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6月16日,微雨轻风的初夏时分,南京师范大学随园音乐厅内,来自全国各地音乐院校的领导、专家,江苏省教育厅、文联及音协的领导,陈洪先生家乡及母校的代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校友、老师与学子济济一堂,共同纪念陈洪先生的百年诞辰。在为期一天的纪念活动中,人们怀着崇敬之情重温了陈洪先生的艺术人生,回顾了陈洪先生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探讨了陈洪先生毕生热爱的音乐教育事业在我国未来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一、为师七十载,传道千万人
陈洪先生是我国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作曲家、翻译家、中国音乐“金钟奖”终生荣誉勋章得主,在95年的人生历程中有整整70年奉献给了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陈洪先生的一生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缩影,从广州音乐院到上海国立音专,从南京国立音乐院到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1983年成立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见证了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从无到有的发展,他的耕耘与付出为中国的音乐事业与音乐教育培养出众多人才。广州、上海、南京这三座城市纪录着这位音乐教育工作者从风华少年到耄耋长者的足迹与记忆。此次活动中,来自这些院校及省市的领导与代表纷纷表达了对陈洪先生最深切的缅怀与诚挚的敬意。
陈洪先生的家乡代表——广州培正同学会朱素兰会长对从广州培正中学大门中走出的广东籍的乐坛四杰——冼星海、马思聪、何安东、陈洪深感自豪。陈洪值青春之时与马思聪先生共同创办了广东省最早的高等音乐学校——广州音乐院,并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全部由华人组成的管弦乐队。为表达广东同乡、音乐同行、培正同门对陈洪先生的敬佩之情,表彰他对民族复兴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卓越成就,何安东音乐基金特向南京师范大学赠送陈洪雕像一座。同样来自广州的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周广平教授充分肯定了陈洪先生对广东音乐教育所作出的开拓性的创举,感谢陈洪先生为后续的专业音乐教育培养了土壤。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代表杨立青院长及全体“上音人”对这位“上音的老教授”早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上海国立音专中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恩。回顾了陈洪先生受萧友梅先生之邀,在国难当头、校务危急的时刻担起教务长的重任,在风雨飘摇的局势下,用其不畏艰险的魄力、认真负责的精神、博学多才的能力撑起了办学的局面。陈洪先生大力整肃教务,修订完善教学大纲,组织乐队,创办《音乐月刊》与不定期刊物《林钟》,使得国立音专的教学活动不仅没有因战乱而中断,而且还培养出一批后来对中国音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音乐家,使上音的历史得以传承延续。杨燕迪教授用“上音优良艺术传统与治学精神这一血脉中的伟大一员”给予了陈洪先生极高的评价。
陈洪先生在南京国立音乐院时期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吴祖强教授深情回忆了陈洪先生对于他及夫人(同为陈先生门下的郑丽琴教授)的培养。陈洪先生对他们在课堂中的教诲,在生活接触中的熏陶令他们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吴祖强教授倡导大家好好学习陈洪先生的思想和品德,学习他对工作和理想积极进取,坚持到底,从不懈怠的顽强精神。
陈洪先生在南京工作了半个多世纪,自认为半个南京人,而第二故乡对于陈洪先生也有着更为特殊的感情、更为深刻的认识。江苏省教育厅殷翔文副厅长,江苏省文联党组王慧芬书记及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章龙教授先后致词。他们对陈洪先生为发展江苏的文化事业,建立旨在提高全民族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师体系而付出的矢志不渝的努力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对陈洪先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虚怀若谷的品格表达了最由衷的敬佩。
二、西学为中用,曲墨自留芳
