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贺是唐代的重要诗人,杜牧为他写叙,李商隐为他立传,皮日休更是盛赞他是自李白以来百年内的歌诗翘楚。
李贺诗,不可无一,不能有二。“而前乎唐与后乎唐亦无此诗”(陈式《重刻昌谷集注序》)。李贺自成一体的“长吉体”,直到近代还被人广为效仿。宋代以后,李贺就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
李贺是个文化之谜,他一生苦难,才大而命舛,只活了27岁,其诗为一种失败主义阴影所笼罩,顽强地表现着诗人极不甘心失败的心灵挣扎。
李贺的想象力极其丰富,也极其怪异,而他刻意怪癖,雕琢涂饰,天花乱坠,上天入地,亦真亦幻,可谓“如百家锦衲”(陆游评语)也。因此,古人说他乃“诗之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其诗“牛鬼蛇神太甚”(张表臣《珊瑚钩诗话》)。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讲通感联觉,以贺诗为例,对贺诗创“幻情奇彩,前无古人”之境而特别欣赏。
此专辑组合的四篇文章,多视角地解读李贺其人其诗之谜,意在引动读者的阅读欲,而李贺诗以奇幻情彩取胜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还需要读者自己去细读,去体验,去感受,借助诗人所提供的层出不穷的虚幻性意象而进入其诗境,而于其中汲取创造性思维的营养。
——文学教授、唐诗学者?王志清??
李贺的诗,师心作怪,造语入险,创造了幻情奇彩而前无古人的艺术境界,取得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独特地位。而透过其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我们则从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里,触摸到一个穿越人生苦难而倔强书写生命体验的强大灵魂。
《李贺小传》载: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李贺临终前的这段记载颇似志怪家语,是李贺姐为李贺送终时所耳闻目见之景,其言之凿凿在李商隐看来非为造作。此说为史学家不信,故《旧唐书》《新唐书》不采。绯衣人迎接李贺去仙境白玉楼为记的说法,看似虚幻,却也未必虚构,我们从此记录里,看到李贺当时“濒死神志既亏,种种幻想遂幻作种种行,要以泄气隐情,偿其潜愿”(朱自清《李贺年谱》)的内心真实。稍晚于李商隐的张读在《李贺小传》的基础上将李贺临死之情景演绎为神仙类的故事。张读《宣室志》载:李贺亡后其母伤痛欲绝,一夕梦贺,如平生时:
贺曰:“上帝,神仙之君也。近者迁都于月圃,构新宫,命曰白瑶,以某荣于词,故召某与文士数辈,共为新宫记。帝又作凝虚殿,使某辈篡乐章。今为神仙中人,甚乐,愿夫人无以为念。”既而告去。
这里李贺劝其母的说辞,与其临终时绯衣人劝李贺的如出一辙。“今为神仙中人,甚乐”与“天上差乐,不苦也”,二者告诉人们的均是同一内容:亦即魂归白玉楼是李贺的潜愿。李贺脱离人间来至仙境的目的是离人间苦,得仙境乐。
前人评价李贺诗篇者多追溯其创作渊源,言李贺诗歌“善择南北朝乐府故词”“《骚》之苗裔”“根本六代”“风格最近鲍照”“贺诗乃李白乐府中出”等。殊不知李贺作品的独创性就在于对时代的独特性超越,从根本上说李贺为后学争相仿效的原因在于他对人生痛苦的独特体验与对诗歌艺术的苦吟追求。李贺27年的惨淡人生中,他不仅直面来自身体、文化、创作、情感、事业等多重的坎坷与痛苦,而且通过诗歌的形式完成了对苦难人生的书写和穿越。
李贺生存之苦,首在生活的艰辛。李贺生于没落的贵族之家,其父李晋肃早逝,姐弟三人为其母郑氏抚养,其生活当为艰难。李贺居家昌谷的时候是不能脱离农业生产的。如表现他在病中仍旧从事农业劳作的“病容扶起种菱丝”(《南园十三首》其九);表现他日常困窘的“白日长饥小甲蔬”(《南园十三首》其四);表现他生活困苦的“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勉爱行二首》其二)。
李贺在长安供职于协律郎时,租住在崇义里,生活窘迫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即便是与朋友相处中也见出捉襟见肘的困穷来,如《申胡子觱篥歌序》记录了李贺在崇义里与对门朔客李氏“将衣质酒”的寒酸小聚。如《送沈亚之歌序》中言“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劳之”。李贺重友情,然送客饯行的一席酒菜都无钱置办此乃其生活之苦。即便是在梦中诉说的依然是“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题归梦》)的生存期许。“饱饥腹”本是人生在世的基本生存保障,却成了李贺外出求宦的主要动机,这正如陶渊明“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一样是基于物质生存的需要。这种生存于社会底层的切身体验使得李贺对民生疾苦生发同情与关注,对权贵淫靡生活愈发的揭露与批判。如《感讽五首》其一对“县官踏飧去,簿吏复登堂”的官府催缴租税野蛮行径的批判;《老夫采玉歌》则充满了对百姓徭役之苦的同情;《荣华乐》《秦宫诗》借梁冀故事以讽刺当时权佞奢华的生活。这些作品都是李贺基于“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的现实遭遇而生发的朴素的批判意识,这与白居易《观刈麦》、柳宗元《捕蛇者说》这种他者身份对民生疾苦的观照与同情不同。
