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初中美术欣赏课思维过程和特点,结合新课标提倡“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关注文化与生活。”的基本理念,初中美术欣赏课更深层次的教学目的奔着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也就是说美术欣赏课具有审美教育功能。美术的欣赏教学离不开审美能力,初中阶段美术“欣赏·评述”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领域,最终就是完成对学生审美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审美能力;问题对策
一、初中美术欣赏与审美能力概述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思维过程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理解、想象、联想、分析和判断的心理情感过程。
审美能力是体会、感受、理解与判断美的水平能力,是指人对美的一种有力把握。欣赏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与鉴赏能力。
二、初中美术欣赏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美术教育起步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学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生的审美环境并没有形成,美术教育理论缺失,基于以上事实,结合调查问卷、一线工作经验以及人美版美术教辅参考书中给出的教学建议,归纳出初中美术欣赏课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讲解内容偏差,呆板无趣
虽然美术欣赏课有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参考书中也给出了许多教学建议,但是从现状调查中发现,在目前初中美术欣赏课堂中出现最多的仍然是教师的讲解法,满堂灌的形式。在讲解内容的选取上主要包括了作品的时代背景、美术家、社会影响等,其中也包括作品的创作手法、用色、构图等美术知识以及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艺术家想表现的喜怒哀乐或是想要歌颂的某种情怀等,但这些讲解内容出现的次数很少,课堂讲授始终以作品背景知识为主。课堂讲解呆板单一,没有激起学生兴趣,无法引领学生走进预设的审美环境和欣赏评析环节。
(2)讨论法、问答法、对比法的实施效果不佳
在美术欣赏课的学习中,讨论法可以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交流能力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表达自己的看法,增进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但是在实地考察和问卷结果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课堂讨论时间相对较少,课堂气氛并不活跃,有些教师会布置课下讨论任务,但是实施与否,教师并不能确定,总之课堂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学生参与度底,教学效果较差。
(3)美术教学欣赏环境难以塑造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的重要教学环节就是参观考察,其中包含对博物馆、民居、风景区等一些造型艺术场景的欣赏。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美术学生,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再加上学校对于学生安全角度考虑,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机会并不多,从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记忆程度严重缺失。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各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却困难重重。首先,就学生角度来看,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自主性不强、兴趣不浓厚;其次,就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对讲解内容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偏差,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感到吃力;再次,就客观因素来看,无法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教学设备资源有限。
三、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探讨
(1)凸显感性特征,形成“审美期待“
情境教学的实现途径即为通过“入境”、“入情”逐步深入达到“入思”、“入理”的教学层面,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所表达的内容知识。显然,情境教学所解决的是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践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矛盾。因为有了“审美期待”情绪,欣赏者才能从主观上对欣赏对象产生期待的、向往的等积极美好的情感,为下一步进入美术欣赏做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后续环节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将情境教学放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才能使情境教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情境教学和初中美术欣赏课就像“戏子”和“戏台”一般,美术欣赏是“戏台”,为情境教学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有了这个舞台,情境教学才能在上面尽情的表演。而情境教学就像唱戏的“戏子”一样,在戏台上表演的同时也为戏台增添了色彩。两者互相促进、携手向前、共同发展。这也是情境教学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程中发挥作用,着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养成。
(2)培养发散思维,实现教学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含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也对知识、能力、方法、态度有了合理的宏观把握,体现了对人的生命性发展的整体关怀,不再像以前那样的“流水线式”整齐划一的教学,而是鼓励、开拓、引导学生向不同方向进行个性化发展。从学生本体而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外在表现,其内在结构也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只有形成了发散性思维,才会产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特长等。
所以,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解决初中美术欣赏课程中个性化培养的难题,并且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各方面,形成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思维特征。这也是情境教学与初中美术欣赏课交流沟通发生化学反应,而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注重非功利性,培养人格魅力
美术欣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运动的过程,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终止符号。美术欣赏课也并不是一堂课结束了,欣赏过程就停止了。它是一个不断从感性到理性,理性再回归感性的循环过程。所以,在美术欣赏中,无法设定客观具体的目标,也不可能带着实用价值的问题去思考美术欣赏。这些都是审美的非功利性决定的。这種不考虑外物因素,只关注欣赏对象本身的主观性特质与情境教学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只考虑教学内容的情感性,不考虑客观的功利因素十分契合。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的实施才能最显著的突出审美的非功利特性,获得纯粹的审美愉悦。
(4)五感并行体验,丰富审美情趣
不管是情境教学还是初中美术欣赏课,都是通过激发五种感官来实现和完成的,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将美术欣赏过程中的五感体验真正落实,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来使欣赏课堂的教学更加合理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五种感官”及其联动组合来完成美术欣赏的过程。这也是美术欣赏课与情境教学相结合对学生美术欣赏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指导。
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美术教学理论的丰富以及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对于初中美术教学以及我国美术环境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1.