本次纪念活动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音乐会及文选的形式对陈洪先生的艺术与思想做了较全面的回顾,立体地展现了陈洪先生的艺术成就。由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们演出的陈洪作品专场音乐会集中展示了他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了中国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之一——作于1932年的《冲锋号》,早期钢琴作品《没字歌》、《摇船歌》,早期独唱艺术歌曲《子夜歌》,作于50年代的合唱《共青团林之歌》,60年代的合唱《三门峡》,80年代的合唱《春风桃李》、独唱艺术歌曲《那就是我》,90年代的独唱艺术歌曲《梦李白》、《赠红梅》。这些作品体现了陈洪先生以西方技法为载体、中国文化为内容的创作风格。陈洪先生西学功底深厚,英文法文皆通达,留学法国期间研修了作曲与小提琴。回国后为授课之需著书立说,编写教程,涉及曲式、和声、作曲法、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小提琴教学等各个方面,其中代表作有《对位化和声学》、《视唱练耳》及《曲式与乐曲》等,是为数不多的音乐全才之一。而从他的歌词写作、诗词选取及乐词配合中不难看出他的国学素养以及西学中用的良苦用心。陈洪先生独唱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受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曲风唯美雅意,和声丰富,技法纯熟精致。“音乐必须反映时代”是陈洪先生所秉持的一贯理念,在抗日救亡背景下写作的《冲锋号》铿锵激情,富有号召力;反映新社会、新建设的《共青团林之歌》与《三门峡》气势恢宏、朝气蓬勃;而以歌唱教师为主题的《春风桃李》则热情洋溢中不乏活泼俏皮,乐音中流露出陈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期待,可见其曲风是因内容而变,相契相成的。
此次纪念活动中首发推出的《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陈洪文选》收录了陈洪先生的部分文字创作,内容分为音乐思想、音乐教育与音乐生活、音乐家及作品研究等板块。陈洪先生的思想与理念在本书中浓缩再现,为全面了解陈洪先生开启了一扇大门,其中包括一些以前从未公开的资料。中央音乐学院梁茂春教授说,《文选》中的不少内容是现当代音乐史上的新发现,这说明还有很多史料有待于发掘。《文选》由中央音乐学院俞玉姿教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岩研究员共同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院长、上海音乐学院杨立青院长作题一及题二,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建华院长作序,并收录了缪天瑞、钱仁康、黄飞立、吴祖强、段平泰等专家学者以及陈洪先生的子女陈比纲教授和陈比维女士所撰写的纪念、研究文章。《文选》的编撰工作历时两年,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但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还有很大一部分著作资料未收入其中,南京师范大学将以随园文库的方式继续出版。
三、师道贵以慈,征程何漫漫
下午举行的音乐教育高层研讨会中,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音乐院校、高师音乐院校的专家,陈洪先生的部分弟子及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代表围绕陈洪先生的教育思想、陈洪先生的历史定位与评价及当代高师音乐教育问题展开了坦诚而热烈的讨论。
关于陈洪先生的教育思想这一主题与会者主要论及了以下三个方面:
1.学识与人格。陈洪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学识与人格是并重的,他本身就是一个渊博学识与高尚人格兼具的完美典范。俞玉姿教授在发言中列举了陈洪先生迄今已被收集到的就有专著6部、译著6部、音乐作品24首、各类论文119篇、译文14篇,先生的学术功力可见一斑。但让与会者产生更多感悟的是陈洪先生当代儒者的人格魅力。在弟子们的回忆中,陈洪先生谦虚低调,如父亲般关心他们的成长。俞玉姿、邵祖亮回想起当年陈洪先生为了帮助他们疏解思乡之苦,利用业余时间带他们游览南京的各处名胜,陈师母也是嘘寒问暖,亲自下厨招待。陈洪先生六年不取分文辅导残疾小提琴手周红梅,直至她出国深造有成的故事更是一段佳话。陈先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是全人教育的一种体现,几代学子在他的感染下带着完备的专业技能投身于基层教学工作。他们热爱工作,享受工作,不少人已成为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特级教师,并已再为人师。人民音乐出版社副社长莫蕴慧谈到:“陈洪先生对我们的观念、目标、理想、价值观的形成,甚至于审美、衣着都有很大的影响。道德、风范这些无形的东西更是瑰宝,教育是熏陶,学术与人格不可割裂。”杨燕迪教授指出:“在价值多元的环境下,先辈那种对事业的承诺、执著与认真正在消逝淡化”,正因如此,在当今的社会,陈洪先生的人格、精神显得尤为可贵。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说:“只有缅怀陈洪先生那种对音乐教育宗教般的笃敬,将毕生精力全身心地奉献,音乐教育才有希望。”