李贺的生存之苦,次在身罹病痛之苦。李商隐在《李贺小传》中说“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贺自己常以“病身”“病容”“病骨”“病客”等词自指。李贺年纪轻轻就鬓发斑白呈现秋姿老态,有诗“秋姿白发生”“梦泣白头生”为证。甚而在白发的过程中还伴随有脱发的现象发生,如“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絲”(《咏怀二首其二》),“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仁和里杂叙皇甫湜》)。李贺年少而白发丛生,至于脱发源于何病史无记载。台湾学者陈颖先生依《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一诗,题目中“病酒”二字及诗中“旅酒侵愁肺”推断李贺所患“大概是肺病”。这里的肺病应该特指肺结核,如消瘦、盗汗、乏力、乏力、胸痛等肺结核的突出症状在李贺身上均有体现。莫道才先生“根据李贺细瘦、通眉、长爪、羸弱的生理特征,死前畏光流泪、眼睛充血的症状,及其诗歌中透露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推断李贺可能是死于遗传性疾病‘马凡氏综合征’”。李贺因身罹马凡氏综合征和肺病带来的痛苦折磨伴随了他短暂的一生。 李贺对身体病痛的感受是极为敏感的,而疾病带给他的个体生命体验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病痛的折磨之苦于李贺是一种日夜的煎熬,《昌谷读书示巴童》“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描写的是宵夜之中巴童为李贺熬药的场景。《听颖师弹琴歌》有“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句。诗中病客是李贺自指,而药囊则是李贺随身带之物,此两者成为李贺诗中独特的意象。李贺的朋友也劝其珍重身体,如“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开愁歌花下作》。病身之苦带给李贺极大的痛苦,使得诗人不时产生濒临死亡的生命体验,从而在创作上导致“死”“血”“鬼”“病”“坟”等字成为其诗篇中的高频词汇。濒死的体验也使得李贺不再相信所谓的长生修炼之道,故其诗中多充满对秦皇汉武追求长生的讽刺和批判,如“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李贺大量鬼魅、坟茔的描写与想象也应是疾病缠绕下的变态心理在作怪。他晚年于嘉兴吊唁苏小小时创作的《苏小小墓》描绘的即是一个幽冥的世界中鬼魂出行的场景,通篇在冷极鬼极中把“仙才、鬼语、妙手、灵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鬼魂和冥界的描写绝不是李贺刻意求新求变求怪的结果,而是其病躯、病心折磨下的自然生成,是因病痛之苦而生牛鬼蛇神、梗莽丘垄之境。正如爱德华·杨格所言,独创性作品“是从天才的命根子自然地生长出来,它是长成的,不是做成的”。李贺的作品就是从其天才的命根子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李贺在遭受疾患之苦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纲常文化所要求的“避讳”之苦,经受着才高而位卑,名高而官小的不遇之苦。唐代科举兴而读书人志气仰,普遍持有一种昂扬的进取精神。李贺由于杰出的才华于元和五年顺利通过河南府试。然据《旧唐书·李贺传》载:
(贺)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竟不就试。
《新唐书·李贺传》变“不应进士”为“不肯举进士”,此一改动突出了李贺在不应进士考中的积极态度。李贺年少之时因才华出众受到韩愈欣赏,韩愈劝其举进士并著《讳辨》文。而这种因科举中的避讳因素导致不能应考的结局,对于志向远大的诗人来说,其刺激和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从李贺的诗歌中找不到对这种制度的批判,也难见到有诗人自我因这件事情所受伤害的直接控诉。这时的李贺开始以“垂翅客”自称,这种垂翅的痛苦,只有向伴读的巴童来倾诉。如“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而巴童眼中的李贺则是“非君唱乐府,谁识怨秋深”的痛苦沉溺。我们还可从《致酒行》和《出城》等诗篇中所呈现的痛苦来体味李贺精神所受的打击。尤其是《出城》写李贺身骑瘦驴于风雪中落魄离京归乡的感受,读之令人黯然销魂。李贺性格内向,缺乏陶渊明“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豁达,也没有柳永“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的豪放,只能是“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的哀怨。
