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四川历来是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排头兵,尤其是大熊猫的保护、科研、旅游资源享誉世界。发挥四川在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引领作用,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至关重要。虽然财政预算生态保护投入逐年增长,但面临日益紧迫的生态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单凭政府财力还不能满足保护建设需求,缺乏投入仍是保护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四川 生态保护与建设 资金渠道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37-02
四川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仍有很多具有保护价值的区域由于投入不足,仅能维持基本的人员经费,已无力开展更多保护工作,保护成效难以保障。二是仍有相当多的生态热点区域没有被得到有效保护。除保护区覆盖的区域以外,仍有相当多的区域是大熊猫等关键栖息地和走廊带,这些区域对于关键物种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划定了2000多个保护小区,然而这些区域仍然面临着没有投入的局面,很多保护小区与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矛盾突出,面临着盗砍盗伐、打猎挖药等人为活动的严重威胁。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还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规范。四川已涌现出很多社会企业、组织、个人对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了极大关注,这为保护建设拓展资金渠道带来契机。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意义
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前提,提高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与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息息相关。示范区内都包含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陆地、水域,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提供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
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立足于充分挖掘当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加强生态保护、提升地方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的在于更加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城镇居民与农村社区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顺序上把尊重自然作为第一,顺应自然也放在保护自然之前,这是针对我国生态保护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把生态保护与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实施各种生态工程项目,尤其是很多生态工程建设因资金而申请,为项目而项目,甚至因盲目上马实施项目违背生态规律,造成生态灾难的问题。为此,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资金渠道应建立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甚至在某些领域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
二、四川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渠道拓展的主要方向
生态保护与建设进一步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化和社会化主体投入和参与积极性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1.进一步开放保护社会主体参与和投入机制。深入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号召全社会参与投入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使政府、市场及社会组织资源得到合理而配置,通过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开展深度合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体参与和投入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渠道和平台,全面降低社会主体参与和投入保护建设的门槛。初步形成促进社会主体参与和投入保护建设的规范机制和政策环境。使得企业、组织和个人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有渠道参与和有机会享受税收抵扣或减免、贷款担保或贴息等相关政策优惠。
2.创新生态有偿服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树立生态有偿服务理念,根据生态特点,理顺生态服务提供者和享受者关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有效推动排碳、排污、水资源利用等环境产权交易。依托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创新生态产品,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3.发展生态环保、节能产业保障生态区域经济增长和就业。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构建生态保护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节能环保产业以其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经济辐射效应和社会生态效益,日益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点培育和大力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能够改变传统生态保护主要靠“输血”维持的现状,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4.创新金融衍生品开发。构建和强化生态金融体系,在政府强有力的监管下,开发生态资产证券化及各类保险、担保、抵押、融资机制等生态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用金融工具、手段促进生态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体现生态价值。
三、四川生态保护与建设拓展资金渠道的主要措施
1.建立保护区多元化的投入和建设的创新平台和机制。对投入不足的保护区(尤其是市、县级保护区)和具有较高生态保护价值的非保护区类型保护地,建立合作创新交流平台,采用委托管理、公益信托、公私协力三种方式探索新的生态保护模式,在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科学的生态监测体系、有效的保护管理方法、带动周边社区友好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搭建平台,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生态保护事业,推动创新保护工作落地。
2.制定社会参与生态保护指导文件细则。由于社会主体参与形式多样、灵活性大,需要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推动社会力量有序地参与到生态保护事业当中。一是针对社会主体参与保护建设,在省级层面制定社会主体参与指导文件,并根据各保护具体情况制定细则。二是保护适时对外公布生态保护资金、技术以及采购社会服务的需求信息与合作意愿,采用委员会推荐、招投标等多样化形式,稳定社会企业、公益组织等合作伙伴。三是对参与保护建设社会主体进行建立档案,定期跟踪其参与保护建设成效和存在问题。
3.率先打造一批创新生态保护模式的保护地示范点。基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开展试点,在合作模式、投入机制等领域建立全国性示范。一是针对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各选取一个有代表的市或县,根据保护目标任务,共计建立3个示范点。二是创新生态保护模式,选取有代表性的社会企业、组织等开展合作,总结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经验,为其它社会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借鉴。三是定期开展保护建设经验交流会,将示范点保护模式和成功经验进行复制和推广。
4.改善生态环保、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环保、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是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论证保护环保节能产业布局,制定率先建成以生态环保、节能产业为主导产业建设目标。二是制定具体的土地、税费、价格制定等优惠政策,每年吸引一家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或组织进行投资、建设,吸纳就业,创造绿色价值。
5.提振节能环保产业消费市场需求。建立政策引导,颁发环境认证标识,完善环境友好产品认证制度。加大对环境污染产品和服务的整治和处罚力度。进一步推广落实高效节能补贴,提高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积极性。在政府、机关、公共事业单位市场采购方面制定细则,率先公开采购节能环保产品。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入节能环保产业。支持金融担保机构加大对符合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信用记录好、生产管理规范的企业的担保力度,支持有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提升生态环保、节能产业的经济活力。
6.加强与环境产权交易机构的合作。环境产权交易是未来推动环境治理市场化的重要手段,率先开展环境交易示范具有创新价值和指导意义。一是寻求与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等国家级环境交易所,以及中国环境交易机构间合作联盟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支持环境交易市场的建立。二是制定污染排放交易制度,结合环境承载力,根据污染排放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情况给予污染排放许可证和总量限额。三是打造实时环境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公布环境产权交易供需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俊,于爱水.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生态保护策略[J].绿色科技,2016(4)
[2] 杨艳.浅议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3)
