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对现代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也要求教师们大胆开放,随机应变,不断突破束缚学生情感、认知与能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改变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探索,去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动探究;主动发展
“条条大路通罗马”,尽管在不同的实践环境中也有着许多不同的方法、方式,但百变不离其中,本文主要探索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改革思想,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
教学思想主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终将回到学生身上。学生是需要发展的,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以人为本,正视学生的知识基础、情感个性的特点与差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人文性充分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处理的方式,还是教学过程的运作等,都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多一些弹性,少一点灵动,使我们的教学既要放得开,让学生各抒已见,又要收得拢,顺势诱导,从而拓宽教学进程中的人本空间,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充分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学活动的开放搞活,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之目的。
二、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谈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質。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例如:在一堂计算教学课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7.5×28 17×2.5。在研究计算方法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能不能用(7.5 2.5)×(28 17)进行计算?很显然这个学生错误地使用了提取公因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也许会告诉学生你仔细想一想法则,随着教师简单的否定,在羞涩中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被扼杀掉了。而有些教师并不急于否定学生,首先表扬学生这种大胆的设想具有创意性,再提出是否存在问题?有无解决的方法?随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意识,从而通过研究发现了多种较新颖独特的计算方法:(1)原式=7.5×17 17×2.5 7.5×11=(7.5 2.5)×17 7.5×11;(2)原式=(7.5 2.5)×28-2.5×11;……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最初萌发的创新意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创新的欲望。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结果。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想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交流、反思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并能自主性地进行探究学习。
下面,我就“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中对学生开展了探究性的学习。
1.揭题提问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你们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生1: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简便。
生2:不对,有的分数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
生3:有时要反过来,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生4:这要看什么题目?
师:刚才几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研究。
(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组织探究活动
(1)分组
师:刚才已经有同学说了自己的看法,我相信,大家对如何使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更加简便有着各自的见解,接下去我们来进行分组讨论,请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如果一个小组人数较多,可以多分几个小组。
(教师注意合理分配各小组人数和学生的类型,让小组讨论能够有效地进行,不流于形式)
(2)验证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观点举出相应的例子,你可以从书上找,也可以自己编题。
(3)交流
小组代表起来向大家汇报讨论情况。
(4)明理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加以小结,或把任务交给学生。
3.激励评价
首先,让学生说今天谁的发言最精彩,谁的发言最全面;其次,教师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让其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
四、以主动发展为目标,让操作开放
操作开放指动手活动。不是唯一、封闭的,应是多面的,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教材对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和应用题解答等基础知识,基本上都只给出一种操作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吃透教材,把准要求,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操作学具解决同一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设计如下教学活动:(1)就事论事。针对出示的三角形可采用数方格的办法来计算。(2)探究实践。谁能探索出一种既简捷又科学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拿出各自准备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纸板,先标明它的底和高,再想方设法,把它拼成已学过的几何图形。然后点拨、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比较,发现新拼成的几何图形与原来的两个三角形的高、底及面积都存在相应关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3)发展创新。启发学生只用原有的一个三角形纸板,自己想法采取剪拼、割补方法,进行创新性的推导实践活动,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又验证原推导出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教学艺术是没有止境的,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任何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和选择,采用最能达到目标的课堂教学,去优化组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国钊.小学数学: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07.
[2](美)巴格托,(美)考夫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4.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动探究;主动发展
“条条大路通罗马”,尽管在不同的实践环境中也有着许多不同的方法、方式,但百变不离其中,本文主要探索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改革思想,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
教学思想主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终将回到学生身上。学生是需要发展的,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以人为本,正视学生的知识基础、情感个性的特点与差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人文性充分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处理的方式,还是教学过程的运作等,都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多一些弹性,少一点灵动,使我们的教学既要放得开,让学生各抒已见,又要收得拢,顺势诱导,从而拓宽教学进程中的人本空间,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充分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学活动的开放搞活,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之目的。
二、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谈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質。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例如:在一堂计算教学课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7.5×28 17×2.5。在研究计算方法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能不能用(7.5 2.5)×(28 17)进行计算?很显然这个学生错误地使用了提取公因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也许会告诉学生你仔细想一想法则,随着教师简单的否定,在羞涩中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被扼杀掉了。而有些教师并不急于否定学生,首先表扬学生这种大胆的设想具有创意性,再提出是否存在问题?有无解决的方法?随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意识,从而通过研究发现了多种较新颖独特的计算方法:(1)原式=7.5×17 17×2.5 7.5×11=(7.5 2.5)×17 7.5×11;(2)原式=(7.5 2.5)×28-2.5×11;……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最初萌发的创新意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创新的欲望。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结果。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想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交流、反思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并能自主性地进行探究学习。
下面,我就“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中对学生开展了探究性的学习。
1.揭题提问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你们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生1: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简便。
生2:不对,有的分数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
生3:有时要反过来,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生4:这要看什么题目?
师:刚才几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研究。
(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组织探究活动
(1)分组
师:刚才已经有同学说了自己的看法,我相信,大家对如何使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更加简便有着各自的见解,接下去我们来进行分组讨论,请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如果一个小组人数较多,可以多分几个小组。
(教师注意合理分配各小组人数和学生的类型,让小组讨论能够有效地进行,不流于形式)
(2)验证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观点举出相应的例子,你可以从书上找,也可以自己编题。
(3)交流
小组代表起来向大家汇报讨论情况。
(4)明理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加以小结,或把任务交给学生。
3.激励评价
首先,让学生说今天谁的发言最精彩,谁的发言最全面;其次,教师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让其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
四、以主动发展为目标,让操作开放
操作开放指动手活动。不是唯一、封闭的,应是多面的,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教材对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和应用题解答等基础知识,基本上都只给出一种操作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吃透教材,把准要求,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操作学具解决同一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设计如下教学活动:(1)就事论事。针对出示的三角形可采用数方格的办法来计算。(2)探究实践。谁能探索出一种既简捷又科学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拿出各自准备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纸板,先标明它的底和高,再想方设法,把它拼成已学过的几何图形。然后点拨、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比较,发现新拼成的几何图形与原来的两个三角形的高、底及面积都存在相应关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3)发展创新。启发学生只用原有的一个三角形纸板,自己想法采取剪拼、割补方法,进行创新性的推导实践活动,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又验证原推导出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教学艺术是没有止境的,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任何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和选择,采用最能达到目标的课堂教学,去优化组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国钊.小学数学: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07.
[2](美)巴格托,(美)考夫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