元和六年,李贺或许是因门荫之故应朝廷召于长安出任太常寺协律郎一职,此事在《旧唐书》与《新唐书》均有载。协律郎一职为八品上阶,“掌和六吕六律,辨四时之气,八风五音之节”(《旧唐书·职官志三》)。李贺现存的诗集中仅有“奉礼郎”的记载。奉礼郎亦为太常寺属官,从九品上,“掌朝会祭祀君臣之版位”(《旧唐书·职官志三》)。协律郎与奉礼郎均为王朝提供祭祀服务,二者均需要精通音乐,这与李贺精擅音乐的特质是相匹配的。李贺在长安三年的供职应始于奉礼郎,终于协律郎,其官阶虽卑亦为李贺仕途生涯的开始。李贺是“宗室郑王后”,又有一种贵公子情结,因此他在诗中常以“陇西长吉”“宗孙”“诸王孙”等称呼自诩。“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表达的正是李贺怀有“梦封侯”的远大抱负与位卑的协律郎不相符的痛苦心态。
三年长安协律郎的日子,是李贺心态与创作的重大转折期。他对自我有着不切实际的认识从而对自我的评估认识达到了低谷。过高的自视和内向的观照使得李贺不能面向广阔的世界寻求发展,反而因身体的病痛而走向了骚怨一途。如“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这一时期李贺的诗歌创作达到高峰,近80首诗作占其全部诗篇的三分之一。然其诗中“瘦”“寒”“啼”“泣”“血”“死”等高频词汇成为其诗歌的情感主导。因为文化上的压抑和病体上的折磨,更加需要灵魂的救赎,李贺转而在佛经和楚辞中寻求灵魂的慰藉,排遣自己在落魄下僚时的幽愤和痛苦了。《赠陈商》就表达了他在长安的这种心境,其诗曰: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李贺的情感生活应该是枯燥和寂寞的。李贺幼年丧父,靠其母郑氏抚养成人。李贺体弱多病,平时生活有小奚奴陪伴照顾。唐杜牧《李贺集序》引用李贺生前好友沈亚之的信说“贺无家室子弟”,我们基本可以做出李贺没有婚娶子女的推断。在对其诗歌的细读后,我们发现李贺在情爱方面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而李贺则把对情爱的压抑转化为对姹紫嫣红的女性之美的艺术创造。
杜牧用“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来评价李贺诗歌。观李贺全集中描写女性的诗篇近60首,在这众多的女性形象中有来自神话世界中的湘妃、贝宫夫人、嫦娥;有来自历史世界中的虞姬、唐姬、弄玉;有来自鬼怪世界的苏小小、李夫人、铜雀妓;有来自现实世界的馆娃、宫女和侍妾。这众多的女性艺术形象的塑造应该源于李贺在情欲压抑状态下的自我释放和满足,表达的是他潜意识下对女性的执着眷恋。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达成,而作家正是靠作品来达成自己的白日梦。在对这些或真或假的女性的书写中李贺用自己的笔把自己心中对情欲压抑的通过主观上对文学意象的构建完成了心灵上的欲望满足。这种满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李贺善于刻画女性美丽的容颜,这种刻画很大程度上饱含了李贺本人对女性外在美的欣羡和沉醉。如《兰香神女庙》中对神女姿容妩媚的描写无以复加,“密发虚鬟飞,腻颊凝花匀。团鬓分蛛巢,浓眉笼小唇”等句纯用赋体铺陈兰香神女的绝色。如《洛姝真珠》中对真珠小娘芳姿艳质的刻画,“洛苑香风飞绰绰”“寒鬓斜钗玉燕光”“濃蛾叠柳香唇醉”等句亦多用赋体铺排真珠之美丽多情。《美人梳头歌》则对美人晨起进行细微刻画和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有异曲同工之妙,犹如曹植对洛神醉心描写一般,流露出的是自己对心中美人的完美刻画。在以上对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作为抒发情感的主体李贺诉说主要是对女性的美丽容貌的刻画,千娇百媚的女性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欲望与追求。李贺还倾向于学习南朝乐府歌咏男女艳情的诗篇,其作品“字里行间凝聚着诗人渴望求得异性爱恋的潜愿”(陈允吉、吴海勇撰《李贺诗选评》)。如《大堤曲》“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璫”写大堤女子的美丽,而“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似乎暗指二者的男女之欢。