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中学生心理健康课在目前的新形势下的也显得尤为重要。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模式,对提高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单介绍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教学模式——诱导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模式;诱导式
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如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融知识性、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为一体的课程,并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王海英等总结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种教学模式——讲授式、活动式、对话式和诱导式,并认为诱导式教学模式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最理想的教学模式。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它们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法以及师生关系上都有所差异。学科课程的教学一般是从认知到运用(或体验)的模式,通过各种教学首先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提高认知能力,然后再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课强调体验(行为)到认知的教学模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感受——感知——感悟的过程是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创设情境——操作体验——问题感知——交流感情。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创设各种情境性的活动,如何提供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情绪体验中受到感悟呢?下面以克服中小学生常见的消极情绪——愤怒为例,来说明这种模式的具体运用。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在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讲故事、录像、投影等教学手段来实现。
教师首先展示愤怒表情的图片或播放有关愤怒的录像,和学生一起讨论愤怒时有哪些行为表现,如攥紧拳头、咬紧牙关、呼吸加快、满脸通红等。然后讲一个故事,和学生一起讨论乌龟死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前,在一个水池里,住着一只乌龟。它与经常来这里喝水的大雁成了好朋友。后来,有一年天旱了,池水干涸,乌龟没办法,只好搬家。它要跟大雁一起去南方生活,但是它不会飞,于是,雁儿用一根树枝,叫乌龟咬着中间,雁儿各执一端,吩咐乌龟不要说话,就动身高飞,它们飞过翠绿的田野,飞过蔚蓝的湖泊。地上的孩子们看见,觉得这个组合很有趣,拍手笑起来:“你们看啊,那只乌龟很滑稽呀!”乌龟本来是洋洋得意的,听到这些嘲笑后勃然大怒,就开口责骂他们。结果口刚一张开,就跌下来摔死了。
创设情境时一方面要注意情境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尽量选择身边的事例。来源于学生身边的例子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我想说”、“我要说”的冲动;相反,远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人和事触动不了学生的内心。另一方面要注意情境应具有挑战性,要能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且要與学生的知识经验紧密相连。
2操作体验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这一特点和中小学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最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让学生个体“感受”和“体验”。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小品表演、角色互换、小组讨论、心理训练、参观访问和行为强化等。
在创设情境之后,教师设计一个短剧,让学生根据短剧的内容进行表演。
如:小茵在操场上和同学踢毽子。突然,一只球飞过来,打中了小茵的头。这时,只见小林跑过来说:“对不起,对不起。”
小茵生气地说:“你眼睛长哪里去了?踢球也不看着点。”
小林也生气了,说:“我又不是故意的。我已经道过歉了,你怎么还骂人?”
小茵说:“就骂你,谁叫你用球打我的头?”
小林说:“你再骂,我就打你。”
小茵说:“就骂你,看你敢打我!”
于是,小林就打了小茵。
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以温暖、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尽量表现出幽默,使表演轻松活泼地进行,从而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和投入;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是学生身上,注重角色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感觉,而不是学生的演技。
3问题感知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及情绪情感体验,取决于他对情绪的认知反映。如果认知反应积极、正确,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体验是积极的,采取的相应行为也是积极的。问题感知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体验,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价值观念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进而形成合理的观念和表现出心理健康的行为。在学生表演完短剧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每个小组成员均可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接下来小组与小组讨论或辩论,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拿以上创设情境故事来说:
小茵和小林做得对吗?
小林为什么要打小茵?
如果小茵接受了小林的道歉,结果会怎么样?
如果小林控制了自己的愤怒,结果会怎么样?
小茵和小林应该怎么做?
4交流感悟
知与行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即知是行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为了使学生能够把体验到的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刚才的体会和彼此的感受,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内化,加强自律能力,训练和强化健康的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和讲解,只是在必要时加以引导。这种让学生自感、自践、自悟、自得的方式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深刻得多,也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
从以上可以看出,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是活动与教师的诱导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内心世界,在群体的互动中达到互助和自助。因此,这种模式不是讲授模式和活动模式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心理学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杨辉,王艳.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
[2]聂尤彦,董妍,康成.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2.
[3]王海英,李丽萍.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02.
