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始终坚持强化服务与农科教一体化办学的理念,在科教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作为地方性的高职院校,学院在建立伊始就高举“农”字大旗,以为三农服务为己任,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已逐渐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三农、农科教一体化”的高职办学之路,在浙江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今,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在农科院基础上建立的高职院校,是全国唯一一所同时挂高校与农科院两块牌子的院校,是全国唯一一所同时承担高职教育和农业科研职能的院校。每年学院都会选派十几名科教人员担任农村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选派20多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为温州市各单位选派人数之首,他们在基层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温州市政府开展的“百名专家联百村帮千户”行动中,学院专家有46名,充分显示了科技支撑能力。
强化服务 树立农科教一体化的办学理念
农科教相结合的问题由来已久,各地也都在纷纷实践,如何探索一条“农科教一体化”之路是困扰各地政府的一大难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农科教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其主旨在于以科研促专业,以专业促教育,以教育促人才,实现了农科合作科研、农教合作培训、科教合作教学的一体化,这一模式在人才培养上体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农科教结合作为科教兴农的实践形式,其实质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依靠科技和劳动者的素质,“农”指农业、农村、农民,“科”指科技、科研,“教”指教育、教学。有学者对农科教结合的发展阶段做了详细阐述,认为第一阶段是与农业生产结合,第二阶段是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第三阶段是与农村建设相结合,这三个阶段反映的农科教结合层次和要求是不同的,每一阶段都是质的飞跃。
高职院校的农科教一体化也是遵循这一发展规律的,其理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农科合作科研,主要解决农业科研、农技推广问题;二是农教合作培训,主要解决农民培训问题;三是科教合作教育,主要解决农业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在农科教一体化模式中,科技与教育是手段,根本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与教育的合作都是为“三农”发展服务的。
整合资源 农科教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优势明显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是政府举办并在农科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农业资源、科学研究、教育资源于一体的办学机构。其优势如下:
在运转协调上具有组织优势。学院集农业、科研、教育三者资源于一身,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单位、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互不隶属的关系,在机构运转上更易于组织领导,也更有利于发挥农科教的合力。
在资源配置上具有整合优势。资源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资源配置,二是内部资源配置。外部资源配置主要是政府主导,按需配置;内部资源整合主要涉及农业科研和农业专业教育方面,而学院科研、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在资源配置上也具有很强的整合优势。
在科研投入上具有保障优势。学院经费来源于农业和教育两个系统,其中农业系统方面,政府每年给予足额的财政支持,这也是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学院还有一部分的产业开发收入也是用于科学研究方面的。
在教育教学上具有科研优势。以科研促专业,以专业促教学,以教学促成才,这是学院农科教一体化办学的精髓所在,学院已经把强大的科研优势融入教学之中,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如在人才培养中,以科研项目介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农民培训上具有教育优势。学院拥有势力较强的农业师资力量和稳固的农民培训基地,依靠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农民培训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创新实践 农科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特色突出
学校打造特色,凸显“农”字效应 以“农”为主是学院的特色,也是学院发展的动力所在,学院就是应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需要而建立的。高举“农”字大旗是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外在体现,走“农”字道路是学院的生存之道,“农”字特色贯穿于科研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在科研方面,学院的科研是建立在拥有50年科研底蕴的农科院基础之上的,其指导思想就是科研要为“三农”服务,科研工作要“顶天立地”,科研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更要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几十年来,农业科研在育种、品种改良、新技术开发推广和农民指导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为温州乃至浙江的“三农”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的专业设置都很好地体现了“农”字特色,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农业专业数量占到全院专业数的50%,农业专业学生数占到50%强,在师资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也都向农业专业倾斜。
注重实践,强化产教相结合 作为一所以科研见长的农类高职院校,学院农科教一体化的实现有两个途径:一是开展校企合作,二是与地方政府开展科技平台合作建设。校企合作不是学院的终极目标,它只是实现人才培养、推广农业科技、服务“三农”的手段,在农科教办学过程中,学院已探索出了“科技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即学院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通过农业企业发达的市场营销体系,把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从而实现了服务“三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这种校企合作、产教模式使得农科教一体化更具有持续性和牢固性,从而使农科教一体化计划付诸实践。
