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资助工作一直是国家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随着国家整合各种资源,高校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已经越来越完善,资助过程也越来越规范。目前,高校的资助项目主要有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但是,各个高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时候,也出现了一系列需要正视和改进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校的资助政策和制度越来越完善,特别是当前高校致力于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资助政策”的概念相结合的途径,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帮扶性和人性化的资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资助工作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大致列出。
高校资助工作的公正性
高校资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和学校投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人员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资助工作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第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担心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瞧不起自己,因此隐瞒家中经济困难的事实,不敢申请相关资助;第二,少部分学生本身家庭情况不错,但是通过当地关系成为了当地的低保户、贫困户、甚至是建档立卡户,而高校的资助教师只能通过民政部门提供的名单进行资助评定,所以无法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第三,高校资助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解决资助工作中出现的学生问题。同时,高校还应该时刻关注困难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大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目前,我国高校中还没有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管理和培训系统,导致资助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完全理解和把握资助政策,在资助当中很多环节就会存或多或少的问题。
受助学生面临窘境
目前,在资助过程当中,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受助学生所面临的窘境。受助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就必须面临生活压力,不仅如此,在求学道路上还需要面对来自学习的压力;本身家庭的贫困就让这部分同学在来自普通家庭和富裕家庭的同学面前要自卑一些,同时还要面对受资助后来自周围同学圈的心理压力,由于经济资助的独特性,更可能让被资助的同学疏远普通学生群体和交流圈子。在这个时候,不仅没有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可能使这部分同学的心理状态处于一个高压状态。因此,他们需要更多得心理支持和安慰。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客观因素存在,使得这部分同学在面对社会给予的机会时,因为心理的自卑感而错失良机,无法很好的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四年大学毕业后,尽管很多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采取“导师制”、“一人一师”等制度,期望能帮助这部分学生尽快就业,但是因为困难生自身的原因,最后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国家、社会和高校需要构建的是一套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此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平台和资源等,帮助他们缩小在综合能力方面与他人的差距。
经济困难学生认证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通知,高校困难生认定,不需要提交纸质证明材料,改为由学生提交个人书面申请,并且做出书面承诺,而特殊三类困难学生(农村建档立卡户、孤儿和城市低保户)则由民政部提供名单给各个高校,这样就减轻了资助老师和受助学生的负担,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般困难学生的认定让资助老师很难把握其真实性,一般困难生的认定只要学生提交申请,并通过班级民主评议就能成为困难生,整个认定过程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明其家庭困难,尽管我们相信自己的学生不会出现欺骗行为,但是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不会出现欺骗行为,这部分学生不需要提供任何证明材料,只需要提供书面申请和承诺书就能进行困难生的认定,尽管政府和学校也出台相关规定,对有作假行为的困难生有相关处理办法,但是,其真实性的判断就成为了资助工作的一个难点,从而也就导致困难生的公平性就出现了一定的变数。所以,如何加强一般困难生认定的真实性就成为班主任和资助教师在困难生认定过程中的一个重点所在。
受助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高校中这个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高校关注的一个重点,这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其心理总体会向两个极端发展,要么是自卑、胆小,从而变得很内向,不希望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对自己有过多关注;要么得过且过,什么都不在乎,自我放弃。无论是哪种心理问题,都成为了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困难生的心理障碍目前已经成为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面临的一个难题,困难生作为高校中的一群特殊人群,有自身的特殊性,每个高校对于困难生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帮扶,但是如何更好地帮助困难生,走进困难生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社会、老师和同学的温暖也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点,因此,关注和解决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成为了高校办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高校资助工作运行难点
很多高校在资助政策宣讲工作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宣讲的形式,形式很多样化,但是资助的相关政策宣讲不到位,致使学生对资助政策理解不到位。许多高校仅仅停留在对于资助政策的表面宣讲,而没有对政策进行深入地解读,尽管形式是很丰富,学生对于相关政策也是比较了解,然而政策背后所映射的深层意义就不是每一个困难生能解读出来的,所以就出现了资助工作和高校育人功能难以结合的情况,无法很好地发挥资助育人的功效。国家为什么要对困难生进行资助,并且配套相关的政策支撑,这些问题都需要和学生们讲清、讲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和政府的目的,同样,也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用积极良好的心态面对目前自身的困境,让困难生得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