这与《西洲曲》有着极强的相似性。 其二,李贺作诗“工于情语,有窈窕之思”。李贺“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的个人形象,兼之疾病缠身,没有家室。因此他较常人更加渴望家庭的温暖和女性的陪伴,他工于情語的表达正是这种缺憾的弥补。他因“家讳”不肯为进士而自长安返昌谷,途中作《出城》诗曰: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此诗道尽世间下第者的悲戚之情,“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一语既有诗人黯然销魂的苦楚,又有佳人与之休戚与共的欣慰。正因此两句对李贺惆怅失意的深刻描写,致使研究者多引此以作李贺有过家室的证据,这是典型的以诗歌中李贺与现实中李贺相等同的结果。《李贺诗选评》中提出:
此“闺人”不过是诗人悬想中的意象,未必具备实际生活客观存在的品格。
这也是以诗证史最需要慎重的地方,须知真实的李贺不可知,可知的只有诗歌中的李贺,二者实二不可以并。李贺的《咏怀二首·其一》更是在工于夫妻情思更近一步。诗曰: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这里“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一句摹写夫妻娱乐传神入微,夫妻之情温馨别致,历来为诗家称道。“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则强化了“梁王与武帝”在“弹琴看文君”面前就如同断梗一般毫无存在的价值。他太渴望结束这孤寂无聊的痛苦生活了,他对相如文君婚姻的羡慕和描写越发动人,越能体现他在日常生活中对夫妻生活的神往。清代姚文燮在《昌谷集注》中提出“贺少年早夭,亦必因色致疾,故引相如亦自慰而作咏怀也”。李贺之早夭是否因色而致我们很难考证,然李贺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书写来完成对自我痛苦的书愤和情感空虚的自我慰藉则是真实不虚的。
其三,李贺诗,是其命运多舛的曲折表现,是命运不济者的象征派造像。李贺《公无出门》曰:
天迷迷,地密密。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嗾犬唁唁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帝遣乘轩灾自灭,玉星点剑黄金轭。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李贺把人间当作地狱来描写,这里有噬人灵魂的九头熊虺,吐着长舌的疯狗,虎视眈眈的毒虬,流着口水的狻猊猰貐,以及能够冻彻人骨的霜雪。在猛兽林立的惊悚世界中,如颜回、鲍焦一样的“佩兰客”随时都有被衔啮的危险,天帝对佩兰客的解救之道就是通过夺其生命而令其离开人间地狱。诗人把脱离人间苦难的希望寄托于老天身上,向往着“帝遣乘轩灾自息”的境界,可是上帝却把良善之人带走,把世界留给了熊虺、狻猊、猰貐这些猛兽。可以说《公无出门》是李贺对社会逆淘汰现象的寓言式揭露,可以结合其临终前绯衣人来接的故事来读。死亡,是上天对李贺离苦得乐的一种苦难救赎,魂归白玉楼似乎是上天怜悯李贺之苦而所作的美好安排。
苦难未必出诗人,然诗人则从苦难出。李贺承受了人生种种苦难,而他以惊人的韧性穿越苦难,写出丰赡不朽的诗章,以整个生命为代价书写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系文学博士,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李贺诗,不可无一,不能有二。“而前乎唐与后乎唐亦无此诗”(陈式《重刻昌谷集注序》)。李贺自成一体的“长吉体”,直到近代还被人广为效仿。宋代以后,李贺就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
李贺是个文化之谜,他一生苦难,才大而命舛,只活了27岁,其诗为一种失败主义阴影所笼罩,顽强地表现着诗人极不甘心失败的心灵挣扎。
李贺的想象力极其丰富,也极其怪异,而他刻意怪癖,雕琢涂饰,天花乱坠,上天入地,亦真亦幻,可谓“如百家锦衲”(陆游评语)也。因此,古人说他乃“诗之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其诗“牛鬼蛇神太甚”(张表臣《珊瑚钩诗话》)。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讲通感联觉,以贺诗为例,对贺诗创“幻情奇彩,前无古人”之境而特别欣赏。
此专辑组合的四篇文章,多视角地解读李贺其人其诗之谜,意在引动读者的阅读欲,而李贺诗以奇幻情彩取胜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还需要读者自己去细读,去体验,去感受,借助诗人所提供的层出不穷的虚幻性意象而进入其诗境,而于其中汲取创造性思维的营养。
——文学教授、唐诗学者?王志清??
