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了在新教育形式下关于小学语文阅读题的命题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小学语文阅读题考点的设置方法及策略,希望能为实际工作带来指引。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题命题,主要以层次性考查学生的思想维度为主,充分利用阅读教材的内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程度,以测试出学生的文字阅读水准,因而教师在实际阅读题目时,应当综合考虑阅读文章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巧妙的设置阅读题型。
关键词:新教育形式;小学语文;阅读命题;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小学阶段的语文试卷测评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予以考查,因而小学语文试卷的题型考查应以“层层深入”为基本原则。阅读试题的命题水平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否得到切实提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育也可起到明显的作用,教师对阅读题的设计方法及命题形式要加以深入的研究,从学段的学习特点入手,对阅读题型的命题形式加以规范,使语文试卷中阅读题型对学生的文字能力考查更为全面。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更要丰富阅读题型的考查形式,充分发挥文本试题的特点,明确合理的阅读测试点,以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二、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阅读命题规范策略研究
(一)阅读题型命题表述形式的一致性
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阅读题时,应将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题目的主要考察目标,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题目的表述做出具体的解释,以保证阅读题目的要求及题干的描述处于前后一致的状态,减少语言逻辑的矛盾性。如在《父亲、树林和鸟》的阅读题命题中,最初的命题形式为图1所示,经过修改以后,教师将选项B改为“父亲喜欢鸟的生活习性”;选项C改为“父亲喜欢到树林中欣赏鸟”;选项D改为“父亲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教师对本道阅读题目的修改主要针对选项上的语言表述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较差,在初稿命题中可以看出,选项的描述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存在差异的,学生在审题中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而经过修改以后,教师将选项归纳为同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即“父亲喜欢……”,使选项之间的对比性更为明显,那么学生在做题时也能更加充分的理解题目所表述的含义,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题目信息的提取效率。
图1 《父亲、树林和鸟》阅读题目(参考)
(二)阅读题型命题设置的指标
教师在设置小学语文的阅读题时,应当考虑题目的设置指标,也就是说,教师应当明确阅读题目对学生能力考查的项目,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测评学生的语文能力,确保考试的效用。小学语文阅读测试命题的内容应当以我国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为依据,设置相应的考查标准,避免出现“高出标准”或“低于标准”的问题出现,若高出考察标准,则学生在做题时就会呈现出能力不足,心理也会产生学习方面的能力落差,对学生的自信心会造成打击;而低于标准则会丧失考试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作用,对学生的能力测评效果不明显,进而无法发挥试卷的测评优势。从这一点的分析来看,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及相关考试的标准,合理的设置阅读命题的指标,既不能高于其标准,更不能低于其标准,教师应合理的把控命题的尺度,才能发挥试卷测评的真实效用。
(三)阅读题型的答题过程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的测评题目应由教师依据相关教学阅读评价标准进行设定,对参与阅读测试的学生予以客观的能力考查,故教师作为试卷的命题者,应当从答题者的角度出发,考虑试卷的阅读题目是否符合学生的能力素质,此外还应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善命题的语言方式。如上文所述的阅读题《父亲、树林和鸟》中,教师就可设计简答类型的题目,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空间。如“父亲是怎样知道林子中有许多鸟的呢?请你认真地阅读本篇短文,给别的同学讲一讲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在语言上十分靠近小学生的生活,也可看出命题者考虑到小学生的做题情境,以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了自由答题的空间。而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较强,如此命题的语言方式也可启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仿佛学生可作为一个“小老师”,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
三、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阅读命题测试点设置研究
(一)文本矛盾点设置命题
对小学语文阅读文本题型的设置也决定着命题者的价值取向,同理,阅读文本中也体现着作者的价值取向,但往往阅读文本中对作者的价值取向体现最为明显之处也会反映出一定的矛盾,那么教师就应紧握这部分文本的矛盾之处,将能力的考察融入其中,并设计出最为适宜的考试题目。如在《爱的门票》文章的阅读中,教师可设置如下题目“父亲与孩子在看完马戏之后是非常快乐的,有读者建议作者将题目改为《快乐的门票》,你认为这两个题目哪个更为可取?为什么?”在这样的阅读题目设计中,体现出了命题人的巧妙之处,这虽是一道较为开放的命题形式,但其本质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爱”与“快乐”要更具有内涵,虽然学生可以选择相反的方向作答,但这道问题的只有回答出“爱”的内涵性才能获得高分。在本道题目的命题中,教师正是抓住了文本的矛盾性,才突显出命题的巧妙之处来。
(二)文本空白点设置命题