另一方面,学院不仅在自身的实验基地建立科技示范平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同时还与基层政府合作建设几十个科技示范区、示范片、示范点,通过这些平台直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向农村,实现了科研成果与农民零距离的接触,为农业生产、农技推广、农民指导、农民培训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基础,彰显了农科教一体化的合力。
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遵循农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逐步摆脱了传统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实现了由技能型人才培养向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转变。
学院摸索出了“农业科研+技能培养+创业孵化”的“1+1+1”人才培养模式。其精髓在于在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农业科研项目融入教学实践之中,进而推动学生的农业知识理论和农业技能的学习。就是实践具有农类特点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法,这也是学院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是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经典模式的拓展。在教学形式上就是将3年制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培养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一学年进行农业技术类专业大平台学习,专业选择定型后,第二学年进入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训练,第三学年进入综合实训和创业孵化阶段,即工作学年,学生将充分介入在研项目以及生产、经营企业,利用实用新技术孵化各种创业项目,零距离轮换融入各岗位群,考取相关工种证书,完成职业岗位实习任务,全面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学院结合国家关于“三农”和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以科研项目驱动学生的农业创业,即“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模式,创业学生可以利用“导师”的科研资源开展创意农业、现代农业的创业活动,创业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意农业发展、农业产业服务化水平的提高。两年来,学院共立项“导师+项目+团队”创业项目100余项,参与导师项目建设的学生达600余人,通过这一创业教育模式,既培养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提升了学生创业技能,培育了创业创新精神。
与此同时,学院还适时地开展了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试点改革工作。全面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从完善农业类、经贸类、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案例入手,逐步构建起一套从理论与实践并举、从课堂与课外联动的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通过设置创业实务、专业创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专业必修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理论与知识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了基础实践、创新实践、创造实践,利用专业实习、实践、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载体,强化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力求真正将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纳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去。
如今,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在农科院基础上建立的高职院校,是全国唯一一所同时挂高校与农科院两块牌子的院校,是全国唯一一所同时承担高职教育和农业科研职能的院校。每年学院都会选派十几名科教人员担任农村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选派20多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为温州市各单位选派人数之首,他们在基层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温州市政府开展的“百名专家联百村帮千户”行动中,学院专家有46名,充分显示了科技支撑能力。
强化服务 树立农科教一体化的办学理念
农科教相结合的问题由来已久,各地也都在纷纷实践,如何探索一条“农科教一体化”之路是困扰各地政府的一大难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农科教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其主旨在于以科研促专业,以专业促教育,以教育促人才,实现了农科合作科研、农教合作培训、科教合作教学的一体化,这一模式在人才培养上体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农科教结合作为科教兴农的实践形式,其实质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依靠科技和劳动者的素质,“农”指农业、农村、农民,“科”指科技、科研,“教”指教育、教学。有学者对农科教结合的发展阶段做了详细阐述,认为第一阶段是与农业生产结合,第二阶段是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第三阶段是与农村建设相结合,这三个阶段反映的农科教结合层次和要求是不同的,每一阶段都是质的飞跃。
高职院校的农科教一体化也是遵循这一发展规律的,其理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农科合作科研,主要解决农业科研、农技推广问题;二是农教合作培训,主要解决农民培训问题;三是科教合作教育,主要解决农业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在农科教一体化模式中,科技与教育是手段,根本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与教育的合作都是为“三农”发展服务的。
整合资源 农科教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优势明显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是政府举办并在农科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农业资源、科学研究、教育资源于一体的办学机构。其优势如下:
在运转协调上具有组织优势。学院集农业、科研、教育三者资源于一身,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单位、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互不隶属的关系,在机构运转上更易于组织领导,也更有利于发挥农科教的合力。
在资源配置上具有整合优势。资源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资源配置,二是内部资源配置。外部资源配置主要是政府主导,按需配置;内部资源整合主要涉及农业科研和农业专业教育方面,而学院科研、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在资源配置上也具有很强的整合优势。