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对于现今大学生的影响日愈严重,而在困难生身上更为突出。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作用,通过专业老师的帮助,让困难生能更好地克服自身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更好地提升其心理素质,同时,在依托专业心理教师的情况下,我们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还要在用好班委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帮助困难生解决好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此来帮助他们建立更加积极、向上、阳光的心理。比如,辅导员或班主任积极进行交谈,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及时了解困难生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组织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困难生。困难生的心理问题在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占有很大的比例,解决好困难生的心理问题,有助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推进,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困难生的心理问题。 加强资助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学会感恩,学生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个也符合中華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目前,在部分困难生身上当中出现了一个特别不好的认知现象,这部分困难生认为因为自己的家庭困难,所以成为困难生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尽管班主任或辅导员在班会、活动、上课等环节上都对学生进行过感恩教育,但是这部分学生仍然表现的很自我,从其言行举止当中完全看不到有任何的感恩行为,这个问题也成为了当今高校面临的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因此,继续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被资助的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树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进周围环境,因为人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学会尊重他人,也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朋友,心怀善良,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社会。
培养受助学生的能力
高校切实发挥好高校学生就业创业中心的指导作用,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的技能。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面越来越广,高校的招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众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就业压力越来也大,就业压力自然也成为了困难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就业过程中,困难生因为家庭原因需要尽快的走上工作岗位,而有部分困难生本身就是品学兼优,希望能够进入更高层析的学校进行深造,到底是尽快就业减轻家庭经济困难还是继续深造未来有一个更好地发展,就成为困难生中出现的一个矛盾所在。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困难生制定长期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怎么做、为什们做,作出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尽可能让困难生有一个较好的人生道路,同时,鼓励困难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加强人际交往,学会积极应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内心,树立顽强、拼搏、自强的精神,努力提升自身的各种素质。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助学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更合理地运用各种资源,积极改善学生自助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面对学生工作要更细心、更耐心、更用心,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让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楚雄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龙晓东, 廖湘蓉, 邓治文.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湖南社会科学, 2003(04):119-121.
[2]赵红, 代艳丽. (2005).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000(001), 54-55.
高校資助工作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校的资助政策和制度越来越完善,特别是当前高校致力于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资助政策”的概念相结合的途径,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帮扶性和人性化的资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资助工作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大致列出。
高校资助工作的公正性
高校资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和学校投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人员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资助工作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第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担心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瞧不起自己,因此隐瞒家中经济困难的事实,不敢申请相关资助;第二,少部分学生本身家庭情况不错,但是通过当地关系成为了当地的低保户、贫困户、甚至是建档立卡户,而高校的资助教师只能通过民政部门提供的名单进行资助评定,所以无法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第三,高校资助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解决资助工作中出现的学生问题。同时,高校还应该时刻关注困难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大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目前,我国高校中还没有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管理和培训系统,导致资助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完全理解和把握资助政策,在资助当中很多环节就会存或多或少的问题。
受助学生面临窘境
目前,在资助过程当中,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受助学生所面临的窘境。受助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就必须面临生活压力,不仅如此,在求学道路上还需要面对来自学习的压力;本身家庭的贫困就让这部分同学在来自普通家庭和富裕家庭的同学面前要自卑一些,同时还要面对受资助后来自周围同学圈的心理压力,由于经济资助的独特性,更可能让被资助的同学疏远普通学生群体和交流圈子。在这个时候,不仅没有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可能使这部分同学的心理状态处于一个高压状态。因此,他们需要更多得心理支持和安慰。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客观因素存在,使得这部分同学在面对社会给予的机会时,因为心理的自卑感而错失良机,无法很好的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四年大学毕业后,尽管很多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采取“导师制”、“一人一师”等制度,期望能帮助这部分学生尽快就业,但是因为困难生自身的原因,最后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国家、社会和高校需要构建的是一套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此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平台和资源等,帮助他们缩小在综合能力方面与他人的差距。