通常来说,小学语文的阅读文本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会为了突显出主体的深刻性,而在文章的结尾选择开放式的结尾,即给读者留有“遐想空间”的结尾,如此的结尾方式可使文字的主旨更有内涵。教师就可通过这些空白点来设置命题,对文章的含义进行有效的拓展,将阅读的测试目标与题目考察结合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作者可根据文章尚未叙述的部分进行延伸性的问题考察,让学生根据文本之前所述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展望,这需要教育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阅读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的推敲,既要使学生对文本的扩写部分或是展望部分合情合理,又要突显出一定的创新性与思想性来促进学生对文本认知与推理能力的结合,从而发挥阅读题目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作用来。
(三)信息相似点设置命题
对于一篇阅读文本的题目设计,命题者应在充分阅读本篇文章之后设计相关测试问题,通过对文本中相似信息的寻找,再设计相应的考点,实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测试。所谓的“信息相似点”也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信息时的“易混淆点”,对这一方面的考察,可真实反映出学生阅读文本时的状态,以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如在上述所说的文本《数字化阅读迅猛增长微信阅读人数过半》的阅读试题中,教师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问题,这道阅读题目的设计十分巧妙,A选项与文本中所闡述的信息极容易出现混淆,如文本中所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近六成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在这道题中,只有D选项是正确的选项,其他选项都属于“易混淆点”。
图2 《数字化阅读迅猛增长微信阅读人数过半》
阅读题目(参考)
四、 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题目的命题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立足于这一方面,才能够设计出适合小学生作答的阅读题目。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题目的类型进行丰富,以多样化的考察形式综合测评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同时要注重阅读题目的难度设计,不应难度过大,也不应难度过小,以适中为宜,才能体现出小学语文试卷阅读的能力测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海森.统编教材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以《阿凡提的机智旅行》整本书阅读为例[J].教育视界,2019(6):59-62.
[2]陆文红.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命题:分析与策略——基于一份语文阅读试卷的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8(21):4-8.
[3]高金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20(9):239-240.
[4]冯晓波.以命题趋势为支点撬动名著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20(8):84-85.
[5]陈颖.小学语文测试命题的四个运用[J].教学与管理,2020(5):69-72.
作者简介:
韩小艳,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玉兰学校。
关键词:新教育形式;小学语文;阅读命题;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小学阶段的语文试卷测评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予以考查,因而小学语文试卷的题型考查应以“层层深入”为基本原则。阅读试题的命题水平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否得到切实提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育也可起到明显的作用,教师对阅读题的设计方法及命题形式要加以深入的研究,从学段的学习特点入手,对阅读题型的命题形式加以规范,使语文试卷中阅读题型对学生的文字能力考查更为全面。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更要丰富阅读题型的考查形式,充分发挥文本试题的特点,明确合理的阅读测试点,以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二、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阅读命题规范策略研究
(一)阅读题型命题表述形式的一致性
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阅读题时,应将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题目的主要考察目标,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题目的表述做出具体的解释,以保证阅读题目的要求及题干的描述处于前后一致的状态,减少语言逻辑的矛盾性。如在《父亲、树林和鸟》的阅读题命题中,最初的命题形式为图1所示,经过修改以后,教师将选项B改为“父亲喜欢鸟的生活习性”;选项C改为“父亲喜欢到树林中欣赏鸟”;选项D改为“父亲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教师对本道阅读题目的修改主要针对选项上的语言表述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较差,在初稿命题中可以看出,选项的描述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存在差异的,学生在审题中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而经过修改以后,教师将选项归纳为同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即“父亲喜欢……”,使选项之间的对比性更为明显,那么学生在做题时也能更加充分的理解题目所表述的含义,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题目信息的提取效率。
图1 《父亲、树林和鸟》阅读题目(参考)
(二)阅读题型命题设置的指标
