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图书馆服务和读者服务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合理开展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已成为大多数图书馆员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农村基层图书馆定制服务的实践研究,分析了新时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定制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普遍运用,当前的图书馆服务也在随着发生着变化,要求其服务开展满足人们广泛的需求。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一方面为读者创造了更为广大的信息获取和分享空间,另一方面也对当前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情况,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服务模式,将极大地阻碍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从被动的服务创新转变为主动的服务创新,才能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一、建构服务机制,更新定制服务理念
在图书馆定制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制定相应的规范。以明确的规范,要求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服务定制中,为其有效开展进言献策,这对促进活动的高效落实和施行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基层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活动采用民主原则,树立和提高其服务水平。其次,加强对基层图书馆质量服务的监督。代表团负责督导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保障读者的业务可以办理顺畅,提升基层图书馆服务水平。最后,要建立全基层图书馆的反馈机制。当前很多基层图书馆出现的问题就是没有能够很好的接收群众的反饋,没有反馈和建议,图书馆的服务优化也就没有方向。通过建立科学有序的反馈机制,可以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更加符合当地人民需求的信息资源,从而进一步促进读者走入图书馆开展阅读和学习。结合这一模式,可以帮助图书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图书馆利用率
推动基层图书馆服务优化发展,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多方行动、综合努力。而对于这一目标实现,“以人为本”应是图书馆基本的服务理念。但是,目前很多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却并没有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主要以馆藏为主,与大众需求不匹配,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同时,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依靠手机、电脑等获取信息资源,如何让人们体会到图书馆的特殊性,让其更愿意走进图书馆,也是需要相关人员思考探究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探索中,必须考虑这些变化,更加注重“人”的因素。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有必要对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和运营进行创新。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是一个功能单一的日常借阅场所。但图书馆仍然是人们与书交谈的地方,是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因此,基层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物理空间,创新日常管理运营模式,广泛推行“周末谈心室”、“亲子故事室”、“读书角”等阅读模式,让读者可以在公众阅读活动中,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还能收获友谊和情感。同时,基层图书馆需要改革治理机制,降低进入图书馆的成本,如简化借阅手续、提高馆员服务意识和能力等。
三、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定制服务实现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返乡买房成为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农民有必要了解经济发展规律。同时这部分农民作为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组成人员,通过帮助其学习发展,提高其文化素质,促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对于发展新时代农村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提高精准服务质量。一是农村图书馆要对农村读者进行细致分类,明确其实际需求,总结调查,形成结论;二是通过走访调查、考察和QQ咨询等,在深入了解基层读者原始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原始信息建立数据库并定期更新;三是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在分类,以促进个性化服务的目标实现。同时,在信息技术运用中,为了避免给读者带来不便和困难,基层图书馆要做好对读者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积极引导读者熟悉和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让读者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四、利用制度优势,扩大服务资源供给
图书馆资源一般分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虽然服务方向千差万别,但依靠系统体制内的优势,在条件允许前提下,可以组织高校图书馆、上级图书馆与基层图书馆形成对接,帮助基层图书馆助力自身实力壮大。
在与高校图书馆合作层面,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搭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形成理论结合实践的服务链。在乡村图书馆与上级图书馆的合作过程中,可以探索实施“总分馆”模式,如在县区级图书馆建设总馆,乡镇建设分馆,在具有一定的经验总结基础上,由点到面,形成全区域的县乡级“总分馆”服务合作体系。
总的来说,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基层图书馆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只有坚持发展探究,不断提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乡村基层图书馆服务水平,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基层图书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华,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走基层.贾丽娜 主编,长春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200,年鉴.
[2]李函书.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9):167-169.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定制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普遍运用,当前的图书馆服务也在随着发生着变化,要求其服务开展满足人们广泛的需求。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一方面为读者创造了更为广大的信息获取和分享空间,另一方面也对当前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情况,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服务模式,将极大地阻碍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从被动的服务创新转变为主动的服务创新,才能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一、建构服务机制,更新定制服务理念
在图书馆定制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制定相应的规范。以明确的规范,要求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服务定制中,为其有效开展进言献策,这对促进活动的高效落实和施行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基层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活动采用民主原则,树立和提高其服务水平。其次,加强对基层图书馆质量服务的监督。代表团负责督导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保障读者的业务可以办理顺畅,提升基层图书馆服务水平。最后,要建立全基层图书馆的反馈机制。当前很多基层图书馆出现的问题就是没有能够很好的接收群众的反饋,没有反馈和建议,图书馆的服务优化也就没有方向。通过建立科学有序的反馈机制,可以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更加符合当地人民需求的信息资源,从而进一步促进读者走入图书馆开展阅读和学习。结合这一模式,可以帮助图书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图书馆利用率
推动基层图书馆服务优化发展,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多方行动、综合努力。而对于这一目标实现,“以人为本”应是图书馆基本的服务理念。但是,目前很多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却并没有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主要以馆藏为主,与大众需求不匹配,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同时,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依靠手机、电脑等获取信息资源,如何让人们体会到图书馆的特殊性,让其更愿意走进图书馆,也是需要相关人员思考探究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探索中,必须考虑这些变化,更加注重“人”的因素。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有必要对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和运营进行创新。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是一个功能单一的日常借阅场所。但图书馆仍然是人们与书交谈的地方,是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因此,基层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物理空间,创新日常管理运营模式,广泛推行“周末谈心室”、“亲子故事室”、“读书角”等阅读模式,让读者可以在公众阅读活动中,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还能收获友谊和情感。同时,基层图书馆需要改革治理机制,降低进入图书馆的成本,如简化借阅手续、提高馆员服务意识和能力等。
三、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定制服务实现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返乡买房成为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农民有必要了解经济发展规律。同时这部分农民作为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组成人员,通过帮助其学习发展,提高其文化素质,促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对于发展新时代农村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提高精准服务质量。一是农村图书馆要对农村读者进行细致分类,明确其实际需求,总结调查,形成结论;二是通过走访调查、考察和QQ咨询等,在深入了解基层读者原始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原始信息建立数据库并定期更新;三是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在分类,以促进个性化服务的目标实现。同时,在信息技术运用中,为了避免给读者带来不便和困难,基层图书馆要做好对读者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积极引导读者熟悉和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让读者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四、利用制度优势,扩大服务资源供给
图书馆资源一般分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虽然服务方向千差万别,但依靠系统体制内的优势,在条件允许前提下,可以组织高校图书馆、上级图书馆与基层图书馆形成对接,帮助基层图书馆助力自身实力壮大。
在与高校图书馆合作层面,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搭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形成理论结合实践的服务链。在乡村图书馆与上级图书馆的合作过程中,可以探索实施“总分馆”模式,如在县区级图书馆建设总馆,乡镇建设分馆,在具有一定的经验总结基础上,由点到面,形成全区域的县乡级“总分馆”服务合作体系。
总的来说,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基层图书馆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只有坚持发展探究,不断提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乡村基层图书馆服务水平,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基层图书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华,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走基层.贾丽娜 主编,长春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200,年鉴.
[2]李函书.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9):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