2.教学与实践。陈洪先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音乐家,更是一位实践者,这一点在他的音乐创作和对管弦乐团演出的推动上都能看出。作为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筑路人,陈洪先生在音乐教育中同样奉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富有创见地做好学科建设,力求学以致用。俞玉姿谈到,陈洪先生对课程安排非常重视,根据培养教师的需要来设置,其中包括了教学法及教学实践。当学生到中小学教学实习的时候,陈洪先生会亲自去听课,并记下意见供学生参考。陈洪先生始终主张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走上讲台教书,又能登上舞台表演”的人。这种“双台”理念也成为今天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学大纲设计、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定的指导思想。邵祖亮指出,现在不少学校把学生困在课堂里、课本中,而陈洪先生的教学非常开放,从不禁锢学生,反而常常带他们走进大自然,到更广袤的空间中学习。
3.严与慈。在讨论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陈洪先生的名言“为师之道在于慈”。按陈比纲教授的话说就是陈洪先生一向与学生的关系特别好。陈洪先生的慈决不是溺爱,从一个小例子中就能看出。据俞玉姿回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陈洪先生总是一一在黑板上纠正,但从不会点名指出是谁出的错。由此看出,陈洪先生的慈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自信的培养,孜孜不倦的耐心与对错误的一丝不苟。严的是内容,慈的是态度。如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副院长所说:师道中严与慈是互补的。陈洪先生在信中称他的学生方应喧为“贤弟,莫逆交”,他的另一位学生陈鸿铎在纪念文中称陈洪先生为“忘年挚友”,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都是透过慈所建立起来的。
关于陈洪先生的历史定位与评价,不少专家学者非常直率地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冯长春教授指出,过去提到“新音乐运动”总是指那些左翼音乐家,陈洪先生等一些音乐家被认为“西化”、“学院派”而被忽略。他认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存在两种新音乐运动,一种是由萧友梅、黄自、陈洪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音乐手法、带入中国的广义的新音乐;另一种是抗日救亡运动中,在思想、内容上的新音乐。二者有区别,有交叉,但都非常重要。李岩教授指出:《艺术武器论》等文章的发掘否定了过去一些对于陈洪先生“学院派”、“音乐至上”等不公正的评价。随着进一步思想的解放和对史料的挖掘,对于陈洪先生的历史定位与评价将更加公正客观。
在有关当代高师音乐教育问题的探讨中,与会者将陈洪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当今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与高师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相链接。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郭克俭院长指出,如陈洪先生当年所预见的,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地位已有所提高,高师音乐专业的生源充足。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仍和陈洪先生当年所指出的一样要为培养中学教师服务,高师音乐教育的内容须与中学教学相联系。天津音乐学院姚盛昌院长指出,所有教育的目的都应是把学生教育成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重视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要以人为本,不仅要注意到就业率,把学生培养为专材,更要培养为整体而全面的人。武汉音乐学院彭志敏院长也指出,陈洪先生所倡导的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中等教育机构效力在当前更显重要。高师教育工作者要关心学生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终身热爱,终身受益。音乐院校办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办成真正的音乐教育,而不是第二钢琴专业、第二声乐专业,是急待探索的。与会者对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专业应有所区隔,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国民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共识。而给予高师音乐教育更明确的定位,加强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是当前迫切的任务。
四、结语