李贺的诗,师心作怪,造语入险,创造了幻情奇彩而前无古人的艺术境界,取得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独特地位。而透过其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我们则从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里,触摸到一个穿越人生苦难而倔强书写生命体验的强大灵魂。
《李贺小传》载: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李贺临终前的这段记载颇似志怪家语,是李贺姐为李贺送终时所耳闻目见之景,其言之凿凿在李商隐看来非为造作。此说为史学家不信,故《旧唐书》《新唐书》不采。绯衣人迎接李贺去仙境白玉楼为记的说法,看似虚幻,却也未必虚构,我们从此记录里,看到李贺当时“濒死神志既亏,种种幻想遂幻作种种行,要以泄气隐情,偿其潜愿”(朱自清《李贺年谱》)的内心真实。稍晚于李商隐的张读在《李贺小传》的基础上将李贺临死之情景演绎为神仙类的故事。张读《宣室志》载:李贺亡后其母伤痛欲绝,一夕梦贺,如平生时:
贺曰:“上帝,神仙之君也。近者迁都于月圃,构新宫,命曰白瑶,以某荣于词,故召某与文士数辈,共为新宫记。帝又作凝虚殿,使某辈篡乐章。今为神仙中人,甚乐,愿夫人无以为念。”既而告去。
这里李贺劝其母的说辞,与其临终时绯衣人劝李贺的如出一辙。“今为神仙中人,甚乐”与“天上差乐,不苦也”,二者告诉人们的均是同一内容:亦即魂归白玉楼是李贺的潜愿。李贺脱离人间来至仙境的目的是离人间苦,得仙境乐。
前人评价李贺诗篇者多追溯其创作渊源,言李贺诗歌“善择南北朝乐府故词”“《骚》之苗裔”“根本六代”“风格最近鲍照”“贺诗乃李白乐府中出”等。殊不知李贺作品的独创性就在于对时代的独特性超越,从根本上说李贺为后学争相仿效的原因在于他对人生痛苦的独特体验与对诗歌艺术的苦吟追求。李贺27年的惨淡人生中,他不仅直面来自身体、文化、创作、情感、事业等多重的坎坷与痛苦,而且通过诗歌的形式完成了对苦难人生的书写和穿越。
李贺之苦,苦在生存多艰辛
李贺生存之苦,首在生活的艰辛。李贺生于没落的贵族之家,其父李晋肃早逝,姐弟三人为其母郑氏抚养,其生活当为艰难。李贺居家昌谷的时候是不能脱离农业生产的。如表现他在病中仍旧从事农业劳作的“病容扶起种菱丝”(《南园十三首》其九);表现他日常困窘的“白日长饥小甲蔬”(《南园十三首》其四);表现他生活困苦的“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勉爱行二首》其二)。
李贺在长安供职于协律郎时,租住在崇义里,生活窘迫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即便是与朋友相处中也见出捉襟见肘的困穷来,如《申胡子觱篥歌序》记录了李贺在崇义里与对门朔客李氏“将衣质酒”的寒酸小聚。如《送沈亚之歌序》中言“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劳之”。李贺重友情,然送客饯行的一席酒菜都无钱置办此乃其生活之苦。即便是在梦中诉说的依然是“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题归梦》)的生存期许。“饱饥腹”本是人生在世的基本生存保障,却成了李贺外出求宦的主要动机,这正如陶渊明“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一样是基于物质生存的需要。这种生存于社会底层的切身体验使得李贺对民生疾苦生发同情与关注,对权贵淫靡生活愈发的揭露与批判。如《感讽五首》其一对“县官踏飧去,簿吏复登堂”的官府催缴租税野蛮行径的批判;《老夫采玉歌》则充满了对百姓徭役之苦的同情;《荣华乐》《秦宫诗》借梁冀故事以讽刺当时权佞奢华的生活。这些作品都是李贺基于“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的现实遭遇而生发的朴素的批判意识,这与白居易《观刈麦》、柳宗元《捕蛇者说》这种他者身份对民生疾苦的观照与同情不同。
