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像绽开的千姿百态的花朵一样,给语文教学艺术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品读诗歌,慢享生活,渗透在日常教学艺术的过程中,它可以启迪学生潜在的审美能力,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情感性;诗意生活
相信很多人对江南水乡都有一份难舍的情节,无论是身处江南的,还是不曾踏足过江南的,对江南的风物人情都有着近乎宿命般的眷恋。微雨西湖,莲花徐徐舒展绽放,恍如梦境般的烟雨小巷,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无不向人诉说着江南独有的气韵。
由于是常规课,所以在环节技巧上我没有太多的雕琢,习惯性的讲了律诗的节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知识,之后又提到写景诗歌,有景必然有画,有画必然有情,这样的“写景绘画抒情法”是我在课堂上强调最多的,这也可能跟我个人平时比较喜欢诗歌有关吧!
走进诗歌,走进白居易的早春江南,当然是先要读诗了,我留给学生大概一分钟自由读的时间,便找了几个学生来读,可效果并不佳,感觉课堂挺没有意思的,说实话,对于诗歌而言,学生必须要多读,饱读,可这一节课,很显然我和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我也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细想起来,可能是因为学生已经习惯了我的这种授课模式,已然成了温水煮青蛙,无论我如何启发,孩子们都无精打采,心想可能是最后一节课的原因吧,就在我打算硬着头皮把这一节课上完时,有一个学生的评语点亮了整个课堂,当然,在这里我要补充一下,那就是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同桌读文章,同桌点评的模式,然而前几位同桌的点评都是不痛不痒,可这位同桌却谈的比较细,她说到了声音、节奏、还有“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同学没有读出这种感觉,于是我便趁势追问:“那你觉得应该如何去读?能不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听了这话,全班同学目光其投向她,显然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把自己理解的“争”读了出来,为了给学生增强自信,我便说“她提的这个问题也是老师想说的,于是我要求全班同学都来琢磨这首诗中的词句读法,”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互评、互读,甚至延展到了诗人的情感字眼,“最爱湖东行不足”,“爱”的这种感情结合诗人当时境遇读出来,此刻学生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作者的情况。很自然地,几分钟的齐读、范读、学生的情感态度逐渐流露出来。随之,我又加以点拨,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压抑了一整个冬天,早春来临,天气变暖,也许偶尔会有一丝凉风,但完全不能打破黄莺争巢筑窝的热情,屋檐下几只新归的大燕也忙忙碌碌地筑起了爱巢,一派生机盎然”,接着,我又范读了一遍诗歌,让学生想象整个早春画面,或许是之前的画面想象起了作用,再加上最后的范读,我和孩子们都融进了整个江南的早春。
文字大约要靠心去触摸,才能够触其肌肤,触其肌肤后才能贯透其表里[1]。这样的激情范读之后,我告诉孩子们,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品茶,读诗,今天,我们虽然没有香茗,但依旧可以拿起自己桌上的水与老师一起来品诗,于是很多孩子特别可爱的拿出自己的饮料,喝一口,读一句,顿时教室里各种摇头晃脑,有的学生还站起来,加上了手势……几分钟之后,我又告诉孩子们,除了读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品诗,那就是老师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现在同学们不妨来描绘一下自己脑海中的这幅画面,由于担心学生们越说越远,我设定了一个句式“从——————中,你听到了———————;从————————中,你看到了——————;从————————————中,你想到了————————————。”按照这样的句式设计,学生们各抒己见,越说越陶醉。。。
随着铃声的响起,我告诉孩子们,既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副江南早春图,为何我们不把它画出来呢?因而当天的的作业便是用语言和画笔来描绘白居易的“钱塘江早春”,学生们兴趣高涨。
当天的作业收上来之后,有这样一篇文章。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面的贾工亭,登上西侧的小山。在这里,西湖的景色净收眼底,就宛若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湖水与堤岸齐平,早春的胡,此时如婴儿般刚刚苏醒,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原处的寺庙中传来悠长的钟声,湖水被逗得咯咯直笑,漾起了涟漪。一圈儿、一圈儿,浮云静静地卧在水面上,这会儿正晒着早春的日光,沉醉于这清丽的好景之中呢!远处的临终,从四面八方早早赶来的黄莺,也争着享受这日光浴呢,这个说一句,那个道一句,叽叽喳喳,吵得树叶儿都沙沙作响瞧,那边几只忙碌的燕子,正飞到湖边衔着春泥。柔柔的春风扶过鸟儿的翅膀,夹着一股清新的香气,吹开了一片花海,这儿一团,那儿一团,黄的、粉的、红的、是谁打翻了颜料瓶,染出了一副五彩缤纷的水粉画,香的人目不暇接。小草弹出了小脑袋瓜出来,淡淡的一片绿,如一片云一般负载春泥纸上,浅浅的一层,刚刚能遮住马蹄。这美景是仙境还是人间?使人看着看着,竟有点分不清了,总觉得看不够。绿色的杨树把阴影映在了白沙堤上,透过点点的阳光,在西湖这幅生机勃勃的花卷上,也别有一番风味。
孩子们的表现真的令我惊讶,这节课之后,很多孩子还找来了王维的写景诗来读,为此,我也深受感染,写了一些诗作,真正体会到了所谓的“教学相长也”。
春花、夏草、秋叶、冬雪,恬静淡雅也好,朴素情真也罢,大自然就如同一杯醇香的美酒,使人流连忘返,而诗歌就是对大自然最美的的灵动诠释,诗人便是我们生活的摄影师,语文教学则是跟随着摄影师的脚步领略大自然和生活带给我们的美。不得不说,语文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而这种教学艺术只有情感性的和谐统一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章[2]。
参考文献
[1]王國维《人间词话》,江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26)
[2]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三版(156)
作者简介:
郭慧娟(1987-),性别:女,学历:本科,职称:中二。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情感性;诗意生活
相信很多人对江南水乡都有一份难舍的情节,无论是身处江南的,还是不曾踏足过江南的,对江南的风物人情都有着近乎宿命般的眷恋。微雨西湖,莲花徐徐舒展绽放,恍如梦境般的烟雨小巷,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无不向人诉说着江南独有的气韵。
由于是常规课,所以在环节技巧上我没有太多的雕琢,习惯性的讲了律诗的节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知识,之后又提到写景诗歌,有景必然有画,有画必然有情,这样的“写景绘画抒情法”是我在课堂上强调最多的,这也可能跟我个人平时比较喜欢诗歌有关吧!