陈洪先生的纪念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陈洪先生给众人的感动与启迪却将持续。陈洪先生是“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典范,他的睿智、风范与境界为后人树立起了一座标杆。
陶捷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美国伊利诺大学音乐艺术博士
(责任编辑 张宁)
一、为师七十载,传道千万人
陈洪先生是我国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作曲家、翻译家、中国音乐“金钟奖”终生荣誉勋章得主,在95年的人生历程中有整整70年奉献给了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陈洪先生的一生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缩影,从广州音乐院到上海国立音专,从南京国立音乐院到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1983年成立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见证了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从无到有的发展,他的耕耘与付出为中国的音乐事业与音乐教育培养出众多人才。广州、上海、南京这三座城市纪录着这位音乐教育工作者从风华少年到耄耋长者的足迹与记忆。此次活动中,来自这些院校及省市的领导与代表纷纷表达了对陈洪先生最深切的缅怀与诚挚的敬意。
陈洪先生的家乡代表——广州培正同学会朱素兰会长对从广州培正中学大门中走出的广东籍的乐坛四杰——冼星海、马思聪、何安东、陈洪深感自豪。陈洪值青春之时与马思聪先生共同创办了广东省最早的高等音乐学校——广州音乐院,并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全部由华人组成的管弦乐队。为表达广东同乡、音乐同行、培正同门对陈洪先生的敬佩之情,表彰他对民族复兴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卓越成就,何安东音乐基金特向南京师范大学赠送陈洪雕像一座。同样来自广州的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周广平教授充分肯定了陈洪先生对广东音乐教育所作出的开拓性的创举,感谢陈洪先生为后续的专业音乐教育培养了土壤。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代表杨立青院长及全体“上音人”对这位“上音的老教授”早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上海国立音专中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恩。回顾了陈洪先生受萧友梅先生之邀,在国难当头、校务危急的时刻担起教务长的重任,在风雨飘摇的局势下,用其不畏艰险的魄力、认真负责的精神、博学多才的能力撑起了办学的局面。陈洪先生大力整肃教务,修订完善教学大纲,组织乐队,创办《音乐月刊》与不定期刊物《林钟》,使得国立音专的教学活动不仅没有因战乱而中断,而且还培养出一批后来对中国音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音乐家,使上音的历史得以传承延续。杨燕迪教授用“上音优良艺术传统与治学精神这一血脉中的伟大一员”给予了陈洪先生极高的评价。
陈洪先生在南京国立音乐院时期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吴祖强教授深情回忆了陈洪先生对于他及夫人(同为陈先生门下的郑丽琴教授)的培养。陈洪先生对他们在课堂中的教诲,在生活接触中的熏陶令他们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吴祖强教授倡导大家好好学习陈洪先生的思想和品德,学习他对工作和理想积极进取,坚持到底,从不懈怠的顽强精神。
陈洪先生在南京工作了半个多世纪,自认为半个南京人,而第二故乡对于陈洪先生也有着更为特殊的感情、更为深刻的认识。江苏省教育厅殷翔文副厅长,江苏省文联党组王慧芬书记及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章龙教授先后致词。他们对陈洪先生为发展江苏的文化事业,建立旨在提高全民族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师体系而付出的矢志不渝的努力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对陈洪先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虚怀若谷的品格表达了最由衷的敬佩。
二、西学为中用,曲墨自留芳
本次纪念活动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音乐会及文选的形式对陈洪先生的艺术与思想做了较全面的回顾,立体地展现了陈洪先生的艺术成就。由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们演出的陈洪作品专场音乐会集中展示了他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了中国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之一——作于1932年的《冲锋号》,早期钢琴作品《没字歌》、《摇船歌》,早期独唱艺术歌曲《子夜歌》,作于50年代的合唱《共青团林之歌》,60年代的合唱《三门峡》,80年代的合唱《春风桃李》、独唱艺术歌曲《那就是我》,90年代的独唱艺术歌曲《梦李白》、《赠红梅》。