李贺的生存之苦,次在身罹病痛之苦。李商隐在《李贺小传》中说“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贺自己常以“病身”“病容”“病骨”“病客”等词自指。李贺年纪轻轻就鬓发斑白呈现秋姿老态,有诗“秋姿白发生”“梦泣白头生”为证。甚而在白发的过程中还伴随有脱发的现象发生,如“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絲”(《咏怀二首其二》),“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仁和里杂叙皇甫湜》)。李贺年少而白发丛生,至于脱发源于何病史无记载。台湾学者陈颖先生依《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一诗,题目中“病酒”二字及诗中“旅酒侵愁肺”推断李贺所患“大概是肺病”。这里的肺病应该特指肺结核,如消瘦、盗汗、乏力、乏力、胸痛等肺结核的突出症状在李贺身上均有体现。莫道才先生“根据李贺细瘦、通眉、长爪、羸弱的生理特征,死前畏光流泪、眼睛充血的症状,及其诗歌中透露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推断李贺可能是死于遗传性疾病‘马凡氏综合征’”。李贺因身罹马凡氏综合征和肺病带来的痛苦折磨伴随了他短暂的一生。 李贺对身体病痛的感受是极为敏感的,而疾病带给他的个体生命体验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病痛的折磨之苦于李贺是一种日夜的煎熬,《昌谷读书示巴童》“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描写的是宵夜之中巴童为李贺熬药的场景。《听颖师弹琴歌》有“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句。诗中病客是李贺自指,而药囊则是李贺随身带之物,此两者成为李贺诗中独特的意象。李贺的朋友也劝其珍重身体,如“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开愁歌花下作》。病身之苦带给李贺极大的痛苦,使得诗人不时产生濒临死亡的生命体验,从而在创作上导致“死”“血”“鬼”“病”“坟”等字成为其诗篇中的高频词汇。濒死的体验也使得李贺不再相信所谓的长生修炼之道,故其诗中多充满对秦皇汉武追求长生的讽刺和批判,如“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李贺大量鬼魅、坟茔的描写与想象也应是疾病缠绕下的变态心理在作怪。他晚年于嘉兴吊唁苏小小时创作的《苏小小墓》描绘的即是一个幽冥的世界中鬼魂出行的场景,通篇在冷极鬼极中把“仙才、鬼语、妙手、灵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鬼魂和冥界的描写绝不是李贺刻意求新求变求怪的结果,而是其病躯、病心折磨下的自然生成,是因病痛之苦而生牛鬼蛇神、梗莽丘垄之境。正如爱德华·杨格所言,独创性作品“是从天才的命根子自然地生长出来,它是长成的,不是做成的”。李贺的作品就是从其天才的命根子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李贺之苦,苦在才大难为用
李贺在遭受疾患之苦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纲常文化所要求的“避讳”之苦,经受着才高而位卑,名高而官小的不遇之苦。唐代科举兴而读书人志气仰,普遍持有一种昂扬的进取精神。李贺由于杰出的才华于元和五年顺利通过河南府试。然据《旧唐书·李贺传》载:
(贺)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竟不就试。
《新唐书·李贺传》变“不应进士”为“不肯举进士”,此一改动突出了李贺在不应进士考中的积极态度。李贺年少之时因才华出众受到韩愈欣赏,韩愈劝其举进士并著《讳辨》文。而这种因科举中的避讳因素导致不能应考的结局,对于志向远大的诗人来说,其刺激和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从李贺的诗歌中找不到对这种制度的批判,也难见到有诗人自我因这件事情所受伤害的直接控诉。这时的李贺开始以“垂翅客”自称,这种垂翅的痛苦,只有向伴读的巴童来倾诉。如“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而巴童眼中的李贺则是“非君唱乐府,谁识怨秋深”的痛苦沉溺。我们还可从《致酒行》和《出城》等诗篇中所呈现的痛苦来体味李贺精神所受的打击。尤其是《出城》写李贺身骑瘦驴于风雪中落魄离京归乡的感受,读之令人黯然销魂。李贺性格内向,缺乏陶渊明“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豁达,也没有柳永“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的豪放,只能是“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的哀怨。
