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古建筑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交流互动不及时、交流参与不够多、检测反馈不同步等问题,探索了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的“三环渗透”“三段交互”“三实体验”的教学应用,为实践性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信息化教学平台 古建筑基础知识
一、《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以下简称导游基础)作为中职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涵盖了历史、民族、园林、建筑、宗教等知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知识广、杂、难以记忆等传统问题。这其中《古建筑基础知识》是导游基础第五章中的内容,具有知识量大、理解难度大、记忆难度大、运用难度大的特点,是学生最难学习的内容。近年来,任课教师为解决其问题,做了诸多教学尝试,其中实践性教学成为最有效果的尝试。实践性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多,所借助手段也越来越多。笔者常年从事《古建筑基础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常见的问题。
1.交流互动不及时
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带着任务,去实地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遇到一些问题通常会通过拨打教师手机、发教师邮件、在教师QQ上留言、调研结束后问教师等多种方式寻求答案。教师通常不能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有时还疲于奔命重复解答共性问题,这种情况未能让学生及时学习,增加了时间成本。
2.交流参与不够多
《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一个学习任务往往由一个小组完成,这就为某些学生投机提供了可能。在实际中,一些小组成员不参与、少参与、搭便车参与的现象是存在的,这种行为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学习和小组的合作关系。师生、生生互动是改善实践性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参与互动交流是需要时间成本的,在相对有限的时间中,一些学生想参与却不能参与,这造成了学生参与机会的不均等。
3.检测反馈不同步
《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的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互评、他人(景区讲解员、游客等)评价、教师评价等组成。每方评价都由数字来表达,导致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产生大量教学工作。当评价数据反馈到教师和学生之时,时间就滞后了。不论一堂实践性教学课堂参与度如何高,对于学生而言,其基本目标是掌握知识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参与了30分钟,教师讲解、点评、检测、评价用了10分钟,对于学生具体学到了多少知识往往通过即将下课时的抽测或全班齐声回答的情况来评价,或通过课后作业来反馈评价,有些课程的学习根本没有评价。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评价由多方组成,这造成在课堂中教师无法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于整个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无法量化。
二、解决《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问题的技术路径
《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还存在教学评价体系缺失、师资实践性教学能力不足、多方联动合作体系未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对于以上所有问题,一部分要留给制度、政策来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信息化在各领域的不断普及已对旅游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它的发展使旅游教育逐步摆脱了以“黑板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掌握和运用旅游专业理论的能力,是现代旅游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信息化教学平台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内容,是解决旅游职业教育问题的技术路径之一,对于《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样适用。《古建筑基础知识》的问题是导游基础实践性教学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问题。笔者探索了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的“三环渗透”“三段交互”、“三实体验”教学应用,以期解决《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三大问题,并突破导游基础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信息化教学平台突破《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难点实例
1.《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内容及目标
以《古建筑基础知识》课为实例,用信息化平台作为突破实践性教学难点的工具。该课要求学生达成如下教学目标(见表1)。
2.三环渗透: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实践性教学过程三部曲
任何教学活动均由“课前预习—课间学习—课后练习”三个环节构成,《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课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古建筑知识,加强理论和古建筑实物的融通,笔者要求学生以岳王庙和灵隐寺为调研载体,开展课前实地参观、调研以及课中作业展示、课后实践性反馈等教学活动。而“课前 课中 课后”实践性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展开的。
(1)课前:信息化教学平台完成学习任务。本课是基于笔者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而实施的课堂教学。课前,教师在平台中发布预习《古建筑基础知识》知识点、灵隐寺和岳王庙古建筑调研作业、论坛主题讨论、五种屋顶形式视频及制作屋顶模型等任务;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平台中备课和解答学生的提问。学生登陆平台,查看、领取课前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前作业,并按要求将作业作品上传至平台。