这些作品体现了陈洪先生以西方技法为载体、中国文化为内容的创作风格。陈洪先生西学功底深厚,英文法文皆通达,留学法国期间研修了作曲与小提琴。回国后为授课之需著书立说,编写教程,涉及曲式、和声、作曲法、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小提琴教学等各个方面,其中代表作有《对位化和声学》、《视唱练耳》及《曲式与乐曲》等,是为数不多的音乐全才之一。而从他的歌词写作、诗词选取及乐词配合中不难看出他的国学素养以及西学中用的良苦用心。陈洪先生独唱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受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曲风唯美雅意,和声丰富,技法纯熟精致。“音乐必须反映时代”是陈洪先生所秉持的一贯理念,在抗日救亡背景下写作的《冲锋号》铿锵激情,富有号召力;反映新社会、新建设的《共青团林之歌》与《三门峡》气势恢宏、朝气蓬勃;而以歌唱教师为主题的《春风桃李》则热情洋溢中不乏活泼俏皮,乐音中流露出陈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期待,可见其曲风是因内容而变,相契相成的。
此次纪念活动中首发推出的《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陈洪文选》收录了陈洪先生的部分文字创作,内容分为音乐思想、音乐教育与音乐生活、音乐家及作品研究等板块。陈洪先生的思想与理念在本书中浓缩再现,为全面了解陈洪先生开启了一扇大门,其中包括一些以前从未公开的资料。中央音乐学院梁茂春教授说,《文选》中的不少内容是现当代音乐史上的新发现,这说明还有很多史料有待于发掘。《文选》由中央音乐学院俞玉姿教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岩研究员共同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院长、上海音乐学院杨立青院长作题一及题二,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建华院长作序,并收录了缪天瑞、钱仁康、黄飞立、吴祖强、段平泰等专家学者以及陈洪先生的子女陈比纲教授和陈比维女士所撰写的纪念、研究文章。《文选》的编撰工作历时两年,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但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还有很大一部分著作资料未收入其中,南京师范大学将以随园文库的方式继续出版。
三、师道贵以慈,征程何漫漫
下午举行的音乐教育高层研讨会中,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音乐院校、高师音乐院校的专家,陈洪先生的部分弟子及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代表围绕陈洪先生的教育思想、陈洪先生的历史定位与评价及当代高师音乐教育问题展开了坦诚而热烈的讨论。
关于陈洪先生的教育思想这一主题与会者主要论及了以下三个方面:
1.学识与人格。陈洪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学识与人格是并重的,他本身就是一个渊博学识与高尚人格兼具的完美典范。俞玉姿教授在发言中列举了陈洪先生迄今已被收集到的就有专著6部、译著6部、音乐作品24首、各类论文119篇、译文14篇,先生的学术功力可见一斑。但让与会者产生更多感悟的是陈洪先生当代儒者的人格魅力。在弟子们的回忆中,陈洪先生谦虚低调,如父亲般关心他们的成长。俞玉姿、邵祖亮回想起当年陈洪先生为了帮助他们疏解思乡之苦,利用业余时间带他们游览南京的各处名胜,陈师母也是嘘寒问暖,亲自下厨招待。陈洪先生六年不取分文辅导残疾小提琴手周红梅,直至她出国深造有成的故事更是一段佳话。陈先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是全人教育的一种体现,几代学子在他的感染下带着完备的专业技能投身于基层教学工作。他们热爱工作,享受工作,不少人已成为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特级教师,并已再为人师。人民音乐出版社副社长莫蕴慧谈到:“陈洪先生对我们的观念、目标、理想、价值观的形成,甚至于审美、衣着都有很大的影响。道德、风范这些无形的东西更是瑰宝,教育是熏陶,学术与人格不可割裂。”杨燕迪教授指出:“在价值多元的环境下,先辈那种对事业的承诺、执著与认真正在消逝淡化”,正因如此,在当今的社会,陈洪先生的人格、精神显得尤为可贵。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说:“只有缅怀陈洪先生那种对音乐教育宗教般的笃敬,将毕生精力全身心地奉献,音乐教育才有希望。”
2.教学与实践。陈洪先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音乐家,更是一位实践者,这一点在他的音乐创作和对管弦乐团演出的推动上都能看出。作为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筑路人,陈洪先生在音乐教育中同样奉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富有创见地做好学科建设,力求学以致用。俞玉姿谈到,陈洪先生对课程安排非常重视,根据培养教师的需要来设置,其中包括了教学法及教学实践。当学生到中小学教学实习的时候,陈洪先生会亲自去听课,并记下意见供学生参考。陈洪先生始终主张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走上讲台教书,又能登上舞台表演”的人。这种“双台”理念也成为今天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学大纲设计、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定的指导思想。邵祖亮指出,现在不少学校把学生困在课堂里、课本中,而陈洪先生的教学非常开放,从不禁锢学生,反而常常带他们走进大自然,到更广袤的空间中学习。