元和六年,李贺或许是因门荫之故应朝廷召于长安出任太常寺协律郎一职,此事在《旧唐书》与《新唐书》均有载。协律郎一职为八品上阶,“掌和六吕六律,辨四时之气,八风五音之节”(《旧唐书·职官志三》)。李贺现存的诗集中仅有“奉礼郎”的记载。奉礼郎亦为太常寺属官,从九品上,“掌朝会祭祀君臣之版位”(《旧唐书·职官志三》)。协律郎与奉礼郎均为王朝提供祭祀服务,二者均需要精通音乐,这与李贺精擅音乐的特质是相匹配的。李贺在长安三年的供职应始于奉礼郎,终于协律郎,其官阶虽卑亦为李贺仕途生涯的开始。李贺是“宗室郑王后”,又有一种贵公子情结,因此他在诗中常以“陇西长吉”“宗孙”“诸王孙”等称呼自诩。“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表达的正是李贺怀有“梦封侯”的远大抱负与位卑的协律郎不相符的痛苦心态。
三年长安协律郎的日子,是李贺心态与创作的重大转折期。他对自我有着不切实际的认识从而对自我的评估认识达到了低谷。过高的自视和内向的观照使得李贺不能面向广阔的世界寻求发展,反而因身体的病痛而走向了骚怨一途。如“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这一时期李贺的诗歌创作达到高峰,近80首诗作占其全部诗篇的三分之一。然其诗中“瘦”“寒”“啼”“泣”“血”“死”等高频词汇成为其诗歌的情感主导。因为文化上的压抑和病体上的折磨,更加需要灵魂的救赎,李贺转而在佛经和楚辞中寻求灵魂的慰藉,排遣自己在落魄下僚时的幽愤和痛苦了。《赠陈商》就表达了他在长安的这种心境,其诗曰: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李贺之苦,苦在情感不开展
李贺的情感生活应该是枯燥和寂寞的。李贺幼年丧父,靠其母郑氏抚养成人。李贺体弱多病,平时生活有小奚奴陪伴照顾。唐杜牧《李贺集序》引用李贺生前好友沈亚之的信说“贺无家室子弟”,我们基本可以做出李贺没有婚娶子女的推断。在对其诗歌的细读后,我们发现李贺在情爱方面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而李贺则把对情爱的压抑转化为对姹紫嫣红的女性之美的艺术创造。
杜牧用“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来评价李贺诗歌。观李贺全集中描写女性的诗篇近60首,在这众多的女性形象中有来自神话世界中的湘妃、贝宫夫人、嫦娥;有来自历史世界中的虞姬、唐姬、弄玉;有来自鬼怪世界的苏小小、李夫人、铜雀妓;有来自现实世界的馆娃、宫女和侍妾。这众多的女性艺术形象的塑造应该源于李贺在情欲压抑状态下的自我释放和满足,表达的是他潜意识下对女性的执着眷恋。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达成,而作家正是靠作品来达成自己的白日梦。在对这些或真或假的女性的书写中李贺用自己的笔把自己心中对情欲压抑的通过主观上对文学意象的构建完成了心灵上的欲望满足。这种满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李贺善于刻画女性美丽的容颜,这种刻画很大程度上饱含了李贺本人对女性外在美的欣羡和沉醉。如《兰香神女庙》中对神女姿容妩媚的描写无以复加,“密发虚鬟飞,腻颊凝花匀。团鬓分蛛巢,浓眉笼小唇”等句纯用赋体铺陈兰香神女的绝色。如《洛姝真珠》中对真珠小娘芳姿艳质的刻画,“洛苑香风飞绰绰”“寒鬓斜钗玉燕光”“濃蛾叠柳香唇醉”等句亦多用赋体铺排真珠之美丽多情。《美人梳头歌》则对美人晨起进行细微刻画和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有异曲同工之妙,犹如曹植对洛神醉心描写一般,流露出的是自己对心中美人的完美刻画。