(2)课中:信息化教学平台展现教学成果。课中,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发布“辨别屋顶形式和等级” “示范单体建筑导游词”“导游词模写题目”等,随机抽取学生完成作业;学生通过平台呈现、讲解调研作品,参加一系列在线知识检测,完成画出“开间”模型、选图工作、模拟导游词的撰写等任务。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课中,每位学生在平台中动手、动脑,既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一个问题抛出、实际思考者较少的现象,又达到了提升课堂质量的目的,还可以在平台中监测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真正做到“教”与“学”。 (3)课后:信息化教学平台查询学习成效。根据《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课的设计,教师课后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发布实践作业,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再回到古建筑中去实地讲解古建筑,并将作业上传至信息化教学平台。课后,教师在平台中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学生通过平台查阅教师批改的作业和反馈意见,这又是一次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的专业学习。
3.三段交互: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实践性教学成效三部曲
传统实践性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是面对面进行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程度比较弱,交流互动局限于小范围、个别学生,不能最大效果地做到“人人交流互动”。笔者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作为一种增强交流互动的工具,有助于提升导游基础实践性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基于此,笔者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施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交互。
(1)课前交互:掌握问题在先。课前,学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领取任务后,根据要求将所调研的作品上传至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找出其共性问题。另外,所有学生都需要在平台的“论坛”中进行主题讨论,把在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通过课前交互,教师可以时时检测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掌握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生生通过平台,彼此了解观点,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有效。课前平台交互,让传统“一言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群言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课中交互:及时展示成效。课中,每位学生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完成教师发布的“辨别屋顶形式和等级”、“屋顶选择”、选择“开间”图片、画出“开间”图、导游词模写等在线测试题目,学生通过平台展示了自我学习参与情况,变传统“课后知识检测”为“课堂及时检测”。教师通过平台第一时间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掌握情况,起到了全面了解、检测的作用。另外,在传统课堂,教师会根据自我价值判断、喜好来选择作业展示的学生,且每一次都只能选择一位学生。平台中,教师可以每次随机展示出1~8位学生的作业,一个班级的学生最快4~5次即可展示完毕,这是信息化教学平台功效得到充分发挥的体现。
(3)课后交互:查询反馈意见。课后,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实践作业的批阅,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学生通过在平台中查询教师的批阅意见,可以及时找出自己《古建筑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存在的问题。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其他同学的实践作业,互相学习交流,这也是一次生生之间的交互。
4.三实体验: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实践性教学体验三部曲
实践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给学生实践的场所。导游基础是一门基础应用课,对于当前普遍乐于动、而不愿被动接受知识的90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实地 “学”、实岗“练”都是导游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学习导游基础有着最直观的效果。
(1)实地调研。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课前发布的任务,去岳王庙和灵隐寺实地调研杭州古建筑实物,通过实地参观、调研,完成任务,对杭州两处古建筑有了初体验。课前实地体验,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讲授印象”和“图片展示印象”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即将讲授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实岗训练。以“岗”为点的实地训练是学生增加自我技能的直接且有效的途径。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学生根据导游岗位在平台中模写导游词,并加以展示和练习。课后,学生再回到岳王庙、灵隐寺实地讲解古建筑知识的导游词,这本身就是知识不断深化学习的一个过程。当然,以上两种训练方式都是基于导游岗位而进行的讲解实训。
(3)实效反馈。实践性教学除了实地学习和实岗训练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通过平台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及时、全面交互的反馈。在课前,平台会时时记录已完成作业的学生姓名、完成时间,到截止日期会自动统计已完成和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名单,教师通过平台可以时时知晓学生的完成状况。在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全面、实效地了解学生作业完成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到学生课后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及疑问。通过每一个阶段的实效反馈,教师、学生二者之间对于如何“教”与“学”有了认知,对于下一步的“教”与“学”进行直接的评判、产生影响。
5.信息化教学平台突破《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评价难点
本节课是笔者所尝试的一堂实践课,从现场的氛围、测试的掌握情况、现场参与度来看,学生达到了预先目标(见表2)。听课学生与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1)同学评价:“外出调研、视频拍摄、视频学习、作品展示、在线测试、现场讲解等形式,丰富了原本枯燥的课堂过程,我们选图、画图、展示作品、讨论疑问、学习示范导游词、模写导游词、在线测试、再回实地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古建筑基础知识。”