教师在设置小学语文的阅读题时,应当考虑题目的设置指标,也就是说,教师应当明确阅读题目对学生能力考查的项目,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测评学生的语文能力,确保考试的效用。小学语文阅读测试命题的内容应当以我国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为依据,设置相应的考查标准,避免出现“高出标准”或“低于标准”的问题出现,若高出考察标准,则学生在做题时就会呈现出能力不足,心理也会产生学习方面的能力落差,对学生的自信心会造成打击;而低于标准则会丧失考试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作用,对学生的能力测评效果不明显,进而无法发挥试卷的测评优势。从这一点的分析来看,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及相关考试的标准,合理的设置阅读命题的指标,既不能高于其标准,更不能低于其标准,教师应合理的把控命题的尺度,才能发挥试卷测评的真实效用。
(三)阅读题型的答题过程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的测评题目应由教师依据相关教学阅读评价标准进行设定,对参与阅读测试的学生予以客观的能力考查,故教师作为试卷的命题者,应当从答题者的角度出发,考虑试卷的阅读题目是否符合学生的能力素质,此外还应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善命题的语言方式。如上文所述的阅读题《父亲、树林和鸟》中,教师就可设计简答类型的题目,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空间。如“父亲是怎样知道林子中有许多鸟的呢?请你认真地阅读本篇短文,给别的同学讲一讲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在语言上十分靠近小学生的生活,也可看出命题者考虑到小学生的做题情境,以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了自由答题的空间。而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较强,如此命题的语言方式也可启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仿佛学生可作为一个“小老师”,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
三、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阅读命题测试点设置研究
(一)文本矛盾点设置命题
对小学语文阅读文本题型的设置也决定着命题者的价值取向,同理,阅读文本中也体现着作者的价值取向,但往往阅读文本中对作者的价值取向体现最为明显之处也会反映出一定的矛盾,那么教师就应紧握这部分文本的矛盾之处,将能力的考察融入其中,并设计出最为适宜的考试题目。如在《爱的门票》文章的阅读中,教师可设置如下题目“父亲与孩子在看完马戏之后是非常快乐的,有读者建议作者将题目改为《快乐的门票》,你认为这两个题目哪个更为可取?为什么?”在这样的阅读题目设计中,体现出了命题人的巧妙之处,这虽是一道较为开放的命题形式,但其本质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爱”与“快乐”要更具有内涵,虽然学生可以选择相反的方向作答,但这道问题的只有回答出“爱”的内涵性才能获得高分。在本道题目的命题中,教师正是抓住了文本的矛盾性,才突显出命题的巧妙之处来。
(二)文本空白点设置命题
通常来说,小学语文的阅读文本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会为了突显出主体的深刻性,而在文章的结尾选择开放式的结尾,即给读者留有“遐想空间”的结尾,如此的结尾方式可使文字的主旨更有内涵。教师就可通过这些空白点来设置命题,对文章的含义进行有效的拓展,将阅读的测试目标与题目考察结合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作者可根据文章尚未叙述的部分进行延伸性的问题考察,让学生根据文本之前所述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展望,这需要教育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阅读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的推敲,既要使学生对文本的扩写部分或是展望部分合情合理,又要突显出一定的创新性与思想性来促进学生对文本认知与推理能力的结合,从而发挥阅读题目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作用来。
(三)信息相似点设置命题
对于一篇阅读文本的题目设计,命题者应在充分阅读本篇文章之后设计相关测试问题,通过对文本中相似信息的寻找,再设计相应的考点,实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测试。所谓的“信息相似点”也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信息时的“易混淆点”,对这一方面的考察,可真实反映出学生阅读文本时的状态,以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如在上述所说的文本《数字化阅读迅猛增长微信阅读人数过半》的阅读试题中,教师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问题,这道阅读题目的设计十分巧妙,A选项与文本中所闡述的信息极容易出现混淆,如文本中所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近六成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在这道题中,只有D选项是正确的选项,其他选项都属于“易混淆点”。
图2 《数字化阅读迅猛增长微信阅读人数过半》
阅读题目(参考)
四、 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题目的命题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立足于这一方面,才能够设计出适合小学生作答的阅读题目。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题目的类型进行丰富,以多样化的考察形式综合测评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同时要注重阅读题目的难度设计,不应难度过大,也不应难度过小,以适中为宜,才能体现出小学语文试卷阅读的能力测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海森.统编教材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以《阿凡提的机智旅行》整本书阅读为例[J].教育视界,2019(6):59-62.
[2]陆文红.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命题:分析与策略——基于一份语文阅读试卷的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8(21):4-8.
[3]高金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20(9):239-240.
[4]冯晓波.以命题趋势为支点撬动名著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20(8):84-85.
[5]陈颖.小学语文测试命题的四个运用[J].教学与管理,2020(5):69-72.
作者简介:
韩小艳,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玉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