[3] 周生贤.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四梁八柱[J].西部大开发,2014(12)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四川成都 611130)
(作者简介:倪玖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责编:贾伟)
关键词:四川 生态保护与建设 资金渠道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37-02
四川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仍有很多具有保护价值的区域由于投入不足,仅能维持基本的人员经费,已无力开展更多保护工作,保护成效难以保障。二是仍有相当多的生态热点区域没有被得到有效保护。除保护区覆盖的区域以外,仍有相当多的区域是大熊猫等关键栖息地和走廊带,这些区域对于关键物种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划定了2000多个保护小区,然而这些区域仍然面临着没有投入的局面,很多保护小区与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矛盾突出,面临着盗砍盗伐、打猎挖药等人为活动的严重威胁。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还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规范。四川已涌现出很多社会企业、组织、个人对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了极大关注,这为保护建设拓展资金渠道带来契机。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意义
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前提,提高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与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息息相关。示范区内都包含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陆地、水域,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提供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
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立足于充分挖掘当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加强生态保护、提升地方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的在于更加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城镇居民与农村社区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顺序上把尊重自然作为第一,顺应自然也放在保护自然之前,这是针对我国生态保护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把生态保护与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实施各种生态工程项目,尤其是很多生态工程建设因资金而申请,为项目而项目,甚至因盲目上马实施项目违背生态规律,造成生态灾难的问题。为此,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资金渠道应建立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甚至在某些领域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
二、四川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渠道拓展的主要方向
生态保护与建设进一步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化和社会化主体投入和参与积极性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1.进一步开放保护社会主体参与和投入机制。深入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号召全社会参与投入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使政府、市场及社会组织资源得到合理而配置,通过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开展深度合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体参与和投入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渠道和平台,全面降低社会主体参与和投入保护建设的门槛。初步形成促进社会主体参与和投入保护建设的规范机制和政策环境。使得企业、组织和个人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有渠道参与和有机会享受税收抵扣或减免、贷款担保或贴息等相关政策优惠。
2.创新生态有偿服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树立生态有偿服务理念,根据生态特点,理顺生态服务提供者和享受者关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有效推动排碳、排污、水资源利用等环境产权交易。依托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创新生态产品,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3.发展生态环保、节能产业保障生态区域经济增长和就业。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构建生态保护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节能环保产业以其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经济辐射效应和社会生态效益,日益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点培育和大力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能够改变传统生态保护主要靠“输血”维持的现状,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4.创新金融衍生品开发。构建和强化生态金融体系,在政府强有力的监管下,开发生态资产证券化及各类保险、担保、抵押、融资机制等生态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用金融工具、手段促进生态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体现生态价值。
三、四川生态保护与建设拓展资金渠道的主要措施
1.建立保护区多元化的投入和建设的创新平台和机制。对投入不足的保护区(尤其是市、县级保护区)和具有较高生态保护价值的非保护区类型保护地,建立合作创新交流平台,采用委托管理、公益信托、公私协力三种方式探索新的生态保护模式,在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科学的生态监测体系、有效的保护管理方法、带动周边社区友好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搭建平台,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生态保护事业,推动创新保护工作落地。
2.制定社会参与生态保护指导文件细则。由于社会主体参与形式多样、灵活性大,需要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推动社会力量有序地参与到生态保护事业当中。一是针对社会主体参与保护建设,在省级层面制定社会主体参与指导文件,并根据各保护具体情况制定细则。二是保护适时对外公布生态保护资金、技术以及采购社会服务的需求信息与合作意愿,采用委员会推荐、招投标等多样化形式,稳定社会企业、公益组织等合作伙伴。三是对参与保护建设社会主体进行建立档案,定期跟踪其参与保护建设成效和存在问题。
3.率先打造一批创新生态保护模式的保护地示范点。基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开展试点,在合作模式、投入机制等领域建立全国性示范。一是针对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各选取一个有代表的市或县,根据保护目标任务,共计建立3个示范点。二是创新生态保护模式,选取有代表性的社会企业、组织等开展合作,总结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经验,为其它社会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借鉴。三是定期开展保护建设经验交流会,将示范点保护模式和成功经验进行复制和推广。
4.改善生态环保、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环保、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是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论证保护环保节能产业布局,制定率先建成以生态环保、节能产业为主导产业建设目标。二是制定具体的土地、税费、价格制定等优惠政策,每年吸引一家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或组织进行投资、建设,吸纳就业,创造绿色价值。
5.提振节能环保产业消费市场需求。建立政策引导,颁发环境认证标识,完善环境友好产品认证制度。加大对环境污染产品和服务的整治和处罚力度。进一步推广落实高效节能补贴,提高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积极性。在政府、机关、公共事业单位市场采购方面制定细则,率先公开采购节能环保产品。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入节能环保产业。支持金融担保机构加大对符合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信用记录好、生产管理规范的企业的担保力度,支持有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提升生态环保、节能产业的经济活力。
6.加强与环境产权交易机构的合作。环境产权交易是未来推动环境治理市场化的重要手段,率先开展环境交易示范具有创新价值和指导意义。一是寻求与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等国家级环境交易所,以及中国环境交易机构间合作联盟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支持环境交易市场的建立。二是制定污染排放交易制度,结合环境承载力,根据污染排放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情况给予污染排放许可证和总量限额。三是打造实时环境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公布环境产权交易供需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俊,于爱水.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生态保护策略[J].绿色科技,2016(4)
[2] 杨艳.浅议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3)
[3] 周生贤.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四梁八柱[J].西部大开发,2014(12)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四川成都 611130)
(作者简介:倪玖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