引导学生一方面从拟声词“泠泠”“嘤嘤”入手,感受声音的清越悦耳;另一方面,通过想象与联想,在头脑中描绘与此声音相应而生的画面,“鸟鸣山更幽”的特点便了然于胸了。
(二)悬念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段:“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对于这段文字,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虚词写批注。如“每”和“都”强调行为频率之高,无一例外;“只要……总……”强调“海船进港”的条件与“父亲说话”的结果之间“有之必然”的关系;去掉“竟”,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但是有了它,更能看出父亲对于勒盼望之急切;“唉”“呀”两个叹词更是内心企盼的直接表达。这一组虚词通过层层渲染,不断强化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归来的望眼欲穿的情绪。于勒究竟是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一家人如此期待?虚词的使用强化了悬念感,与下文情节形成对比,更能突出菲利普夫妇荒唐可笑的举止和虚荣冷漠的人性。
(三)伏笔
如《猫》一文中有这样几段: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作者认为,第三只猫的死因是“我”的“妄下断语”。聚焦上面的语段,会发现其中多个副词反复使用的现象。一是两个“于是”。第一个“于是”连接的是“我”未做调查就怒下结论和找它算账这两件事,第二个“于是”承接的结果是“猫的罪状证实了”。二是两个“一定”,强调事实的毋庸置疑,事实上全无调查。三是两个“便”,表示时间的短促。反复推敲,便能发现,这些副词强化了结论的不合理性,为定论者“妄下断言”“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埋下伏笔。
(四)思路
如《雨的四季》一文分段描绘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雨的特点,如何将四季连缀成文,又不显得呆板呢?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衔接四季的词与句,说出他们的发现。文章以“春天”开篇,用连词“而”表示承接,转入对“夏天”的描写,又用副词“更”突出夏季的与众不同;接着用“当……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描写秋天的特有景致,并自然切换到描写秋雨;最后先用“也许……吧”揣摩读者对冬雨的心理,再用“但”转折,展示雪花的美丽,巧妙转入对“冬雨”的描写。通过研读文字,学生体会到,虚词还能使行文思路清晰自然,布局错落有致。
如果说文学是具有文采的表情达意的语言作品,那么虚词就是文学作品实现表情达意不可或缺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虚词与实词合力,起到了促进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细腻和深广的辅助作用。虚词若用得妥帖精妙,可以带来“于极细微处见精神”“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会虚词在刻画形象、表达情感、突出主旨等方面的作用,熟练掌握虚词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进一步促进学生言语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初中语文言语思维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批准号:D/2016/02/1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