(2)教师评价。①平台实现“课堂 课外”的组合学习。本节课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手段,课前教师发布任务,学生领取任务;课中学生展示过程,教师监测过程;课后学生上传作业,教师跟进批改,把信息化教学平台这种教学手段贯彻于教师学生“课前 课堂 课后”等每一个教学学习环节,符合现代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发挥了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最大功效。②平台促成“教师 学生”的互助学习。本课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拓展了教学资源,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最大交互。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平台进行了便捷有效的交流,也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学习的过程,而信息化教学平台起到了载体和手段的作用。③平台形成“理论 实践”的共同学习。本课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首先学生通过外出实践调研杭州古建筑,增长知识、提高讲解能力;其次,学生借助图片、PPT等形式进行调研成果展示,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操作的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四、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在我国职业教育迎来改革春天和信息化深刻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实践信息技术与旅游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旅游职业教育必须突破的课题。本课利用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解决了《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长期存在的交流互动不及时、交流参与不够多、检测反馈不同步等三个问题,对于解决导游基础中的其他实践性教学有一定通用意义。当然,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的应用中,还缺乏有效管理论坛、随机科学分组、学生实地考勤、实地有效管理学生安全等功能,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平台进一步深化的方向。另外,在实践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如:教师和学生唯信息化论,一堂实践课能否起到实效的关键还在于“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信息技术和平台只是实现实践性教学的工具。对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和平台的学习,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学中最有利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赵卉.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完成新课程实施的三个“突破”[J].职业与技术教育,2014(8).
[2]蔡红,李云鹏.信息化与网络化背景下的旅游发展与旅游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杨主泉.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信息化教学平台 古建筑基础知识
一、《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以下简称导游基础)作为中职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涵盖了历史、民族、园林、建筑、宗教等知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知识广、杂、难以记忆等传统问题。这其中《古建筑基础知识》是导游基础第五章中的内容,具有知识量大、理解难度大、记忆难度大、运用难度大的特点,是学生最难学习的内容。近年来,任课教师为解决其问题,做了诸多教学尝试,其中实践性教学成为最有效果的尝试。实践性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多,所借助手段也越来越多。笔者常年从事《古建筑基础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常见的问题。
1.交流互动不及时
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带着任务,去实地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遇到一些问题通常会通过拨打教师手机、发教师邮件、在教师QQ上留言、调研结束后问教师等多种方式寻求答案。教师通常不能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有时还疲于奔命重复解答共性问题,这种情况未能让学生及时学习,增加了时间成本。
2.交流参与不够多
《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一个学习任务往往由一个小组完成,这就为某些学生投机提供了可能。在实际中,一些小组成员不参与、少参与、搭便车参与的现象是存在的,这种行为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学习和小组的合作关系。师生、生生互动是改善实践性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参与互动交流是需要时间成本的,在相对有限的时间中,一些学生想参与却不能参与,这造成了学生参与机会的不均等。
3.检测反馈不同步
《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的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互评、他人(景区讲解员、游客等)评价、教师评价等组成。每方评价都由数字来表达,导致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产生大量教学工作。当评价数据反馈到教师和学生之时,时间就滞后了。不论一堂实践性教学课堂参与度如何高,对于学生而言,其基本目标是掌握知识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参与了30分钟,教师讲解、点评、检测、评价用了10分钟,对于学生具体学到了多少知识往往通过即将下课时的抽测或全班齐声回答的情况来评价,或通过课后作业来反馈评价,有些课程的学习根本没有评价。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评价由多方组成,这造成在课堂中教师无法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于整个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无法量化。
二、解决《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问题的技术路径