高校资助中的学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困难学生认证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通知,高校困难生认定,不需要提交纸质证明材料,改为由学生提交个人书面申请,并且做出书面承诺,而特殊三类困难学生(农村建档立卡户、孤儿和城市低保户)则由民政部提供名单给各个高校,这样就减轻了资助老师和受助学生的负担,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般困难学生的认定让资助老师很难把握其真实性,一般困难生的认定只要学生提交申请,并通过班级民主评议就能成为困难生,整个认定过程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明其家庭困难,尽管我们相信自己的学生不会出现欺骗行为,但是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不会出现欺骗行为,这部分学生不需要提供任何证明材料,只需要提供书面申请和承诺书就能进行困难生的认定,尽管政府和学校也出台相关规定,对有作假行为的困难生有相关处理办法,但是,其真实性的判断就成为了资助工作的一个难点,从而也就导致困难生的公平性就出现了一定的变数。所以,如何加强一般困难生认定的真实性就成为班主任和资助教师在困难生认定过程中的一个重点所在。
受助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高校中这个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高校关注的一个重点,这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其心理总体会向两个极端发展,要么是自卑、胆小,从而变得很内向,不希望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对自己有过多关注;要么得过且过,什么都不在乎,自我放弃。无论是哪种心理问题,都成为了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困难生的心理障碍目前已经成为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面临的一个难题,困难生作为高校中的一群特殊人群,有自身的特殊性,每个高校对于困难生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帮扶,但是如何更好地帮助困难生,走进困难生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社会、老师和同学的温暖也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点,因此,关注和解决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成为了高校办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高校资助工作运行难点
很多高校在资助政策宣讲工作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宣讲的形式,形式很多样化,但是资助的相关政策宣讲不到位,致使学生对资助政策理解不到位。许多高校仅仅停留在对于资助政策的表面宣讲,而没有对政策进行深入地解读,尽管形式是很丰富,学生对于相关政策也是比较了解,然而政策背后所映射的深层意义就不是每一个困难生能解读出来的,所以就出现了资助工作和高校育人功能难以结合的情况,无法很好地发挥资助育人的功效。国家为什么要对困难生进行资助,并且配套相关的政策支撑,这些问题都需要和学生们讲清、讲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和政府的目的,同样,也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用积极良好的心态面对目前自身的困境,让困难生得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针对高校资助中学生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
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对于现今大学生的影响日愈严重,而在困难生身上更为突出。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作用,通过专业老师的帮助,让困难生能更好地克服自身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更好地提升其心理素质,同时,在依托专业心理教师的情况下,我们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还要在用好班委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帮助困难生解决好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此来帮助他们建立更加积极、向上、阳光的心理。比如,辅导员或班主任积极进行交谈,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及时了解困难生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组织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困难生。困难生的心理问题在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占有很大的比例,解决好困难生的心理问题,有助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推进,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困难生的心理问题。 加强资助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学会感恩,学生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个也符合中華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目前,在部分困难生身上当中出现了一个特别不好的认知现象,这部分困难生认为因为自己的家庭困难,所以成为困难生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尽管班主任或辅导员在班会、活动、上课等环节上都对学生进行过感恩教育,但是这部分学生仍然表现的很自我,从其言行举止当中完全看不到有任何的感恩行为,这个问题也成为了当今高校面临的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因此,继续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被资助的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树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进周围环境,因为人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学会尊重他人,也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朋友,心怀善良,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社会。
培养受助学生的能力
高校切实发挥好高校学生就业创业中心的指导作用,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的技能。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面越来越广,高校的招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众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就业压力越来也大,就业压力自然也成为了困难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就业过程中,困难生因为家庭原因需要尽快的走上工作岗位,而有部分困难生本身就是品学兼优,希望能够进入更高层析的学校进行深造,到底是尽快就业减轻家庭经济困难还是继续深造未来有一个更好地发展,就成为困难生中出现的一个矛盾所在。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困难生制定长期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怎么做、为什们做,作出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尽可能让困难生有一个较好的人生道路,同时,鼓励困难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加强人际交往,学会积极应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内心,树立顽强、拼搏、自强的精神,努力提升自身的各种素质。
结 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助学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更合理地运用各种资源,积极改善学生自助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面对学生工作要更细心、更耐心、更用心,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让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楚雄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龙晓东, 廖湘蓉, 邓治文.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湖南社会科学, 2003(04):119-121.
[2]赵红, 代艳丽. (2005).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000(001),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