在以上对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作为抒发情感的主体李贺诉说主要是对女性的美丽容貌的刻画,千娇百媚的女性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欲望与追求。李贺还倾向于学习南朝乐府歌咏男女艳情的诗篇,其作品“字里行间凝聚着诗人渴望求得异性爱恋的潜愿”(陈允吉、吴海勇撰《李贺诗选评》)。如《大堤曲》“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璫”写大堤女子的美丽,而“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似乎暗指二者的男女之欢。这与《西洲曲》有着极强的相似性。 其二,李贺作诗“工于情语,有窈窕之思”。李贺“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的个人形象,兼之疾病缠身,没有家室。因此他较常人更加渴望家庭的温暖和女性的陪伴,他工于情語的表达正是这种缺憾的弥补。他因“家讳”不肯为进士而自长安返昌谷,途中作《出城》诗曰: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此诗道尽世间下第者的悲戚之情,“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一语既有诗人黯然销魂的苦楚,又有佳人与之休戚与共的欣慰。正因此两句对李贺惆怅失意的深刻描写,致使研究者多引此以作李贺有过家室的证据,这是典型的以诗歌中李贺与现实中李贺相等同的结果。《李贺诗选评》中提出:
此“闺人”不过是诗人悬想中的意象,未必具备实际生活客观存在的品格。
这也是以诗证史最需要慎重的地方,须知真实的李贺不可知,可知的只有诗歌中的李贺,二者实二不可以并。李贺的《咏怀二首·其一》更是在工于夫妻情思更近一步。诗曰: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这里“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一句摹写夫妻娱乐传神入微,夫妻之情温馨别致,历来为诗家称道。“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则强化了“梁王与武帝”在“弹琴看文君”面前就如同断梗一般毫无存在的价值。他太渴望结束这孤寂无聊的痛苦生活了,他对相如文君婚姻的羡慕和描写越发动人,越能体现他在日常生活中对夫妻生活的神往。清代姚文燮在《昌谷集注》中提出“贺少年早夭,亦必因色致疾,故引相如亦自慰而作咏怀也”。李贺之早夭是否因色而致我们很难考证,然李贺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书写来完成对自我痛苦的书愤和情感空虚的自我慰藉则是真实不虚的。
其三,李贺诗,是其命运多舛的曲折表现,是命运不济者的象征派造像。李贺《公无出门》曰:
天迷迷,地密密。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嗾犬唁唁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帝遣乘轩灾自灭,玉星点剑黄金轭。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李贺把人间当作地狱来描写,这里有噬人灵魂的九头熊虺,吐着长舌的疯狗,虎视眈眈的毒虬,流着口水的狻猊猰貐,以及能够冻彻人骨的霜雪。在猛兽林立的惊悚世界中,如颜回、鲍焦一样的“佩兰客”随时都有被衔啮的危险,天帝对佩兰客的解救之道就是通过夺其生命而令其离开人间地狱。诗人把脱离人间苦难的希望寄托于老天身上,向往着“帝遣乘轩灾自息”的境界,可是上帝却把良善之人带走,把世界留给了熊虺、狻猊、猰貐这些猛兽。可以说《公无出门》是李贺对社会逆淘汰现象的寓言式揭露,可以结合其临终前绯衣人来接的故事来读。死亡,是上天对李贺离苦得乐的一种苦难救赎,魂归白玉楼似乎是上天怜悯李贺之苦而所作的美好安排。
苦难未必出诗人,然诗人则从苦难出。李贺承受了人生种种苦难,而他以惊人的韧性穿越苦难,写出丰赡不朽的诗章,以整个生命为代价书写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系文学博士,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