《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还存在教学评价体系缺失、师资实践性教学能力不足、多方联动合作体系未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对于以上所有问题,一部分要留给制度、政策来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信息化在各领域的不断普及已对旅游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它的发展使旅游教育逐步摆脱了以“黑板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掌握和运用旅游专业理论的能力,是现代旅游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信息化教学平台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内容,是解决旅游职业教育问题的技术路径之一,对于《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样适用。《古建筑基础知识》的问题是导游基础实践性教学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问题。笔者探索了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的“三环渗透”“三段交互”、“三实体验”教学应用,以期解决《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三大问题,并突破导游基础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信息化教学平台突破《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难点实例
1.《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内容及目标
以《古建筑基础知识》课为实例,用信息化平台作为突破实践性教学难点的工具。该课要求学生达成如下教学目标(见表1)。
2.三环渗透: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实践性教学过程三部曲
任何教学活动均由“课前预习—课间学习—课后练习”三个环节构成,《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课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古建筑知识,加强理论和古建筑实物的融通,笔者要求学生以岳王庙和灵隐寺为调研载体,开展课前实地参观、调研以及课中作业展示、课后实践性反馈等教学活动。而“课前 课中 课后”实践性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展开的。
(1)课前:信息化教学平台完成学习任务。本课是基于笔者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而实施的课堂教学。课前,教师在平台中发布预习《古建筑基础知识》知识点、灵隐寺和岳王庙古建筑调研作业、论坛主题讨论、五种屋顶形式视频及制作屋顶模型等任务;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平台中备课和解答学生的提问。学生登陆平台,查看、领取课前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前作业,并按要求将作业作品上传至平台。
(2)课中:信息化教学平台展现教学成果。课中,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发布“辨别屋顶形式和等级” “示范单体建筑导游词”“导游词模写题目”等,随机抽取学生完成作业;学生通过平台呈现、讲解调研作品,参加一系列在线知识检测,完成画出“开间”模型、选图工作、模拟导游词的撰写等任务。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课中,每位学生在平台中动手、动脑,既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一个问题抛出、实际思考者较少的现象,又达到了提升课堂质量的目的,还可以在平台中监测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真正做到“教”与“学”。 (3)课后:信息化教学平台查询学习成效。根据《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课的设计,教师课后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发布实践作业,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再回到古建筑中去实地讲解古建筑,并将作业上传至信息化教学平台。课后,教师在平台中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学生通过平台查阅教师批改的作业和反馈意见,这又是一次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的专业学习。
3.三段交互: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实践性教学成效三部曲
传统实践性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是面对面进行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程度比较弱,交流互动局限于小范围、个别学生,不能最大效果地做到“人人交流互动”。笔者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作为一种增强交流互动的工具,有助于提升导游基础实践性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基于此,笔者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施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交互。
(1)课前交互:掌握问题在先。课前,学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领取任务后,根据要求将所调研的作品上传至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找出其共性问题。另外,所有学生都需要在平台的“论坛”中进行主题讨论,把在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通过课前交互,教师可以时时检测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掌握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生生通过平台,彼此了解观点,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有效。课前平台交互,让传统“一言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群言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课中交互:及时展示成效。课中,每位学生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完成教师发布的“辨别屋顶形式和等级”、“屋顶选择”、选择“开间”图片、画出“开间”图、导游词模写等在线测试题目,学生通过平台展示了自我学习参与情况,变传统“课后知识检测”为“课堂及时检测”。教师通过平台第一时间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掌握情况,起到了全面了解、检测的作用。另外,在传统课堂,教师会根据自我价值判断、喜好来选择作业展示的学生,且每一次都只能选择一位学生。平台中,教师可以每次随机展示出1~8位学生的作业,一个班级的学生最快4~5次即可展示完毕,这是信息化教学平台功效得到充分发挥的体现。
