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相应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始终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数学的德育功能。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
1 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就应当适时地利用数学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数学有着灿烂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从《九章算术》到《陈氏定理》,都是极具说服力的史料,如教材中涉及到的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的“杨辉三角”,中国古代的“勾股定理”、《九章算术》等,而且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比欧州早10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教师应紧抓这些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事迹以及他们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应适当向学生指出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从而让学生树立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自觉性。
2 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培养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德育的实施是必要的。数学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像语文、政治学科那么直接、系统和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和隐蔽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教材表面的内容上,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2.1 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如法则、公式、定理、公理许多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和应用的。正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论观点。如通过讲解“数”与“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反映事物间存在的联系转化的观点;通过分数与小数,正数与负数,直线与曲线等,反映了对立统一的观点;三角函数、函数与图象这些内容把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统一起来;数学问题的解决,总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或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2 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理论思想教育。如: “排列与组合”与日常生活中的彩票选号、抽签等的结合,“椭圆的图像”与神州五号的运行轨迹的结合,“几何知识”与解决日常生活中如包装、制造、装修等方面的难题相结合。通过具体实例,有利于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细致观察的良好品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3 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数学确实是个最富有魅力的学科。它所蕴含的美妙和奇趣,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相比的。尽管语文的优美词语能令人陶醉,历史的悲壮故事能催人振奋,然而,数学的逻辑力量却可以使任何人为之折服,茫茫宇宙,浩浩江河,哪一种事物能脱离数和形而存在? 是数、形的有机结合,才有这奇奇妙妙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意愿,挖掘和捕捉到数学知识中美的实体,升华为美的形态,达到审美教育的最终愿望。
3 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德育影响。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所以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无形中给学生以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中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的高尚品德、教师对学生的爱等都会起到“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效果,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励学生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使学生的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渗透,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收稿日期:2007-12-11
1 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就应当适时地利用数学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数学有着灿烂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从《九章算术》到《陈氏定理》,都是极具说服力的史料,如教材中涉及到的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的“杨辉三角”,中国古代的“勾股定理”、《九章算术》等,而且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比欧州早10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教师应紧抓这些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事迹以及他们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应适当向学生指出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从而让学生树立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自觉性。
2 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培养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德育的实施是必要的。数学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像语文、政治学科那么直接、系统和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和隐蔽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教材表面的内容上,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2.1 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如法则、公式、定理、公理许多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和应用的。正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论观点。如通过讲解“数”与“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反映事物间存在的联系转化的观点;通过分数与小数,正数与负数,直线与曲线等,反映了对立统一的观点;三角函数、函数与图象这些内容把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统一起来;数学问题的解决,总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或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2 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理论思想教育。如: “排列与组合”与日常生活中的彩票选号、抽签等的结合,“椭圆的图像”与神州五号的运行轨迹的结合,“几何知识”与解决日常生活中如包装、制造、装修等方面的难题相结合。通过具体实例,有利于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细致观察的良好品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3 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数学确实是个最富有魅力的学科。它所蕴含的美妙和奇趣,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相比的。尽管语文的优美词语能令人陶醉,历史的悲壮故事能催人振奋,然而,数学的逻辑力量却可以使任何人为之折服,茫茫宇宙,浩浩江河,哪一种事物能脱离数和形而存在? 是数、形的有机结合,才有这奇奇妙妙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意愿,挖掘和捕捉到数学知识中美的实体,升华为美的形态,达到审美教育的最终愿望。
3 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德育影响。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所以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无形中给学生以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中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的高尚品德、教师对学生的爱等都会起到“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效果,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励学生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使学生的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渗透,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收稿日期:200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