作者简介:
江小娜(1985.10—),女,汉,江西南丰人,教师/中二,本科,上饶中学,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模式;诱导式
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如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融知识性、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为一体的课程,并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王海英等总结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种教学模式——讲授式、活动式、对话式和诱导式,并认为诱导式教学模式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最理想的教学模式。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它们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法以及师生关系上都有所差异。学科课程的教学一般是从认知到运用(或体验)的模式,通过各种教学首先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提高认知能力,然后再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课强调体验(行为)到认知的教学模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感受——感知——感悟的过程是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创设情境——操作体验——问题感知——交流感情。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创设各种情境性的活动,如何提供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情绪体验中受到感悟呢?下面以克服中小学生常见的消极情绪——愤怒为例,来说明这种模式的具体运用。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在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讲故事、录像、投影等教学手段来实现。
教师首先展示愤怒表情的图片或播放有关愤怒的录像,和学生一起讨论愤怒时有哪些行为表现,如攥紧拳头、咬紧牙关、呼吸加快、满脸通红等。然后讲一个故事,和学生一起讨论乌龟死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前,在一个水池里,住着一只乌龟。它与经常来这里喝水的大雁成了好朋友。后来,有一年天旱了,池水干涸,乌龟没办法,只好搬家。它要跟大雁一起去南方生活,但是它不会飞,于是,雁儿用一根树枝,叫乌龟咬着中间,雁儿各执一端,吩咐乌龟不要说话,就动身高飞,它们飞过翠绿的田野,飞过蔚蓝的湖泊。地上的孩子们看见,觉得这个组合很有趣,拍手笑起来:“你们看啊,那只乌龟很滑稽呀!”乌龟本来是洋洋得意的,听到这些嘲笑后勃然大怒,就开口责骂他们。结果口刚一张开,就跌下来摔死了。
创设情境时一方面要注意情境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尽量选择身边的事例。来源于学生身边的例子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我想说”、“我要说”的冲动;相反,远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人和事触动不了学生的内心。另一方面要注意情境应具有挑战性,要能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且要與学生的知识经验紧密相连。
2操作体验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这一特点和中小学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最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让学生个体“感受”和“体验”。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小品表演、角色互换、小组讨论、心理训练、参观访问和行为强化等。
在创设情境之后,教师设计一个短剧,让学生根据短剧的内容进行表演。
如:小茵在操场上和同学踢毽子。突然,一只球飞过来,打中了小茵的头。这时,只见小林跑过来说:“对不起,对不起。”
小茵生气地说:“你眼睛长哪里去了?踢球也不看着点。”
小林也生气了,说:“我又不是故意的。我已经道过歉了,你怎么还骂人?”
小茵说:“就骂你,谁叫你用球打我的头?”
小林说:“你再骂,我就打你。”
小茵说:“就骂你,看你敢打我!”
于是,小林就打了小茵。
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以温暖、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尽量表现出幽默,使表演轻松活泼地进行,从而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和投入;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是学生身上,注重角色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感觉,而不是学生的演技。
3问题感知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及情绪情感体验,取决于他对情绪的认知反映。如果认知反应积极、正确,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体验是积极的,采取的相应行为也是积极的。问题感知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体验,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价值观念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进而形成合理的观念和表现出心理健康的行为。在学生表演完短剧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每个小组成员均可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接下来小组与小组讨论或辩论,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拿以上创设情境故事来说:
小茵和小林做得对吗?
小林为什么要打小茵?
如果小茵接受了小林的道歉,结果会怎么样?
如果小林控制了自己的愤怒,结果会怎么样?
小茵和小林应该怎么做?
4交流感悟
知与行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即知是行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为了使学生能够把体验到的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刚才的体会和彼此的感受,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内化,加强自律能力,训练和强化健康的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和讲解,只是在必要时加以引导。这种让学生自感、自践、自悟、自得的方式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深刻得多,也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
从以上可以看出,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是活动与教师的诱导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内心世界,在群体的互动中达到互助和自助。因此,这种模式不是讲授模式和活动模式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心理学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杨辉,王艳.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
[2]聂尤彦,董妍,康成.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2.
[3]王海英,李丽萍.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02.
作者简介:
江小娜(1985.10—),女,汉,江西南丰人,教师/中二,本科,上饶中学,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