在科研投入上具有保障优势。学院经费来源于农业和教育两个系统,其中农业系统方面,政府每年给予足额的财政支持,这也是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学院还有一部分的产业开发收入也是用于科学研究方面的。
在教育教学上具有科研优势。以科研促专业,以专业促教学,以教学促成才,这是学院农科教一体化办学的精髓所在,学院已经把强大的科研优势融入教学之中,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如在人才培养中,以科研项目介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农民培训上具有教育优势。学院拥有势力较强的农业师资力量和稳固的农民培训基地,依靠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农民培训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创新实践 农科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特色突出
学校打造特色,凸显“农”字效应 以“农”为主是学院的特色,也是学院发展的动力所在,学院就是应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需要而建立的。高举“农”字大旗是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外在体现,走“农”字道路是学院的生存之道,“农”字特色贯穿于科研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在科研方面,学院的科研是建立在拥有50年科研底蕴的农科院基础之上的,其指导思想就是科研要为“三农”服务,科研工作要“顶天立地”,科研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更要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几十年来,农业科研在育种、品种改良、新技术开发推广和农民指导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为温州乃至浙江的“三农”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的专业设置都很好地体现了“农”字特色,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农业专业数量占到全院专业数的50%,农业专业学生数占到50%强,在师资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也都向农业专业倾斜。
注重实践,强化产教相结合 作为一所以科研见长的农类高职院校,学院农科教一体化的实现有两个途径:一是开展校企合作,二是与地方政府开展科技平台合作建设。校企合作不是学院的终极目标,它只是实现人才培养、推广农业科技、服务“三农”的手段,在农科教办学过程中,学院已探索出了“科技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即学院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通过农业企业发达的市场营销体系,把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从而实现了服务“三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这种校企合作、产教模式使得农科教一体化更具有持续性和牢固性,从而使农科教一体化计划付诸实践。
另一方面,学院不仅在自身的实验基地建立科技示范平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同时还与基层政府合作建设几十个科技示范区、示范片、示范点,通过这些平台直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向农村,实现了科研成果与农民零距离的接触,为农业生产、农技推广、农民指导、农民培训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基础,彰显了农科教一体化的合力。
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遵循农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逐步摆脱了传统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实现了由技能型人才培养向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转变。
学院摸索出了“农业科研+技能培养+创业孵化”的“1+1+1”人才培养模式。其精髓在于在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农业科研项目融入教学实践之中,进而推动学生的农业知识理论和农业技能的学习。就是实践具有农类特点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法,这也是学院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是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经典模式的拓展。在教学形式上就是将3年制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培养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一学年进行农业技术类专业大平台学习,专业选择定型后,第二学年进入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训练,第三学年进入综合实训和创业孵化阶段,即工作学年,学生将充分介入在研项目以及生产、经营企业,利用实用新技术孵化各种创业项目,零距离轮换融入各岗位群,考取相关工种证书,完成职业岗位实习任务,全面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学院结合国家关于“三农”和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以科研项目驱动学生的农业创业,即“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模式,创业学生可以利用“导师”的科研资源开展创意农业、现代农业的创业活动,创业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意农业发展、农业产业服务化水平的提高。两年来,学院共立项“导师+项目+团队”创业项目100余项,参与导师项目建设的学生达600余人,通过这一创业教育模式,既培养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提升了学生创业技能,培育了创业创新精神。
与此同时,学院还适时地开展了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试点改革工作。全面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从完善农业类、经贸类、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案例入手,逐步构建起一套从理论与实践并举、从课堂与课外联动的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通过设置创业实务、专业创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专业必修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理论与知识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了基础实践、创新实践、创造实践,利用专业实习、实践、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载体,强化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力求真正将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纳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