(3)课后交互:查询反馈意见。课后,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实践作业的批阅,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学生通过在平台中查询教师的批阅意见,可以及时找出自己《古建筑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存在的问题。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其他同学的实践作业,互相学习交流,这也是一次生生之间的交互。
4.三实体验: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实践性教学体验三部曲
实践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给学生实践的场所。导游基础是一门基础应用课,对于当前普遍乐于动、而不愿被动接受知识的90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实地 “学”、实岗“练”都是导游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学习导游基础有着最直观的效果。
(1)实地调研。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课前发布的任务,去岳王庙和灵隐寺实地调研杭州古建筑实物,通过实地参观、调研,完成任务,对杭州两处古建筑有了初体验。课前实地体验,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讲授印象”和“图片展示印象”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即将讲授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实岗训练。以“岗”为点的实地训练是学生增加自我技能的直接且有效的途径。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学生根据导游岗位在平台中模写导游词,并加以展示和练习。课后,学生再回到岳王庙、灵隐寺实地讲解古建筑知识的导游词,这本身就是知识不断深化学习的一个过程。当然,以上两种训练方式都是基于导游岗位而进行的讲解实训。
(3)实效反馈。实践性教学除了实地学习和实岗训练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通过平台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及时、全面交互的反馈。在课前,平台会时时记录已完成作业的学生姓名、完成时间,到截止日期会自动统计已完成和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名单,教师通过平台可以时时知晓学生的完成状况。在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全面、实效地了解学生作业完成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到学生课后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及疑问。通过每一个阶段的实效反馈,教师、学生二者之间对于如何“教”与“学”有了认知,对于下一步的“教”与“学”进行直接的评判、产生影响。
5.信息化教学平台突破《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评价难点
本节课是笔者所尝试的一堂实践课,从现场的氛围、测试的掌握情况、现场参与度来看,学生达到了预先目标(见表2)。听课学生与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1)同学评价:“外出调研、视频拍摄、视频学习、作品展示、在线测试、现场讲解等形式,丰富了原本枯燥的课堂过程,我们选图、画图、展示作品、讨论疑问、学习示范导游词、模写导游词、在线测试、再回实地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古建筑基础知识。”
(2)教师评价。①平台实现“课堂 课外”的组合学习。本节课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手段,课前教师发布任务,学生领取任务;课中学生展示过程,教师监测过程;课后学生上传作业,教师跟进批改,把信息化教学平台这种教学手段贯彻于教师学生“课前 课堂 课后”等每一个教学学习环节,符合现代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发挥了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最大功效。②平台促成“教师 学生”的互助学习。本课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拓展了教学资源,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最大交互。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平台进行了便捷有效的交流,也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学习的过程,而信息化教学平台起到了载体和手段的作用。③平台形成“理论 实践”的共同学习。本课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首先学生通过外出实践调研杭州古建筑,增长知识、提高讲解能力;其次,学生借助图片、PPT等形式进行调研成果展示,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操作的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四、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在我国职业教育迎来改革春天和信息化深刻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实践信息技术与旅游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旅游职业教育必须突破的课题。本课利用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解决了《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长期存在的交流互动不及时、交流参与不够多、检测反馈不同步等三个问题,对于解决导游基础中的其他实践性教学有一定通用意义。当然,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古建筑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的应用中,还缺乏有效管理论坛、随机科学分组、学生实地考勤、实地有效管理学生安全等功能,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平台进一步深化的方向。另外,在实践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如:教师和学生唯信息化论,一堂实践课能否起到实效的关键还在于“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信息技术和平台只是实现实践性教学的工具。对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和平台的学习,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学中最有利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赵卉.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完成新课程实施的三个“突破”[J].职业与技术教育,2014(8).
[2]蔡红,李云鹏.信息化与网络化背景下的旅游发展与旅游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杨主泉.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