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及其选择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hao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价值取向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很难用一种模式与方法来厘定。价值取向及其特征分析可以从哲学本体论、道德认知理论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切入。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与选择不仅需要从其特征入手,而且需要坚持终极目标向多元目标的渗透,实现智慧早熟与政治早熟的同步,促进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的转化。
  关键词: 大学生价值取向 塑造 选择
  
  对于价值取向的研判及其实践体系的构架,一直是困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论题。作为道德认知水平、个体理想状态与个体完善的表达方式,大学生价值取向经受着个体选择与实践环境等诸多变量因素的影响,使得那些试图用一种模式与方法来厘定价值取向的构想很难寻找合适的实践土壤。在冷静思考之后可以发现,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从来都没有离开我们的视野,只不过对于价值选择方向与价值评判标准的认识始终存在着“障眼法”,进而使研究者遁入了大学生价值取向塑造与选择的“迷宫”,由此而衍生的开放性研究空间则可以带来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希望与路径。
  一、价值取向及其特征分析
  价值取向问题跻身于庞杂的学科丛林中,属于哲学本体论、道德认知理论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对于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很少得到理论关注。加之备受经济学版本的“价值”诠释的影响,人们希望在类似于商品交换的价值有效性方面获得认同。价值选择的有效性一度成为阻碍研究者思维拓展的绊脚石,这种仅仅依靠有效性来取舍价值旨趣,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价值取向的单向度思维,实质是用一元来主宰多元,以统一来规制多样。延伸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只能将大学生价值取向匡范于工具理性与社会需求的怀抱之中,最终形成实践的困境。因此,建立对价值取向的立体化认知方式是正确解读该问题的关键。
  基于哲学本体论考量的价值取向,主要回答行为主体的实践价值问题,其特征是实践性。在此意义上,价值取向属于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个体的意识状态向信念层次转化的过程,也是支配和调节个体行为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导向性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矛盾运动的高度统一,是哲学认识论向实践论转化的重要环节。价值取向作为荷载主体意识的实践行动,不但要回答为什么进行这样的价值选择,而且要明确实践的目标途径与前进方向。
  道德认知理论层面的价值取向,主要阐释价值主体的认知方式问题,其特征是习得性。道德判断是与价值取向密切关联的一个概念,旨在揭示价值内涵实现的有效途径,并通过行为主体对社会现实作出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价值取向就是在道德判断的基础上,行为主体道德认知水平和价值评价的表达,其价值肯定与价值否定都是道德习惯养成与认知方式选择的结果,也是将道德判断引向实践领域的重要途径。
  社会心理学层面的价值取向主要涉及价值主体的行为态度问题,其特征是倾向性。行为主体在价值选择过程中总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其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所持的态度规定着个体的行动。一般意义上,通常会认为个体的价值取向会受到心理暗示的作用,稳定的社会心理也是价值取向塑造与选择的动力机制。同时,这种倾向性也呈现出由单一化向多元向化转变的特点。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
  从以上三个角度剖析价值取向问题,有利于整体把握其基本特征,突出价值取向的可塑性。结合当前“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发展的实际,我认为必须全面认识并重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一要强化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实践性。有研究者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概括为自我意识渐强、多元取向日益明显、功利取向愈益突出、政治取向明显弱化等方面,认为大学生价值取向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接受较快,但辨别能力弱。[1]这种静态描述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研究方式很具代表性,其缺陷在于忽视了价值取向的实践生成,原因不仅在于脱离了社会实践与校园生活实际,而且将“80后”、“90后”大学生作为“另类”群体,没有从主体价值需求与价值实践的现实图景中去架构价值取向的研究体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系统的重塑,要从健康向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自主选择的个性精神风貌中去寻找答案,从实践环节和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去归纳梳理。
  二要呈现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习得性。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渐进性是道德判断的长期累积,更是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诚然,道德认知的适度超越可以使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中小学德育中只有理论标杆没有实际举措跟进的弊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对传统德育的对立与叛逆。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对以“唯我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持有浓厚的兴趣,似乎存在西方社会思潮,诸如“功利主义”、“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唯意志论”很容易会攻陷思想政治教育领地的危险。这恰恰说明,道德认知具有可塑性与学习累积效应,道德判断与道德实践尝试不是社会人的专利,也可能是大学生热衷的对象。因此,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塑不能将影响因素作为对立面看待,要从价值否定中吸取价值判断的肯定因素,甚至通过一定程度与方式的价值错位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要突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倾向性。一些研究者认为,文化多元结构的形成和出现,必然促使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年龄、心理等方面的自身因素,使之具备揣摩和效仿新潮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的激情和愿望,主要表现为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与集体利益;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2]由此,这样的概括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了对立冲突格局与理论对峙状态,失去了客观运用动力机制重塑价值取向的可能。我赞同的观点则认为大学生价值取向具有多元特点,表现为一元与多元的互动、整体与个体的融合、理想与世俗的共存、精神与物质的并重。[3]该观点至少描述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发展态势,为价值取向的重塑与矫正提供了可能条件。
