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幼儿创新意识是幼儿园当前创新教育的重点,它是在与周围生活环境积极作用的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而游戏作为一种可以让幼儿自由自主的进行创造,并使其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发展的活动,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但要想充分地发挥游戏对幼儿创新意识发展的独特作用,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创设具有“四性”的游戏环境:
一、提供开放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前提
认知心理认为,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温床是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游戏环境,能让幼儿完全自由地感知、接触周围众多的事物,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前提。
1.空间上的灵活性。在以往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幼儿划分好游戏场地:看书的围坐在图书角;搭积木的在结构区动手;下棋的在益智区落子……乍一看,似乎一切都有条不紊,可实际上却使幼儿的思维造成一种定势,不利于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首先强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游戏内容自由选择游戏场地。
2.时间上的充裕性。足够的时间是满足幼儿自主游戏,培养其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当幼儿有了充足的游戏时间,他们才有可能在游戏过程中不断的有新发现,并尝试使用多种方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解决新问题。
3.材料上的选择性。过去,教师总是将不同的游戏材料分门别类地投放在各个区角,在某种程度上又一次阻碍了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事实上,教师只需让幼儿将游戏材料放于不同的箱子里,并在箱子上设计好相应的标记,每次游戏时按自己的需要取放即可,这样既节省了游戏材料放置的空间,又体现了“一物多玩”的宗旨,较好地达到了培养其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创设层次性的游戏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基础
皮亚杰强调:“教师应了解儿童,游戏要重视儿童的观点,要适合儿童的水平……”基于这个观点,我认为,游戏环境的布置应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就是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将游戏环境分解成不同的层次,并配以不同的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充满兴趣地游戏,有效地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创造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1.小班。小班幼儿一般以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为主,且由于年龄小,想象的创造性还很低,主要依赖游戏材料,他们游戏时的思维是与对环境的感知及自身的行动是分不开的,他们的游戏主题和游戏情节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某些经验,创新意识才刚刚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小班应创设主题游戏环境,教师提供形象玩具和材料,同一主题、同一种类的游戏材料要有足够的数量,便于幼儿开展独立游戏和平行游戏,避免幼儿因玩具不足而争吵。
2.中大班。中大班幼儿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有所发展,其想象开始含有一些创造性的成分,常常在再造想象的过程中加进自己的想法和内容,尤其是大班幼儿。因此,中大班幼儿的游戏材料从品种上应该增多,即注重向幼儿提供各种类型的半成品玩具,并准备一些经常使用的工具,将它们放置在便于取放的地方,由幼儿自行使用。这些半成品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建立可变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保证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倘若游戏环境始终保持原状,不但会造成幼儿游戏兴趣的减弱,更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游戏环境应以幼儿的兴趣和现实经验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只有当游戏环境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探索环境,并自觉地参与到游戏中去,形成在某方面日益增多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发挥他们在这方面更加明显的创造性。由此可见,建立可变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保证。教师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游戏的深入,和幼儿一起有计划的投放新的游戏材料或更换材料、变换玩法,不断激发幼儿发展的新需要,从中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互动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关键
这里所说的互动主要是指幼儿与游戏环境之间的互动。随着游戏内容的逐步丰富、幼儿兴趣的不断变化,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不完备的游戏环境,给予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和自主性的空间,正如陈鹤琴所说的:“环境布置需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可以使他们对环境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当幼儿主动与游戏环境和材料进行和谐的互动时,能使它们成为表现幼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化世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创新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准备和制作游戏环境、材料,也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幼儿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想,幼儿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游戏的需要,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或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取所需材料,形成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由此可见,注重互动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关键。
创新教育的事实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而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具有开望性、层次性、可变性和互动性的游戏环境这方面入手,逐步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使其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促使创新教育顺利有效的进行。
一、提供开放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前提
认知心理认为,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温床是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游戏环境,能让幼儿完全自由地感知、接触周围众多的事物,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前提。
1.空间上的灵活性。在以往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幼儿划分好游戏场地:看书的围坐在图书角;搭积木的在结构区动手;下棋的在益智区落子……乍一看,似乎一切都有条不紊,可实际上却使幼儿的思维造成一种定势,不利于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首先强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游戏内容自由选择游戏场地。
2.时间上的充裕性。足够的时间是满足幼儿自主游戏,培养其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当幼儿有了充足的游戏时间,他们才有可能在游戏过程中不断的有新发现,并尝试使用多种方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解决新问题。
3.材料上的选择性。过去,教师总是将不同的游戏材料分门别类地投放在各个区角,在某种程度上又一次阻碍了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事实上,教师只需让幼儿将游戏材料放于不同的箱子里,并在箱子上设计好相应的标记,每次游戏时按自己的需要取放即可,这样既节省了游戏材料放置的空间,又体现了“一物多玩”的宗旨,较好地达到了培养其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创设层次性的游戏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基础
皮亚杰强调:“教师应了解儿童,游戏要重视儿童的观点,要适合儿童的水平……”基于这个观点,我认为,游戏环境的布置应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就是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将游戏环境分解成不同的层次,并配以不同的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充满兴趣地游戏,有效地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创造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1.小班。小班幼儿一般以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为主,且由于年龄小,想象的创造性还很低,主要依赖游戏材料,他们游戏时的思维是与对环境的感知及自身的行动是分不开的,他们的游戏主题和游戏情节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某些经验,创新意识才刚刚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小班应创设主题游戏环境,教师提供形象玩具和材料,同一主题、同一种类的游戏材料要有足够的数量,便于幼儿开展独立游戏和平行游戏,避免幼儿因玩具不足而争吵。
2.中大班。中大班幼儿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有所发展,其想象开始含有一些创造性的成分,常常在再造想象的过程中加进自己的想法和内容,尤其是大班幼儿。因此,中大班幼儿的游戏材料从品种上应该增多,即注重向幼儿提供各种类型的半成品玩具,并准备一些经常使用的工具,将它们放置在便于取放的地方,由幼儿自行使用。这些半成品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建立可变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保证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倘若游戏环境始终保持原状,不但会造成幼儿游戏兴趣的减弱,更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游戏环境应以幼儿的兴趣和现实经验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只有当游戏环境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探索环境,并自觉地参与到游戏中去,形成在某方面日益增多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发挥他们在这方面更加明显的创造性。由此可见,建立可变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保证。教师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游戏的深入,和幼儿一起有计划的投放新的游戏材料或更换材料、变换玩法,不断激发幼儿发展的新需要,从中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互动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关键
这里所说的互动主要是指幼儿与游戏环境之间的互动。随着游戏内容的逐步丰富、幼儿兴趣的不断变化,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不完备的游戏环境,给予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和自主性的空间,正如陈鹤琴所说的:“环境布置需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可以使他们对环境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当幼儿主动与游戏环境和材料进行和谐的互动时,能使它们成为表现幼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化世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创新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准备和制作游戏环境、材料,也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幼儿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想,幼儿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游戏的需要,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或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取所需材料,形成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由此可见,注重互动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关键。
创新教育的事实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而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具有开望性、层次性、可变性和互动性的游戏环境这方面入手,逐步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使其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促使创新教育顺利有效的进行。