走进诗歌,走进白居易的早春江南,当然是先要读诗了,我留给学生大概一分钟自由读的时间,便找了几个学生来读,可效果并不佳,感觉课堂挺没有意思的,说实话,对于诗歌而言,学生必须要多读,饱读,可这一节课,很显然我和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我也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细想起来,可能是因为学生已经习惯了我的这种授课模式,已然成了温水煮青蛙,无论我如何启发,孩子们都无精打采,心想可能是最后一节课的原因吧,就在我打算硬着头皮把这一节课上完时,有一个学生的评语点亮了整个课堂,当然,在这里我要补充一下,那就是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同桌读文章,同桌点评的模式,然而前几位同桌的点评都是不痛不痒,可这位同桌却谈的比较细,她说到了声音、节奏、还有“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同学没有读出这种感觉,于是我便趁势追问:“那你觉得应该如何去读?能不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听了这话,全班同学目光其投向她,显然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把自己理解的“争”读了出来,为了给学生增强自信,我便说“她提的这个问题也是老师想说的,于是我要求全班同学都来琢磨这首诗中的词句读法,”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互评、互读,甚至延展到了诗人的情感字眼,“最爱湖东行不足”,“爱”的这种感情结合诗人当时境遇读出来,此刻学生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作者的情况。很自然地,几分钟的齐读、范读、学生的情感态度逐渐流露出来。随之,我又加以点拨,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压抑了一整个冬天,早春来临,天气变暖,也许偶尔会有一丝凉风,但完全不能打破黄莺争巢筑窝的热情,屋檐下几只新归的大燕也忙忙碌碌地筑起了爱巢,一派生机盎然”,接着,我又范读了一遍诗歌,让学生想象整个早春画面,或许是之前的画面想象起了作用,再加上最后的范读,我和孩子们都融进了整个江南的早春。
文字大约要靠心去触摸,才能够触其肌肤,触其肌肤后才能贯透其表里[1]。这样的激情范读之后,我告诉孩子们,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品茶,读诗,今天,我们虽然没有香茗,但依旧可以拿起自己桌上的水与老师一起来品诗,于是很多孩子特别可爱的拿出自己的饮料,喝一口,读一句,顿时教室里各种摇头晃脑,有的学生还站起来,加上了手势……几分钟之后,我又告诉孩子们,除了读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品诗,那就是老师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现在同学们不妨来描绘一下自己脑海中的这幅画面,由于担心学生们越说越远,我设定了一个句式“从——————中,你听到了———————;从————————中,你看到了——————;从————————————中,你想到了————————————。”按照这样的句式设计,学生们各抒己见,越说越陶醉。。。
随着铃声的响起,我告诉孩子们,既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副江南早春图,为何我们不把它画出来呢?因而当天的的作业便是用语言和画笔来描绘白居易的“钱塘江早春”,学生们兴趣高涨。
当天的作业收上来之后,有这样一篇文章。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面的贾工亭,登上西侧的小山。在这里,西湖的景色净收眼底,就宛若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湖水与堤岸齐平,早春的胡,此时如婴儿般刚刚苏醒,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原处的寺庙中传来悠长的钟声,湖水被逗得咯咯直笑,漾起了涟漪。一圈儿、一圈儿,浮云静静地卧在水面上,这会儿正晒着早春的日光,沉醉于这清丽的好景之中呢!远处的临终,从四面八方早早赶来的黄莺,也争着享受这日光浴呢,这个说一句,那个道一句,叽叽喳喳,吵得树叶儿都沙沙作响瞧,那边几只忙碌的燕子,正飞到湖边衔着春泥。柔柔的春风扶过鸟儿的翅膀,夹着一股清新的香气,吹开了一片花海,这儿一团,那儿一团,黄的、粉的、红的、是谁打翻了颜料瓶,染出了一副五彩缤纷的水粉画,香的人目不暇接。小草弹出了小脑袋瓜出来,淡淡的一片绿,如一片云一般负载春泥纸上,浅浅的一层,刚刚能遮住马蹄。这美景是仙境还是人间?使人看着看着,竟有点分不清了,总觉得看不够。绿色的杨树把阴影映在了白沙堤上,透过点点的阳光,在西湖这幅生机勃勃的花卷上,也别有一番风味。
孩子们的表现真的令我惊讶,这节课之后,很多孩子还找来了王维的写景诗来读,为此,我也深受感染,写了一些诗作,真正体会到了所谓的“教学相长也”。
春花、夏草、秋叶、冬雪,恬静淡雅也好,朴素情真也罢,大自然就如同一杯醇香的美酒,使人流连忘返,而诗歌就是对大自然最美的的灵动诠释,诗人便是我们生活的摄影师,语文教学则是跟随着摄影师的脚步领略大自然和生活带给我们的美。不得不说,语文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而这种教学艺术只有情感性的和谐统一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章[2]。
参考文献
[1]王國维《人间词话》,江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26)
[2]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三版(156)
作者简介:
郭慧娟(1987-),性别:女,学历:本科,职称: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