  三、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落脚点是价值目标实现路径的选择,这需要依托教育主客体矛盾关系的演化来推进,建立教育主体(教师)与价值主体(学生)价值需求的贯通机制,遵循道德养成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一要坚持终极目标向多元目标的渗透。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终极目标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塑造与实现,其基本原则就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基本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途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与渗透。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目标就是要正视社会转型的客观现实,尊重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承认不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存在,允许不同倾向的价值取舍,构建不同价值取向相互渗透影响、运动发展的格局。坚持终极目标向多元目标的渗透,不但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和谐发展的观念,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持奉献的主导性与索取的合理性的统一,而且要正确看待价值取向形成与价值目标实现的渐进性,坚持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共存、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兼顾、社会贡献和个人索取同在,促进多元目标的有序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渗透奠定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二要实现智慧早熟与政治早熟的同步。大学生的智慧早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条件,智慧早熟与生理、心理的成熟并不同步,它需要在学习与磨砺中获得,也是坚持“慎独”和“自省”的结果。智慧早熟以学习目的、态度、动力和方法的掌握为基础,是个体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多样化发展的综合表现。大学生的政治早熟是对于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道德约束的经验积累,也是高等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中小学所提供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模式提供了个体政治早熟的框架体系,但真正融会贯通还需要依靠智慧与生理心理条件,离不开高校学习生活实践的砥磨。实现智慧早熟与政治早熟的同步,要将价值取向的选择融入大学生自我内省的心理发展过程,坚持成长成才观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与舞台,加强“三自”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成效,不断开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与空间。
  三要促进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的转化。价值导向是上层建筑中具有广泛影响力与渗透力的重要因素,主导性与广泛性是其主要特征。当前我国社会的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以全社会的价值实践为主题,遍布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诸多领域,目的在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价值取向则是价值导向与价值判断影响个体态度与行为的具体表现,在个体价值塑造与选择过程中表现出实践性、习得性与倾向性的特征。当前,积极宽松的政治环境与充满竞争的经济环境,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条件,自主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占据了主流位置。因此,促进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的转化,要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价值目标顺利转化为大学生的价值需求与价值取舍的动力;要将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转化为大学生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激励青年学子团结奋斗、励志成才,朝着全社会共同目标前进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参考文献:
  [1]侯玲,于晓娜.从文化消费看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30-31.
  [2]兰莹萱.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8):186.
  [3]谭德礼.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54-55.
其他文献
面对日益严峻的招生形势和高职院校学生总体素质的变化,提出了做好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要注意的三个策略:"严爱"结合,严格管理学生;引导学生规划好三年学习计划,提早做好职业生涯
中国二胡艺术在上世纪发展迅速,成果卓然。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以刘天华先生为首的一大批二胡音乐家借鉴吸收西方音乐文化和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艺术,从而使二胡艺术在专业化和科
本研究选取81人作为被试,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并借助SCL-90量表的检验,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有效性。结果显示:SCL-90量表中除精神病性因子,其它各
采用电子陶瓷工艺制备了一系列玻璃陶瓷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SEM)观察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热膨胀系数随硅灰石含量的增加而
碳化硅具有良好的抗腐蚀和抗氧化性能,是先进核反应堆核燃料包壳的候选材料之一,但杂质元素会对碳化硅材料的机械性能产生重要影响。杂质元素对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可用第一性
摘 要: 本文主要对独立学院国防教育的特色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构成的补充部分,不论在本身的办学条件,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生源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因此在开展国防教育的时候学院要结合自身的特色,把独立学院的教育方式同国防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国防教育有效开展,独立学院健康发展。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国防教育 特色    与普通高校不同,独立学院不管是在发展模式、生源,还是在教学环境和教学
本文论述了微型液晶显示数字式经编线圈长度检测仪的工作原理,对传惑器装置、检测电路等作了分析研究,列出了仪器的主要技术特征和测试结果。该仪器为工艺人员在经编生产中随
摘 要: 文章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出发,针对我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一系列服务措施。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高校教师 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容,在高校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教学科研的有效性极大地依赖于教师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从而不断获取新知识,扩充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适应知识成
提出了一种求解含抛物线型有损非均匀线网络频域灵敏度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将抛物线型有损非均匀线用科罗达(Kuroda)等效方法变换成有损均匀线及若干集中元件组成的等效电路,然后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新型教学理念,它是教育者用欣赏、赞扬的手段去发现问题、唤醒、激励受教育者身上隐藏着的巨大潜能的教育。面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这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