3.严与慈。在讨论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陈洪先生的名言“为师之道在于慈”。按陈比纲教授的话说就是陈洪先生一向与学生的关系特别好。陈洪先生的慈决不是溺爱,从一个小例子中就能看出。据俞玉姿回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陈洪先生总是一一在黑板上纠正,但从不会点名指出是谁出的错。由此看出,陈洪先生的慈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自信的培养,孜孜不倦的耐心与对错误的一丝不苟。严的是内容,慈的是态度。如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副院长所说:师道中严与慈是互补的。陈洪先生在信中称他的学生方应喧为“贤弟,莫逆交”,他的另一位学生陈鸿铎在纪念文中称陈洪先生为“忘年挚友”,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都是透过慈所建立起来的。
关于陈洪先生的历史定位与评价,不少专家学者非常直率地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冯长春教授指出,过去提到“新音乐运动”总是指那些左翼音乐家,陈洪先生等一些音乐家被认为“西化”、“学院派”而被忽略。他认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存在两种新音乐运动,一种是由萧友梅、黄自、陈洪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音乐手法、带入中国的广义的新音乐;另一种是抗日救亡运动中,在思想、内容上的新音乐。二者有区别,有交叉,但都非常重要。李岩教授指出:《艺术武器论》等文章的发掘否定了过去一些对于陈洪先生“学院派”、“音乐至上”等不公正的评价。随着进一步思想的解放和对史料的挖掘,对于陈洪先生的历史定位与评价将更加公正客观。
在有关当代高师音乐教育问题的探讨中,与会者将陈洪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当今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与高师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相链接。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郭克俭院长指出,如陈洪先生当年所预见的,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地位已有所提高,高师音乐专业的生源充足。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仍和陈洪先生当年所指出的一样要为培养中学教师服务,高师音乐教育的内容须与中学教学相联系。天津音乐学院姚盛昌院长指出,所有教育的目的都应是把学生教育成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重视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要以人为本,不仅要注意到就业率,把学生培养为专材,更要培养为整体而全面的人。武汉音乐学院彭志敏院长也指出,陈洪先生所倡导的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中等教育机构效力在当前更显重要。高师教育工作者要关心学生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终身热爱,终身受益。音乐院校办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办成真正的音乐教育,而不是第二钢琴专业、第二声乐专业,是急待探索的。与会者对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专业应有所区隔,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国民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共识。而给予高师音乐教育更明确的定位,加强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是当前迫切的任务。
四、结语
陈洪先生的纪念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陈洪先生给众人的感动与启迪却将持续。陈洪先生是“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典范,他的睿智、风范与境界为后人树立起了一座标杆。
陶捷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美国伊利诺大学音乐艺术博士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