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080-02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见,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全面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品德学科教学和德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构成部分,两者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都具有一致性,把两者恰当的整合和互补,能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增强德育效果。那么,德育活动和品德课程哪些内容可以整合,我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
一、爱国教育落在实处,记在心间。
北宋时期司马光曾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在重智育发展的应试教育压制下,更多家庭、学校却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让学生觉得爱国是离自己遥远的大事,爱国成了嘴上的口号。
我校每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高年级学生都会安排在中山陵、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这样的德育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可是缺少知识技能支撑的活动只不过是“来时一阵风,走时无影踪”,活动结束后学生除了出游的欢乐,并没有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品德与社会》中“走出深重的灾难”单元,就让同学们对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有了详细深刻的了解。把品德學科教学和德育活动互动起来,让品德学科摆脱受困于教室的遗憾。因为课堂上学到的道理认知、情感态度的基础,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在参观博物馆时显得那么肃穆,表情是那么沉重。在一个个牺牲的烈士的事迹中,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同学们都立志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好好学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携手品德学科教学,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接受思想的洗礼,不仅增长见识,更能使红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
二、安全警钟长鸣,知行合一。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的安全,不仅是家长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学校重视的问题。品德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有涉及学生的安全教育,如《会变脸的水》体验地震来了怎么应对,《生死不离》感受灾难面前众志成城,虽然有安全的认知技能,有光彩充溢的情感,可是课堂教学总有纸上谈兵之感。
教师可以抓住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从课堂扩展到课外,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狠抓系列化活动。品德学科中的防火防震安全教育可以和学校演练活动相整合。
携手品德学科教学,让品德课程找到实践的平台,应急知识变成具体的实战演习,实现了知与行的有效交融。
三、公民道德落实行动,你我同行。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这是德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只有让品德学科教学和德育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收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德育效果。
三月学雷锋德育活动中,同学们来到敬老院,开展学雷锋活动。有的拿抹布一起把窗户擦得干干净净,看不见一丝污垢;有的用扫把把水泥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有的蹲在草坪中,把里面的烟头清理掉……老人们看着同学们的脸上渗出晶莹的汗珠,点头微笑,有的甚至想拿出零食款待。
活动归来,在品德《我的劳动感受》教学时,三年级的同学谈及学雷锋活动,脸上透出一份自豪感来。在老师的启发下,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尊重。这样“润物无声”的教学让学生愉快地接受、领悟道德观念,并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携手品德学科教学,有效地破解教学与活动“两张皮”的现象,使学生的道德落实到行动。
四、传统文化来源生活,滋养心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学生的生活就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德育活动和品德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促使学生在第一课堂上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增强德育效果。
品德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学生们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来历、风俗活动后,纷纷表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过节意识越发淡薄,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于是,我们便整合学校过中秋的德育活动,学生们说嫦娥故事,品中秋月饼,话全家团圆,诵中秋名句,在教学与活动的整合中,学生情感得到熏陶,中国的千年传统文化铸就学生良好的品德养成。
携手品德学科教学,为学生构建一个修身养德的精神家园,让传统美德滋养学生的心灵。
品德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的整合点是十分鲜明的,品德教材几乎涵盖了学校德育活动的所有内容,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品德课堂主阵地的德育作用,携手品德学科教学,夯实德育基础,才能更好地开发德育资源,让德育活动富有实效,充满魅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见,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全面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品德学科教学和德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构成部分,两者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都具有一致性,把两者恰当的整合和互补,能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增强德育效果。那么,德育活动和品德课程哪些内容可以整合,我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
一、爱国教育落在实处,记在心间。
北宋时期司马光曾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在重智育发展的应试教育压制下,更多家庭、学校却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让学生觉得爱国是离自己遥远的大事,爱国成了嘴上的口号。
我校每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高年级学生都会安排在中山陵、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这样的德育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可是缺少知识技能支撑的活动只不过是“来时一阵风,走时无影踪”,活动结束后学生除了出游的欢乐,并没有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品德与社会》中“走出深重的灾难”单元,就让同学们对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有了详细深刻的了解。把品德學科教学和德育活动互动起来,让品德学科摆脱受困于教室的遗憾。因为课堂上学到的道理认知、情感态度的基础,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在参观博物馆时显得那么肃穆,表情是那么沉重。在一个个牺牲的烈士的事迹中,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同学们都立志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好好学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携手品德学科教学,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接受思想的洗礼,不仅增长见识,更能使红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
二、安全警钟长鸣,知行合一。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的安全,不仅是家长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学校重视的问题。品德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有涉及学生的安全教育,如《会变脸的水》体验地震来了怎么应对,《生死不离》感受灾难面前众志成城,虽然有安全的认知技能,有光彩充溢的情感,可是课堂教学总有纸上谈兵之感。
教师可以抓住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从课堂扩展到课外,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狠抓系列化活动。品德学科中的防火防震安全教育可以和学校演练活动相整合。
携手品德学科教学,让品德课程找到实践的平台,应急知识变成具体的实战演习,实现了知与行的有效交融。
三、公民道德落实行动,你我同行。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这是德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只有让品德学科教学和德育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收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德育效果。
三月学雷锋德育活动中,同学们来到敬老院,开展学雷锋活动。有的拿抹布一起把窗户擦得干干净净,看不见一丝污垢;有的用扫把把水泥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有的蹲在草坪中,把里面的烟头清理掉……老人们看着同学们的脸上渗出晶莹的汗珠,点头微笑,有的甚至想拿出零食款待。
活动归来,在品德《我的劳动感受》教学时,三年级的同学谈及学雷锋活动,脸上透出一份自豪感来。在老师的启发下,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尊重。这样“润物无声”的教学让学生愉快地接受、领悟道德观念,并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携手品德学科教学,有效地破解教学与活动“两张皮”的现象,使学生的道德落实到行动。
四、传统文化来源生活,滋养心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学生的生活就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德育活动和品德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促使学生在第一课堂上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增强德育效果。
品德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学生们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来历、风俗活动后,纷纷表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过节意识越发淡薄,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于是,我们便整合学校过中秋的德育活动,学生们说嫦娥故事,品中秋月饼,话全家团圆,诵中秋名句,在教学与活动的整合中,学生情感得到熏陶,中国的千年传统文化铸就学生良好的品德养成。
携手品德学科教学,为学生构建一个修身养德的精神家园,让传统美德滋养学生的心灵。
品德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的整合点是十分鲜明的,品德教材几乎涵盖了学校德育活动的所有内容,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品德课堂主阵地的德育作用,携手品德学科教学,夯实德育基础,才能更好地开发德育资源,让德育活动富有实效,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