[4]石艳勇.《学画抽象画》教学案例[J].中国美术教育.2016(01).69-69.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审美能力;问题对策
一、初中美术欣赏与审美能力概述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思维过程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理解、想象、联想、分析和判断的心理情感过程。
审美能力是体会、感受、理解与判断美的水平能力,是指人对美的一种有力把握。欣赏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与鉴赏能力。
二、初中美术欣赏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美术教育起步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学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生的审美环境并没有形成,美术教育理论缺失,基于以上事实,结合调查问卷、一线工作经验以及人美版美术教辅参考书中给出的教学建议,归纳出初中美术欣赏课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讲解内容偏差,呆板无趣
虽然美术欣赏课有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参考书中也给出了许多教学建议,但是从现状调查中发现,在目前初中美术欣赏课堂中出现最多的仍然是教师的讲解法,满堂灌的形式。在讲解内容的选取上主要包括了作品的时代背景、美术家、社会影响等,其中也包括作品的创作手法、用色、构图等美术知识以及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艺术家想表现的喜怒哀乐或是想要歌颂的某种情怀等,但这些讲解内容出现的次数很少,课堂讲授始终以作品背景知识为主。课堂讲解呆板单一,没有激起学生兴趣,无法引领学生走进预设的审美环境和欣赏评析环节。
(2)讨论法、问答法、对比法的实施效果不佳
在美术欣赏课的学习中,讨论法可以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交流能力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表达自己的看法,增进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但是在实地考察和问卷结果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课堂讨论时间相对较少,课堂气氛并不活跃,有些教师会布置课下讨论任务,但是实施与否,教师并不能确定,总之课堂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学生参与度底,教学效果较差。
(3)美术教学欣赏环境难以塑造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的重要教学环节就是参观考察,其中包含对博物馆、民居、风景区等一些造型艺术场景的欣赏。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美术学生,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再加上学校对于学生安全角度考虑,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机会并不多,从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记忆程度严重缺失。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各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却困难重重。首先,就学生角度来看,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自主性不强、兴趣不浓厚;其次,就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对讲解内容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偏差,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感到吃力;再次,就客观因素来看,无法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教学设备资源有限。
三、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探讨
(1)凸显感性特征,形成“审美期待“
情境教学的实现途径即为通过“入境”、“入情”逐步深入达到“入思”、“入理”的教学层面,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所表达的内容知识。显然,情境教学所解决的是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践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矛盾。因为有了“审美期待”情绪,欣赏者才能从主观上对欣赏对象产生期待的、向往的等积极美好的情感,为下一步进入美术欣赏做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后续环节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将情境教学放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才能使情境教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情境教学和初中美术欣赏课就像“戏子”和“戏台”一般,美术欣赏是“戏台”,为情境教学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有了这个舞台,情境教学才能在上面尽情的表演。而情境教学就像唱戏的“戏子”一样,在戏台上表演的同时也为戏台增添了色彩。两者互相促进、携手向前、共同发展。这也是情境教学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程中发挥作用,着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养成。
(2)培养发散思维,实现教学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含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也对知识、能力、方法、态度有了合理的宏观把握,体现了对人的生命性发展的整体关怀,不再像以前那样的“流水线式”整齐划一的教学,而是鼓励、开拓、引导学生向不同方向进行个性化发展。从学生本体而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外在表现,其内在结构也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只有形成了发散性思维,才会产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特长等。
所以,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解决初中美术欣赏课程中个性化培养的难题,并且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各方面,形成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思维特征。这也是情境教学与初中美术欣赏课交流沟通发生化学反应,而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注重非功利性,培养人格魅力
美术欣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运动的过程,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终止符号。美术欣赏课也并不是一堂课结束了,欣赏过程就停止了。它是一个不断从感性到理性,理性再回归感性的循环过程。所以,在美术欣赏中,无法设定客观具体的目标,也不可能带着实用价值的问题去思考美术欣赏。这些都是审美的非功利性决定的。这種不考虑外物因素,只关注欣赏对象本身的主观性特质与情境教学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只考虑教学内容的情感性,不考虑客观的功利因素十分契合。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的实施才能最显著的突出审美的非功利特性,获得纯粹的审美愉悦。
(4)五感并行体验,丰富审美情趣
不管是情境教学还是初中美术欣赏课,都是通过激发五种感官来实现和完成的,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将美术欣赏过程中的五感体验真正落实,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来使欣赏课堂的教学更加合理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五种感官”及其联动组合来完成美术欣赏的过程。这也是美术欣赏课与情境教学相结合对学生美术欣赏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指导。
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美术教学理论的丰富以及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对于初中美术教学以及我国美术环境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1.
[4]石艳勇.《学画抽象画》教学案例[J].中国美术教育.2016(01).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